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对他人表现出共情时,他们的防范意识会下降,积极的能量会取而代之。这意味着你可以用更有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思维: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模式
每个人身体里都有一个“自我”——我们本能地以自身角度认 识世界,以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式分析和理解他人的言行。这是共情 的一大障碍,如果我们任由这种自我思维运作,一味地强调自己的 感受,总认为自己的思考是合理的,而不体谅别人说话时的心境,是很难做到换位思考的。
说起陈暮, 身边的人大都有这样的想法: “这个人不值得交心,也不会与人交心。”
公司的一位同事因家中变故早早辍学,在外租房打工,陈暮却 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对方面前炫耀自己名牌大学毕业,每天住着高端 小区,名牌衣服堆满衣柜,每天换不重样的首饰,结果惹得同事一 见到她就躲着走。对此,陈暮的解释是:“我没有做什么,她这个人太玻璃心,而且嫉妒心强……”
有个男孩苦苦追求陈暮三年,陈暮从来没有明确拒绝过对方的 追求,孤单的时候求聊天,难过的时候求安慰。深夜,陈暮为了吃 到喜欢的夜宵,让男孩绕大半个城市去购买……还美其名曰: “我认为,喜欢一个人,为对方做什么事都是值得的,而且感到心满意足,我是在帮他创造这种幸福感。”
后来,陈暮喜欢上一位“海归男”,居然对这个男孩说: “如 果你真的喜欢我,你就帮我追到他。”男孩当然不愿意把自己喜欢 的人送到别的男孩身边, 结果陈暮用她的一番“神逻辑”指责道:“你 对每个朋友都那么热心, 可以对他们付出那么多, 而且你又喜欢我, 为什么不肯帮我追喜欢的人呢?你太让我失望了, 你的爱自私自利,只为了自己而追我,都不考虑我的感受……”
究竟是谁自私自利?答案一目了然。
看得出来,
陈暮是一个缺少共情力的人。她一味地炫耀自己的 家境,却不考虑同事此时此刻的境遇;她要求追求者无私地付出, 却完全不在乎追求者的感受。她只是在自私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却不尊重别人的权利和需要,很明显这就来自过度的自我主义。
现实生活中,类似下面的这些做法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示:
习惯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事情。
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
处理事情时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标准。
遇到问题时,总认为责任不在自己,而在别人。
不接受任何批评,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人际交往讲究“互惠互利”原则,这个“利”不仅是指物质方 面,还包括情感方面的接纳、尊重、理解等。人与人之间能够融洽相处,真正地实现共情,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彼此懂得为对方考虑,互相尊重和理解。正如罗素所说, “幸福的获得,在极大程度上,是因为消除了对自我的过分关注。”
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会严重地阻碍共情的流动。这里说的“以 自我为中心”,并不是指完全的自私自利或者道德败坏,而是无法 从宏观的、外在的、客观的视角审视自己。那么,怎样才能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更好地实践同理心呢?
公正地评价自己的观点
在进行自我评价的时候,我们难免掺入个人感情成分,更愿意 接受自己所认可的观点,而排斥和自己意见不同的观点。若想克服 “自我中心”思维,就要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的言行,客观而公正,既不否定自己的优势所在,也不讳言自己的缺陷之处,才能做出全面而准确的评价。
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对于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总持一种绝对正确的态度,应该认 识到自己的观点难免会有不足和错误之处。由于每个人各自的身份、 地位、经历、思维等不同,得出的看法和结论自然有所不同。如果你能考虑和理解他人的观点,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那么认知和见解必然会更加全面。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一位心理学家用不同颜色的颜料涂抹一个圆球,一半染成红色,另一半则染成黄色,然后让两个实验对象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圆球,之后询问他们这个球是什么颜 色。结果,一人坚持说球是红色的,另一人坚持说球是黄色的,他们都指责对方是“色盲”,看错了球的颜色,甚至开始争执不休。
最后,心理学家让这两个实验对象分别站在对方的位置,重新 又看了一次那个圆球,他们这才发现,原来心理学家在圆球上做了 这么一个小小的“诡计”。设想一下:假如那两位实验对象在探讨 球体的颜色时,能够克服自我中心思维,认真倾听对方的意见,而 不是一味坚持自己而否定对方,那么他们的交流显然不会以争执而 告终。更重要的是, 在通过充分的交流之后, 他们很可能会成功“识破”实验中的“诡计”,更加接近小球颜色的“真相”。
自我审查,有意识地进行理性思考,会有效阻止自我中心的胡 思乱想。哪怕只是无关紧要的一小步,也能让理性思维战胜自我中 心倾向。一个人要么被自我中心思维控制,要么被理性思维控制。 愿我们都能走出狭隘的自我认知,可以在不委屈自己,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好好谈谈心、说说话。
沟通:在原生情绪层面进行沟通
许多夫妻来做婚姻咨询的时候,双方都有一个诉求:我们之间要有默契,我不用说,你就能懂。可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我以为 你知道,原来你不知道;我以为你是这样理解的,原来你根本不理解。结果,相爱的两个人,误解越来越深。
共情之所以不容易,是因为人们很容易掉进“虚假共识效应” 的陷阱,以为自己和他人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 同而已。可是, 德国心理学教授彼得·迈克尔·巴克博士告诉我们,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和需求,只是偶 尔在一个共同的点上相聚而已。所以,同理心并不是常有的,我们只是偶尔动用一下。
麦子从单位回到家后,整个人都有一种要散架的感觉。看到丈 夫坐在沙发上玩手机,她懒得言语,无精打采地走进厨房,开始准 备晚饭。当锅里的油变热后,丈夫走到麦子的背后,笑着说: “今 天,我们单位……”话还没有说完,麦子就大吼了一声: “走开! 没看见灶上坐着锅吗? ”丈夫被泼了一盆冷水,想要问问发生了什么情况,看到麦子一脸的不悦,悻悻地走出了厨房。
这时,麦子在厨房重重地摔盘扔碗,看到丈夫朝客厅走去,又 扔出一句: “就知道等着吃,一点儿眼力见儿也没有。”丈夫觉得 麦子没事找事,简直不可理喻。两个人就这样吵了起来。最后,丈夫穿上衣服摔门而去,麦子坐在沙发上抹眼泪。
其实, 麦子平日挺喜欢下厨做饭的, 这一次真的是因为太累了。
可是, 习惯做“好好太太”的她, 不会一进家门就说: “累死我了,饿坏我了,老公你做饭吧。”她隐忍着继续扮演那个贤淑的主妇角
色,压抑着自己内心的不满情绪,可最终那股怨气还是跑了出来。
情绪有两个维度,即情绪感受和情绪表达。前者就是我们内心 真实的感受, 后者就是我们表现出来的情绪。两者之间的差别越大, 对我们身心能量的消耗就越大。麦子真实的情绪感受是“累”,但 她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选择了“忍”,没有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 她希望自己不说出来,丈夫也能看见,但每一次都没能实现。就这样, 一次次的情绪积压,逐渐让她感到透支,力不从心。
无论在哪一种关系中,我们都渴望被看见、被理解,但有时之 所以不能如愿,一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情绪背后隐藏的真实需求和感 受,清晰地传达给对方;二是对方没有足够的觉察力,透过我们直 观的言行看见深层的需要。所以,无论是想被他人理解,还是想要去共情他人,都有必要了解“原生情绪”和“派生情绪”。
按照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所说,原生情绪即是事件发生最 初产生的、最自然的感受, 往往很短暂, 生起自如, 一点都不夸张。 如果能够让它自然地流动和表达,它会自然终结。比如,当亲人离 世时,我们会难过,会痛苦。当我们允许自己哭泣,允许这种情绪 流动时,很快就能够完成最终的分离。原生情绪是很短暂的,有它服务的目的。
派生情绪,往往是为了逃避原生情绪而发展出的种种感受,带着压抑的病态表现,比较夸张。它会让我们感到弱小、产生抱怨,表达出来后会让问题变得更糟。许多伴侣或夫妻, 之所以关系紧张, 就是因为彼此都没有在原生情绪上做沟通, 而是在派生情绪上对峙,根本没有觉察到对方派生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
就像麦子和丈夫的这一场争吵,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第一种情况, 麦子把“就知道吃”这句话, 换成“我今天累了, 你能帮我一起做饭吗”,丈夫就会知道,麦子不是在冲他发脾气, 她之所以打断他的话,是因为她感到疲惫,希望赶紧做好饭,能够休息一下。
第二种情况,麦子打断丈夫的话时,他能够敏锐地觉察到,麦 子此刻正陷入负面情绪中,并且带着共情去问一句: “你看起来不 太开心,发生什么事了吗”,引导着麦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能够知晓对方最需要的是什么,将共情付诸行动。
关于原生情绪, 我们再结合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情形来加深理解。
小艾很喜欢翻看男朋友的手机,见面之后,总是想方设法、明 里暗里地查看他的微信。看到有不认识的昵称和头像,小艾心头就会紧张。如果男朋友不让她看,或者反感她看,她还会大发雷霆。
在这件事情中,小艾真正的原生情绪是恐惧,因为在成长的过 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她内心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希望 用这样的方式来让自己安心。一旦出现风吹草动, 她就会情绪失控,表现得很愤怒。实际上, 她不是真的生气, 她是害怕失去, 怕不被爱。
孙岩失恋后,他最真实的感受是难过和失望,可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观念束缚着他,他没有办法在人前表现出那份悲伤。渐 渐地,这种原生情绪就被压抑了,派生出来的情绪就是,对前女友甚至是所有女性的愤怒和敌意。
想要跟小艾或孙岩进行有效的沟通,不能只看表面的行为和派 生情绪,真正需要去共情的地方是他们的原生情绪,也就是深藏于 心的恐惧和痛苦。同样,如果我们身处小艾或孙岩的境遇中,也要 学会把自己的原生情绪表达出来,让对方了解真相。只有对方知道 了你的真实情绪和感受,才能回馈给你真正需要的东西。一旦原生情绪得到了安抚,那些衍生出来的愤怒、焦虑,也就无处遁形了。
至于如何正确表达情绪,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步骤,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帮助:
Step 1:精确而简单地把你的情绪描述出来。
Step 2:询问对方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不指责,只是寻问原因,给对方解释的机会。)
Step 3:把对方给出的解释和自己的推测进行比较。
Step 4:再表达一次自己的情绪。
情绪就像发烧、咳嗽一样,它只是症状,我们不能只试图消灭 症状,还要找寻症状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够让真实的 情绪流动起来,让真实的需求被身边的人看到,给理解和共情一个有效的切入口,避免陷在派生情绪中争执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