下编 挣扎 第十九章
书名:李秀成大传 作者:盛巽昌 本章字数:6841字 发布时间:2024-06-27

第十九章 夕阳落山

第一节  怒叱曾九

7月23日清晨,曾国荃熟睡之中被唤醒,听说李秀成已被拿到,朦胧之中,当时仅  穿短衣,便急于赶出来升堂审讯。李秀成被戴上手铐脚镣押进来,曾国荃正襟危坐,如  临大敌,数次发官话,李秀成乃是傲然视之,不作答话。曾国荃在众人面前大丢面子, 他手握铁椎子,离开座位,对着李秀成遍体狠刺,血流如注。李秀成挺身直立,大喝道: “曾九,各为其主,且兴灭无常,今偶得志,遽刑我乎?”

曾九,即曾国荃,曾国荃为曾国藩四弟,在曾氏同辈兄弟排行第九。李秀成此处呼 他小名,显示对他的蔑视。曾国荃时年四十岁,比李秀成小一岁,但却是那么色厉内 荏,沉不住气。虽此时已是巡抚大臣,比之李秀成却显得那么缺乏修养,丢失风度,对被审者的坦然自若,不知所措。这时赵烈文走了过来。

赵烈文是曾国藩贴身幕僚,是曾国藩为防兄弟办事出格,特别是在与朝廷和上司 沟通或有所不妥,以乱大谋,特地派往在曾国荃处的。当时赵烈文生怕曾国荃当场把 李秀成杀了,不好交代,随即附着曾的耳朵悄悄地说:“这是大头子,不可随意加刑。”曾 国荃听了,暴跳如雷,狠狠地说:“不过是个土贼嘛!有什么必要留下来,难道还要送往 北京去吗?”说了又命亲兵拿着小刀子,狠狠宰割李秀成的手臂和大腿,鲜血不断地流下来,而李秀成挺直胸膛,毫不为动。

这时天王二兄洪仁达也被捆缚着推了进来。曾国荃命亲兵如法炮制。洪仁达倒也有种,表现得非常坚强,忍着全身疼痛,漠然视之,闭口不说一语。

曾国荃发足了私愤后,命将他们关押,又问赵烈文当如此处理,并说李秀成此人稍 迟诛杀当亦可以,猜测北京将会有献俘的诏旨,就此将会助长朝廷的傲气。赵烈文回 答:献俘事与否不必由我等决定。但这是个大头子,既然是活捉,理当由上面决断,比 如你部将士俘虏后擅自诛杀,可以吗?曾国荃不能回答,只命写好报告让在安庆的曾国藩定夺。

当晚,赵烈文和周朗山前往李秀成关押处谈话甚久。李秀成介绍了家世和在太平天国前期的活动。

这是一场长时间的谈话。

赵烈文问:你在伪朝亦知它不能再维持长久吧?或者以为必能成功?

李秀成答:有如骑在虎背上难下嘛!

赵烈文:为什么不争取早日投降?

李秀成:朋友的情义都不能丢失,何况受人爵位呢。至于用兵作战,那是没有任意 杀戮,破杭州俘获林福祥、米兴朝,都是礼貌相待,在城所获官眷,亦都给予通证护送出境,你难道没有听到过吗?

赵烈文:此事也许是有的。但你的部下任意杀戮,比之所释放的何止千百倍。为统帅者应该令行禁止此等行为,有如你所说却是没有罪恶,能这样说的吗?

李秀成:这确算是我的过错,但回顾官军也何尝不是这样呢。

赵烈文:因为你说得过于自信,所以与你挑明,使你能醒悟嘛!此类之事本是军中常见有的,岂能责怪你一人嘛!

赵烈文:十一年(1861)秋,你率大军到湖北南部,再前进则武昌省城就要失守了,安庆之围也将解除,但听到鲍超军将到,不战而退,是什么原因?

李秀成:兵力不够呀!

赵烈文:你的军队到处都有,怎么能说不够呢?

李秀成:当时取得了苏州,却没有取得杭州,就像鸟儿没有翅膀,所以要急于赶回去夺取。

赵烈文:夺取杭州,因何不赶在赴江西之前,而却要行走几千里劳而无功,赶回来,才改变打算呢?况且你兄弟李世贤近在皖南徽州,取浙江甚为方便,却要麻烦你呢?

李秀成:我是策划得不够周密,原先打算救援安庆,后知安庆难救,又得悉湖北地方军强狠所以撤退,这也许正是天意吧!

赵烈文:城中倘使现今不失陷,还能坚守吗?

李秀成:粮食已快完了,仅依赖中关输入寥寥无几,不能再坚守了。

赵烈文:官军搜查全城,发现所藏米粮仍很多,怎么能说没有粮食呢?

李秀成:城中有的王府的确有藏粮,却不愿拿出来供应,所以粮米缺乏,此乃是我家人心不齐的缘故啊!

李秀成:现在天京失陷,我已被俘,你看当今天下能无事吗?

赵烈文:在于朝廷政治能清明嘛!不是在于战争获胜,亦不是在于捉住你。

李秀成:天上有几颗星,预则夷务不太平,十几年后必能见到。

赵烈文:你现在有什么打算?

李秀成:死嘛!不过回顾江西都是老部属,如能寄书要他们解散,免遭被杀害,那就闭目死而无憾了。

赵烈文听了,凭直感认为李秀成谈话中“有乞活之意”。他对李秀成说:“汝罪大, 当听中旨,此亦非统帅所得主也。遂俯首不语。”(《能静居士日记》二十)

第二节 奋笔疾书

7月26日,曾国荃命令制作的两只木笼完竣了。他命将一只大些的木笼囚禁李秀成, 一只小些的木笼,囚禁洪仁达。大木笼可舒转自如,小木笼只能勉强容身。

李秀成在木笼里囚禁了两天后,7月28日中午,曾国藩由安庆来到南京,当晚就在  寓居的原英王府初审李秀成。他装得有点和善。当李秀成戴着镣铐进来时,他故意地  看了对方很久,然后以怜悯的口气说道:“你就是李秀成吗,你亦是好汉呢!可惜!可  惜!”还假惺惺地说:“人杰也,不早遇知己,乃如此。”李秀成被触及多时受郁结的心境,哭了。这时,他所执持的倔强气概开始熔化了。

曾国藩命令除去李秀成的手铐和脚镣,为他治疗,不住木笼,放进禁闭室。

两天后,李秀成开始写供词。

供词原出自曾国藩等所称,乃是交待文字。李秀成确实是在囚禁中写的交待文字。“供词”也就是中性词,并非是贬义,与李秀成有同样处境者如洪仁玕所写的文字,亦称《洪仁玕供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流行一种说法,是借托李秀成写的供词时所 说,“太平天国史已被焚,此供可以为国史”(李鸿章孙李国壤记,《学风》7卷5期)。但 是李秀成不是史学家,他的笔录也并非有意留作为国史。尔后又有改称为《李秀成自 传》、《李秀成自述》,以表明站在太平天国革命立场。其实李秀成所写以己为主体的太平天国史事,虽以个人活动为纲,但在敌人囚笼里,很多文字是言不由衷,真真假假,故意歪曲和编造者有之,阿谀奉迎和虚构者有之,别有用心、迎合他人心理者有之,严格  地说算不得是为个人记传、自述,只能属于“供词”。“供词”者乃是被审者处于不自由、不平等时的一种交待,所以笔者恢复原来所称,仍用“供词”称之。

从7月30日起,李秀成写了九天供词。他喜欢写字,但文化程度并不高,也常出现  错字别字,且当时全身已有伤,但供词写得有条不紊,粗细浑合,有张有合,有紧有松, 也很有程序。

李秀成写供词是一种策略。他写得非常认真、非常清楚。为了把供词作为延长生 命的工具,抒发自己情感的文字,他把它写得很长很长,写了太平天国始末和首义诸王 行事,特别是自己所经历的重大事件,有些细节如不经提及就湮没了。如在家乡参加 西王部队赴永安州,在攻克杭州满城前向天王报告赦免满人军民事;还有若干属于他 人的活动行迹,也是因有他的记述得以留世,如五丞相救镇江,陈玉成浑身是胆,驾一条小船直闯镇江作内外配合进攻的联络等。

李秀成记忆力很强,于太平天国特别是自己行事很少遗漏。后来学者经过缜密分  析、统计,认定他每天要写七千字,共有六万多字,但现今所存的手迹却只有27818字, 其余据称都给曾国藩毁掉了。据说,其中最多部分就是劝曾国藩做皇帝,也有的是谈  及天京窖金,阿谀湘军,诋毁满洲八旗、绿营和其他各支清军等,这些内容曾国藩都认为是忌讳的、不可为外人道传的。

这是一种猜测、推论。

因为在供词里,李秀成已用了不少文字吹捧曾氏兄弟和湘军,凡提及他们时,就处  处流露出感恩戴德的情感,并阿谀奉承,说“中丞大人(曾国荃),深可佩服,救世之人”, “中堂(曾国藩)恩深量广,切救世人之心”,“老中堂大义恩深,实大鸿才,心悔未及”。 在提及湘军时,亦大肆夸奖,说他们稳练不摇,冲锋猛战,但又处处诋毁非湘军,如淮军、老湘军(左宗棠部)和绿营,等等。

他的意愿是讨好曾氏兄弟。

李秀成毕竟读书不多,经世不足,于传统儒法治国之道知之甚罕,所执著的仍是农 民的单向思维。他以为自己越是阿谀讨好,灌米汤,可以使曾氏兄弟欢心,但却不懂得 老奸巨猾的曾国藩包括宦场日久的曾国荃深知他的用意,更知道李秀成只是作假,不是真意。其中尤其是传言颇广的劝曾国藩另立旗帜、做皇帝,更遭曾所忌。

也有学者认为像李秀成那样的太平天国顶梁柱、大英雄,是不可能也不会有投降心理和投降行为的;即使有,也是假投降,目的还是复国。还说他是仿效三国蜀汉统帅 姜维。李秀成很爱读《三国演义》,其言语和行为确实多有受《三国演义》人物和故事的  影响。但说是学姜维假投降,唆使钟会叛乱,再从中取利,恢复蜀汉基业,这就难以理 解了。因为如李秀成设身处境,他难道不知此时自己是个囚徒,完全没有如同姜维仍 拥有本部军队的雄厚资本又可以指挥自如,况且“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 不可以图存”。李秀成应该懂得学不得姜维,也学不了姜维,曾氏兄弟更非钟会,他们 也没有钟会那样的勃勃野心。年过半百的曾国藩过去、现在都没有想做皇帝,他不是  “不干”,也不是“不敢”,作为中华道统的卫护者,曾国藩功成名就,誉满四海,已渐近孔子以来的“圣教完人”,超过帝皇百倍千倍了。

李秀成是否有拥戴曾国藩做皇帝,语焉不详,但见之于后人口碑和猜测,是不足为 凭的。相应的是,我们从供词里见到的是,李秀成着意抒发了自己忠君爱民和治政参 军的卓越才干,也写了素抱有仁慈之心,兼及厚待、宽容俘虏和有叛变行为的所部将领。

第三节  绝 命 词

曾国藩原来打算献俘,将李秀成槛送北京。他在安庆时,就在给清廷的报告中作了请示:“李秀成、洪仁达应否献俘,俟到金陵后,察酌具奏。”

李秀成被俘后从容不迫、巧言令色又刚强绝伦,曾国藩在他的供词文字里以及在 几次谈话中,发现此人颇有心机,非同平常等闲之人。曾国藩为之大为震撼,举止不安。

李秀成在被囚中仍有相当大的震撼力。在押解投降被俘的鬆王陈得风前来见曾 国藩时,正逢李秀成在场,陈见到李后竟当即长跪请安。曾国藩幕僚赵烈文、庞际云、 李鸿裔等分别审讯李秀成后所写的报告中也都说此人狡黠,有心机,刚柔并济。而供  词里的阿谀和诋毁,也颇遭曾氏兄弟、湘军、朝廷、满洲亲贵,以及其他派系将帅的忌恨。

言多必失。李秀成在秦骂秦,在楚骂楚。供词里此类文字写得过多了,曾国藩读 了除了避嫌,还因为过于重复,将空话、废话之类都删除了。李秀成既然能在供词里谩骂洪秀全,难道就不会在北京揭露曾国藩和湘军吗,如湘军的冒功,特别是所谓在破天京的三天里杀了太平军十余万人,以及天京诸王府没有藏金等事。

所以,曾国藩在读了几天供词后,决意改变原意,已打算要就地处决李秀成。

8月3日,在与赵烈文商定时,他就想要将李秀成处决,不须再等候北京诏旨定夺 了事。赵烈文表示:“生擒已十余日,众目共睹,且经中堂录供,当无人复疑,而此贼甚狡,不宜使入都。”(《能静居士日记》二十)此说正合曾国藩心意。

8月5日,曾国藩决定向北京朝廷报告先行处决李秀成。

8月6日,在杀死李秀成的前夕,曾国藩假惺惺地设宴款待李秀成。这时,曾国藩 已接到北京发来的诏旨,命速送李秀成、洪仁达等往赴北京。李秀成当然不知内情,在 谈话中,“有乞恩之意”。曾国藩却推卸说:“我不能作主,要听圣旨决定”,这几天正考 虑此事呢,待到有定夺后必将相告。他似乎也有要李秀成做好被杀死的思想准备,只是没有说得明白,让李秀成自己去领会、猜测。

李秀成回到囚中后,第二天清晨始,就奋笔直书了“招降十要”、“天朝十误”和“要 防鬼为先”。此时此刻,有学者认定李秀成也许自视为身处十字路口,或有剩余价值, 可获解脱。但笔者认为更多的成分乃是“死而足愿,欢乐归阴”。他是抱有必死的思想的。

李秀成所写的“招降十要”,写得相当细致、具体,正可谓用心良苦, 一气呵成:

一、要准恩赦两广之人勿杀,给票其回,或散作生意。肯散两广之人,其各易 办,因两广人起随起义,至肯赦者,天下闻知,无有不服。其欲愿投入军者,不必用他。各省县之兵亦要赦去。如行此举,大幸民安,免劳大清财货,免劳将相之心。

二、欲恩行此举,要中堂发一二人同我差使前去。若我京城贵营拿有我之人,准我保数个代我带文前往,先收我儿子为先。

三、要收我堂弟李世贤为首。李世贤之母亲及其家眷概被苏州李抚台溧阳带 去,业宽养重待。欲收我弟,速见功者,求中堂行文取其母到皖省,我行文前去,可 速成功定也。其事母至孝,今我被擒,办此者之易甚也。其母不到,我文前去,迟些日期,亦可成事。

四、欲将听王陈炳文收服。陈炳文与我至爱,两好作为亲亲。我今被获在此, 我文至,其定肯从。其各肯从成此事,因我在此,各有去路,定而成也。陈炳文从,汪海洋亦至,我家弟从,朱兴隆、陆顺德从之定也。若不收服此人,虽中堂兵欲争,能平此等,实有费力费财,其等在外路阔,尔兵到此,其又去彼,何不有乱于民?被 围严紧,尚有计他逃,不独该在外许广野而无别计者乎?欲代收此等人者,亦差使往。

五、查幼主果能到外,再有别样善谋,又再计较,此人必不能有了。

六、老中堂肯行此举,非马玉堂及赵金龙二人为用,其去必成。

七、要求中堂发一谕与我,押带我文并往,有文去不用印信。今用印者,到我  营中,其众将格而不信,他定疑中堂自造诱他。我亲书字到,我营将个个可知,格  宜稳便。我在天朝时用文盖印者,无我亲画密号,其将不从。收服我弟及我子我  侄我将之后,又收黄文金,总赦回乡,其事定成。我业落这边,是部辖定概从之。我部从顺,处处皆从。天朝独我部众,将我部收齐,余各记话而从。

八、要求中堂今将南京城内不计是王是将,不计何处之人,求停刀勿杀,赦其  死罪,给票给资,放其他行,留其传出于外,人人悉中堂中丞宽恩赦他,其心免结,图事速成。

九 、要收服天朝各将,免乱天下者,务用善心抚恤。有中堂如此仁爱收服,又 有罪将帮筹为引,不计其何将,不计有罪,以义用收服天朝将兵后,捻匪作乱,举手而平,在安省居南北便利。

十、要劳老中堂如行者求行,出示各省远近州县乡村,言金陵如此如此,今各 众不计何人俱赦,仍旧为民,此是首要。今俱用仁爱为刀,而平定天下,不可以杀 为威,杀之不尽,仁义而服世间。

李秀成写得头头是道。他盼望能得到宽恕,还表示“如办不成,正国法是定”,“心虔有余,无有二心”。

这是一份写在纸上的被俘者乞降的心路历程。它没有什么功效。曾国庆此时功 成名就,日高中天,再也不愿增添功名以成众矢之的了。李秀成也只是空谈。其实当 时在囚笼中的李秀成也应该懂得,他已不可能有过高威信,让流离在浙、赣的几十万将士听命于他一人了。

当天,当李秀成在续写了“天朝十误”和“防鬼反为先”等文字后,曾国藩命候补知 府李鸿裔前来通知李秀成:今天将要处决他。李秀成面无蹙容,就李鸿裔所说遁词“国法难這,不能开脱”,作出一副无所谓的姿态说:“中堂厚德,铭刻不忘;今世已误,来生愿图报。”

傍晚,李秀成谈笑自若,从容走上刑场。他早就做好了被杀害的思想准备。供词也没有写完,临死前只写了一首绝命词,以抒尽忠之意。

据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称:“傍晚,赴市,复作《绝命词》十句,无韵而俚鄙可笑。

付监刑庞省三,叙其尽忠之意。”

此词当时未见有记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上海图书馆葛正慧先生介绍,当年王重民先生来沪期间,曾 与他谈及:当时有个安徽歙县茶商汪某,于天京失陷后路过南京,闻外国传教士所述。 据传教士说,此词系得自两江总督衙门,乃李秀成临刑时所作,为传递者事后追记,此  后就在衙中传诵。汪某就记录于账册中,在澳门推销茶叶时将它传播。有澳门人手记了其中两首:

新老兄弟听我歌,我歌就义活不多;

心有千条亲天父,不容天堂容妖魔。

新老兄弟听我歌,天堂路通休错过;

太平天日有余光,莫把血肉供阎罗。

词是广西山歌体。据称,其余八首的第一句,都和此两首的第一句相同。每首内容亦都是劝人敬天父,死后可入天堂。

李秀成被处死了。

曾国藩对他算是例外照顾,不采用前两天晚间对病重的洪仁达所施行的凌迟极刑,只是斩首, 一刀了之。

翌日,曾国藩却对北京朝廷报告,圣旨由安庆转到南京迟了四天;原打算等候圣旨 后送京,因怕李秀成自知必死,中途不食,或被劫夺逃脱,已将他处死了。先斩后奏,既成事实。清王朝明知就里,也只得不了了之。

李秀成被杀后,曾国藩将他尸体用棺木安葬,且遵王朝旨意,将他头颅装在小木笼里,由一个差役拎着,另个差役鸣锣吆喝,在江南当年李秀成活动地区沿途传示。

附 李秀成天京突围至被杀害日程记录

7月19日(六月十六日)

午,湘军攻陷太平门,李秀成自太平门败回,至天王府护幼天王, 一行上清凉山。 深夜,自清凉山转至太平门缺口突围。

7月20 日(六月十七日)

冲过孝陵卫,在近淳化镇时与后军走散,走东南方山。

7月22日(六月十九日)

在方山顶海会寺附近被村民发现,旋为湘军萧孚泗营俘获。

7月23日(六月二十日)

清晨,被解押至曾国荃大营。曾醒后审讯,用锥刺之。

当夜,赵烈文至监狱与之谈话。

7月26日(六月二十三日)

被关入木笼。

曾国藩在安庆具折奏李秀成被俘事。

7月28日(六月二十五日)

曾国藩赴至南京,本夜审讯。

7月29日(六月二十六日)

开始写供词。

7月30 日(六月二十七日)

曾国藩派道员庞际云、知府李鸿裔审讯。

7月31日(六月二十八日)

天王尸体被戮。

8月1日(六月二十九日)

以克天京功,曾国藩等奉诏旨至南京。

8月5日(七月初四日)

洪仁达被杀害。

8月6日(七月初五日)

夜,曾国藩宴请李秀成。

8月7日(七月初六日)

傍晚,李秀成被杀害。

8月8日(七月初七日)

曾国藩审讯李秀成问答与李秀成供词抄本呈北京。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李秀成大传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