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精进 提升共情力的五个要点2
书名:同理心:用共情让沟通直指人心 作者:宋婧,王坤 本章字数:6795字 发布时间:2024-06-25

滋养:做好自我照顾,为共情力充值

当我们深感疲惫和痛苦时,没有能力去共情他人,因为我们的 内在能量是匮乏的,一个人无法将自己都没有的东西馈赠给他人。 想要维系共情力的平衡,我们需要先斟满自己内在的杯子,做好自我照顾,为共情力充值。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自我照顾呢?关于这个问题,需要从三个维度来进行:

生理维度:良好的体能、规律的生活是共情力的根基

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身体不适、睡眠不足、琐事堆  积的情况下,我们往往会感觉力不从心,原本简单易行的事情也显  得有些艰难,没有心思去照顾周围人的情绪感受,甚至多说一句话  都觉得累。所以说,体能状态直接影响着我们投入工作与生活的能  力, 也是共情力的根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体能,  保证规律的生活,我们才能够应对学习和工作,享受休闲活动乐趣,从容地应对各种意外状况,并给予自己和周围人相应的心理支持。  

要保证良好的体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认真对待一日三餐。

尽量少吃精制谷物、白米饭等单一化合物,它们会在体内迅速刺激血清素的分泌,而后很快失效。这就会导致情绪波动,不仅无法缓解压力,还会让人感到疲劳、没精神。可以适当增加复合碳水 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如全麦面包、麦片、粗粮饭等,它们能够长 时间刺激大脑产生血清素,这种物质可以改善人的情绪。另外,蛋 白质的摄入不可或缺,它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这是天然的抗压 激素。爱自己,不是一味地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在好习惯中获得身心的舒畅与自由。

第二,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

想获得优质的睡眠,不是通过某一方面的改善就能实现的,需 要多管齐下,养成良好的、规律的习惯,比如:判断适合自己的最 佳睡眠时长, 循序渐进地调整作息时间;睡前一小时远离电子产品; 前一天晚上睡得迟了,次日利用小憩的时间补充精力;晚餐的饮食尽量清淡、少油腻,六七分饱即可。

第三,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

大量的研究和实验证明, 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 还能够让日常工作导致的精神疲劳得到缓解。在同样的条件下,运动比听音乐等方式,缓解精神疲劳的效果更胜一筹。


情绪维度:情绪会影响记忆力、认知力与决策力

静静在社区工作,每天要处理一堆烦琐的事务,协助社区里的 居民解决实际问题,在沟通的过程中免不了要受一些委屈。这份工作耗损了她一大半的心力, 回到家后还要辅导孩子的功课,偏偏孩子又贪玩、做事拖拉,静静总是忍不住情绪失控,冲着大宝嘶吼, 急了还会推搡他几下。静静何尝不知道共情抚养的重要性,可她就是觉得“做不到”。

当自身情绪低落,甚至陷入情感枯竭状态中时,记忆力、认知 力和决策力都会下降,无法很好地给予他人共情式的回应。所以, 想要维系共情力的平衡,先得学会调控情绪,停止心理内耗,补充正向情绪,滋养情感精力。这里有几条实用的方法,可供参考:

第一,留出一点空间和时间,享受自己的“满足时刻”。

什么是“满足时刻”呢?简单来说,就是让你体验到愉悦和深 刻满足的感觉,或者说让你感到快乐和舒适的事物。我最喜欢在周 五下午去附近的书吧小坐,有时也不看书,就在那里静静地坐着, 看街头人来人往,发一会儿呆。这个时刻让我觉得很放松。身边的 一位朋友最喜欢去拳馆打拳,每次一个半小时的练习,会让他完全 沉浸于其中,无暇思考其他的事情。这个过程让他无比享受,特别是心情不好时,痛快地打一场拳,很多烦恼都被甩了出去。

每个人的喜好不同,但总会有让自己舒适和满足的选择,看电 影、阅读、做 SPA、画画、听音乐会……无论哪一种,能够给你带 来超强满足 感的事物,都能有效帮你增加情感精力。因为快乐是维 持最佳表现、让情绪恢复的重要资源。当然,在做其中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要全情地投入其中,安心地享受当下。

第二,修正不合理信念,减少心理内耗。

负面情绪对精力的耗损毋庸赘述,想要降低负面情绪出现的频 次,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从根源着手。人的情绪与思维 模式、信念有关,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产生不同的 情绪反应。一旦有了不合理的信念,就会滋生负面情绪。所以,想 要调节情绪,就要修正负面情绪背后隐藏的不合理信念。美国心 理学家艾利斯研究人们的不合理信念,并把不合理信念归纳为以下三大类。

绝对化要求: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眼里只能 看到自己的目的和欲 望,对事物发生或不发生怀有确定的信念,而忽略了现实性。

过分化概括: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情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 价值, 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比如:遭遇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什么也做不好”。

糟糕至极:把事物的可能后果主观想象、推论到十分可怕、糟 糕的境地, 认为某件不好的事情一定会发生, 并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从而产生担忧、恐惧、自责和羞愧的心理。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经常被不合理的信念包裹,是一种无谓 的消耗。如果能够及时觉察出自己想法中不合理的成分,及时进行 调整,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阻断负面情绪的产生,继而减少身心上的无谓消耗。

第三,保持自己的节奏,避免被压力吞噬。

村上春树曾说: “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 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 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这是一种通透的活 法。外界的人和事,很难随我们的意愿变化,想在不确定中减少心 力的耗损,活得不那么慌张,不那么焦躁,就要找到自己的节奏,在舒适、健康与平和中实现自我成长。

我们都只是普通人, 时间有限、精力有限, 事事都想做得完美, 只会给自己徒增压力,所以不必时刻苛责自己。为了美好的将来而 拼搏是一种节奏,享受简单的快乐也是一种节奏;留在大城市里负 重前行是一种节奏,回归到小城市感受慢生活也是一种节奏……学 会尊重自己的真实意愿,不让速食的时代与纷乱的世界吞噬自己的情感精力。


生活维度:管理好生活环境,追求社交质量而非数量

为什么逛街会让人疲惫不堪?为什么衣服多了反而“没的可 穿”?为什么桌面和房间里的物品多了会让人心生烦乱?原因就 是——逛街买东西要挑选,衣服多了要选择,选择就要做决策,做决策就要消耗精力;物品多了需要整理,整理的时间和精力与物品的量成正比。

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提出的“自我损耗”理论:尽管你什么都没做,但是每一次选择、纠结、焦虑、分散精力,都是在 损耗你的心理能量;每消耗一点心理能量,你的执行能力和意志力 都会下降。所以,我们有必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环境,处理好各种杂事, 精简人际关系, 避免心力被混乱繁多的物品与人际关系消耗。

第一,减少不必要的物品,保持环境的整洁。

物品的存在,应是为了提高生活的品质,这是“本”;因过多  的物品, 耗费掉了本可以用来创造和享受生活的资源, 这是“末”。 舍本逐末的选择, 得不偿失。减少不必要的东西, 保持环境的整洁, 不仅可以腾出时间、空间和精力给更有益的人、事、物,还能够让我们在思绪上保持清醒和有序, 因为杂乱是潜意识混乱的一种表现。

第二,避免被泛滥的信息包围,影响思维与生活。

大脑有这样一个特质,看见什么就处理什么。当我们被泛滥的 信息包围,大脑的思考能力也会下降,因为有限的精力在逐渐地被 耗损。这样的耗损完全是无价值的,因为网页上的那些社会新闻, 各种奇闻怪事,几乎都与我们无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 者为了博人眼球,往往会刻意起一些有冲击力的标题,报道一些负 面事件。偶尔看一两则倒还能消化,可当类似的新闻不断地涌现出来,我们的思维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

第三,告别无效社交,注重社交质量而非数量。

当无效社交占据了过多的精力时,不仅无法从中获得内在的滋养,还可能引发情绪上的厌烦或是行为上的颓废,陷入人脉倒退的陷阱,让真正需要并值得维护的关系被忽视。所以,那些对生活和  工作毫无益处、会给你带来负能量、带有情感绑架意味的关系,流  于形式的点赞之交,都可以告别了。与其为了这些流于形式的无效  社交浪费时间, 不如去跟真正的朋友进行一次深度的交流, 讨论志向、分享知识、倾听心声, 无论哪一种, 都是对情感精力的滋养和补充。

在践行共情时, 每个人都需要好好地关照自己, 一旦感觉疲惫, 觉得自己的精力快要耗尽或是心情变得糟糕时,不妨仔细检查一下 自我照顾的三个维度,看看是哪一部分失去了平衡,然后有针对性 地进行调整,维系共情力的平衡。说到底,自我照顾就是慢慢培养 与自身情感天赋的关系,追求有意义的体验以及平衡的生活,最终学会将那些挑战性的情绪转化为情感力量, 更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包容:生而不同,爱而相容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家庭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所以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就成了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然而,这 又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的身心健康、民族发展都有赖于一个充满爱的、能给予支持的关系。

包容是有深度的,它可以透过肤色、地域、学识、事业、信仰

等一系列表层的东西,直抵内心与灵魂,发现彼此的共同之处。从 某种意义上说,共情与包容是一体的:因为有共情,彼此之间的差 别才会消散,才能看到各自都有一个渴望连接的内心和渴望理解的 灵魂;因为包容,才愿意忍受差异,透过他人的眼睛去看世界,从 而扩大自己的视野;当自己的视野扩宽了,就能够用全新的方式去看待他人。

《埃博拉前线》是以中国医疗队援非抗埃的真实经历为原型的 一部影视作品,开篇的画面给人展示出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生存图 景:老旧的街道,低矮的房屋,穿着色彩亮丽的卡巴利亚人行走在 街头,他们摩肩接踵,相互微笑,翩翩起舞。这一画面浓缩了当地人的价值观——他们喜欢享受生活和表达生命。

这一温暖的画面,与之后埃博拉病毒来袭后的残酷,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中国援非医疗队所面临的困境也逐一展开,就如带队者 冯刚所言: “这里的抗疫,不是简单的医学治疗,是需要我们以更 宽广的胸怀,去包容、去理解当地的人民。”从文化差异的碰撞, 到有限资源与复杂环境带来的一个个具体问题,再到恐惧面前的抉择,都让人不禁感慨:在卡巴利亚抗击埃博拉疫情的过程太艰难了!

来自中国的病毒专家郑书鹏与卡巴利亚医生盖斯姆是挚友,后 者曾在中国留学多年、热爱中国文化,但在医院的行事方式上却和 郑书鹏完全不同。郑书鹏有着传染科医生的警觉,知道在非洲感染危险病毒的概率很高,与病人拥抱意味着接诊不规范;而盖斯姆作为当地人,却相信拥抱可以给病人带去安慰和力量。

在进入零号病人所在的桑宜村进行“地毯式科普”时,郑书鹏 反复提醒当地人“保持距离”,可是搭档医生布拉罕却说: “懂的 不用你说,不懂的也不会做。”面对可怕的埃博拉病毒,桑宜村的 人不惧风险,照例举办迎接新生的篝火庆典,大家围聚起舞,共同 许愿。看到这个场面,郑树鹏深深地体会到, “保持距离”在我们 看来是轻而易举的一句话,可在当时的情景下却是最困难的,因为这违背了卡巴利亚人的生活习惯与信仰。

此时的郑书鹏,刚刚经历了挚友盖斯姆为挽救零号病人感染埃 博拉离世的悲痛。这引发了他内心的冲突:一方面对村民聚集存在 担忧,另一方面又对卡巴利亚人产生了深深的共情——人与人的亲 密接触是他们生命的基石。对他们来说,人与人的距离,就是心与 人的距离。在他们看来,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生命的起点。 即便是面对感染埃博拉离世的亲友,他们也会选择亲 吻死者,不让对方在孤独中离开。

抗击埃博拉本就不易,加之当地的文化与信仰,让抗埃之路变 得更为艰难。作为援非的中国医生,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这 样的现实呢?这部剧以细腻平和的视角, 给出了一个令人动容的答 案:两种价值观不一定要完全融合,但可以相互汲取力量,找到一 种更温暖也更有效的方式。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才能形成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践行包容呢?

客观

在交流的过程中,允许别人发声,不打断、不诱导、不给建议和评判,做好共情式倾听。走进他人的体验中,对他人的行为寻求 全面的理解,而不是聚焦于某一点。区分自己的看法和他人真实情 况之间的差别,看人看事都要客观地了解情况,寻求情有可原的客 观情况,明白别人的生活是事出有因的。就如弗洛姆所言: “我想 学会爱的艺术,我就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力求客观,并且能注意到在哪些情况下我没有保持客观,并对此保持清醒的态度。”


抱持

批评和奚落对他人的伤害是很大的,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辞,呈现出友善与抱持的态度。当我们想要批评或苛求他人时,不  妨先扪心自问一下: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哪些地方感到不舒服、不安全?


平和

杜克大学的精神病学家雷德福·威廉姆斯说:  “当我们不够宽容时,我们会觉得是别人行为不当。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多半也会变得愤怒。”所以,我们要警惕愤怒与敌意。


边界 

包容,不该是无止境的,它需要有边界。毕竟,生活中有不少 人以包容与爱之名,绑架了自己,默默地忍受着他人的攻击、侮辱 和伤害。过度的包容,很容易被他人操控。所以,要经常性地问问 自己:我是真的在包容同事,还是在尽力避免冲突?我是不是太在意爱人,直接忽视了他对自己的不屑,希望用迁就来维系这段关系?


宽恕:原谅自己,就原谅了一切

亚瑟·乔拉米卡利是全球共情研究第一人,他之所以倾力于研 究共情的课题,与他的亲弟弟大卫有关:亚瑟博士的弟弟大卫,因 吸毒、犯罪被全国通缉,潜逃到阿姆斯特丹走投无路时,曾与他通 过电话。亚瑟博士自信可以劝弟弟找回生活的希望,令他没有想到 的是,就在约好回国日期的前一天,大卫注射过量的海洛因,并用枪爆头自杀身亡。

大卫的死,给亚瑟博士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也让他几近崩溃。  有超过两年的时间,亚瑟博士都活在黑暗与绝望中,就连所穿的衣 服和所用之物都只选择棕色和象牙色。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悔恨, 满脑子都被“当初我能够做些什么来拯救他”的想法填满,沉痛地反思着自己哪里做错了。自此,亚瑟博士开始倾注全部的心力研究

共情,并将自己的人性反思和研究发现用于临床咨询中,帮助和治

愈了数千万人,也让他与自己握手言和。

共情引领着亚瑟博士,慢慢地理解了弟弟大卫自 杀的真正原 因——他无法原谅自己,无法接受自己从一个原本热情、阳光、充 满活力的人,沦落成大学辍学生、海洛因成瘾者、畏罪潜逃者、被 排斥者。他无法原谅自己的行为,无法原谅自己带给全家的耻辱, 无法原谅自己所造成的悲伤。他的世界不断变窄,直至最终看不到任何出路,所以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亚瑟博士在真正理解大卫的同时,也认   清了事实, 知道大卫已经走了, 现在再做什么也不可能把他救回来。  回头看,他知道自己已经做了所能做的一切,并找到了对自己的宽   恕: “我并不完美,我也犯过错误,我说过一些希望自己没有说过   的话,做了一些我后悔做过的事——但是我爱他。我不可能更爱他   了。所以, 就有了这样一个事实——我爱他, 而我的爱没能挽救他。”

如果说共情是心灵层面的连接, 那么宽恕就是相互连接的终极行为:

“我宽恕你,因为我就是你;宽恕了你,我就宽恕了我自己;宽恕了我自己,我就宽恕了这个世界。”

宽恕自己,是让生活继续的重要行为,也是自我照顾的重要部 分。这里有几条颇具参考性的建议,能够帮助我们学习和践行自我宽恕:

理解宽恕的重要性

活在自我谴责的状态下会耗费很多能量,而这些能量其实可以被更好地使用。宽恕能让我们走出过去,活在当下,把焦点放在改 变、提升和丰富经验上,拥抱全新的目标,而不是因过去的痛苦踟蹰不前。况且,总是沉溺在自责中,也会给情绪和健康带来伤害。


 学会自我接受

宽恕自己,需要明晰一个事实:你无心所犯的错误,并不能定义你这个人。有些时候,我们的本意是好的,只是从一个有倾向性 的位置来倾听他人,有自己的担心和恐惧,无法共情对方的感受,  导致没能帮到对方,或是给对方造成了伤害。认识到问题所在,停止让相同的错误绊住前行的脚步。


“欢迎缺陷”

完美主义者通常对自己都很苛刻,要做到自我宽恕更是艰难, 因为这看起来就像是接受不符合标准的自己。针对这一情况,要逐 渐打破固有认知,清醒地认识现实——所有人都不是完美的,谁都 如此。平时可以多看一些如何控制完美主义倾向的书籍,从小事上慢慢改变;如果完美主义对正常生活造成了影响,不妨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停止自我惩罚

有些朋友对宽恕存在误解,总觉得原谅自己是不对的,这意味 着遗忘或纵容自己的错误行为。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也是阻止自我 宽恕的一个因素。其实,自我宽恕并不是为自己辩解,也不意味着我们的行为应该被遗忘。我们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的责任,正视自身的问题所在。 


要学会对自己说: “我并不否认自己所做的一切,也知道自己 错在什么地方,但是为了健康、为了生活、为了身边的其他人,我 还是要继续前进。”宽恕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终点,容许错误 的发生,是为了从中汲取教训,将来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把消极的责备和想法转移到更充实、更有关注价值的事情上。

生活中发生的好事与坏事,决定了我们是怎样的人,我们所做 的好事和坏事也是一样。正如大卫·奥格斯伯格所说: “因为我们 的意图从不曾完美无缺,我们的尝试从不曾准确无误,我们的所成从不曾摆脱我们称之为人性的局限,我们需要被宽恕、被救赎。”



上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