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艰巨的丁巳七年(1857)
第一节 固守桐城
1856年9月发生的天京内讧,与它同步的是清王朝对太平天国的反扑。
本月,督办安徽军务,江南提督和春率部里应外合攻陷了皖北重镇庐州(合肥);和 春旋被清廷任为督办江南大营的钦差大臣,进驻天京孝陵卫,与帮办张国棵联手,威逼 镇江和天京;江南大营邓绍良部围困宁国,福建提督秦定三部又连陷三河镇、庐江、无 为、巢县、东关。而在天京上游,清军围困武昌经年,因石达开撤出几万人马,国宗韦俊抵挡不了,武昌也失守了。
清方各路人马从东西南北向天京逼近。
风烟滚滚,战火漫延,太平天国又处于危急中。
皖中前线几次派出使者向天京求援。此时,正逢东王被杀后,北王和秦日纲、陈承 瑶等提理朝政,约10月初,李秀成奉命由句容丁角村出发,赴皖中援救。他是首支增 援部队,其余如陈玉成、陈仕章等部仍按兵不动。
李秀成部队行至安徽无为时,三河、庐江等城镇都已失陷了,清军秦定三拔营已入 北峡关,进抵桐城城外二十里的胡家铺等地,不久又移营栏杆山,进逼城垣。桐城危 急,正好此时,李秀成军赶到了。
当时,秦定三连得数城,气焰嚣张。李秀成本部人马不多,他自称“仅有残军六七 千人,此人是翼王逃出诱去外,此是老弱,不能为用,故留为我使”。事隔经年,这是李 秀成记错了,当时石达开正赴天京途中或已到了天京参政,但他所部人马只有二三千人确是事实。
他就是以本部人马汇集来自舒城等地败退人众,抗御秦定三大军。
李秀成说:“分军来逼桐城县,是清朝军门秦九泰领军围困。清朝帅将大小营寨百有余座,自庐郡三河、舒城、六安、庐江、巢县、无为等处,节节连营,道道严密,困逼桐城。”李秀成又说:“每日交锋,军炮不息。那时清朝帅士每日万余与我见仗,我天朝帅 士不足三千,他营一百余座,我止有一孤城,城外止营盘三座,力战力敌,是以保固桐城,安省得稳,实我之力也。”
李秀成以寡敌众。
11 月,秦定三又得到帮办安徽军务、署寿春镇总兵郑魁士所率五千人马援军。
李秀成开始是汇合安庆、潜山、太湖等地部队绕至秦定三军之后,自黄泥岗至古亭 驿,三面尽筑土垣,将它后路截断;后又趁郑魁士前军、游击江忠信部正在十里铺扎营 时,突然蜂起,击毙江忠信,又乘参将滕德马队无备偷袭,打死百余人。秦定三、郑魁士两军联手攻东门,当秦部撤退时,李秀成又乘郑部仓忙,击毙头目刘光壁。
12月初,李秀成夜袭郑魁士营,郑坚守不出。天明,他佯装撤兵,郑部副将萧同福、游击葛茂永开营追赶,中途遭伏毙命,追军全部覆灭。
同月11 日,秦定三、郑魁士大举来攻,李秀成以攻为守,分军五路抗拒,打退犯敌。
但李秀成毕竟是孤军作战,独力难撑。他只得向天京告急。
当时,石达开已在天京主政。
石达开11 月20日自湖北率军至宁国,在宁国会合来自句容的陈玉成部联手解救 宁国之围。12月9日由宁国来到天京的,石达开就命留在宁国的陈玉成援解桐城,又命陈仕章部乘船前来会合。
大概就在此时,即1856年1857年之交,洪秀全为激励人心,拉拢将帅,大封王侯,其中如蒙得恩的赞天侯、陈玉成的成天侯及李秀成的合天侯,都是这个时候加爵的。
李秀成虽在外领兵作战,此时因为有了高爵,在天京明瓦廊的地官丞相府也改为合天侯府。
自从1855年冬,杨秀清聆听意见,允许夫妻家人团聚,家庭得到重圆、和合,李秀 成也在天京经营了自己温馨的家。他迎来了老母陆氏、妻子和子女。他的弟弟,即后 来赐名秀成后改名的“李明成”,封王时称为“忠王宗”、“六王宗”,也住在一起,当府第的大管家。
为解桐城之围,陈玉成率本部人马星夜赶程。
陈玉成是李秀成小同乡,又是近邻。李秀成比陈玉成年长十五岁。早年两人参加 太平军时,都在罗大纲麾下。只是李秀成是牌面,陈玉成因为未过十六岁,被列入牌尾,放在另册,即童子军,打仗时做些摇旗呐喊的辅助事务,不上阵作战。陈玉成不甘寂寥,几次三番挤进排面队伍里,要冲锋陷阵,都被送出来,但仍是壮心未却雄心不已,终于在1853年十六岁时被列了入排面,可以随大军作战。
陈玉成在军中勤勤恳恳,在相当短的时间里,即由一个永安州时的两司马,连升几 级,擢升为左四军正四典粮,也就是左四军的粮食主官。职同军帅了。陈玉成在搞后 勤时,却英勇善战,时时冲锋杀敌在前,因而多次立功,年仅十七岁,已是殿右三十检点了。
他的知名度比李秀成高,官职爵位也始终排在李秀成之前。按照太平天国定例, 兄弟之称谓,不是按年龄,而是遵官职、爵位,所以凡李秀成行文与陈玉成,始终称己为“愚弟”,呼陈玉成为“兄”。
陈玉成善战,敢于拼搏,李秀成也自愧不如,甘拜下风。
他们两人在援镇江、围丹阳时,有一段短期合作,但作为两支人马的统帅相互配合,却起始这次援桐城之役。
陈玉成从宁国取道西进直奔桐城,1857年初,抵达枞阳。李秀成得知后,大为高兴。后来在供词中说:
至陈玉成,在家与其至好,上下屋之不远,旧日深交,来在天朝,格宜深友。那 时在桐城,命使持文前往宁国,求救于陈玉成。当即准请,当即未解宁国之围,移 军来救桐邑之困。兵由枞阳渡江齐集,我亲自轻骑赶赴枞阳,绘成进攻图式,与成 天豫细详。至桐城之敌军,算我之军,定由对面迎敌,清朝官军逆面备防。我与成 天豫计出奇兵,我亲回桐邑,谨备制敌之师,候成天豫奇兵胜制,由枞阳一鼓顺下,攻破无为州,下仓头镇、运漕会迓天侯陈仕章之军,力破仓头清营,攻破之后,抄黄 雒河,破东关,得巢县,分军镇守。即移军,成天豫带领人马上打庐江,仍然攻破庐 邑,派军把守庐江,即引军上界河,攻大关,包过桐城之后,断清军之粮道。桐城地 势, 一面高山, 一面平坦。清军粮断,成天豫由外包来,我领军由内攻出,两面合 攻,清军大败。分三路追赶,破舒城,得六安,此两处之民,投诚者数万之众。
这场战役,李秀成和陈玉成作了分工,他本人“亲回桐邑谨备制敌之师,候成天豫 奇兵制胜”(《凤鹤实录》)。李秀成胸有成竹,为抒发自己的战术意图,还绘了行军作战示意图,与陈玉成策划进攻走势,双方为歼灭敌军取得共识。这个来自山村的农民将领,能运用示意地图部署作战,足证进步很快。
李秀成已有足够的文化知识,也便于他很快进入一方军事领袖的定位,由此逐渐受到天京和洪秀全的重视。
2月27日,经过李秀成和陈玉成两部联手作战,桐城围城清军,兵败如山倒,郑魁 士骑队全部覆没,郑单身逃奔庐州,秦定三率残部逃往六安,李秀成乘胜追击,再克六安。
桐城不仅围解,而且取得大捷。这次战役,陈玉成部有了扩充,李秀成也增加了几 万人众。其中就有若干地方团练。清军秦定三、郑魁士等部“就地筹饷”,在桐城全区 分设东西南北中五个筹饷局,勒令地主富户捐饷,并纵容兵勇四出抄掠,引起当地地主 富户愤懑,他们之中多有创办团练、修筑圩寨,李秀成乘机争取这些人的合作。后来镇 守江苏常熟的钱桂仁,即桐城地主钱百胜,就在此时举家归附了太平军,蓄发、易服,成 为李秀成的爱将。钱桂仁相当活跃,还联络了桐城周边的地主、流氓,投奔在李秀成麾下,如清朝失意官僚熊万荃、凤阳骆国忠家族,以及巢湖盐枭郑国魁家族等。
第二节 北上联捻
桐城围解后,李秀成和陈玉成获得大胜,彼此有个认同,就是向北进展。陈玉成军 向寿州走向豫南、鄂东,李秀成应邀向六安州进发。
1857年3月3日,李秀成军进占庐州西的六安州。3月6日,在六安赴霍丘途中与捻军首领张洛行由三河尖派出的龚得树、苏天福部会师。
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太平天国与捻军的合作时期。
捻军主力设有五旗,龚得树是白旗掌旗人,苏天福是黑旗掌旗人。从后来两人对 太平天国的友好和忠诚,可证当时李秀成对他们是相当亲善、礼貌的,没有那种太平天 国传统的以我为主、唯我独尊的高傲姿势,也没有摆出主帅的威严盛气凌人。虽然现 在未见有龚得树、苏天福等皈依天父上帝、做礼拜的文字记载,太平天国那套西方宗教 仪式,在捻军中可以说也还没有渗入,但捻军也是蓄发、易服,力主与大清王朝唱对台戏,这使他们与太平天国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行动,同心同德。
最初与捻军联系取得合作的是石达开。但李秀成首先开创了太平天国与江淮捻军的共同行动,而且有个良好的开始。功不可没。
捻军是19世纪50年代,在江淮中原地区崛起的一支民间武装。1855年,张洛行 等各路大旗小旗捻军领袖,在淮北雉河集(涡阳)会盟,确立五大旗掌门人,张洛行被推为第一领袖,称“大汉盟主”。以“大汉”相称,是公开亮出与大清王朝对立的旗帜。
“捻军”不是历史名词,那是史学家罗尔纲教授给他们恰如其分的定名。当时他们 自称是“捻”,“捻”乃是几股绳索扎在一起的意思。民众习惯称他们是“捻子”,清军和本地士绅团练称他们是“捻匪”。
捻军与太平军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李秀成在攻打江南大营、围攻金坛时,麾下有个叫李昭寿的武人,是从安徽庐州或 和州跟随来的捻军头目。李昭寿加入李秀成部队带有百十个人,很有战斗力,颇得李秀成青睐。
李秀成此人,虽出身僻野山村,但因当过伙夫、学徒、作坊工人和商店店员,见过世面,很有些社会经验,善于结交江湖朋友。李昭寿自是一路黑道人物。
李昭寿,河南固始老楼人。从小就游手好闲,是个流氓、惯偷,能飞檐走壁,走在竹 竿上,由此还踯过几个县牢狱。1853年,江淮大乱,李昭寿也伙同霍丘薛之元麋集几百 个游民起事。1855年,李昭寿率领三百余人众在霍山接受大儒、清道员何桂珍的招安。 因为本性难改,多次触犯地方豪绅利益,受到举报。何桂珍也准备处置,但事机不密, 李昭寿抢先一步,杀死何桂珍,携何首级投奔太平军。李秀成驻守桐城时期,张洛行、 龚得树的捻军在7月18日攻占六安附近的三河尖。李昭寿与他们是旧相识,此时此刻 李秀成孤军作战,非常需要有地方实力派支持,由李昭寿引线与他们联络。张洛行、龚 得树接到来书,覆书表示愿意合作,只是李秀成忙于桐城战事,无暇他顾,待到桐城围 解、攻占六安州后,急与张洛行等联络。张洛行此时不在三河尖,由龚得树、苏天福来 迎,合军共破霍丘城。李秀成相当大度,即将此城交给捻军为家,随即两路人马又北围颍上。
陈玉成与李秀成分军北上。3月10日,占寿州西南正阳关。“寿州为正阳关之要, 正阳关为全淮之要。争天下之大利者,惟以江淮河汉水道大纲为第一义。”(《胡林翼 集》卷六十五)陈玉成以捻军蓝旗韩秀峰镇守,自引军围寿州城。后因久围未下,率军走向豫南、鄂东。
韩秀峰(韩狼子)固守正阳关要塞,多次击退清副都统胜保大军,并在6月25日取得大胜,击毙庐凤道金光筋。因正阳关久围,张洛行、龚得树来援,也受拦阻。8月29日,霍丘失陷,张洛行、龚得树走正阳关拒守。清军紧逼,全城粮食紧缺,瘟疫流行,加 之连日大雨,出路被阻,正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正在此时,由颍上归回六安州的李秀 成,分军三路前来解救,自引一军合龚得树白旗占舒城,另路在苏家埠击败安徽布政使 李孟群。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时李孟群是桂平知县,因长年与太平军作战,从七品知县 升至三品大员。在把清军引开后,第三路李昭寿军杀进正阳关重围,救出张洛行、韩秀峰等人众。
李秀成此次解正阳关之围不计得失,不分殄域,且做得相当漂亮,受到捻军领袖们 赞赏,特别是韩秀峰蓝旗,与他结下生死交情,使李秀成在淮南北行军作战,带来很大方便和支持。
第三节 副 掌 率
1857年是太平天国多事的一年,也是由高峰始走下坡路的一年。它的转折点是天王洪秀全嫉忌翼王石达开,石达开离京出走。
洪秀全为创建洪家王朝,杀害、排斥所谓的天父诸子,将小天堂所定格的最后剩下 的一个小兄弟,比他年轻十八岁的石达开整得无权无力,在天京处处碰壁。他利令智 昏,竟封两个不学无术,在太平天国臣僚公认的庸才蠢货的老兄洪仁发、洪仁达为安 王、福王,和石达开平起平坐,此两人自负是与天王老弟乃同一个血缘圈,出身又是根 正的贫下中农,竟不知天高地厚指摘、欺负石达开。石达开坐卧不安,在天京无立足之地,于1857年6月,也就是第三次重返天京后的半年,离开天京途经安庆。
石达开原意是以安庆为司令部,指挥太平军各路人马抗拒来自上游的湘军和其他 绿营、八旗。他在安庆、江西等处多有自己的家族部队和直属兵团。在安庆摆脱了洪秀全和洪氏家族牵制,足可运用自如,大有用武之地。
他继续指挥安徽、江西的各路太平军将帅英勇对敌作战,其中也包括转战鄂东黄 梅,皖西霍山、潜山一带,阻击湘军东侵的陈玉成和在六安州地区的李秀成。此时天京 周边危机叠生,在句容、溧水被主持江南大营的和春部队攻陷时,又派出迓天侯陈仕章军回援。
1857年12月,由于江西军情吃紧,石达开离开安庆南下援救,自此越走越远,在湖南宝庆兵败后,才萌发避实击虚、远赴四川等内地开拓和发展的意愿。
石达开赴江西时,在安徽没有带走多位驻军和府县佐将。有本本称,当时石达开 曾约陈玉成、李秀成偕行,陈玉成已率军起行,获知李秀成未行,遂不得从,以此说明李 秀成懂得时务,能识大局,并高于陈玉成见识一筹。此说实出自《清史稿》卷四百七十 五《洪秀全传》,内称石达开在天京出走时,听从张遂谋说,“‘中原不易图,曷入川作玄德,成鼎足之业?’达开从之,乃还走安徽,约陈玉成、李秀成偕行,二人不从。”
石达开离开天京时,天京局势并不看好。1857年6月8日周边唯一的一支机动部 队陈仕章军在溧水博望镇覆没,陈被俘杀,江南大营主力乘势北上,又在7月8日,于天 京近郊湖墅、龙都大败天京城防部队,打死洪秀全新设的副掌率钟芳礼。钟芳礼是天 王姐夫,乃皇亲国戚,织匠营总管,此人从无行军作战经验,“督理织营事务,凡江宁城 中素业机者,皆一网打尽,分丝络径,限日缴缎匹若干;并立营伍,亦有前后左右中各名 色,斩然不紊”(《贼情汇纂》卷二)。他所率领的也当是由织匠组合的乌合之众,当然不 堪一击。天王朝中无良将,又不敢轻易提拔外人出征,就让大姐夫当副掌率。掌率是 洪秀全在石达开离京后新设的全国兵马司令官,共配置四员,由大内总管、赞天燕蒙得 恩为正掌率,即总司令,陈玉成因麾下有雄师十万,被封为又正掌率。此时,天王因器 重李秀成,也让他继承钟芳礼所遗留的副掌率,就此,他与陈玉成主持军务,即第二副 司令长官。此时洪秀全是自己做皇帝,封自己为宰相(军师)。天王府即是天国政务 院,原有的二十四员六官丞相取消了,改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六个丞职,职能亦回归丞 相,至于不久又按数字编号,如春官第一百十五丞相,以及一个军营里设左右编号的十个丞相,那都是以后衍生的滥觞了。
此时因为天王为安慰内外众臣,将两位宝贝老兄的安王福王改封为天安天福,叠 床加铺,爵上加爵,李秀成也决非仍是自称的合天侯爵位。他也应是合天豫、合天燕了。
李秀成封为副掌率,非亲非故。所以异军突起,首次获得天王陛下青睐,破格擢升,他是具备了多个因素和机遇。
一是拥有雄厚的机动兵力,累立战功;
二和韦昌辉、石达开都没有多人深渊,他是天国基层人员,后来亦隶于胡以晃;
三始终为天王和太平天国效力,没有参与内讧;
四对洪秀全所颁布的政治制度和宗教仪式、信仰都是非常拥护,坚决执行,如敬拜天父天兄,做礼拜、讲道理和设女营;
五是有文化。
切不可忽视文化知识。在太平天国将帅行列里,多是文盲半文盲,要能上下沟通, 必须有点文化。李秀成不仅能读懂上下文书、布告,而且自己也能书写。他与洪秀全可以有直接的文字往来。
李秀成有文化有知识,不是碌碌无为只观天看地,而且也关注太平天国前途和发 展,对于天京时局变化倍加注意。在石达开离京赴安庆后,更多地是看清楚了天京的 格局。李秀成和来自安徽的石达开没有接触,也没有信使传递,但对石达开处境相当 同情,也支持他。李秀成把石达开与太平天国命运缚在一辆战车上,乘着天王擢升,可以直接上奏章时,就从安徽前线送出第一份奉章。此情此事,后来在供词里有所回忆:
我自为兵出身,任大职重,见国乱纷纭,主又蒙尘,尽臣心力而奏谏,恳我主择 才而用,定制恤民,申严法令,肃正朝纲,明正赏罚,依古制而惠四方,求主礼而恤下,宽刑以待万方,轻世人粮税,仍重用于翼王,不用于安、福王,因此奏谏。
说得有板有眼,全是当年杨秀清对老兄的劝导语翻版。此中特别是用石达开,黜 洪仁发洪仁达,乃是全章的实质。洪秀全此时大概已在召回石达开,镌刻义王金牌,黜 安王福王,但为石达开拒绝,碰了一个软钉子,而后大为不快。他本是一个听不得不同 意见的而又视己为至高无上者,现在竟被新提拔的李秀成顶撞,勃然大怒,下诏革除李秀成爵职。
洪秀全在天王府里拍桌子,但鞭长莫及也奈何不得在安徽的李秀成。此时此刻, 李秀成所隶军队虽属太平天国,但系本人招募,都已听命于李秀成一人了。洪秀全难 以指定他人替代,也替代不了。虽是革除爵职,李秀成仍在江淮统率本部人马,仍是一军之长,最高统帅。
李秀成又送上第二份奏章。这份奏章经朝臣过目,送呈洪秀全,也许更多的是朝 臣们向天王陛下说明利害得失,刚愎自用的洪秀全,头脑冷静了些,此时正需要李秀成 那样的将帅为他分忧解难,于是就恢复了李秀成的爵职。天王处理高级官员如此忽冷忽热,正说明直到此时他在政治上仍不成熟,相当幼稚可笑。
我认为此时天王又对李秀成作了安抚,还加了他的爵位。李秀成的合天福、合天安也就在此时相继出现的。封了天福、天安,就与两位由福王、安王改封为天福、天安的洪仁达洪仁发并列了。当时天福、天安还没有沦为几年后的烂羊头臭狗皮,是准王 爵了。
第四节 再次解救镇江之围
1858年初,太平天国日子又不好过了。
在江西转战的石达开,受窘于湘军,竟把重镇临江、抚州都丢了,难以再在江西发 展,转入浙江去了。在豫南固始等地作战的陈玉成、韦俊联队,也受到敌军压迫,艰难支撑。
而在天京周边,和春、张国棵的江南大营,在攻陷句容、溧水后,进扎天京高桥门、 钟山龙脖子逼近秣陵关。张国棵部副将冯子材还攻破神策门、太平门外军营。太平门 外军营也曾是李秀成早年为军帅时所守新兵营。和春、张国棵仗着实力雄厚,筑前敌 指挥所在沧波、高桥两门之间,于城西城南城东一线宽掘长濠,坚筑高垒,自水西门迤东,历通济、太平等门,北至七里洲,绵亘长达百余里,俗称万里长濠,重困天京。
江南大营对天京采取以守为攻,而对与天京互为犄角的镇江则采取以攻为攻。镇江危急。
天王早已为镇江受困焦灼多时,可是没有机动兵力,镇江告急文书一而再地送来, 他只得在天京拼凑一些兵力,由长兄洪仁发带领前去救急。他起用老兄挂帅,原是想 给他一个沙场立功的机会,令朝内外群臣刮目相待。可是洪仁发乃是天京第一号庸 才、蠢才,只能在天京城里颐指气使,刚走出天京,就在龙潭、高资、下蜀被敌包围,进退失据,以致援军反而变为被援军。
洪仁发被困,固然是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但他所率领的,也只是一支临时拼凑的 杂牌队伍,是天京政府临时从各衙各馆按人员比例抽调编制的乌合之众。太平天国奉 行全行业国有化,废除私有制,破私立公,天京城里,各路各家根据职业、技长分别各衙 各馆做工,各尽所劳,各取所值。战时需要从中抽调当兵,亦工亦兵, 一专多能,穿上军 服拿起刀枪是兵,回城脱下军服重拾旧业是工。在他们看来,这可是节省人力兵力的 最佳办法,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可是这样的一支军队,从未经过训练,临时上阵,毫无战斗力。
幸喜此时,天王已调令李秀成前来。
李秀成受命以后,不辜负天王期望,星夜兼程,率领陈坤书、谭绍光、陆顺得、黄和 锦和李昭寿、张洛行等,浩浩荡荡以几万兵马,自庐州前线东出昭关,占和州,击溃拦阻 的总兵音德布全军。12月11日,军至高资,先救出被张国棵重围的洪仁发部,护送回天京去;而后又杀进镇江重围。
这时,镇江久围,军力疲乏。据城内逃出的难民称:“现在城内牌面每人日给米二 两八钱,麦一两二钱, 一个礼拜更难发了”,“现在各馆少过几次米粮,从上两个礼拜就 无米发了。伪大将帅、伪兴天燕有伪令,叫吃水也要吃两个礼拜,等南京兄弟下来。” “昨日吴如孝有伪令,叫各馆多打起包裹,各人发给麦子四两,炒作干粮,候过二十至二十七两个礼拜,高头没有兄弟下来,就从高资冲出。”(《吴煦档案选辑》第一辑)
镇江处在十分危急中。李秀成率领大军,杀进镇江救出兴天燕吴如孝军和瓜洲谢锦章军。
12月27日,坚守四年的镇江丢失了,它从此成为清军契入太平天国心脏地区的一 颗钉子。但吴如孝守镇江的几千兵马得到保全、转移,这还算是一步好棋。李秀成堂 弟李世贤也在此时与吴如孝同回天京。此后吴如孝派往皖北,隶于陈玉成部。李世贤 随即调往芜湖镇守,始终与老兄李秀成同心同德、相辅作战。他是少年英雄,本年才二 十六岁,很会打仗,此后就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他的名字和事迹也常见于李秀成供词,颇为对手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