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身边的伴侣,帮你看清自己
当我们了解了亲密关系的三个阶段后,对许多现实问题都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达令是我在豆瓣里结识的一个姑娘,前段时间,她谈到了自己在恋爱中的一些问题。
和男朋友经历了三个月轰轰烈烈的热恋期,恋爱的温度开始慢 慢回落到正常值。那三个月里,她和伴侣基本每晚都会打电话到很晚,甚至是开视频看着对方入睡, 一周要见三次面。
前一周,因为男票连续有朋友拜访,忽略了达令,连着几天都 没有像之前煲电话粥。冷却了几天,再见面之后,达令发现男朋友 给自己准备了礼物,他还是关心自己的,只是这种关心不总是通过口头表达。
达令喜欢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而男朋友话不多,喜欢用行 动表示。那次见面,达令见男朋友心情闷闷不乐,还以为他在生自 己跟他冷战的气,问了许久也没有得到回应。结果,情绪敏感的达令,就觉得受不了了。
那天夜里, 达令失眠了, 她一边哭一边想:为什么每一次恋爱, 对方一旦忽略自己,就会难过得不行?每一次恋爱,都是轰轰烈烈 的,有时候家人、朋友的信息都懒得回复。一陷入恋爱中,世界好像只需要一个伴侣就足够了。
我问达令: “除了恋爱关系上的降温,最近有没有发生什么其他的事情?”
达令是一个自我觉知力很强的姑娘,听我这样问,她立马就开 始反思,并说道:“我深夜痛哭,跟他有直接的关系,可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也许我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意,转移了矛盾而已。”
我有点好奇, 达令为什么这样说?她解释道: “最近因为疫情, 学业、社交,都被限制了。室友纷纷搬走,一个人窝在家里,异国 他乡, 孤独是避免不了的, 那亲密关系里的他, 就成了自己的朋友、 恋人、家人,也成了我学习学不下去、不想工作的借口,以及情绪的发泄口。”
总结过往的恋爱经历之后,达令自己得出一个结论: “有些喜 欢和爱,如果超了对方的承受能力,其实就是一种负担。这种恋爱 方式,其实是不健康的,你自己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对方根本不 需要这样超量的付出。你所说的‘爱’,不过是对生活的无能,转移到伴侣上的‘控制欲’。”
我还是挺惊讶的,对于一个没有心理学基础的年轻姑娘来说, 能够有这样的觉知和内省能力,真的不容易。事实上,这也的确是 问题的关键点,亲密关系的实质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是真实的自己,包括我们最不想面对的阴影。
对达令来说,她最不想面对的,是一个人的独处。在进入亲密 关系后,她会无时无刻地想要和对方在一起,当对方因有事无法陪 伴她时,如同掉入一个巨大的黑洞中,不知该怎么面对,也无法共情对方的处境和做法。
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 当我们在关系中感觉很痛苦、很纠结时,那其实是成长的契机。
伴侣不是用来满足我们内在需求的,内心深处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来解决。伴侣不是我们的共生体,他是一个独立 的人,需要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再相爱的两个人也不可能时刻捆 绑 在一起。孤独,是每个人生命中的必修课,我们只是透过亲密伴侣,
深入地认识自己,进而疗愈自己的创伤,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己。
达令也认清了这个事实, 她说: “亲密关系的倦怠感总会到来, 无论换多少个伴侣,总有一天,激情会褪去,对方会让自己不再那 么小鹿乱撞, 热血沸腾, 彼此不再时刻黏在一起。但这并不意味着, 对方不爱自己,也不意味着彼此的关系不再亲密。只是,我要学会跟自己的孤独相处,这是我自己的课题。”
我们的潜意识充满错综复杂的选择、记忆、想法、信念和感觉, 这与我们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有关。当我们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后,在 跟伴侣的相处或者矛盾争吵中,会不断触发这个潜意识机制,会让早年的一些情绪重现, 仿佛回到孩提时代, 难以摆脱那种痛苦的感受。
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无法共情伴侣,选择与之争吵,埋怨对 方做得不好,内在的原因就是,指责伴侣远比面对自己的痛苦要容 易。实际上,我们不该厌恶这样的时刻,只要诚心检视和追溯,这个过程会让我们不断发觉自己内心深处的症结, 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当问题发生时,不要只是一味地把手指向伴侣,还要记得向内 看看: 你为什么会那么在意他说的某句话?你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很 受伤?这种体验让你想起了什么?你愤怒的背后有没有恐惧存在?
这些才是你需要关心的,也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每当你觉得受到伤害,要记住,那是因为你有一个伤口。正是 因为我们有一个或多个伤口,所以别人不经意地碰触,都会刺痛我 们敏感的神经。我们的痛苦,不总是因为他人做错了什么,即便真 的是对方做了某些事,那也是他们的事。除非我们身上有伤,否则无论是洒水还是撒盐,都不会让我们的情绪此起彼伏。
美好的亲密关系,不是要找到一个完美无缺的灵魂伴侣,也不 是让对方满足自己安全、爱、性、情感、财务等所有需求,而是借 由亲密关系伴侣的存在,看到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的部分,向对 方表达此刻的痛苦情绪,借助共情的力量来面对伤痛。这个时候,疗愈就开始了,而彼此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亲密。
经营关系,永远要在自己的身上着力。
阴影被看见,不意味着关系会结束
你有没有做过这样的梦:不知何故,突然赤身裸体地出现在某 个地方,那一刻胆战心惊,充满了羞 耻感,无论是否被人看见,都恨不得赶紧逃离,或是找个角落躲藏起来?
怡雯有过这样的梦境,不止一次。只是一直以来,她无法理解也羞于启齿。直到那天,她无意间读到武志红老师的一番话,瞬间
思绪决堤,脑海里像放映电影一般,把诸多零碎的片段拼接起来,
故事是那么自然,毫无拼凑感和违和感。
原来,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
梦境中的赤裸,与性的关系不大,它的本意是真实的自我。真 正试图躲藏和逃避的,不是赤裸的身体,而是潜意识里那个真实的
自己,被压抑得太久乃至已经无法辨认的自己。
怡雯在第一次看到村上春树写的“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 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时,就感到莫 名的心疼。现在想来,她应该是在这句话里,瞥见了住在身体里那
个脆弱无助的小孩。
很多家庭在遭遇巨变后,原来的模式会被打破,因为每个人都 是带着创伤的,都需要去疗愈,用不同的方式,或错或对,或平缓 或激烈。大概就是从那时起,怡雯开始不动声色了。不去说自己的 心情和想法, 所有的感受都留给了黑夜;不袒露自己的恐惧和脆弱, 假装一切都不害怕;努力把一切事做到最好,让家人感到放心和踏实;承受着难以背负的压力,咬牙憋着眼泪却只字不提。
然后呢?在很多年里,她就成了一个“乐观坚强、独立能干, 做事麻利、说话很快,隐忍大度,不惜委屈自己”的姑娘。时间久 了,她以为那就是“她”,但其实她已经忘了自己最初的样子。外 表的火热,内心的孤独,成了一对矛盾体,时刻在对同一个躯体进行着惨烈的撕扯。
人为什么要藏起真实的自己?看过《心灵捕手》这部电影的朋友,应该更容易理解。
有着数学天赋的、放荡不羁的清洁工威尔,能够在一个晚上就 做出麻省理工学院数学教授兰博两年才能解开的难题。教授不想威尔的天赋被浪费,很想帮他,却遭到了拒绝。
威尔是一个内心分裂的男孩,教授为他找了 5 个心理医生,都 没能走进他的内心。他用自己的辩才和智慧,羞辱嘲笑那些心理医 生,所有的做法都是在掩盖一个事实,那就是怕被人看穿,怕不被接受。他是一个孤儿, 在成长的过程中, 遭受过养父母的多次抛弃。
后来,威尔遇到了心爱的女孩,尽管内心很在乎对方,却不愿 意进一步交往,甚至一度想要结束,声称“现在她很完美,我不想 破坏”,但其实他真正的心理是“自己给她留下的印象还算完美,不想破坏”。
对怡雯来说,情况也是这样:不开始就不会结束,就不会有被 拒绝的可能,自然也就能够“不被看见”。她害怕把真实的自己暴 露出来,怕不被接受、不被爱。然而,选择了回避和隐藏,也就等于选择了把爱推开。
怡雯和威尔一样,有过相似的行为选择,且都是在没有觉知的 情况下。不愿意说出真实的想法,不愿意去谈真实的感受,不想面 对曾经发生的一切,害怕暴露了真实的自己,就不会被爱,就会被抛弃。总觉得要以一个“完美”的形象出现在人前,才能赢得喜欢和尊重。
其实,这只是自我的臆想。真正不接受自己的人,不是外界的任何人,只有自己。正因为压抑了真实的自己,才让生活中的一切变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模样。
第一次会面做治疗,威尔从桑恩的画中,看穿了他的心思。桑恩没有像其他心理咨询师一样放弃他, 而是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愤怒,甚至掐住威尔的脖子。这是桑恩与威尔的区别,他在感到愤怒的时候,会袒露自己真实的心声,表达出自己的情绪。
威尔发现,当一个人敞开心扉,允许真实的自我“被看见”,不一定意味着关系会结束。事实证明,桑恩的确拥有过一段非常美好的亲密关系。影片中,桑恩最后一直对威尔重复着一句话: “不是你的错。”无论威尔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他都在不停地说这句话,直到最后,威尔抱着桑恩失声痛哭。那一刻,他真的与过去握手言和了,也终于意识到了,那一段被抛弃的经历只代表过去,不是他的失败,不是他的过错,而他应该活出自己本来的样子。
许久以后,怡雯终于也明白了这一点。她说,属于内心的那一份“平静”,藏在自我觉知与反省的路上。其实,我们只有勇敢地面对自己、接纳自己,才能由内至外地充满力量。这种力量是平和的、温柔的、慈悲的,因为它饱含了对自己、对过往的包容与爱。
只有自己的内在圆满了, 我们才可能以真实的自己遇见真实的爱人,在真实的关系中建立深度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