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东 征
第一节 离京调兵遣将
韦志俊公开叛变,使皖南战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韦是太平天国创始人的主要家族 成员,经天京内讧后见存的元老派成员。他影响全军的士气和斗志,以致竟带走了一 支久经战场的人马。敌我双方力量在皖南有了倾斜,天京上游危急,陈玉成聚集所属各支人马,星夜赶回去了。
江北大营土崩瓦解,但江南大营气焰更加嚣张,由于江北大营番号取消,原持有的 职责、地区和残剩人员,全归江南大营和春、张国棵等统筹安排。江南大营的实力更雄厚了。
早自1858年,江南大营死灰复燃后,因有清朝皇帝一手扶植,穷江南财饷之最,兵 源、粮饷最为富足,两江总督怡良前来丹阳筹划,浙江巡抚何桂清自杭州源源不断提供军需。
江南大营分兵指向天京。
据何桂清称:“现在我兵由东西两路直捣金陵,俱已夺贼之营为营,全行扎定。东 路高桥门即朝阳门之郭门,为大帅(和春)、许帮办(许乃钊)营盘,殿臣(张国棵)副帅扎 紫金山、孝陵卫。由此转自龙脖子、神策门、太平门、乌龙山直逼江浜,与水师联络,则 为张(张玉良)、周(周天受)、冯(冯子材)三镇连营三十五座,此东北两面分布已妥,句 容、镇江可保无虞之情形也。正南则秣陵关,有傅(傅振邦)、虎(虎嵩林)二镇分路攻 剿,以防溧水一路。此路开得通,即扫殷巷、七桥瓮、雨花台,从此转西而至上关,则成 合围之势,接济无断矣。”(《何桂清书札》)
黑云压城城欲摧,江南大营各路人马向天京城逼来。而在太平天国天京附近,只剩得李秀成一支人马。
李秀成据守在浦口和九状洲。
九洪洲是天京下关对岸与江北陆地相连的一块土地,为贯通江北粮道必经之地, 位置极为至关重要。
江南大营水师配合封锁天京附近江面,形势特别严峻。
李秀成几次渡江到天王府,向洪秀全劝告,说要离开天京向四处调兵回救。天王 非常依赖他,不同意他离开,要他就在浦口聚集各路军事领袖。李秀成先后三次向天王进言,有条不紊分析当时形势。如此情景,日后在被俘时仍历历在目:
今将我在浦口被逼之后,逐细陆续陈清。那时江浦尚是张帅之军屯困。我见 时势甚不同,轻骑回京奏主。主又不从,当金殿与主辩白,问主:“留我镇浦口,尔 外救应望何人?”将主国臣筹算,与主周详算:“前军主将陈玉成在潜、太、黄、宿被 曾帅之兵敌,不能移动;韦志俊业投清朝;刘官芳、赖文鸿、古隆贤有其名未能为 用;杨辅清为中军主将,在池郡殷家汇、东流,亦有曾帅之军制战;左军主将李世贤 已在南陵湾让一带;京城四门俱被和、张两军重困深壕,朝内积谷无多,主又不准 我出,谁为外来救?我主意何为?”与主力辩。当被严责一番,又无明断下诏,不问 军情, 一味靠而已,别无多诏教臣。不得已,后而再行强奏,定要出京,主见我无可而留,准我出京。
李秀成确是当时太平天国不可得的人才,看得清变化万千的复杂形势,于时局分 析得井井有条,使刚愎自用的天王不得不听从。他也取得了总理朝政洪仁玕的支持。 洪仁玕自是洪氏家族的佼佼者,胸襟宽广,富有良谋,并与李秀成就出京后解救京围商议,作出可行性的方案。
这是一个歼灭江南大营的宏大规划。洪仁玕非常看重这个规划的提出,后来他在南昌写供词,四次都提及了。
在席宝田军营亲书供词是:
(忠王)旋即由江浦回京,踵府三次求教当攻取之策。予见其求教心切,乃曰: 本军师前在粤东时,知天京四面被围,乃不避艰险生死,直造天京,欲有以救之耳, 岂贪禄位而来乎!今京都被围,止有江北一线之路运粮回京,何能与敌争短长? 为今之计,可潜师远出,攻击其背之虚处,彼处无余兵相救,必请围京之兵以救之, 度其离京既远,即行撤攻潜回,约定英、忠王合解京围,此必有建瓴之势也。忠王 曰,果见殿下如算矣。
忠王即回京具禀谢指教之恩。次晚又来禀求将浦口、江浦二处兵马撤去。予曰:若救此二路,兵去,则一线之路既断,江北之粮不能进京,其势必争迫,若请安 省英王之兵去,又恐安省有急,若如弟高见撤兵,未审京内粮饷足支几久也?
忠王曰,吾必遵殿下长策,远击虚处,求兄宽心,求主勿虑,吾誓报吾主知遇之 恩也。
伊又着人面谢。
即行备办缨帽号衣,伪装敌兵模样, 一路前行,不曾走漏。直至杭州城门。
洪仁玕在南昌府亲书供词:
忠王三次面求划策,予曰,此时京围难以力攻,必向湖、杭虚处力攻其背,彼必 返救湖、杭,俟其撤兵远去,即行返旌自救,必获捷报也。乃约英王虚援安省,而 忠、侍王即伪装缨帽号衣, 一路潜入杭、湖二处。
洪仁玕在南昌府又一篇供词:
那年南京被张家祥围困,仅有一线浦口之路可通无为州粮道。伪忠王问计于 小的,小的听伪忠王往攻湖州、苏州之虚,则张家祥必撤大兵往救,京围自解矣。
洪仁玕在江西巡抚衙门供词:
那陈玉成扫江北,李秀成扫湖北、江西、苏、杭,都是我的计策。
洪仁玕几次三番说及调外援合力解救京围,应该视为他确是做出了这个规划,所 以能说得那么头头是道,有起有落,开张闭合,但李秀成也有此意,如此规划本乃是太 平天国军事家惯用的,如杨秀清、石达开、陈玉成都先后采用过,正是因为李秀成与洪 仁玕共识,他作为规划的执行者得身应心,应用自如。至于有学者认为李秀成是要排 除洪仁玕的作用,闭口不提这位总理政务的军师,把自己打扮为“二破江南大营和东征 苏南都成为一人导演的战争剧”,那是因为他的供词是写给曾国藩等人看的,目的仍是为抬高自己的军事才干,以此作为本钱而已。李秀成在供词中,处处贬低非湘军的其余各路清军,其意均同。当然由于他一厢情愿的单向思维,却未考虑到作如此张扬写 述,反而逼使曾国藩和湘军在清帝和其他清军头目处遭忌而被动。且以曾国藩的认 识,何尝不懂李的别有用心。物极必反,李秀成如此做作,却未能达到取信于曾的 目的。
第二节 初 占 杭 州
1860年1月28日,李秀成将浦口军务交与部将黄子隆、陈赞明,自引人马赴芜湖。
在离开后的第三天,浦口城外靠江堤的营盘,以及九状洲都被江南大营攻陷了。
北面屏障多半失陷,天京被团团围困。这就是李秀成所说的“五困京城”。
李秀成来到芜湖,与封王未久的李世贤会晤。他把攻打江南大营的总体设想与李世贤谈了,李世贤表示赞同并表示全力以赴。
李世贤率领的殿左军也是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1858年12月,他在皖南湾泄,全 歼江南大营湖南提督邓绍良部,并击毙邓绍良和总兵戴文英,取得了与三河大捷并提的双丰收。
李秀成在芜湖传檄皖南地区各路人马:辅王杨辅清、右军主将刘官芳、大佐将古隆 贤、正总提赖文鸿和定南军主将黄文金、大佐将李远继、正总提胡鼎文等,确定各路人马的战斗任务和行军路线。
他在芜湖休整了十天。
兵贵神速。李秀成迟迟未动,当然是为了会合各处军事领袖并取得认同。步调一 致才能得胜利。因此也有史书说是他在芜湖还召开了高级将领军事会议。须知太平 天国时代的会议,并非如今天那么程式,他还是靠传檄、通告,不须所有与会者莅期前 来。迟迟未动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年关将近。他们要留在芜湖,度过太平天国天历制定的新年。
李秀成正月初二日率领陈坤书、谭绍光、陆顺得、吴定彩等七千余人到南陵,渡过 青弋江,过马头,由宁国高桥而过水东,宁国城清军整戈以待,防备攻城,但李秀成却由 水东绕过宁国,轻骑风驰电掣,走两日两夜,攻克广德州,留陈坤书、陈炳文守城,自与 陆顺得等由广德州到泗安,打垮江南大营驻军,收复泗安、虹星桥,与来自泾县、绩溪,进逼湖州的李世贤军会师后,占浙江安吉、长兴;随后又一分为二,李世贤军为疑兵,直攻湖州;李秀成自引本部兵马,奇袭杭州。偏师刘官芳部继续徘徊在皖南旌德、绩溪等地,掩护李秀成大军入浙。
李秀成转战皖南浙西几百里,还把有限的兵力拨出部分留守广德州。广德州留 军,是为建立后方基地和长途奔袭行军作战的前进基地,以做好两手准备,进退自据。 选择广德州体现了李秀成的战略眼光。广德州地理适中,北距江苏溧阳百里,东北至 宜兴张渚镇八十里,东距浙江长兴泗安七十里。据有广德州,足能进窥江浙,截断由皖 南通往江苏、浙江的通道。可见李秀成为围魏救赵、打破江南大营是作了周密、细致的规划的。
李秀成的这些战略举措,也标志他的军事才干逐渐成熟。
广德地区是江南大营通向浙江、安徽的饷源后院,钦差大臣和春也深晓此理,派出 兵力守备,先后就有:提督郑魁士带兵四千,取道溧阳、宜兴至广德;副将曾秉忠率水勇 一千,驾驶长龙战船六十艘,参将罗希贤率兵二千走陆路,同援浙江湖州;总兵刘季三领兵二千与游击梁成桂领兵二千,赴高淳、东坝。
安徽驻防清军,由主持宁国军务的提督周天受统一调度,在浙皖边境设防:参将周 天孚四千人与参将林保二千人,赶援泗安;副将黄金友一千三百人守六洞桥;副将荣升一千八百人守红林桥。
浙江巡抚罗遵殿更以总兵李定太部驻安吉梅溪。
各路清军层层设围,企图阻止李秀成和李世贤军东进。
自3月3日至3月4日,仅两天时间李秀成指挥本部人马,会合李世贤部, 一败李 定太于梅溪,二败周天孚于泗安,三败敌军于虹星桥。败军都退扎湖州,因为据太平军走势,极大可能是东进攻取湖州,然后北上苏南,断江南大营饷源。
李秀成确实是耍了一出妙计。
在虹星桥获胜后,李秀成和李世贤商议,决定由李世贤虚晃一枪,带领人马向湖州 进发,而他本人率谭绍光、吴定彩、陆顺得等,自3月7日,沿莫干山小道西走,3月8 日,至孝丰,又越过天目山,9日占武康,10日从武康经良渚,11日抵达杭州武林门。兵 贵神速,当外套着清兵服饰的太平军人在城门口与人争吵时,守城兵丁才刚刚发觉来 的是太平军,急忙把城门关了。太平军将士就在钱塘门外棋盘山筑垒。3月13日、14日,又在凤山门外万松岭遍插旗帜,向城内施放火箭。
李秀成很会打心理战。当时随他先行赶到杭州只有谭绍光、吴定彩、陆顺得等一千三百五十人,他就把这些人马分散在各门围攻,造成有千军万马抵达的声势,使得杭 州城里军民惶惶不可终日,官员们慌得团团转,浙江巡抚罗遵殿即由广德、湖州等地请 援,调动人马回救。
太平天国各军也多拥有土军,即专掘地道的特种部队。3月18日,太平军在清波 门外黄泥潭开挖地道。翌日,地道所埋炸药爆炸,炸塌城墙三十丈,将士一拥而上,20日,占领杭州汉城,杀死罗遵殿等人。
杭州为浙江省城,是天京内讧后,太平天国所占领的第一座省城。
李秀成对此举极为欢喜,后来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我扯本部人马由庙西到武 康,日夜下杭郡,那止有六七千之众,将杭州困其五门,三日不夜攻由清波门而进。攻破杭州,非是人力,实实天成, 一千三百五十名先锋打破杭郡,并非人力之能也。”
李秀成对杭州很感兴趣,他在杭州共停留了六昼五夜。
李秀成好学。他在供词里,曾谈及在杭州西湖的一个山洞里,有个老和尚教他天文星象知识,这可能是遁词,是向曾国藩抬身价、卖关子。但他在杭州的几天里,却认真地读了一本书。那就是《纪效新书》,明朝戚继光著作的兵书。当时他居住的房东张鼎元,后来写有《前敌居行》,记有这段太平军进入杭州和李秀成读书的事:
武林腰鼓好城廓,钱湖门对松岭曲;
穴地轰雷势破竹,天昏地黑人鬼哭;
贼众狂奔入我屋,不加搜括不杀戮;
但令家人旁舍伏,如坐眢井免溷浊;
如入累囚无桎梏,有时食我饭与粥;
生死无时何处卜,六昼五夜翻且复;
忽见后山行逐逐,肩承器械背囊橐;
人声寂然气势肃,静听微窥足缩缩;
但见荧然红腊烛,灶下烂羊头正熟;
八珍罗列穷水陆,锦绣横陈灿珠玉;
案头一卷未卒读,《纪效新书》戚公作;
案旁生系呦呦鹿,朵朵梅花映毛角;
旁堆伪扎与伪牍,九门御林列头目,
始知忠王此托足。 ……
此处李秀成所读的,正是明戚继光的兵书著作《纪效新书》。这在太平天国,包括 军事领袖等高级干部行列中,那是罕有的。由此可见戎马生涯的李秀成,之所以有丰富的战场经验,很多来自于古兵书的军事知识。
李秀成有文才,后来的人记述他也曾写过诗,就在杭州在登城内吴山时,相传写有
一首诗:
立马吴山莫自豪,大风台上大风高;
钱王盛传今犹在,不愿黄袍愿锦袍。
大风台,即吴山大风台。据此诗抄录者、《清史稿》参与者金梁(息侯)说:源自咸同时人笔记,“颇似自写心迹,亦可信也。”但从其出处以及太平天国从来讳“王”字看,很大可能系后人作伪。
第三节 建平会议
李秀成大军攻进杭州,占领的是汉人聚居的旧城。杭州将军瑞昌坚守满城(旗下 营),李秀成就地踏步,再也不发动进攻。
他出乎寻常,在徘徊,在等待,按兵不动。
杭州的失陷,引起附近各处清军的重视,先后赶来的有五支人马:
一、督办安徽军务张芾部总兵米兴朝部驻扎杭州城外流芳镇;
二、副将王梦麟部二千人驻扎余杭;
三、浙江按察使段光清等残部驻扎海宁;
四、海盗、守备布兴有水师驻扎钱塘江;
五、衢州镇总兵李定太驻扎海宁长安镇。
杭州危急时,咸丰帝调动江南大营,还听从何桂清建议,命和春兼办浙江军务,江南大营提督张玉良总统援杭各路人马。
3月10日,张玉良从天京外围率领大营五分之二军力赴援杭州。21日,张玉良到 杭州时,杭州已失守。23日晨,张玉良在城外大关巡视前沿部队,李秀成在城头发现张 玉良旗号,知道江南大营援军已经赶到,表明此次突击杭州城,已经达到了预期功效, 便于当天深夜,全军悄悄地撤出杭州城。临撤之前,李秀成在城头遍插旗帜,以为疑兵 之计。24日,张玉良仍在城外列阵,见城头旗帜飘扬,不敢临城。杭州将军瑞昌派间谍溜进城门,发现杭州已是空城,无一人一骑,随即通知了张玉良。
张玉良为邀功计,故意在钱塘门、昭庆寺、吴山和校场等处太平军遗留军营处呼啸而入,还放了几把火,然后拥进城去,算是收复了杭州城。
张玉良军进城后忙于抢掠,听凭李秀成军远去。
李秀成计诱江南大营分兵的目的达到,大为高兴。他说:
我非一心去打杭郡,见和、张两帅困我主及我母亲在京,知和、张两帅军饷俱出在苏、杭、江西、福建、广东,此是出奇兵而制胜,扯动和、张两帅江南之兵,我好复兵而回,救解天京之谋,非有立心去打杭郡。打入城内,连战数日,满营未破,然后和、张两帅果派江南救兵来救杭郡,令张玉良统带到杭郡武林门,两家会话,知是 江南和、张之兵分势,中我之计。次日午时,将杭郡新制造旗帜以作疑兵,此是兵少 退兵之计。不意张玉良果中我谋,退出一日一夜,未敢入城,我故而得退不碍。
李秀成退出杭州后西南走,他摆脱了米兴朝、李定太和江南大营偏师副将马占葵 追赶。3月29日,乘隙攻占临安,在临安获得大批军资,当天即冒暴雨,踏着泥漾的小 道,翻越东天目山赴孝丰。清军各路人马畏惧行军困难,就地徘徊。兵贵神速,30日, 李秀成部攻占孝丰城。4月2日,又放弃孝丰,两天后,进至广德,与留守的陈坤书、陈炳文会师。
这次撤退,李秀成为赶在张玉良回军之前,走的都是险道,多是无人能行的山林小道,行军相当艰巨。时人有诗说道:
山耸鸟回磴道长, 一朝暗度似陈仓。
村虚上陌人烟少,水咽前溪夜月凉。
走险居然如挺鹿,临歧未必类亡羊。
平明探骑临安至,底事传烽羽檄忙。(朱丙寿《杂诗八首》)
皖南太平军另两支主力队伍,侍王李世贤和辅王杨辅清等也兵向广德移动。李世 贤据浙江长兴,逼使清军多支人马集结湖州,而他由此占领安吉,且声东击西,威逼湖州。杨辅清由池州殷家汇东进宁国,并在红林桥大败湖南提督周天受后,兵进广德。
广德州西北是建平(郎溪)。建平是江南大营高淳、东坝、溧阳南方防线的前沿阵地,也是大营的南门。攻占建平是打开江南大营南大门。
清军提督郑魁士由高淳、东坝派出副将冯日坤增援建平,江南大营亦派出副将向奎军二千名,增援高淳、东坝。
4月7日,李秀成率本部军马向建平进攻。他命令在建平城南郎川河上架设浮桥, 拟进攻县城,但为冯日坤部破坏,未成。翌日,李秀成又选择建平城西郎川河上东夏镇 强渡,自右侧攻取建平亦因所搭浮桥被毁,未成。他见清军大批调防东夏、建平一线郎 川河,就绕过此条防线,直指东坝城下。郑魁士大惊,急忙撤退郎川河防军,回守东坝、高淳。11日,李秀成因郎川河防空虚,渡河一举攻占建平城。
夺取建平小城,正是不费吹灰之力,它再次表现了李秀成的指挥才能。
4月11日,李秀成在建平,迎来了杨辅清、李世贤、刘官芳、赖文鸿、古隆贤等军事领袖,召开了为李秀成称之为的“建平大会”。
第四节 “六解京围” — — 歼灭江南大营
建平大会开得很好,也很及时。太平天国各路军事领袖,除了从安庆前线还未赶 来的陈玉成及其部将帅,几乎都来到了。与会者同心同德,齐心合力,要歼灭江南大营,解除天京之围。
李秀成是大会主要组织者,更是战略战术的制订者。他为攻破江南大营,作出行之有效的军事部署,有条不紊约调了各路人马的进军和呼应。
他们把大军分为三路:陈玉成部为西路军;李秀成和李世贤为东路军,其中李秀成 部为左支队,李世贤部为右支队,北上经溧阳,进入天京地区;杨辅清等为中路军,其中 杨辅清部为左支队,殿右军刘官芳、古隆贤、赖文鸿和殿后军陈坤书等为右支队,在攻取高淳后,就向江南大营进攻。
召开建平大会的翌日,近在东坝附近的杨辅清部率先北上, 一举攻占高淳,拉开了歼灭江南大营的序幕。
4月23日,杨辅清又与刘官芳等部合力攻占天京外围秣陵关,又拉开了对江南大 营外围的作战号角。
4月12日,李世贤部北上据溧阳,攻宜兴,逼常州。李秀成军步李世贤后尘,由句容向淳化镇进军。4月27日,在淳化镇大败张国棵部。
西路军陈玉成赶来参加歼灭江南大营,行途多受阻拦。在滁州、乌衣受到李世忠
(李昭寿)阻击,行军不能迅速,而至全椒,更受到当地叛军阻碍。
全椒是李秀成坐地,守将唐禧菁官拜刚天豫,早与李昭寿有勾结。唐禧菁经常与 李昭寿通风,早已接受了清军招安。李秀成本已知道,却只是派军增添,而没有调离和 撤销唐的佐将职务。因此当陈玉成军在滁州、乌衣受挫时,唐禧菁当即亮起白旗,乖乖地向李世忠投降了。
唐禧菁举城叛变,陈玉成大为震怒,从3月14日起,对全椒猛攻长达十天,迟迟没有攻下。它拖延了陈玉成军与太平天国各路人马对江南大营联合进攻的时间。
4月23日,陈玉成因未能攻陷全椒,绕道由西梁山渡江,于29日才到达板桥、善桥一线,从西路进攻江南大营。
陈玉成原先就非常痛恨李世忠(李昭寿)。早在李世忠叛变前,就对他的横行霸道 嫉恶如仇,也由此对李秀成的一味纵容、宽厚颇为不满。此次李世忠作虐,阻碍大军行进,包括唐禧菁叛变,陈玉成认为这都是李秀成长年怂恿所造成的,在内心积有怨气。
陈玉成大军的来到,江南大营更是在反包围圈中了。
江南大营兵力经过几次增减调动,在天京城外实际仅有兵力四万人。但他号称有 雄师十万,其实多个将帅多支人马已缺乏战斗力。所谓“大营每月需饷五十万,当有兵 勇十二三万,实额不及半。玉良带兵援浙后,大营兵勇不及四万,非桀骜,即疲弱”(《东 南纪略》)。薛福成《书昆明何帅失陷苏常事》也称江南大营“是时顿兵日久,将卒虽习 战事,实已骄佚,酗酒狎妓,酣嬉无度,肢足饷尚不敷用,及骤闻减饷事,则恨恨如有失。 翼长提督王浚,为和帅所倚,把持军政,借势侵克,众情蓄恨,互相传播,贼若来攻,吾辈坚勿出战”。
江南大营围困天京,主要是依靠长壕。1858年年初重围天京,是年冬于城外挖掘
长壕,“自城北之上元门,至西路之三汉河、乐心寺江干止,共长一百三四十里,大小营盘约一百三十余座,兵勇约四万有奇”(《剿平粤匪方略》卷一九五)。
和春当了主持江南大营的钦差大臣后,身上固有的刚愎自用、昏聩无能全都暴露 了,他本非将才,遑论帅才,军营全仗张国棵,可张国棵只是帮办,难以发挥全部作用。 和春自筑长壕,以为有了坚固的防御,可以无患。时人潘祖荫有称:“和春等自长围筑 就,以军营为乐”,“其于兵弁,素无训练,又无告诫,行军以来未闻纪律,遇贼即立溃退。”
李秀成的兵进浙西湖州和直捣杭州,又从建平、广德向北边的东坝、高淳和宜兴等 地进军的举措,使江南大营先后调出一万三千人马和万余人马,遂使天京周边大营兵力大见减弱。
太平天国集中优势兵力,攻打支离破碎的江南大营。
4月底,李秀成等五路人马集结天京围城的江南大营周围,形成一个反包围。
太平军实数在十万以上。五路人马各有自己的作战部署和攻击点:李秀成部由尧 化门攻紫金山;李世贤部由天京东北攻红山、燕子矶;杨辅清部出高淳、东坝攻雨花台江南大营司令部;刘官芳、陈坤书部攻高桥门;陈玉成部由板桥、善桥攻江东门。
4月27日,李秀成联手李世贤由淳化镇进至马鞍山各乡放火,进扑长濠,与江南提督张国棵激战。
翌日,天京城里洪仁玕、林绍璋等遥见城外火光闪闪,喊杀声不绝,知道援军已到, 在七桥瓮增设三垒,内外夹攻江南大营濠墙,击败张国棵,占领淳化镇。
29日,杨辅清联手定南主将黄文金由南路沙子岗直至秣陵关,连营几十营。刘官芳、陈坤书两部则进逼高桥门、小水关,猛扑上方门、安德门濠墙,城内亦出军呼应。
5月1日,太平军自麒麟门、陈家桥、小水关、上方桥等处从东南至西,分十路进攻。
5月2日,白天天气晴朗,阳光普照,各路太平军继续进攻,自朝至暮,多达数十次。
至晚大雨如注,且兼有冰雹,太平军仍是猛烈进攻,而无间歇。
5月3日,太平军连续进攻,张国棵等已无还手之力。
5月4日,陈玉成与前军主将吴如孝、靖东主将刘昌林由江宁上河镇、小行、毛家渡 等处,搭造浮桥几道,进攻天京西南江南大营濠墙,城内亦出兵呼应,抛掷的火罐落入 清副将雷安邦营,引起火药爆炸,营军外逃,其他各营也纷纷溃散。
5月5日,陈玉成部合杨辅清部,攻破西南长濠。张国棵因西部防线已溃,退回上方桥。此时此刻,昏聩的督办和春尚熟睡在大营军帐未起。当太平军将至孝陵卫街头大营时,外甥副将常亮、巡捕游击王传训等前来唤醒,告诉时态危急,和春居然还不愿 起床,说:“今上方桥以南既为贼有,我军驻扎小水关,地而不宽,守之尚易,即可进剿, 何必退往镇江”,“如贼来扑我,唯有一死而已,不必多言。”(萧盛远《粤匪纪略》)幕僚们 见紧急,挟他起身,穿衣上马逃跑。大营里几百名幕僚一时奔散,帮办许乃钊也是“不及衣履,仓皇奔镇江”(佚名《东南纪略》)。
围困天京长达两年的江南大营被摧毁了。太平军大获全胜,缴获了大量枪炮、火
药、铅子,以及白银十万余两。
这就是李秀成所说的“六解京围”,也是他后来向曾国藩夸耀的“六解京围”。他在供词里有条不紊地作了详细叙述:
会议之后,当即分兵,杨辅清带领人马攻高淳东坝,派李世贤攻溧阳。刘官芳 亦至。此时处处成功,辅清遂攻克溧水秣陵关,侍王李世贤克得句容。我由赤沙 山而来, 一路我并未攻打城池,直到雄黄镇。那时张、和两帅分将屯扎大营十余 个,斯时侍王亦到,大齐会战,与张帅之军两家立阵,两并交锋,自申至酉,张军大 败,攻破雄黄镇清营,清兵畏惧,不敢交锋。次日进兵,由土山而来,辅王由秣陵关 至南门。那英王陈玉成自潜、太早亦扯兵下两浦。那时我与杨、刘、李等俱在南 岸,英王是不约而来,知我兵到南岸,其由西梁山渡江,顺由江宁镇而来头关、板 桥、善桥。那时军军俱而到步,我由尧化门而进紫金山尾,陈坤书、刘官芳由高桥 门而来,侍王李世贤进北门洪山而至,辅王杨辅清由秣陵关到南门雨花台,英王陈 玉成由板桥、善桥而进。和、张两帅之兵,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雄黄镇战败一 仗,张玉良带江南精兵去救杭郡未回,被我军隔断于外。和、张两帅之粮出在稣、 杭、福建、广东、江西等处,俱被隔断,营中无粮,那时天朝之兵又众,是以一鼓而解京围,此六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