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开始去看、 去听、去思考,当人们能够不带评判地付出与接受,当人们从关系中获得滋养和力量,这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能量才叫作连接。”
迷恋期:我爱你,你满足了我的期待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女孩子讲: “刚开始追求我的时候,他很 会献殷勤,让我觉得他特别体贴。交往一年之后,完全像变了一个 人,我真是觉得自己被骗了。”这样的感受,可能多数人都有过, 当初选择伴侣的时候,被眼前的他(她)吸引了心神与目光,彼此 的眼里和心里都是笑意。可是,在朝夕相处了数月或数年之后,欣赏慢慢变成了厌恶,爱意也变成了怒火甚至恨意。
到底是什么破坏了亲密关系呢?真的是对方变了吗?
不尽然。其实,在每一段人际关系中,我们都会经历亲密感的 不同阶段:迷恋期、幻灭期、整合期。在彼此认识、相互了解这条 艰难颠簸又充满惊喜的路上, 我们常常会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跳动。 初相识的美好,是因为我们正陷入迷恋期,觉得伴侣体贴温柔、美 好至极。可当迷恋期过后,进入了幻灭期,就会发现伴侣不那么美 好,也有狂妄自大、歇斯底里、不可理喻的时候。当我们顺利地度过了这段磨合期,就又可以迎来更加亲密的连接。
现在,我们就从亲密关系的第一阶段迷恋期说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共情是客观性的同义词,它意味着能够如实地、不加扭曲地看到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这一点对于亲密关系 来说至关重要, 埃里希·弗洛姆曾在《爱的艺术》中这样说道:“我 必须客观地去认识对方和自己,以便使自己能够看到对方的现实状 态或者能够克服幻想、克服我想象中被歪曲了的他的图像。我只有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才能在恋爱关系中了解他的真正本质。”
可想而知,对于刚刚坠入爱河的伴侣们而言,这是很难的一件 事。在迷恋期这一阶段,我们总是会为自己和对方创建一幅画像, 这幅画像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否认自己一部分真实的样子,只保留 某些特征或典型形象。这个图像是一个幻想,而我们爱上的也不是真实的人,而是一个通过仔细打造来满足我们需要的人。
克里斯多福·孟在《亲密关系》中指出: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 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 们的伴侣, 是因为我们需要他 / 她的陪伴、照顾、了解、支持、赞赏、抚摸和相拥而眠。
——“她谈吐文雅, 看起来很有修养, 和她在一起相处很舒服。”
——“他成熟稳重, 看起来不急不躁, 和他在一起很有安全感。”
看,这就是爱上图像的感觉,很美妙的,很舒服,因为图像那 么完美,符合我们的想象,且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在这样的状态 下,我们很难把对方看成一个会发展、会变化的人,而对方的意义 也只是能够带给我什么。换句话说,这就相当于把人看成了物体,希望它能够一直保持不变,永远符合自己头脑中的图像。
想要和完美的图像在一起,另一方也要努力彰显最突出的美好 特质,成为一幅能够让对方感觉满意的图像。于是,戏剧化的情节 就出现了:不够自信的男士 A,很容易被自信满满、乐观向上的女 士 B 吸引,但女士 B 也没那么自信和独立,她只是为了吸引 A 伪装出来的。
这样的关系想要平稳而美好地延续下去,彼此都要保持和图像 相符的状态,一旦暴露自己就意味着要承受风险。可现实是,没有 人能够真的活成那幅理想的图像,我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和情 感的人。随着相处的深入,那些原本就存在于伴侣身上的缺点总是 会暴露出来——他长了粉刺,她牙齿缝隙大,他睡觉打呼噜,她虚荣心很强。
两个人步入婚姻后,矛盾就爆发了,A 觉得 B 没有那么积极乐 观,总是为了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抱怨;B 也觉得 A 不像当初那 样理性沉稳,做事总是畏首畏尾、唯唯诺诺。当初的理想伴侣的图 像幻灭了,彼此都跟自己所想的不太一样,期望落空的感觉令人沮丧,生活变成了一地鸡毛。
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以需求为驱动的爱,只有在 对方不断的回应和满足中才会有安全感,这就注定了亲密关系会遇 到种种挫折。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时时刻刻满足我们的所有需 求。当期望变成了失望,我们就会忘记在刚开始亲密关系时的那份喜悦与美好,当愤恨不能化解,就会进入到第二阶段——幻灭期。
幻灭期:你和我期待的样子并不一样
28 岁的女孩牧婉, 至今谈了 4 次恋爱, 每一次都以分手告终。
提起之前的那些恋爱对象,牧婉充满了失望,她总觉得是自己 遇人不淑,甚至声称“男人都是骗子”。偶尔,她也会自责,说自 己不懂得汲取教训,每次都是草率地恋爱,又稀里糊涂地分手,没有更多地了解对方,看清对方的“真面目”。
上述的故事版本是牧婉的口述,事实真的如她所说吗?
刚刚认识男士 A 时, 牧婉被这个男人的儒雅气质吸引了, 然后 她竭尽全力地制造与男士 A 相处的机会。终于,男士 A 被性感又 健谈的牧婉打动了,两人开始正式交往。可是,时隔一年后,牧婉 的心思已经在男士 B 身上了,她吐槽男士 A 说: “我以为他在生 活方面应该挺有品位的,没想到竟然是一个吝啬鬼,买什么东西都要算计来算计去,真是受不了。”
此时的牧婉开始迷恋男士 B,并对其进行理想化,说他这个人 非常有主见,对许多事情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不会人云亦云。可是, 这样的迷恋也只持续了一年半,她说:“他太自私了, 不会关心别人,还很喜欢撒谎。我简直太天真了,竟然会被这样一个男人迷惑。”
这段恋情结束后不久,牧婉的身边又有了新的伴侣。只不过,这段感情依旧没有跳脱从无比迷恋到理想幻灭的模式,最终还是以牧婉移情别恋而告终。就这样,一路走到现在,牧婉还在寻觅那个 “对的人”,但她也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身边的朋友所选择的伴 侣, 好像也不尽如人意, 可他们却能一直维系这段感情(或婚姻); 与自己分手之后,前几任男友也都开始了新的生活,其中有一位已经结婚,而他的另一半完全能用“人美多金”来形容。
以上是牧婉感情故事的另一个版本,也是真相的一部分。那 么,牧婉的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是真的遇人不淑,还是另有 隐情?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了解一个事实:任何一段关系,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人, 在度过迷恋期之后, 都会进入幻灭期。
所谓幻灭期,就是随着相处的深入,忽然意识到,曾经让自己 深深迷恋的那个人,竟然有那么多的缺点:说话声音很大、不懂得 关心人、不太讲卫生、喜欢打断别人说话……总之,那个人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完美,原来那幅美好的图像开始破裂。
在亲密关系的幻灭期,人们很容易出现这样的反应:
泛化:把事情进行同化考虑,把特例归纳为某种规律,比如: “所有的男人都不值得信任”“所有的女人都是骗子”“爱情不靠谱”“婚姻就是坟墓”。
投射: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不喜欢、不想承认的某些东西, 并将这些不想要的东西强加在对方身上,比如: “你就不能在单位 忍着点,就你有脾气?跟你一起生活,没沾到什么光,还得替你操心会不会失业!”这番话看起来是指责, 其实背后有更深层的意义:
当初看你挺有抱负的,感觉你能带给我踏实的生活。当我意识到你 没那么强大,甚至会失去工作和收入,让生活变得不再安稳时,我
就想要责怪你——是你让我没有安全感,让生活不安稳。
非黑即白:把事情和问题简化为黑和白两种情况,不考虑真实 生活的复杂性,比如: “我就这样,要么你找别人”“你要真在乎 我,你就会听我的”“要么你和我站在一边,咱俩是队友;要么你和你妈站在一边,咱俩是死敌”。
在幻灭期的阶段,亲密关系会陷入一种迷茫和不稳定的状态。 因为当伴侣的理想图像破裂时,就意味着彼此要以最真实的模样来 相处了, 人们经常感慨的“相爱容易相处难”,指的正是这一时期。 如果总是以上述的三种模式来处理问题,就会不断地引发争吵、冷 战或指责,虽然彼此之间的感情并没有消失殆尽,却会觉得为了维 系关系耗费了太多精力, 身心疲惫不堪, 感觉不到被滋养、被关爱、 被理解。时间久了,深感疲倦了,或是被其他的人暂时吸引,伴侣 中的任何一方都可能会像牧婉一样,选择结束这段关系再去重新开始另一段,沉浸在理想化他人和被他人理想化的激情之中。
幻灭期的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它是为了帮助我们 看清事物的本质,摆脱错觉。让我们从“向外寻找快乐”的错觉中跳出来,找到内心的真正需求,获得平静与力量。
这就要求我们放弃以需求为驱动的爱,选择用共情为亲密关系指引方向,接受理想化破灭的现实,敢于承认每个人都有不足和缺点,停止向外的指责,转而进行内省和自我成长。事实上,这也 是亲密关系的本质,它不是要我们寻找到一个完美的伴侣,而是帮 我们提供了一条探索自我的途径。完美的亲密关系,就是接纳自己和伴侣的好与不好、光明与阴影, 最终实现自我成长, 以及彼此成就。
以共情为核心的爱,会让我们拥有更深的洞察力,跳出“受害 者思维”,100% 地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我们会检视自己的内心, 反思自己对伴侣的挑剔与不满,有哪些是源于内心的缺失与不满, 有哪些是自己不想面对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能看到自己的阴影,并且可以有所改进,那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伴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也一样可以为此做出努力。
总之,要顺利度过幻灭期,直面自身的阴影是第一步,但仅意识 到自己的不完美还不够,我们必须付诸行动,改变可以改变的部分, 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我们建立了成长性思维,接受了自己有待进步 的信念,我们才能够进入到亲密关系的第三阶段,即成熟的、可以随时调整的,也可以实现自我转变的爱的最终阶段——整合期。
整合期:我爱你,因为你本来的样子
某天午后,安诺和男友准备开车去附近的麦当劳就餐。由于麦当劳餐厅的车位紧张,他们就把车停在了对面的一处停车场。停好 车后,安诺想到 50 米远的一处烘焙坊买些甜品和酸奶,然后走去 麦当劳。这个时候,男友提出想去卫生间,结果就发生了下面的一幕:
男友:“我想去卫生间。”
安诺: “咱们先去买点酸奶和甜品, 就在这附近, 几分钟就好,行吗?”
男友:“我说了,我想去卫生间!”
安诺:“一会儿就买完, 这样可以带过去吃, 省得再跑一趟了。”
男友:“愿意去你去,我走了。”
说完,男友就奔麦当劳的方向走去,安诺也没有去烘焙坊,一 路跟着男友过来。这个时候,男友很生气,因为每次安诺提出想要 去卫生间的时候,无论是开车在路上,还是在其他什么地方,他都 会第一时间考虑到安诺的需求,除非特殊原因无法实现,否则绝不 会让她忍着。可是,轮到自己想去卫生间时,安诺却没有给予共情式的回应。
安诺起初也有些生气,觉得自己被误解了。出门之前,男友提 到想吃曲奇和泡芙,她希望先买一些甜品再去麦当劳,这样能够顺 路,又可以安心吃到喜欢的食物。没成想,男友非但不理解,还发了脾气。退一步说,就算是急着想去卫生间,不能好好说吗?
面对这样的情形,如果你是安诺的话,你会选择怎么处理?
“就这么点儿事,至于发这么大脾气吗?”
——“生气就生气吧,我还一肚子委屈呢!”
——“恋爱真是烦人,真不如一个人来得自在。”
这些回应在亲密关系的幻灭期很常见,矛盾升级往往也是在这 样的互动中形成的。不过,安诺没有采取上述的任何一种回应,她
在心理上和行动上做了以下几件事:
·第一件事:承认男友爱生气,也接纳他这一缺点,因为每个人都不完美。
·第二件事:看到自己在这件事中存在的过错,没有在男友提 出想上卫生间时,及时共情他的感受,回应他的需求,如“那赶紧 去卫生间吧”;或者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如“你先去卫生间,我到烘焙坊看看,待会麦当劳见”。
·第三件事:理解自己的第一反应,因为她想去买甜品。平日 里,遇到类似的情况,如果不是太着急,她可能会选择稍微忍一会儿,避免多跑一趟路。
·第四件事:以共情为基础,与男友进行沟通。俩人到了麦当劳后,男友先去了卫生间,随后找了一个位置坐 下。这时, 他的脸上依旧挂着生气的表情, 安诺开口说:“对不起啊, 刚刚没有考虑到你的感受。之前每次我想去卫生间,你都会尽快想办法, 第一时间紧着我的需求。我想了一下, 我做得确实有问题。”
在被共情之后,男友凝重的表情慢慢舒展开来,他说: “我和你的情况不一样,要是不着急的话,我就不会那么说了……看看你
想吃点什么?”
这是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小事,但也正是类似这样的小事,磨 灭了许多人对亲密关系的热情,在指责和埋怨中让争吵不断升级, 各说各的理,各诉各的委屈。可是,我们还有另一条路可以走,那 就是坦诚地互动,不去争辩谁对谁错,不去试图控制、改变或责备 对方,以真诚的兴趣倾听、询问对方,接受彼此的差异,体验并理解对方的感受,作出共情式的回应。
整合阶段的爱是相互共情的产物,就像《治愈性连接》一书所 描述的那样: “因为每个人都能接收到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并作出回 应,所以,每个人不但扩充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且扩充了对方的感受和想法。与此同时,每个人在这段关系中都实现了成长。”
其实,亲密关系中最重要的感受,就是感觉自己被另一半理解 和关注。沟通中的事件本身并不重要,感受到自己在沟通中被理解 和关注才是在互动中缓释情绪、加深关系的重点。那么,怎样才能在亲密关系中建立并维持相互的共情呢?
关于“一段好的亲密关系是什么样”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 己的认知和信念。当我们和伴侣之间出现矛盾冲突的时候,这些信 条就会不自觉地跑出来,影响我们的言行。看看下面的这些信条,是否曾经在你的脑海里出现过?——相爱的人不应该吵架。
——在感情这件事上,男人就应该比女人主动。
——男人不会珍惜太容易追到的女人。
——如果不曾神魂颠倒地迷恋对方,这段关系肯定有问题。
——男人的职责是赚钱养家, 女人的职责是照料家务、带孩子。
——女人是听觉动物,男人是视觉动物。
其实,这些理论信条都是单一维度的,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路 径也是狭窄的。比如,有些女性认为,男人应该比女人主动,这就使 她们在很多问题上都呈现被动的姿态,即便内心或生理上有正当的需 求,也羞于启齿。这一信条可能跟她那个保守又严苛的母亲有关,当 她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从这一束缚中解脱后,她就可以构建出新的、 能够尊重自我感受和需求的信条。如此,她便能够坦然地做自己,表达自己的需求,与尊重和欣赏真实的她的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用表达自己的感受代替对伴侣的指责
在发生矛盾的时候,许多人都习惯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来表 达自己在当下事件中的感受。其实,这种表述方法并不理想,因为 用“你”来表述的话语通常具有攻击性,会引起对方的防御反应, 接收信息的伴侣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一种指责和抱怨,很难对你的感 受产生共情。相反,还很容易激怒伴侣,让情感沟通陷入相互指责和攻击的恶性循环。如果我们换成第一人称“我”作为句子的开头描述自己的感受,情况就会有所不同。
用第一人称对自己当下的情绪感受进行表露时,我们可以更好 地分辨自己在事件中的感受。同时,接收信息的伴侣会把重点放在 你的感受上,会更容易给予理解和共情。在这样的情况下,伴侣也更可能对你进行安慰,或是自我反省并道歉。
现在,我们不妨体会一下这两种表述方式的差别:
A—— “你这个人总是那么自私!”
B—— “我觉得自己最近承担了太多的家务,很疲惫。”
A—— “你还知道回来呀?也不看看几点了。”
B——“我等了你一晚上,这感觉挺难受的,特别孤独。”
共情给了我们一把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当我们愿意放下执念 与期望,接受自己好与不好的特质,接受伴侣是一个有瑕疵、不足 却可以成长改变的人时,我们就会发现,没有什么问题是彼此无法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