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修三殿天下归心 赐九锡
书名:王莽 作者:宋福聚 本章字数:10126字 发布时间:2024-06-23

王莽当着群臣之面在朝堂上拒绝受封 ,这让太后很是不悦 ,太后 正在琢磨着想个什么办法逼他受封呢 ,却发现小皇上在一旁手持“ 王八书 ”一脸兴奋。

太后遂问道:“皇上可是遇到幸事?不妨说来让老妇听听。”

小皇上胸无城府地坦言:“ 安汉公受封不成 ,这难道还不是幸事吗?”

太后闻言有些吃惊 ,但还是不动声色追问:“ 噢?何以见得呢?”

小皇上头头是道地答道:“功高震主 ,这谁不知道啊?安汉公不受 封 ,那就意味着孩儿我可以安邦治国了。”边说边把胸脯拍得啪啪响。

闻听此言 ,王政君忍不住大笑起来:“ 哎呀 ,我的小皇子啊 ,安邦 治国非同儿戏 ,你以为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吗?”

小皇子尽量摆出一副小大人的气概 ,不服气地说:“那有何难啊? 不就是画个圈 ,写个  6 可 , 吗?再说了 ,还有那么多三公 、 四辅 、九卿 、百官 ,又不是他安汉公一个人。”

王政君摆摆手:“你呀 ,还是个不明事理的小孩子 ,别以为娶了皇 后入了洞房就是大人了 。你掐指数数 ,皇宫里这么多人 ,你能镇住几 个?仅此次启奏为安汉公请封的就有八千多号人 , 民心所向你懂吗? 唉 ,也就是我们王氏宗亲 ,几代人为大汉尽忠从无野心 。以安汉公的威望 。要是真有心啊 … … ”

这一番话倒是把小皇上给镇住了 ,转而问太后:“那 … … 那该如何是好啊?”

王政君没有搭话 , 遂宣诏:“ 召太师孔光进宫议事! ”

孔光火速进宫 , 一听 ,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马上就有了对策:“依  微臣之见 , 安汉公退封一事不宜全受 , 也不宜不受 ,  王安 、王临既已  接受两侯印绶 , 不宜更改 ; 邮聚 、召陵县 、新野县的封地暂且退还 ,  日后再议 ;至于宰衡的官位 , 是重任而非虚名 , 如此安汉公便可领受; 至于聘礼 , 乃为皇后所赐 ,  与安汉公无关 , 可征询皇后意见 ;‘ 功显  君 ,  的封号嘛 ,  止于本身 ,  不予推恩不就可以了吗?”

太后闻言频频颔首 , 可还是稍显不安:“每回朝廷加封 , 安汉公总 是叩头坚辞 , 此次更甚   他说 , 若再逼其加封便行告退   ”

孔光却笑了起来:“安汉公是唯恐天下人怀疑他的忠心 , 不得已才 出此下策   可他忘记了 , 所谓大忠若奸 ,  大奸若忠    忠臣若是为了大 局 , 有时也得委屈一下自己的操守 , 水至清则无鱼 , 这个道理他不会 不明白   若还不行 , 可令大司徒 、大司空拿着使节 , 捧着制书 , 令他 上朝 , 再令尚书不得接受安汉公退封的奏章 , 让他求告无门! ”

太后终于有了辙 , 马上引经据典 ,  口传面授道:“《谷梁传》 里说 得好: 天子之宰 , 通于四海    宰衡的官位应是匡正百官 、平治全国 , 此大任非你莫属 , 你若真心替大汉分忧 , 就应当欣然领命才是   ”

无论是伪诈也罢 , 忠孝也好 , 就这样 ,  王莽在众愿难违的情况下半推半就地揽到了宰衡的金印 , 走上了毁誉悬绝的政治前台  

汉平帝元始四年  (4) ,  王莽走马上任 ,  受命宰衡 ,  是年四十九岁  

时势所趋 , 君命如山 ,  既然王莽再想抽身而退已不可能 , 不如索  性放开手脚去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   他既以周公为典范 ,  思来想去 ,  觉得周公之所以能成为垂范千古的一代大宰 , 不仅在于他曾手持大斧  助武灭纣 , 也不仅在于他曾不顾流言蜚语依然诛杀同胞兄弟管叔 、蔡  叔 , 而在于他用了七年之久制定周礼 , 成为周朝八百年立国之本    就  连孔圣人在感慨春秋年间礼崩乐坏之时都无限憧憬地赞美周礼 ,  曰: “ 周监于二代 , 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

一不做二不休 , 王莽准备效仿周公制定一套详尽完善的礼乐制度 ,于是 , 他把刘歆招来  

刘歆早已成竹在胸 , 单等着召见请赏 , 他连“ 冒昧进言 ” 都忘了 说:“安汉公 , 欲确立能与周礼相媲美的礼乐制度 , 须先从源头上予以 肃清   周朝古制历经五霸 、七雄 、始皇帝 ,  至今已逾千年 , 若不先行 考证 , 又有谁能说清其中的子丑寅卯?”

王莽闻言捻须沉吟道:“如今太学只开五经 , 十二家学说每家有博  士一人 , 若按如此 , 设置恐难在短期内理清周礼之正宗要义    我欲增  设一 门《乐经》,  使成为六经 ,  每经各设五位博士 ,  专攻古代典籍 ,  另在全国征求精通《乐经》 并教授弟子十一人以上者 , 推为显学   另  收集佚散的《礼经》、《尚书》、《周官》、《尔雅》、《史籀篇》、毛诗、 天文 、图谶 、钟律 、月令 、兵法等文字 , 将其聚到公车司马门 , 专攻  学术 ,  以正谬误 , 另建学者和太学弟子舍一万间 ,  以安顿各地赴京士人   ”

刘歆闻听此言大喜过望 , 虽说对王莽重用儒生之举早有领教 , 但  万万没有想到此次竟有如此大的规模 , 对其雄心大志甚为佩服 ,  同时  对满腹经纶却又箪食陋巷的儒生生活深有感触 , 一时忍不住啧啧称奇: “ 天下士人若知晓安汉公此举 , 定会涕泪交流 , 真乃功德无量 , 彪炳千  秋啊! 刘歆不才 , 若建太学舍 ,  臣愿尽绵薄之力 ,  受命策定督查之责   ”

王莽一笑 ,  叫着刘歆新改的表字:“且慢 ,  颖叔先受莽一拜   ” 说 着便躬身行礼 ,“ 不过 , 莽另有重托 , 须仰仗颖叔鼎力相助   ”

刘歆见状更是受宠若惊 , 感激涕零 , 忙不迭地叩首还礼:“折煞老 夫也! 安汉公但有驱使 ,  臣当不遗余力! ”

王莽双手搀起刘歆将他安置在座位上:“颖叔 , 莽欲按周制建礼 , 重修明堂 、辟雍 、灵台三大建筑    此建筑皆承周古制 ,  已无据可考 , 颖叔乃我大汉一流学士 , 博古通今 , 莽愿闻其详 , 此三大建筑做何之 用 , 依何而建   ”

刘歆这下可有了用武之地 ,  朗声道:“据我考证 , 上古时代 ,  即使帝王宫室也很简陋 ,远不如大汉如此恢宏 ,古时世风崇尚简朴 ,所谓 明堂即一室多用之便  ”

王莽点头沉吟:“ 哦 ,原来如此 ,可我大汉已有未央宫 、长乐宫、 建章宫 、甘泉宫 ,恢弘宫宇建筑多处 ,是否还有必要另建明堂呢?”

刘歆应道:“ 当然必要  此乃存古制 ,恢复周制 , 昭示天下人崇古 尚俭 , 明堂必不可少  ”

王莽微微颔首:“那依你之见 , 明堂又该如何建 ,建在何处?”

刘歆想了想道:“依老夫浅见 ,选址应避开宫宇置于郊外 ,一来避  免与宫中前殿的重复之嫌 ,二来待建成落定之后 ,用以倡导天下尚俭  崇古之事宜 ,也可方便四郊臣民参与观看 ,令众所周知  ” 顿了一下, 又道:“我看国都之阳的东南郊乃风水之地 ,若在此设址再好不过 o 至  于如何建 , 自然应严格依照古制 ,老夫曾考证过周朝的明堂 ,通体乃  上圆下方 ,八窗 、四达 、九室 、十二重 、三十六户 、七十二牖 ,上圆  法天 ,下方法地 ,八窗法八风 , 四达法四时 ;九室法九州 , 十二重法  十二月 ,三十六户法三十六旬 ,七十二牖法七十二侯 ,此即严格依据古制  ”

王莽听刘歆一股脑儿说了这么多 ,愈发来了兴致:“那么辟雍呢? 又有何讲究?”

刘歆一笑:“这辟雍倒不必太在意 , 咱大汉早已有之  ”

王莽一愣:“早已有之?”

刘歆解释道:“辟雍即为太学 ,辟即璧 ,周朝为使贵族子弟学有所  成 ,特在雍水河畔修建五座建筑供读书之用 ,南为成均 ,北为上库, 东为东序 ,西为瞽宗 , 中为辟雍 , 因位于雍水河畔 ,又形如环璧 ,故  名璧雍 《礼经.王制》 曾曰: 大学在郊 ,天子曰辟雍 ,诸侯曰泮宫   周朝的辟雍 , 即大汉的太学  ”

王莽一拍桌子 ,朗声道:“ 亏得向您请教 ,不然还不捅出娄子来贻 笑天下? 这下算是彻底清楚明了啦 这灵台我晓得 , 即天象台  我准 备在西北郊择一佳址 ,也依周文王的灵台而建 o 想我大汉的亭台楼榭 固然不少 ,然专供观测天象的还是唯一  ”

刘歆应道     那倒是 " 天象此等物事乃灵验之物 " 上至社稷兴亡盛 衰 " 下至小民疾病生死 " 全靠天象预警 " 断然马虎不得 ! 

王莽点头称是     颖叔所言极是 "  回去后可否尽快依据考证绘制图示 " 莽托您亲临监造 " 另派大匠协助 ! 不知颖叔意下如何  

刘歆一听心下又惊喜又惶恐 " 初始本欲督监太学舍 " 后听王莽说 另有重托 " 料想自己难委大任 " 另有高人取而代之 " 便不再坚持 " 谁 料现在王莽又再次请他出面 " 莫非是试探自己不成  忙推辞道     这可 愧煞老夫也 此乃千秋大业 " 浩繁巨制 " 儿戏不得 "  老夫不才 " 恐难 担此重任 ! 

王莽闻言道     颖叔不必谦让了 " 待莽奏明太后之后即刻动工 " 莽 也当亲临督导 ! 

刘歆一听遂放下心来     好 有您亲临 " 老夫愿披肝沥胆 " 鞠躬尽瘁 就这样 " 修葺事宜落定 !

八月庚子日一早 " 安汉公宰衡太傅大司马新都侯王莽手捧文书亲 临明堂 ) 辟雍 ) 灵台的施工现场 " 身先士卒动土开工 ! 一 时间京城内 外家喻户晓 " 妇孺皆知 ! 群情激昂 "  民心大振 "  到处都流传着安汉公亲临现场破土开工的消息 !

  安汉公身居高位 "  以身作则 " 不仅操持社稷大业 " 还修建太学舍 提携儒生 " 而且亲自动土开工 " 真乃高风亮节 " 千古垂范哪 

  你没瞅见呢 " 就那一铲下去 " 立马突起一座小山 ! 据说安汉公乃 武人出身 " 究竟是真是假  众说纷纭中 "  明堂 ) 辟雍 ) 灵台开工之事被传得沸沸扬扬 !

在王莽的示范和彰显之下 " 次日 "  大群儒生 ) 平民跑来义务参与 修葺大业 " 足足来了十万人之多 !

民心所向 " 历时不久 " 废弃了上千年的明堂 ) 辟雍 ) 灵台终于得 以重现 !  明堂落成之后 " 立马被派上了用场 !

元始五年  .正月 "  明堂举行舉祭大礼 !  所谓    舉祭    其实就 是合祭 "  即把刘氏宗亲中远远近近的列祖列宗请来一 同来举行大祭 "

光风尘仆仆赴京参祭的就有二十八位诸侯王 ,一百二十位列侯和九百  多位皇室成员 ,上千号嘉宾齐聚京城参与刘氏宗亲的“ 裕祭 ” 大礼, 场面气势蔚为壮观!

其实 ,祭礼本身倒没什么出奇之处 ,无非是把多块牌位一起供奉 起来 ,杀猪宰羊 ,顶礼膜拜一番 ,而真正让前来参祭的刘氏宗亲们兴 奋不已的 ,是祭礼之后的加封行赏。

在刘氏列祖列宗都在飨用之际 ,王莽请太后宣布策命 ,对刘氏皇族大行封赏。

此次封赏的范围极广 ,共封了长沙剌王的儿子昭阳侯刘赏 、广阳 缪王的儿子方城侯刘宣 、东平炀王的儿子严乡侯刘信 、东平场王的儿 子陶乡侯刘恢 、楚思王的儿子陵乡侯刘曾等人在内的皇族等列侯共三十六位。

封赏完毕 ,王莽又请太后宣布:“朝廷雨露 ,人人有份 。根据宰衡 安汉公提议 ,朕宣布 ,凡参加裕祭大礼的 , 除赐予封地爵位以外 ,每人皆获不同数目的金银财物 。钦此! ”

群臣大喜 ,忙于领赏 ,可小皇上一脸的不悦 ,私下和太后发脾气: “ 朕说不来 ,偏要叫朕来 ,往年祭祖都在宫里的 ,这次为何偏偏跑到这  里来招摇过市?还美其名曰什么安抚怀柔 ,其实就是变着法子闹腾以显示他王莽的威风! ”

平帝此时年已十四 ,喉结已略见突出 ,似有了些成人模样 ,本来 像这种裕祭大礼和封赏仪式都应当由他来唱主角 ,可是鉴于上次策命 王莽时他那令人扫兴的表现 ,太后对他颇不放心 , 因此惹得小皇上很是不悦 ,认为本该属于自己的风光全给王莽占尽了。

不仅如此 ,更让他气不打一处来的是 ,诸侯王公 、列侯宗室们就 像事先商量好了似的 ,在领受了宰衡的惠泽恩宠之后 ,不但不肯退去 反而齐刷刷地跪倒一大片 ,众口一词向太后启奏:“太后 , 臣等无功受 禄 ,安汉公却大功不赏 ,这颇不符合大汉的礼制 。臣等请求为安汉公 加赐九锡 。若再不行封赏 , 臣等将滞留京师 ,长跪不起! ”

这简直形同集体逼宫 ,太后刚好借机下台阶 ,遂语重心长地对小皇上道    请皇上亲眼瞧瞧 " 不是老身对王氏宗亲有所偏袒 "  大汉以 降 " 可有哪位的威望可与安汉公相匹敌  你也算是成人了 "  可老身告 诉你 " 光看重权柄是远远不够的 " 要天下服膺才是正途 小皇上又一次哑口无言 "  只好强忍性子作罢 !

王政君转身面对众人道     列位爱卿 " 不是朝廷埋没功勋 " 而是安 汉公屡屡拒绝受封 ! 不瞒大家说 " 这些年因为安汉公屡屡拒封之事上 书的官吏百姓 " 有名有姓的已计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 " 光竹简 奏章 "  已占满了未央宫十几间库 "  真可谓汗牛充栋 ! 今天诸君的心意 如果安汉公能够领受 " 那正是老身求之不得的 " 还望安汉公不要拂了众臣的美意 ! 

这下又轮到王莽犯难了 ! 他言辞恳切地对众人道     莽并非不通世 故人情 " 实乃生性愚钝 " 德行薄浅 ! 莽以外戚身份忝列至尊 "  空居高 位 " 能力小而责任大 " 上赖太后荫庇 " 下蒙列位错爱 " 才换来天下归 心 )  四夷悦服 " 莽怎能贪天功为己有   既然列位如此厚爱 "  为表莽并 非不食人间烟火之圣人 " 莽在此有个不情之请 " 不知列位可否应允  太后见状忙不迭地接应道     安汉公有何请求 " 但说无妨 ! 

没想到王莽一撩朝袍 "  冲众人跪下道     莽请求太后和列位给予三 个月时间 " 将封赏一事暂且压下 "  容莽腾出手来 "  全力将制定礼法 ) 创作乐教之事完结 " 公布天下之后 " 再来论功行赏 "  以免贻误朝廷大业! 

三个月  这还不容易  太后立马准奏 !

一群人这才山呼万岁 " 爬起来拂尘掸土 " 退了下去 !

王莽遂紧锣密鼓地制定礼乐制度 "  王政君这厢则抓紧召集公卿 ) 博士 ) 议郎 ) 列侯等九百多号人加紧议定九锡程序 " 单等王莽大功告 成 " 就举行颁赐九锡的盛礼 !

所谓九锡 " 传说是古代帝王尊重 ) 礼遇大臣所赐的九种器物 " 周 朝曾实行过这种制度 " 但    九锡   一词正式见于文献却是在西汉武帝 元朔元年  .前 128/  的诏书中 "  并无细则 !  所以 "  当王政君召集群臣议定九锡细则时 " 大家一时不知如何操办 !

“ 臣等倒是听说上古有这种说法 , 可九锡究竟是哪几种东西却不得而知。”

太后一听急了:“你们一群人叫嚷了半天 ,  闹得沸沸扬扬 , 好不容 易让安汉公应承了 , 末了反倒连自己都不知道  6 九锡 , 为何物? 这不 成心要哀家难堪吗?”

群臣忙请罪:“ 万望太后息怒 。臣等的确听说  6 九锡 , 乃最高礼 遇 , 但还未及搞清端详 ,  臣等知罪 , 不过可以速派人到 卷典籍中查考 , 应该可以澄清。”

王政君随即下令群臣速往石渠阁查阅秘府藏书 ,  限三日内务必搞 个水落石出。

一帮大臣马上心急火燎地奔赴未央宫西北角的石渠阁查阅浩如烟 海的典籍 。多亏刘向 、刘歆父子当年受命校书 , 有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七略》 做索引 , 按图索骥忙活了三天 , 终于搞清楚了“ 九锡 ” 的缘 由 , 赶紧回去禀告太后 。原来 ,  古籍里关于“ 九命之锡 ” 说法不一 , 主要区别在九种器物的名目和排列顺序上 , 一说为: 加服 、朱户 、纳 陛 、舆马 、乐则 、虎贲 、斧钺 、弓矢 、香酒 , 一说为车马 、衣服 、乐则 、朱户 、纳陛 、虎贲 、弓矢 、斧钺 、香酒。

太后听完点了点头:“基本大同小异 ,  只是 … … 这个  6 乐则 , 所 指何物啊?”

“ 这个 … … ” 大臣们抓耳挠腮 , “ 臣等也不大明白 ,  6 则 , 有条文 的意思 ,  6 乐则 , 不会就是乐谱吧?”

“ 赐安汉公乐谱? 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不如改名  6 命挂,,  可 选择上等玉石 , 制成玉挂 ,  以后安汉公上朝时就捧着这命挂 ,  以彰显 他贵为上公的身份 。至于其他八锡 ,  就按你们所查得的结果去准备吧。”

太后所言的“ 九命之锡 ”乃起于周朝 ,  即上公九命 ,  王之三公八  命 , 侯伯七命 , 王之卿六命 , 子男五命 , 王之大夫 、公之孤四命 , 公、 侯 、伯之卿三命 , 公 、侯 、伯之大夫 ,  子 、男之卿再命 , 公 、侯 、伯  之士 , 子 、男之大人一命 。安汉公既为上公 ,  九锡中自然应该有所体现 , 因此听太后这么一说 ,众人纷纷赞同   不过 , 自王莽之后 ,大臣 所受九锡又将“ 命挂 ”改为乐则 , 即乐器  转眼三个月已到 ,王莽制定的礼乐制度繁文缛节 ,条款浩荡 ,终于按时完成  

五月庚寅日 ,冠带齐聚未央宫前殿 ,太后王政君亲自向安汉公王  莽颁发九锡并致策辞:“安汉公侍从孝成皇帝十六年 ,献计献策 ,竭尽  忠诚 ,惩办原定陵侯淳于长 , 因及时锄处奸邪消除祸乱而升任大司马, 开始在朝中辅佐皇帝   孝哀帝即位 ,妃妾奸臣妄图越位篡权 ,安汉公  出面弹劾高昌侯 ,后遭朱博贼臣陷害 ,被遣就国 ,直到哀帝觉察到失  误才将安汉公重召回长安 ,临终前恢复  6 特进 , 荣衔 ,在哀帝驾崩之  夜 ,再次临危揽重 ,斥退高安侯董贤 ,保住了皇族正统   绥和 、元寿  年间 ,安汉公两次遭遇并操办国丧 ,俱事妥帖 ,无灾无祸   辅朕五年  来 ,制定冠礼 、婚礼 ,设立郊祀 、裕祀和宗祀的典礼 ,划定郡国界域, 依古制建起明堂 、辟雍 、灵台 ,可谓为国尽忠 ,不遗余力    《诗经》 中的灵台 ,《书经》 中的洛邑 ,镐京的体制 ,商邑的规模 ,如今全都  在大汉复兴了! 在大汉以  6 孝,、 6 礼 , 治天下的昭示下 ,加之安汉公  的身体力行 ,躬身以倡 ,才促成了天下归心 、 四夷服膺的大好局面    外族纷纷不召自来 ,不仅改变 束 ,进献白雉 、犀牛 ,且亲自前来感  受大汉的教化   就连上天都频频垂下祥瑞 ,麒麟 、凤凰 、灵龟 、蛟龙, 五年来竟出现七百多次!  以安汉公之文韬武略 ,安抚朝廷 、平定国家  的丰功伟绩 ,官至宰衡 ,位列上公 ,应当被授予最高一级的  6 九命之  锡,,钦此! ”

这一篇洋洋洒洒 、长篇累牍的策辞终于宣读完毕 ,王莽战战兢兢, 叩首再拜:“ 臣王莽领命 ,不敢再辞! ”

王政君终于露出笑容 ,满朝文武一片欢腾!

随后 ,便是领受“ 九锡 ”之赏 ,这是一个长长的清单:

一锡:衣服   计有绿色皮革围裙一条 ,垂有九串玉珠的礼帽一顶, 绣有山 、龙 、华虫等三种图案的礼服衮衣一件 ,绣有宗彝 、藻 、火、 粉米 、黼 、故等六种图案的礼服衮裳一件 ,礼服专用的饰物 ,鞘口、鞘末镶有九九钱的佩刀一 口 , 鞋头伸出约三寸 , 像刀鼻一样分开的朝靴一双。

二锡: 车马 。计有 有响铃的大车一辆 , 含配套的骏马四匹 ,   饰着九束流苏的绣龙大旗一面 , 乘车时戴的皮帽一顶 ,  白颜色的下衣一件 , 军车一辆 , 含配套的战马四匹。

三锡: 弓矢 。计有红颜色的弓一张 , 箭若干  (彤弓矢) ,  黑颜色 的弓一张 , 箭若干  (卢弓矢) 。

四锡: 斧钺 。计有红颜色的状如大斧的兵器一柄 ,  安放在左面 , 铜制的状如大斧的兵器一柄 , 安放在右面 , 配套的铠甲一套 ,  头盔一顶。

五锡:香酒 。计有用于祭祀的香酒两铜壶 , 乃用黑黍和郁金香草 酿造而成 , 其酿造方法今已失传 , 据考证属清香型。

六锡:命挂 。计有青玉朝笏两枚 ,  即九命青玉挂 。此乃太后的神 来之笔 ,  即在赐予最高荣誉的同时 , 让王莽时刻不忘自己乃大汉的一个臣僚。

七锡:朱户 。所谓赐朱户 ,  即准予宅门用红色油漆表示身份尊贵 , 古代的等级制度即使在府第的建筑规格上也极其森严 , 一旦僭越即遭灭门之罪。

八锡: 纳陛 。与朱户类似 ,  特权之一种 。即允许王莽府第将厅堂 前的台阶修建在檐口以内。

九锡: 虎贲 。即勇士 ,  皆宽肩阔背 ,  三百虎贲专门负责安汉公的警卫 , 进出安汉公的官署私邸一律严加检查。

除此之外 , 还依照周制 , 为王莽设置了宗官 、祝官 、 卜官 、史官 , 另外还有家令 、家丞 , 也就是从此以后 , 一 向以体察下情为标榜的安 汉公被彻彻底底地“ 裹 ” 了起来 , 他迁居到了由楚王驻京官邸改建的 新宅里 , 大院周围的民房被全部拆迁 ,  名曰“ 通周卫”,  即建立警戒圈。

当年请张竦捉笔代刀为王莽写长篇奏章的陈崇 ,  如今摇身而变为 风俗使者 , 专门负责观风俗考得失 , 这次被安汉公派下去之后 , 带回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咱大汉真乃太平盛世 , 城无盗贼 ,  乡无饥民 , 夜不闭户 , 路不拾遗 。此次收集上来的三万多字的民歌民谣全是赞颂 大汉的 , 南北东西无有奸商欺市 ,  官府衙门无有一起纠纷 ,  即使夫妻 并肩走路 , 挨得近了都有伤风化 , 旁人便上去抹他们一裤子红土 , 此乃象刑 ,  即象征性地惩罚一下。”

王莽一听顿时喜上眉梢 , 敢情这天下太平若此 ,  真不枉我王莽一 片苦心! 遂高兴地对陈崇一行道:“列位一路鞍马劳顿 ,  随后将民歌民 谣分门别类记载留存 , 列位和督建明堂的颖叔刘歆皆为宣明教化的功 臣 。莽欲禀奏太后 , 封你们为列侯。”

一言既出 , 驷马难追 , 王莽又加封了十二位列侯 , 他们分别是治 明堂有功者四人:平晏封防乡侯 , 刘歆封红休侯 , 孔永封宁乡侯 , 孔 迁封定乡侯 ;宣明教化有功者八人: 王泽封常乡侯 ,  阎迁封望乡侯 , 陈崇封南乡侯 , 李翕封邑乡侯 , 郝党封亭乡侯 , 谢殷封章乡侯 , 逯普 封蒙乡侯 ,  陈风封户乡侯。

如此一来 , 全国上下都遵循“ 报喜不报忧 ” 的“ 规则”,  每天净 拣好听的往王莽耳朵里面送。

这年 , 奉王莽之命往西招引羌人的中郎将平宪得胜而归 ,  奏曰: “ 羌人首领良愿等部人口约一万二千人 , 愿为我国臣民 , 并愿献出鲜水  海 、允谷盐地 , 把肥田沃草献给大汉 ,  自居艰险阻塞地带 ,  为大汉做  屏障 。臣恐其中有诈 , 再三逼问 , 最后才得知原委 , 乃是因太后圣明 ,  安汉公仁爱 , 如今大汉天下太平 ,  五谷丰登 , 庄稼不耕自长 , 蚕茧不  养自生 , 天降甘露 , 地涌醴泉 , 凤凰朝拜 , 神雀栖息 ,  四年来羌人没  有遭遇任何苦难 , 故衷心希望归属大汉 。属下为他们的诚意所动 ,  特  来禀奏 , 希望安汉公允诺他们的恳请 , 及时答复并安排他们的生活 ,  设置附属国的机构礼制。”

王莽再次眉开眼笑:“ 啧啧! 看到没有?此乃教化之效!  当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如今大汉还真是不让古人哪! ”

平宪忙接应道:“没错 , 真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呀! 越裳氏辗转进献白雉 ,  支国由三万里外进贡活犀牛 ,  东夷王漂洋过海奉送国宝 ,匈奴单于景慕汉制而改去双名 ,如今西域的良愿又献出土地甘为臣仆, 即使古时横被四表的唐尧也无法匹敌啊! ”

王莽微笑颔首:“大汉现在已有治所在郯县的东海郡 ,治所在番禺 的南海郡 ,治所在营陵的北海郡 , 唯独缺一个西海郡 ,如此说来 ,是 否可把羌人进献的鲜水海设为西海郡?”

平宪忙道:“安汉公英明! 想得真是无比周全 ,真可谓时时刻刻心 怀大汉啊! ”

就这样 , 四夷来归 ,大汉版图又有所扩展 , 已远远超出了传说中  的尧舜二帝和史书中夏商周的辖区 , 以至于有的州牧巡视辖区时最远  竟要跑出三万多里路 。鉴于此 ,王莽又找来一批地理方面的士人 ,依  《书经》、《周礼》、《尔雅》 等记载 ,重新勘定各州分野 。《书经.尧  典》 中曾有十二州的说法 ,却无十二州的州名 ,后来实际执行的是九  州 ,分别是: 冀州 、兖州 、青州 、徐州 、扬州 、荆州 、豫州 、梁州、 雍州 ,于是 ,王莽又增设了幽州 、并州 、营州 ,并称十二州。

一面是王莽的踌躇满志 ,沉醉于天下大同的莺歌燕舞中 ,一面却 是小皇上的垂头丧气 ,心怀不满:“幼主 ,幼主 ,朕已经成人了还是幼 主! 尤其是那个什么泉陵侯刘庆 ,居然还上奏以朕年幼为借口让安汉 公居位摄政 ,效仿周公代行天子职务! 简直是岂有此理! 周公居政之 时成王才多大? 十岁出头! 那叫孺子呀 ,怎能和朕相提并论?”说着说 着 ,突然嘴眼歪斜 , 口吐白沫 ,面色青紫 ,小时候在中山国的旧恙又 犯了!

吓得小皇后和一群宫人又是捏合谷又是掐人中 ,忙活了大半天终 于缓过气来。

小皇后忙安慰道:“皇上放心 , 臣妾可以担保 ,妾父是绝对不会听 信刘庆之妄言的。”

可皇上依旧气不打一处来:“刘庆的奏章满朝文武都赞成 ,你还在这里虚言骗朕。”

小皇后忙道:“ 臣妾不敢 ,请容臣妾进言 。刘庆那道奏章主要是说 您年岁还小 , 6 富于春秋,,今后有的是时间治理朝纲 ,他身在零陵郡泉陵那么个弹丸之地 , 远离京师 ,  怎么会知道皇上您已经成年了呢?

他不知道无碍 , 安汉公知道足矣   ”

皇上闻言突然脸一红:“怎么?莫非你把咱俩的私房之事也禀告安汉公了?”

小皇后不以为然:“怕什么啊? 妾父又不是外人 , 告诉他也无妨   让他知道皇上已经成年 , 便会早日考虑您的摄政之事啊   ”

皇上立马点点头 , 但马上又诚惶诚恐地问道:“那 … … 安汉公他有何表示呢?”

小皇后又道:“妾父知道您长了本事之后额手欢呼 , 连声称有子孙瑞了 , 这不前些日子正张罗着要打通子午道呢   ”

皇上一时纳闷:“子孙瑞? 子午道? 这都哪儿跟哪儿呀?”

小皇后遂面带桃花 , 悄声解释道:“子午道是从杜陵县穿过终南山 直抵汉中的一条隘道    子 , 代表北方 ,  属阴 ;午 , 代表南方 ,  属阳   从这子午道的命名 , 就不难看出妾父的一片苦心 , 他这是盼着咱们阴阳调和 , 南北贯通 , 早日 … … ”

平帝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如此说来 , 安汉公的意思是他在 殿前为朕打理事务 , 好让朕在后宫普施甘露 , 早日养育子嗣 , 再临朝 摄政   真是难为他了 , 居然想出个子午道来   古人说修桥铺路 , 造福子孙 , 真是这么回事呀! ”

见皇上终于解开了心结 , 小皇后也不由得高兴起来:“所以呀 , 您  得把龙体养好 , 多‘ 经人事 , , 让天下人都知道您早已不是‘ 幼主 , ,  一来让刘庆等人的言论不攻自破 , 省得一天到晚拿居摄之事难为妾父;

二来也好早日成全陛下 , 让妾父告老还乡 , 颐养天年   ”

皇上听得高兴 , 一把揽过小皇后:“ 既然安汉公忙于修建子午道 , 那我们就成全一下他的美意! ”

小皇后见皇上难得有此雅兴 ,  正中下怀 , 遂半推半就 , 行起了鱼 水之乐 , 并美其名曰修“ 子午道”,  这一修 ,  直修得四体通泰 ,  大汗 淋漓才告结束  

皇上乃初经人事 , 乐趣正浓 , 这边“ 子午道 ” 修完之后 , 仍意犹未尽     佛说要福田普种 "  既然事关大汉国脉 " 那朕也怠慢不得 " 不如 把那十一女妃也一并叫来 " 继续修  子午道 1  如何  

小皇后见状本来不大乐意 " 可也不好阻拦 "  只好顺水推舟     您是 皇上 " 宫闱之事当然是您做主了 ! 

皇上难得好心情 " 遂下令传十一女来侍奉枕席 " 夜以继日地修建子午道  " 直累得昏天黑地 " 不辨晨昏 !

皇上本来打小身子骨就弱 "  再加上没日没夜地修建    子午道   " 不出几个月便病倒在龙榻之上 !

王莽一听说 " 忙放下手头的公事来问安 ! 看着躺在龙榻上病怏怏 的小皇上 " 王莽泪如雨下     皇上您可不能这么着 " 不是微臣谨小慎 微 " 实在是怕你步哀帝后尘 " 重蹈覆辙 !  臣担惊受怕 "  如履薄冰这么 多年 " 成天宵衣旰食 " 殚精竭虑 " 忙于国政 "  为的是什么  还不是为 了有朝一 日把一个太平繁盛的大汉好端端地交到皇上您手上   臣也算 不辱使命 ! 可皇上您陈疴未愈 "  又染新疾 " 这可如何是好   臣身为太 傅 " 承担教养幼主之责 " 您万一有个三长两短 "  臣实难辞其咎啊 

王莽兀自絮叨了一番 " 龙榻上的小皇上云里雾里也不知听清楚了 没有 " 倒是旁边的小皇后见父亲伤心落泪 " 不觉幽肠寸断 " 边哭边道    爹爹暂且先回府歇息 " 皇上近来一直是一阵糊涂一阵明白 " 这阵子大 概又赶上糊涂时候了 "  爹爹莫要惶恐 " 这里有孩儿照应 " 御医即刻再 来问诊 " 等皇上醒来 " 孩儿一定把您的话转告皇上 " 请他务必善养龙 体 "  以待亲政' '  

王莽遂告退出宫 " 但他并没打道回府 " 而是直奔泰時 !

泰時乃孝武帝时期为祭祀天地和传说中的五帝所建 " 位于如今陕 西省淳化西北的甘泉山 "  王莽此次泰時之行不为游览甘泉 "  而是为病 入膏肓的皇上求医问药的 !  因为传说中的五帝有一位乃尝百草的神农 氏 !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 " 便是周公的故事 "  当年周成王年少体弱 "  一 病不起 " 周公    乃自?其爪 "  以沉于河   "  意为将自己的指甲剪下来 投到河里 "  向过往的神灵祈祷   我主年幼无知 "  一不小心冒犯诸神 " 乃因周公教养不良 " 我今以爪代身 " 沉河戴罪 " 万望过往神灵饶我幼主 ,他日我当修庙塑金云云 。 祈祷完毕 ,周公将此祝文记录在册 , 藏 于内府 , 后来成王果然病好 ,临朝摄政 , 有人诬告周公有不臣之心 ,  周公被迫逃往楚国避难 。 成王领人一路追杀到周公府邸 ,查抄出了这篇祝文 ,遂真相大白 。成王痛哭流涕 ,派人从楚国将周公迎回… …

王莽既以周礼为尊 ,如此重大之事如何能不效仿 ,于是他在泰時 捶胸顿足 , 老泪纵横 ,大意是为了国泰民安 ,皇上康健 ,他愿意请求 诸神将所有疾病灾难由他担当 ,唯愿皇上尽快转危为安… …

哭罢拜完 ,王莽把祝文掖起 ,带回未央宫 , 藏于前殿金篑里 ,并嘱咐随行大臣天机不可泄露 。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王莽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