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与呤喇谈进攻上海
1860年8月,李秀成自上海前线回到苏州后,见到了前来拜访的英国人呤喇。呤 喇原是英国海军的一名低级军官。1859年来到香港。他对清朝印象不好,渴望对他的 对立面太平天国有所了解。为了多观察一些太平天国实况,辞去军职,在一艘名为英 国人产业实为中国商人的小轮船上当大副。它常航行上海附近内河,往太平天国占领区收购蚕丝。
李秀成在尚未完竣的忠王府亲切地接见呤喇。据呤喇称,李秀成见到他时,即从王位上站起身子,用英国礼节和他握手,请他坐在近旁。
李秀成的谦逊,首次给英国朋友呤喇送来一个天生领导者的友好风度, 一种堂堂男子气概。
呤喇得以近距离对李秀成作了观察:
他看来约有三十五岁左右,但由于精神体质的操劳,使他的外貌显得颇为苍 老憔悴。他虽然够不上中国人的中等高度,但他的身躯是轻捷的、活泼的、强健 的,有种特殊优美的姿态;他的举止尊严而坚毅,他的步履迅速而威严,他的面貌 是引人注意的,富于表情的,好看的,虽然照中国人的观点看来,并不英俊,因为有 一点像他们所不喜欢的欧洲人的面型。他的鼻子比普通中国人直一些;嘴是小 的,近乎纤巧,配着他那下颏的形状和轮廓分明的嘴唇,表现出绝大的勇气和决 心。他的肤色是黑的,他的眉毛和眼睛使人一望而知这是一位伟大卓越的人物。 不仅他那非常宽广的前额,而且他那异乎一般中国人特征的并不斜上去的眉毛和 眼睛也是完全与众不同的。他的两眼近乎成一直线,唯一像中国人的部分是眼睑 的轮廓,眉毛高踞于两眼之上,几乎成水平,内端略为向上扬起。这一特点在我所 见过的中国人中没有比他更显著的;我只见到少数湖南人与此相近,这使忠王看来不大像中国人的面貌。
他抓住了李秀成容貌特色,在多次接触后,后来居然采取西方素描绘画法,惟妙惟肖为李秀成作了两张肖像。
李秀成在苏州期间,还几次会见呤喇,并作了友好谈话。呤喇被招待住在苏州忠王府。
李秀成向他提及最近在上海被英法军击走的事,为此感到愤懣。呤喇记述了李秀成的谈话:
我同忠王谈话自然提到他最近在上海被英国人和法国人所击退的事。他似 乎很有感慨,对于他本来要与之为友的那些人的自杀政策,他感到扼腕。他说出 下面一些要点: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什么要违背信约?尤其是英国人,太平军尚握 有他们保证严守中立的庄严文牒。太平军和英国人崇拜同一上帝和同一救主,有 着同教的兄弟之谊,为什么英国人要帮助共同敌人滿妖、拜偶像者、天父和天兄耶 稣之大敌?英軍根据什么权利和什么法律占领上海县城,阻挠他——他们的朋 友——克服这个城市;而替满洲人——他们正向之作战的敌人——防守这个 城市?
李秀成继续问:“英国人为什么要仇视我们?我们曾经丝毫伤害过他们么? 我们不是一直都在坚守着信义和友谊么?”
李秀成又说:“你们外国人难道没有看到,咸丰诸满妖知道你们和我们是同宗 教同家庭的,就阴谋拉拢你们,以便在我们之间制造纠纷、误会和分离。他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捏造谎言,假装友好,暂时让你们做许多买卖,来愚弄你们。”
呤喇称赞李秀成有很好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对清王朝的别有用心看得清清楚楚, 但是见于“忠王过于开明和宽厚,以致他虽然十分机敏,明于预见,却并没有见到英国 人的敌意的真正原因。他没有想到,英国从事于这次军费浩繁的战争的目的,就是使 鸦片贸易合法化以及使英国获得其他种种利益,而太平军以死刑来严禁鸦片——无论 这对中国人是多么有利,无论人道主义的呼声所提出的神圣要求是多么不容置 疑, 却是不利于额尔金条约得来的利益、赔款和鸦片贸易的,因而是不适合于英國人的政策的”。
呤喇的见解正确,但李秀成只认为英国人和太平天国是同奉一个上帝,却没有认 识到英国人敌意的真正目的是为获取鸦片贸易的既得利益。经济利益远比宗教更为重要。
这是李秀成认识的局限。
李秀成在受天王上帝真神理念启导后,对天父上帝也非常虔诚,以致迷信他的万能,将心比心,由此误识欧美人也是与自己那样虔诚、信奉。
李秀成错了。李秀成这些认识,后来呤喇把它写进所写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太平天国首次进军上海,和平行进,但结局与愿相违。李秀成后来在供词里回忆:
正当用力进兵上海,内又谨备恭仰接我,忽然明天暗雨,风雷振动,大风大雨, 兵马不能企身,立脚不住,后未进兵,后洋鬼及清兵恭迎,未见我到,薛抚台是夜悉 知有通情,复即加银和于洋鬼,请得一二千鬼子而守此城。清军通我未成,此事未 举,这班人马概被抚台杀之,其事不成。在徐家汇红毛礼拜堂暂屯数日。后嘉兴告急到来,不得已,移军由松江、浦邑而回。
因为有内应,“斯时有上海夷人来引,外又有汉兵内通,故而往也”。李秀成认为取得 上海一隅本是了无悬念的。但他毕竟是武人,从马上得疆土而治之,出征还得诉诸于武 力,因而出征上海仍有二三万人马,只是到了上海周边徐家汇、真如等处,绝大多数人员 扎驻,自己只带了三千卫队继续前进,以此平和态势,为显示和平行为。只是在行动上,过于轻信外国传教士说,迷信于同奉上帝耶稣,由此产生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李秀成和洪仁玕不同。
洪仁玕曾长年与外国传教士和各方人士打交道,彼此还取得友谊和若干帮助,是 相当信任上海外国人士的。洪仁玕似是与李秀成同赴上海之行的,整个进兵退兵过程 应该是目睹耳闻。但后来洪仁玕却将上海撤退,全推卸于李秀成,说是由李秀成的错误和过失造成的。
1864年洪仁玕被俘后在南昌的几份供词多有谈及。
之一:
忠王自持兵强将广,取上海如掌中之物,不依所议,云我天王江山可以打得来,不能讲得来也。众洋人知不能和乃去,仍多有保护洋行者而忠王遂发师进攻,见是空城,遂掠取洋楼物件,被洋人伏兵杀起,出其不意,败回苏城,此刻始信吾 议,然究不肯认错也。
之二:
那上海本有夷人,伪忠王带了两千人想破上海,被夷人空城计败回。
小的想与夷人和好,亲到苏州,夷人因闻伪忠王有洋人只好打不好和的话,以 致不能得上海。
之三:
我本想与外洋连合,取武汉、荆襄,扼得半个长江,再由四川下陕西东向。那李秀成偏要与洋人为难,我将洋官都请来苏州讲和,被他闹散了。
洪仁玕只相信外国人,把他们都视为好朋友,以为只要双方取得沟通,获得共识, 就能拱手取得上海。他似乎还反对李秀成进军上海城,给以武力威胁,影响与洋人的 和平友好。至于他说的请洋官都到苏州讲和,归咎于李秀成破坏事,乃不见于史载,可能是在提出时就遭到李秀成的反对。他也无法送去请柬,也无力礼请。
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也成为世界的一部分,太平天国却仍在 封闭中的农耕社会里航行,李秀成和洪仁玕在对待进军上海和外国当局的理念,还都 缺乏应有的国际常识,也看不清外国殖民者的政治本质和行为目的。这正是太平天国的历史悲剧。
第五节 嘉兴解围
李秀成上海回军的一个原因,是因浙江嘉兴被围困,十分危急。
嘉兴是李世贤军与殿后军陈坤书、陈炳文等于6月15日攻占的。李世贤离开后,由两陈镇守。
嘉兴是浙西重镇,占领嘉兴,打开浙江门户,南下杭州,席卷两浙,且亦巩固了苏州后方。李秀成的重视苏南战略定位,也注意浙江占领的要紧。嘉兴就是入浙的门户和通道,必须巩固的。
太平天国在嘉兴城头升起了黄旗的第二天,清军就组织了反扑。几天之后,嘉兴各门外就麋集了各支清军,统帅是江南大营残军提督张玉良。
张玉良人马有万余,新任浙江巡抚王有龄以丰厚的军饷、粮草补给,使他死灰复燃,反攻前来。张玉良以优势兵力,步步为营,紧逼各门。嘉兴被围两月,无日不战。
王有龄新官上任,为向清帝作个表示,除勒令张玉良务须必克嘉兴,他自己也全力 以赴。7月下旬,当英王陈玉成大军由江苏宜兴南下,攻克浙西长兴、安吉、于潜、临安 和余杭,直至杭州卖鱼桥,逼近杭州城时,也未调遣张玉良军前来解围。后来陈玉成因患病撤回去了,他没有声援或派出部分兵员出援嘉兴。
陈坤书、陈炳文向李秀成告急。
李秀成自上海撤退后,经松江、苏州关王庙取道南下。8月28日占嘉兴北的嘉善,8月31日又占嘉兴东的平湖。
9月4日,李秀成自率大军至嘉兴,与张玉良围军对峙。他不急于进攻,而以李世贤军至石门,断张玉良部退路。
李秀成与李世贤联手,还动用了炮船上装备的大炮,在嘉兴南门和西门外大破张 玉良军。据称,李秀成自引军十余万人马,再加上李世贤军和城军,连续五日五夜鏖 战,使张玉良军在车轮战中,疲劳不堪,不得休息。李秀成又富于灵巧战术,分军一部 于东、北两门外,抄敌后路,将敌西南一路营寨全包裹在内,凭借绝对优势兵力,分割张玉良部围军。
9月8日,张玉良军全线溃散,多人打出白旗,乖乖地投降。张玉良身受重伤,逃回石门。
李秀成以逸待劳,以优势兵力,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仗。他自己也很欣赏这仗打 得利索,日后在供词里还记忆犹新地写道:
后嘉兴告急到来,不得已,移军由松江、浦邑而回。由关王庙到嘉善、平湖。 此两处有清军守把, 一战而破两城,攻破之后,顺至嘉兴,解嘉兴之困,是日到来, 上城观阵,观清军动静如何。次日开兵,连战五日,分一军上石门,断张玉良浙江 来之路道。苏、杭水地,有军此屯,万不能行,四方皆水,无有别路他行,是以张军见兵困断其后,其队大小将兵俱献营来降,独张玉良见阵交锋,其余尽降。故张玉 良不敢再战,亦自逃回杭州。
嘉定围解,虽然是一场局部战役,但于李秀成开拓东南,大有意义:
一是全部歼灭了江南大营的残余兵力,结束了清军在东南的绿营军力。
二是巩固了浙西前哨阵地,为日后进军开拓和发展有个后方基地。此后太平天国得以在嘉兴地区有个与苏南比肩的城镇和农村政权组织机构。
三是与苏南(苏福省)互为犄角。此战之后,太平天国分军占领太仓、常熟诸城,与嘉兴、苏州连成一片。
李秀成以殿后军大佐将悦天安黄章桂与正总提陈炳文同守嘉兴。
陈炳文因此次保卫嘉兴有功再次受到李秀成青睐。陈炳文是茶馆店跑堂出身,善 观眼色,巧言令色,随机应变,很能迎合领导人心意。半年后,黄章桂随李秀成西征,由 陈炳文一人主持嘉兴军民事务。陈炳文亦由朗天安升朗天义,此后又擢升为听王,先 后主持嘉兴、杭州工作。他由一个忠王部的二级将帅,非广西客家籍的安徽巢县人,成 为能与陈坤书、吴定彩、谭绍光和陆顺得等参加金田或永安建国的元勋们并肩齐驱的一方统帅了。
李秀成非常重用陈炳文,亦极信任陈炳文。他能容纳五湖四海,军中的核心人物,并非如太平天国其他军事领袖非家族即亲朋。
李秀成被俘供词里,所列的“招降十要”,其中所列第四条是:
欲将听王陈炳文收服。陈炳文与我至爱,两好作为亲亲。我今被获在此,我 文至,其定肯从。其各肯从成此事,欲因我在此,各有去路,定而成也。陈炳文从, 汪海洋亦至,我家弟从,朱兴隆、陆顺德从之定也。若不收服此人,虽中堂兵欲争, 能平此等,实有费力费财,其等在外路阔,尔兵到此,其又去彼,何不有乱于民?被围严紧,尚有计他逃,不独该在外许广野而无别计者乎?欲代收此等人者,亦差使往。
当时陈炳文军已由杭州突围,就食于江西。
李秀成把陈炳文视为一只带头羊。
第六节 接见罗孝全
李秀成在苏州期间,还接见了罗孝全(I.J.Roberts), 双方作了友好的谈话。
罗孝全是美国南部浸信会牧师,来华后在广州布道传教,曾接纳过前来洗礼、学习 《圣经》的农村塾师洪秀全和洪仁玕。他对洪秀全开始印象不好,但洪秀全对他却有好印象,把他视为是引进上帝耶稣之门的正宗启蒙导师。
洪秀全到了南京后,还经常想念罗孝全,并四方打听他的消息,且写了信请他前来 天京。罗孝全得悉后,也很想借此良机,前来太平天国传教,力图改造太平天国的天父天兄宗教为与西方基督教接轨的宗教。
1860年9月22日,罗孝全从上海来到苏州,在逢天安刘肇均陪同下,来到拙政园的忠王府。
忠王府里外排列整齐的卫队向他敬礼,鸣锣打鼓给予以高规格的礼仪。刘肇均还向他说明,因为下雨,取消了盛大的阅兵式。
李秀成很有礼貌地在大殿上接待。罗孝全脱帽鞠躬。
李秀成称他为“罗先生”,请他上坐。
李秀成知道罗孝全与天王有师生之谊,对他非常尊敬,还表示因不知他要来,以至没有以对待天王教师之礼相待,表示歉意。
罗孝全提出要赴天京。李秀成欣然同意,并主动提出将派军队护送。
李秀成和他谈起攻打上海情事。
他说,他是应邀而去上海的,不打算和外国人打仗,且对英法联军一面在天津白河 等地与清军打仗, 一面却又在上海保护清军,感到难以理解。罗孝全解释是,请他赴上海的乃是英法非官方人员,而和他打仗的乃是官方人员。至此,李秀成也许明白了。
但他所关心的,乃是英法两国今后将采取什么行动。他对罗孝全说,清军崇拜偶 像,而太平天国却是和外国人信仰同一宗教,基督徒打基督徒真个是难以理解、难以想象。因此,李秀成想直接致书各国君主。
罗孝全当即替他设计,可以写信给英国公使,并愿意把它译为英文,不但在上海发 表,让在上海的各国全权公使看到,还要把它寄到美、英、法三国,由三国各地报纸发 表,让英国女王、法国皇帝和美国总统以及各国人民都能看到。公众舆论是很有影响力的。
这是李秀成从未知悉的,原来报纸传媒有这样大的功能。据罗孝全回忆:“这种利用报纸的办法,对忠王来说是很新鲜的,所以他很开心,放声大笑。”
李秀成于是写了一封信,敬请各国驻华全权大使与公使、法国皇帝、英国女王和美 国总统以及所有有关方面,予以正直与公平的考虑。信中抒发了他的思想和心情。它就是《忠王李秀成致英国专使额尔金勋爵书》。
额尔金是1858年《天津条约》后英国派往中国的特使。写信与额尔金,显然是李秀成采纳了罗孝全建议。
此信全文如下:
天朝九门御林忠义宿卫军李致书
大英国钦差驻华全权大臣青及:
本藩久仰贵国信奉天父上帝、天兄耶稣之真道,而真道之传播,已逾一千八百
六十年,为此深悉贵国早已洞悉真道之渊源,并在西域广为宣扬。美兮奂兮,靡有 加矣!我真圣主天王于一八四八年,(如彼得设想)因天使之传引而升天,亲自拜 见天父天兄,受天命而传播福音真道,统治天朝万民。我真圣主又自广州移跸天 京,诏颁天父天兄之福音真道,刊印圣书,施行洗礼。(用布巾为信徒洗胸,余意可 称之为洗礼),我等信奉真道,虽有早迟先后之分,然而贵国与我天朝,彼此宗教同 一,真道同源。中国与天朝臣民悉已信奉天父天兄之真道,惟本藩每一念及数千 年来我国臣民迄未得闻此至高无上之福音,诚感遗憾。往昔因无人宣传福音真 道,故而难以领悟其真髓。溯自一八五三年我真圣主登位为王之第三年起,国内 愿为基督徒者日众,万民共同向往唯一真道。而天朝之博学通儒,不久亦相率皈 依督,同属一本。兹者真道之传播,无远勿届,其要旨则深入人心,万民遵守仪式, 同拜天父天兄。凡此种种,皆上帝神能之功,非人力所能致也。
本藩兹向贵国提出声明与真实解释,以期排除障碍,务使今后双方关系,不致 如航行于惊风骇浪之大海,或如攀登崎岖突兀之栈道。鱼潜游于深渊之底,雁飞 翔于空碧之间,双方音问,固难以彼此领悟。(我等务宜谋求日益接近,俾能相互 谅解。)我军兵力既增,事务忙迫,始终不容本藩处事如所愿望也。
今年本藩全仗天父权能,得以连克苏、杭二州。甚愿得诸贵国传教士前来二 州,向我天朝臣民传播福音真道。倘蒙惠然肯来,本藩欢忭之情,非言可表。切望 凡属同道之辈,不久同心同德,因真道之宣扬,务使其迅即家喻户晓。不久以后, 全国各地,甚至边陲僻壤,尽皆遵行崇拜基督之教义,刊印圣书,不受限制。此诚 昌盛辉煌之硕果也。
本藩奉天王诏令,巡视各府州县,辄欲与诸贵国钦差全权大臣会晤,俾使阐明 情势,面聆教益,庶几彼此之间达成友善之谅解。第本藩终于未经约期,亲来上 海。讵料中途遇见贵国之洋船一艘,意欲拒绝我军接近上海!我天朝与贵国同奉 天父天兄之真道,自是同属基督教徒。贵国为何迫不及待,抗拒我军?未悉本藩 之谋划,为何心怀疑惧?本藩之图谋与原委倘蒙明察,则勋爵阁下当能获悉贵我 两国实同具善意。贵国之拒阻我军,倘系出于无知,则本藩于今亦无意为此与阁 下斤斤置辩,亦不愿深究此事。只因我部下军官数人进前三四英里,作短期扎营, 传来嘉兴危急之警告,本藩为此迫于无奈,急行提师往救。此盖本藩上次到沪之 实情也。
贵国暨其他诸国钦差全权大臣倡议在上海开设工厂,扩充商务一节,本藩请 为诸全权大臣进一言。近几年来,贸易本在赓续进行,贵国等为何不遵循往日之 途径?本藩甚愿亲自与诸全权大臣商议,并将据海关征税之原有条例,完全照章 办事,绝不增加税率。盖我天朝与诸贵国同拜上帝,同敬耶稣,彼此同沐天恩,堪 称同属一家,无分东西南北,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相互之间,为何不以和平与善意相待耶?总之,本藩切望诸贵国以开阔之胸怀,真诚相待也。
我真圣主洪秀全于一八五一年登位,奉天父之命,巡狩八方,统治其所心爱之 万民,于兹十年矣。我真圣主消弭祸害,安抚善良,而对吏治,则以惩暴扶正为己 任,以期切实效法尧舜(上古之世两位著名君主),焕然一国之明君。前此基督教 只信奉于西国者,今则盛行于中国,此皆由我真圣主首倡之。凡接近吾人之西方 驻节中国之全权大臣,亲目所睹,亲耳所闻,定能尽知此等实情也。本藩确信各全 权大臣早已向本国禀告一切矣。诸贵国钦差全权大臣阁下或以京都遥远,然而扬 帆乘风破浪,不需多时即可抵达,幸勿望洋兴叹,退缩而不前焉。(由此一句可以推知,忠王对我通邮之制,似仍一无所知。)
本藩今年曾一再修书奉达,敦劝互通音问,迄今未蒙赐覆。为此本藩不胜悬念,深感费解。
本藩近奉天王谕旨,普天之下,不论东西南北,海角天涯,悉予征服。于奉旨 时,本藩虽精心策划实施之细节,第在厘订办法之际,雅不愿造成混乱与破坏,徒令本人愧赧与悔恨耳。
我真圣主洪秀全前在广州,结识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先生,顷者罗先生不远千 里而来此间。彼熟知信仰基督教诸国之情况,且有卓绝之才能,对近者阐述福音 之奥秘,对远者则传播教义,使受之者茅塞顿开,本藩曾与之晤谈,获益匪浅。彼 曾对本藩评述有关余上次到沪之事。缘罗先生离别本土,经历七万里之航程而来 此间,意欲在中国宣扬天父天兄之真道,自应准其便宜行事,不受约束。创设宣教 事业,乃我天朝之万年大计,允宜齐心协力,宣扬福音真道,舍此更无另一同源之 宗教体制也。福音真道之宣扬,纵不能立时使邻国之间融洽无间,促其臻于美备, 但若竭其身心而共同努力,则不久之后,天父天兄之真道定能获致如所想望之成果。而志同道合之士,试问何处得有耶?
再者,贵国所异常珍视之《新遗诏圣书》,我天朝业已刊印,文字纵有不同,其所含义,则纯属一体。不久吾人将遵之敬之,使之风行全国。本藩诚恐我国农夫 与寻常百姓,对我天朝与贵国所一致信奉之福音真道,或有误解,果尔如此,唯恐 其以误传误,世代相传,不知伊于胡底也。
本藩兹谨致函贵国,恳请将本函中内容大意,译成贵国文字,俾一般不了解者 得知我真圣主洪秀全,已准备真道,使其传播于中国。以后我等当协和共进,不当相敌,则中外各国一体联和,使基督圣教圣书流行万邦,有如一股清流,经由忠实 信徒,世世代代,永传勿替。而福音将由中国流传海外,无远勿届,务使人人皈依 基督,天下咸得鸿福,万民一体腾欢矣。
这封信真是一篇奇葩,我把它全文抄录,要让人们从中窥测当时李秀成的心情、愿 望。他是多么想与各国沟通、合作,因而信中不厌用极多的同奉天父、信奉福音真道,翻来覆去地谈同道同源,用这些浮文废言,巧言令色,以图打动各国列强。
他当然对二次鸦片战争后的西方殖民者的真实意图和面貌不甚了了。
李秀成在信中特别是高举天王洪秀全旗帜,用以说服、打动外国朋友。如果说,洪 秀全对西方正宗基督教一知半解,那么此时的李秀成对天王异化的基督教,也更是一 知不解。李秀成是虔诚的天王拜上帝说信徒,对洪秀全宣传的天下万国皆兄弟,我等 皆是天父上帝之子、天兄耶稣之弟坚信不疑,因而对西方奉行基督教的殖民者和其军队,也都自认为是同在一个蓝天下的好兄弟、好朋友。
有些学者曾认定李秀成不信上帝基督,与天王背道。这不符合事实。
此信由罗孝全翻译成英文,发表于同年10月27日上海《北华捷报》第535期。其 中文字由罗作了修改和润饰,如将太平天国年月换成西历纪元,并为正文里若干词作了夹注。今文系由马博庵等从英文回译过来。
罗孝全在苏州住了两个星期。
10月4日,李秀成陪同罗孝全离开苏州。7日,到丹阳,他因事暂留在丹阳,派专人护送罗孝全赴天京。
罗孝全在天京受到洪秀全欢迎,并被天王封为接天义通事官领袖,即参加外务的首席翻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