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边界,不必为他人的情绪负责
嘉嘉是一个共情力很强的女孩, 这也使她在过往的二十余年里,一直背负着妈妈的情绪。
据嘉嘉讲述, 她的妈妈是一个内向的人, 不善言谈, 生活节俭, 又很倔强;爸爸热情健谈,很爱面子,经常和朋友外出喝酒吃饭, 还出手阔绰地把钱借给朋友。妈妈心里很不满,认为爸爸不顾家, 但又不太会沟通,只会自己生闷气,摆出一张不高兴的脸。见到妈妈这副模样,爸爸也不乐意,两个人经常闹冷战。
每次和妈妈对话,她都会把近期发生的那些芝麻绿豆的事跟嘉 嘉念叨一遍,再数落丈夫的种种“恶习”。嘉嘉总是安慰她,把她 的情绪照顾好,但结束对话后,嘉嘉的心情就会跌入谷底。她会责 备自己没有能力,无法让父母融洽相处;责备自己赚钱太少,不能 让家里的经济变得宽裕,这样的话,妈妈就不会总是为了钱焦虑。 嘉嘉经常把自己代入妈妈的情绪里, 想象着她在家里受委屈的样子,然后心疼得掉眼泪。
其实,家里的情况并不像嘉嘉妈妈说的那么糟糕。有时,嘉嘉 在家里住的时候,也隐约察觉到了这一点,即便前一天晚上父母吵 得不可开交,第二天早晨依然会听见他们讨论家庭琐事,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唯独她还沉浸在糟糕和痛苦的情绪状态里。
后来,嘉嘉踏上了自我成长之旅,开始通过咨询深入地探索自 己, 尝试解决心理上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 嘉嘉意识到了自己产生痛苦情绪的原因:她把自己代入了妈妈的情 绪中,总想要分担她的痛苦。与此同时,咨询师也让嘉嘉明白了一 个事实:父母之间的问题,应当由他们来解决,你没有责任去背负 它们,也无力承担;妈妈对爸爸的不满,以及她感受到的委屈,都 是属于妈妈的情绪。作为女儿,你可以选择倾听和安慰,也可以让 她用其他的方式消解,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这是她的人生功课。
许多过度共情者都会陷入和嘉嘉一样的境地,对他人的情绪敏 感且反应强烈,分不清楚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总觉得自己要 对他人的情绪负责,有责任让他人从痛苦中释然。其实,这就属于 边界不清的问题,每个人都是独立于他人的个体,即便彼此之间的关系很亲密,即便对他人产生了共情,也当明确个人边界。
概括来说,要树立个人边界,摆脱过度共情的烦恼,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分清楚情绪来自谁,不把他人的情绪视为自己的情绪每一个共情者都会对他人的情绪感同身受,但健康的共情者只 是感受到了对方的情绪,而不会因为对方的消极情绪产生焦虑、不安, 迫切地希望对方尽快摆脱消极情绪。比如:一个人心情很不好,他希望独自待一会儿;健康的共情者在感受到对方的烦闷情绪后,会主动为对方留出一个安静的空间;然而,过度共情者却会想尽办法让对方不再烦闷,似乎让对方开心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明确对方的情绪是否和自己有关,按捺立刻做出反应的冲动
艾女士说,她每次看到丈夫露出凝重的表情都会感到不安,总怀疑是不是自己做了什么事让他产生了负面情绪?为此,她总是会做一些讨好对方的举动,以证实对方的情绪并非指向自己, 自己也不会因为他人的消极情绪而受到负面评价。针对这样的情况,过度共情者需要学会克制,按捺住想要即刻对他人情绪负责的冲动,不做出取悦对方的行为。
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放弃拯救他人的全能自恋
缺乏界限感的人,总会和他人的情绪纠缠不清,把别人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把别人的情绪当成自己的情绪,总想拯救别人的难过, 消除别人的愤怒, 为此耗费大量的心力。这不是健康的共情,而是全能自恋在作祟——总觉得自己是全能的,觉得自己有必要在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时去做点什么来拯救对方,要是不能让对方的情绪好起来,就会产生内疚感。
健康的共情,是可以理解对方的感受,愿意陪伴他去探索解决 问题的途径,但不意味着要承担他的负面情绪,为他的情绪负责。
对方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共情是要接纳现在的他(她) ,并相信他(她)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问题。有了这边的边界,就不会被他人的情绪卷入, 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 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所以,无论是父母、伴侣还是朋友,当我们对对方的痛苦感同 身受,并涌起想要拯救对方的冲动时,先冷静几秒钟,试着提醒自己: 这是他(她)的情绪,他(她)需要为此负责,我没有责任也没有 能力承担他(她)的情绪, 我要把属于他(她)的情绪还给他(她),默默地陪伴他(她),要相信他(她)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问题。
共情抚养要理性,父母也需自我关照
著名导演伍迪·艾伦, 早年生活在一个缺少共情的家庭环境中。 未满周岁时,母亲由于工作繁忙就将他交予保姆照顾,他只能和保 姆培养感情。可是,家里的保姆经常更换,所以他根本没有机会与人建立持久的亲密关系。
同时,伍迪·艾伦的妈妈又是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脾气很暴 躁,在家的时候经常殴打他。这也使得伍迪·艾伦从很小的时候就 学会了默默地忍受殴打。六岁的时候,他曾有过“想死”的念头,直至成年后他也一直在看心理医生。
这真的印证了一句话: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 孩子,远比想象中更重要。谁也不知道,哪一句不经意的话、不在 意的行为, 会像蝴蝶效应一样在将来引发可怕的风暴。这也意味着, 作为合格的父母,对孩子进行共情抚养是一门必修课,这能够给予 孩子充分的安全感,让他们的情绪和感受都能被接纳和理解,从而获得健全的人格。
值得肯定的是,生活中有一些父母已经意识到共情抚养的重要 性,并且付诸了实践。在此,我们不再赘述共情的具体方法,而是 着重谈一谈父母在进行共情抚养的时候,如何避免陷入过度共情的误区,以及如何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过度共情的教育方式会剥夺孩子的独立性
通常来说,过度共情的父母具备过度共情者的所有特质,他们 非常敏感,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细节,孩子的情绪稍微有一点风 吹草动都能感知到,并且很容易被孩子的情绪所感染。他们总认为 自己有责任帮助孩子去解决所有问题,甚至为了解决孩子的问题, 经常忽略自己的存在,并且希望借此来充分感受到自己是被孩子需要的。如果孩子尝试着自己独立,不接受他们的帮助,他们会感觉自己被孩子排斥,从而变得沮丧。
过度共情会给父母增加压力,也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简单来说,过度共情和溺爱很相似,把孩子照顾得面面俱到,其实是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性,不给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真正健康的共情,需要父母做好以下两件事:
第一,结合孩子的感受引导孩子独立思考,而不是没有原则地去认同孩子。
当孩子感觉一件事物很“讨厌”的时候,如果父母回应说“没 错,就是很讨厌”,只会让孩子得到心理满足,但无法有效引导孩子对其进行辩证思考,看到事物的全貌。
相比之下,这样的回应可能会更好一些: “你感觉这件事很讨 厌,能说说原因吗? ”“这件事除了讨厌以外,对我们有没有另外的帮助呢?”“你现在觉得,应该怎么对待或处理这件事?”
第二,充分理解孩子出现情绪波动时的想法, 不要敷衍地说“我理解你”。
当孩子出现了情绪波动时,父母要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在脑 海中想象当时的具体情况,而不是敷衍地、格式化地回应一句“我 理解你的感受”。如果孩子正处在消极的情绪中,父母可以采取一些科学有效的宣泄方法,让孩子的情绪得到释放。
总之,缺乏理性的共情,只是一份看起来很好的“圣母心”, 实则起不到任何作用,既“拯救”不了孩子,也“拯救”不了任何 人。共情是要尊重事实,了解现实事件和孩子的情绪状况,在理解和接纳的同时去引导孩子的行为,而非没有限制地纵容。
父母在共情孩子的同时需做好自我关照善于共情的父母,能够在孩子面对情绪挑战时给予恰当的支持, 但这并不意味着养育子女的过程会变得容易。总有一些时刻,孩子 们的吵闹不休、任性邋遢,会击溃拥有共情力的父母,令他们感到 疲惫、沮丧或精疲力竭。所以,尽管共情孩子很重要,但父母不能掉进“耗竭式育儿”的陷阱,要建立与维系明确的界限,找到自我安抚和自我照顾的方法。
如果父母把自己的生活与孩子的生活完全捆绑,没有丝毫的个 人空间,很容易处于无力、无助或者是失控的状态。当内在能量被 耗竭时,会觉得照顾他人是一种负担;当心的“油箱”是满的,照顾他人反而会感觉人生充满活力与目标。
父母们平时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人在疲劳或睡眠不足的情况 下,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如果真的有了负面情绪,也不要积郁, 可以寻求家人的理解、劝慰和支持,或是向懂得共情的朋友或专业咨询师寻求帮助。
如果对孩子的行为有不满,也不要忍着不说,这意味着你在放 纵孩子的不良行为,同时也在积蓄愤怒的情绪。表达不满时,要就 事论事,只讨论眼前这件事。万一偶尔没有做到共情孩子,甚至错 怪了孩子, 也不必太自责后悔, 及时跟孩子解释清楚, 真诚地道歉。 其实,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被冤枉、被错怪也是成长的一部分,他们要学习会承受、会谅解、会处理。如果你总是过分地自责自悔,很可能导致新的负面情绪,反而使事情更糟糕。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父母,也无须做完美的父母。所以,不必拿 着刻度尺,小心地测量,或是像走钢丝一样战战兢兢。我们只需要拉着孩子的小手, 一路陪伴、向前同行。
认识共情的阴暗面,避免被恶意利用
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在谈论共情美好的一面,毕竟在正常的人 际互动中,共情确实能够给我们和他人带来诸多的益处和帮助。正 因为共情太好用了, 使得一些心怀不轨之人把共情当成了打破防御、 操控他人的利器。所以,在谈论光明与美好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认识一下共情的阴暗面,避免被不怀好意之人蒙骗、操控和伤害。
千万不要觉得,共情的阴暗面只存在于特殊的情境中,其实它 经常会以不易觉察的方式渗透在我们的周围,哪怕是在人头攒动的 街头,或是灯火通明的房间。共情的阴暗面,距离我们真的很近,每一天都有可能会体验到。
2013 年 7 月,黑龙江某县城发生了一起少女失踪案。失踪者 是一位在县人民医院实习的护士小乔(化名) 。事后,小乔的同学提供线索表示, 在小乔失踪当天的下午 3 点 15 分,她曾发微信告知,要送一名孕妇回家,已经到她家口。
警方调取监控发现,小乔的确在林业大院附近遇到一位摔倒在 地的孕妇,她搀扶对方起来,并与之交谈了一会,然后将孕妇送进 林业大院一单元后,就再也没有出来。当天晚上 6 点左右,监控里 再次出现了这名孕妇的身影,她和一名男子合力拽着一个旅行箱,费劲地将其放在一辆红色汽车上,随后开车消失在监控中。
通过调查取证,警方最终认定,监控中的孕妇(王敏)与其丈 夫(赵瑞)正是小乔失踪案的犯罪嫌疑人。被捕后,王敏对犯罪事 实供认不讳。原来,自从她怀孕之后,无法与丈夫同房,就琢磨给 丈夫找一个女人, 代替自己和丈夫过夫妻生活。这个念头产生已久, 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实施。那天, 她从医院产检出来, 刚好碰见小乔, 就故意摔倒在地。善良的小乔连忙将她扶起,她感觉小乔很好骗, 就谎称身体不舒服,提出让小乔送她回家。小乔见她是个孕妇,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把小乔骗至家中后,王敏用掺着安眠药的酸奶迷倒了小乔。就 在丈夫赵瑞准备对小乔实施奸淫时,发现小乔正处于生理期。王敏 本想把小乔放走,但赵瑞说事已至此,不能让小乔活着出去,否则 他们会有麻烦。就这样,赵瑞用枕头捂死了小乔。事后,两人将小乔的尸体丢弃在荒郊野外。
小乔在看到孕妇王敏摔倒时,本能地产生了共情。可是,她没有想到,这份共情却被别有用心的王敏恶意利用了,将她拖进了死亡陷阱。这样的现实案例提醒我们,共情的阴暗面可能会被那些全世界人都会觉得很善良、体贴、脆弱、怜悯的人所利用,而且在看起来最不可能的时候,不知不觉地用在你我身上。
许多诈骗犯也惯常利用共情力,比如常见的保健品骗局。虽然这样的骗局早就被揭露,可依然有不少老人上当,为了保健品花掉
了大量的积蓄。对老人来说,健康是他们最关注的,而骗子们又会拿出“亲情”的撒手锏,为老人提供体贴的服务,笑脸相迎、嘘寒问暖,长时间地陪老人聊天,让他们感觉比自己的儿女还要贴心和理解自己。于是, 当骗子向老人推销保健品时, 老人不仅不会拒绝,还会积极参与和宣传,很难听进周围人甚至家人的劝告。
共情力是好是坏,完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对于热忱助人者而言,它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对于心怀恶意或别有用心的人来说,它就是助纣为虐的工具。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当发现一个人的共情行为是为了自我利益,而他的自我利益会给我们带来伤害时,那就一定要收好自己的善良,敬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