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诚实 真实地面对自己2
书名:同理心:用共情让沟通直指人心 作者:宋婧,王坤 本章字数:6701字 发布时间:2024-06-22

学会自我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经常有朋友问我:“你学了心理学以后,有什么变化吗?”

我说:“有啊,自打学了心理学,我变得越来越‘丧’了!”

当然了,这是一句玩笑话,我说的“丧”并不是堕 落,而是一 种接纳自我的力量。毫不夸张地说,活了这些年,直到现在才逐渐学会,呈现自己真实的样子。

前段时间,在咨询技能课上,我扮演了一次来访者。然后,我 就把自己碰到的苦闷事,全都吐了出来,甚至在并不是特别了解、 特别熟悉的两个搭档面前,爆粗口宣泄内心的愤怒。换作几年前,我绝对不会做,也不敢做。

记得几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开车带着一位朋友朋友,一不留神 犯了“路怒症”,冒出了几句骂人的话。当时, 也真的是因为情急, 对方司机野蛮驾驶, 险些发生碰撞。可是, 就因为那几句骂人的话,我难过了整整一个星期。

那时的我,可能真的是觉得,说脏话是不好的(当然,现在我 也这样认为),在任何的情境之下,都要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这 全是鸡汤文里传递的东西:你要宽容,你要善良,你要原谅,你要放下……这样的你,才是美好的。

天真的我,就这样轻信了,并傻兮兮地按照这个标准严苛地要求自己。一旦我愤怒了、发脾气了、怼别人了,我立刻就萌生了负 罪感,觉得自己不够好,担心自己不被喜欢,害怕被人评头论足。 最要命的是,哪怕我真的不开心,为某些事情痛苦时,我还要在心里默默地劝慰自己:“你太钻牛角尖了,你不够豁达……”

结果如何呢?当我不断告诉自己:要想开点儿、要学会乐观、 要接纳残缺的真相,而自己却又没能体会到“心里真的舒服了、我 真的想明白了”的感受时,我比之前的状态更糟了,就像是给自己挖了一个更深的坑。

这个时候,焦虑、抑郁的情绪直线上升,而我内心的怀疑也开 始涌现:我是不是太怂了、太扛不起事了、太没出息了、太没有修养了……太多的问题,开始不断拷问我的心。

这就是原来的我,不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自己难过,不允许自己被非议。

你可能也看过这篇文章——《远离那些正能量爆棚的人》。我  从不否认, 乐观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 我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但是,乐观不是永远不表露悲伤,更不是在撑不住的时候,还不停 地给自己喂鸡汤,安慰自己说:“一切都会好起来”,假装什么都没发生,活在理想化自我的幻象中。

我们都曾以为,看到一个糟糕的、不够好的自己,应该是一件 很绝望的事。但真正经历过后,我的体验并非如此。就像咨询技术课上扮演来访者,我很坦然地跟搭档解释: “以前,我会认为这样爆粗口是不对的,我怕别人会认为我不够有修养……但是,现在似 乎不那么在意了,在这样的情境下,这就是我最真实的感受,我也需要释放。”

事实也证明,搭档接纳了我,接纳了在咨询演练中那个情绪失 控的我,也接纳了现实中理性地做自我分析的我。这两个我,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不同情境之下的我,仅此而已。

过去,无论我试图让自己看起来多么积极,多么正能量,当真 实的我不被自己理解的时候,我不过是用防御封闭了过去,用改变逃 避了现实,可在内心深处,我却要为此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因为,当 内在的自己和外在的自己距离越远,就会越痛苦。如果不是真的改变自己, 表面上的激励和鼓舞, 形式上的积极与正面, 有效期是很短的。

当我不再害怕看见那个真实的自己,我也就不再被恐惧逼迫着 去扮演那个理想化的自己;当我不再刻意去维护某一种自我设定的 形象,卸下心理的防御,不高兴的时候,不让自己强颜欢笑;不满意的时候,不让自己强忍着,我感受到了自在。

当我真正地学会理解自己时,我也学会了更好地理解他人。我 们都是平凡的人,也许际遇不尽相同,但在某些特殊的时刻,大脑  里的想法、外在的言行举止、内心的体验和感受, 却是如出一辙的。 当我能够接纳自己会有怯懦、自私、毒舌的时刻,而不否定自己整  个人时,那么我也能够理解并允许他人也有这样的时刻,并依旧愿意给予他信任与温暖。


请允许自己和身边人有负面情绪很多人在描述自己的情绪时,就像是在描述一件陌生的东西, 或是尽量想剥离情绪和自己的联系,他们可能会这样说: “不是我 脾气大,爱生气,是你做得太过分”;更有甚者认为,只有理性的自己才是自己,而情绪是魔鬼附在了自己身上。

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是在拒绝承认情绪出现或出现过,这种消 极的对抗情绪,恰恰阻碍了情绪调节的发生。换句话说,你想要调 节情绪, 先得承认情绪——“我确实有点愤怒”“我正陷入焦虑中”,而不是忍着或逃避。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假设:有一对夫妻, 丈夫在家很少做家务, 对于这件事,妻子是很不满的。只是,结婚六七年,妻子一直没有 工作,都是丈夫在赚钱养家。实际上,在家里照顾孩子、做家务,也是很辛苦的事,她心里有委屈,却一直忍着不说。

有时候,丈夫会邀请朋友过来玩,招待客人做一桌子的饭菜, 事后还要收拾残局。妻子并不喜欢这样, 每次做饭就已经很累了, 还得花费 1 个多小时的功夫收拾厨房,期间还要饱受孩子的不断“侵扰”。

妻子是一个习惯隐忍的人,很少发脾气,这些事情她就默默地承受了。一次可以,两次可以,可天长日久,她也烦了。渐渐地,她开始变得不爱说话,经常打不起精神,觉得日子过得没意思。丈 夫看到她这副模样,也很不理解:没有人招惹你,你为什么每天无精打采?待在死气沉沉的家里,谁受得了?

结果,可想而知,两个人相互不理解,关系慢慢变淡,甚至闹得不欢而散。

从小到大,经常有人教育我们说,要学会包容,学会忍让。然 而,忍让真的能解决问题吗?为什么一定要容忍, 说出自己的情绪, 道出内心真实的想法,有什么错吗?看过那么多的事实,我们大概 都看到了:容忍的结果,往往是积压更多的不满,让矛盾上升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小王国,而我们理所当然地把自己视为 国王,希望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围绕着我们转,听我们的话,服从我 们的意志。但生活不是童话,我们把自己当成国王,其他人也一样 把自己视为内心世界的国王。所以,在绝大多数时候,别人都不可 能顺着我们的意愿来行事。对于这样的情况, 我们的感受往往是——你给我制造了烦恼,给我带来了痛苦,“他人即地狱”。

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做才是最恰当的?或者说,如何让他人 不是地狱?答案,依然要回归到我们自己身上,那就是把自己身上 的这个地狱化解掉, 承认自己是一个有情绪的人, 也承认别人是有情 绪的人;我们有舒服地做自己的愿望,别人也有这样的愿望。只有承认情绪的存在,我们才可能跟自己的情绪、跟他人的情绪握手言和。

在玩具店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家长不给小孩买某款玩具, 孩子就开始哭。这个时候,父母会觉得孩子不懂事,引起围观,遭 到评议,然后就训斥孩子,指责孩子没出息。遭到了批评的孩子,非但没有变得听话,反而哭得更严重。

小孩喜欢玩具是天性,如果孩子到了玩具店,看到每个喜欢的 玩具都压抑着自己,装作不喜欢。当父母要买给他的时候,他也忍 住说: “不,我不要,谢谢。”这样的小孩,还是小孩吗?面对这样的孩子,你不觉得心疼吗?

借由我们前面说的,要承认自己和他人都是有情绪的人,我们 不妨蹲下来跟孩子沟通: “妈妈看得出来,你很喜欢这个玩具,对 吗? ”对此,孩子一定会点头承认。你可以继续与他沟通, “不同 意给你买这个玩具, 你心里不开心, 有点难过, 对吗?”多数时候,孩子听到这句话, 会委屈得掉眼泪, 因为他的难过和委屈被共情到了。

然后,你可以再向孩子表达你的情绪: “妈妈理解你,但你刚 刚的行为,也让妈妈不太开心。我不同意买玩具,是因为……你能 理解妈妈吗? ”当你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孩子的情绪,并且把自己的 感受和原因告诉孩子,往往就能把问题处理掉,既不让自己带着愤怒,也不让孩子带着委屈和伤害。

下一次,再碰到自己的情绪或他人的情绪时,希望你也可以勇 敢地承认它。承认,本身就已经是在接纳了,因为容忍和逃避的底层逻辑是——“我不想它对我的生活造成影响,我讨厌它,我不该这样”,或者是“你不该这样对我,我讨厌你这个样子”;而接纳 的底层逻辑是——“我有些难过,但没关系,我理解它的出现,也 能接受它伴随我一段时间。毕竟,我也是一个普通人……”你感受 到了吗?承认的背后,是一种对真实自我的善待,也是对他人的包容,这里面饱含着爱与信任,这是生命中最有力量、最为宝贵的东西。


生而为人,拥有欲 望并不是罪恶

自媒体圈的一位朋友,曾跟我吐露她在运营公众号过程中遇到的纠结。

她的文笔很好,想法独到,有好几次看到她的推文,我都感到 震撼,分析的视角太独特了。由于更新频繁,又总能有出人意料的 好文,她的公众号粉丝增长得很快,且阅读量也越来越高,有不少文章经常被大号转载。

公众号做得好,广告商也嗅着味道找到她。她并不是什么广告 都接,害怕伤到读者,在精挑细选之后,推荐了一款日用品,也拿 到了自己的第一笔广告费。这原本是一件好事, 可还没顾得上开心,就遭到了一大群粉丝的不满和谴责。

“没想到,你也开始接广告了,失望。”

“本以为你不食烟火,原来都是假象,最终还是没禁得住铜臭

的诱 惑。”

“取关了,初心也不过如此,还有什么值得相信?”

“ ……”

看到这些留言,她心里五味杂陈。我问她,到底是什么感受? 她说了几个词语:委屈,愤怒,焦虑,憎恶……我相信,那都是她 最真实的情绪和感受,但之后她又说了一句: “我还有一点内疚,好像自己做错了什么。”

“做错什么了呢? ”我继续往下问,希望她能更多地向内探索 出一些东西。她思考了一会,带着不太确定的表情, 缓缓地说:“好 像是,我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写文字,把有价值的想法传递出来,不应该和钱扯上关系。似乎,‘赚钱’这个想法, 在这里是不该有的。”

我很想知道,为什么她认为在运营公众号这件事情上,不该有 赚钱的想法?她没有直接给出答案, 大概是自己也没有想得特别清楚, 最后只是隐约地提到:写字是一件发自内心的喜好,有那么多人欣赏自己的生活态度,害怕因为钱的问题,被人贴上“庸俗”的标签。

很多人的内心都存在类似的挣扎,似乎潜意识里认为:承认欲 望是一种罪恶。像我的这位自媒体朋友, 一直被粉丝视为知性女子, 那么有生活情趣、思想超脱的人,喜欢钱未免太庸俗了;也有人对 性的问题心存芥蒂,哪怕夫妻生活不太理想,也不敢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总觉得有这样的欲 望是羞耻的。

生而为人,对金钱有欲 望,对性心存期待,是罪恶吗?

不,生而为人,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需求,就如同饿了想吃东 西、渴了想喝水、累了想休息、孤单了想有人陪伴一样,但没有人会因为这些问题,而指责我们说“不该如此”。

欲 望,是人与生俱来的正常反应,本身没有对错之分,错的是 因为欲 望而做出危害他人的行为。生活是很现实的,需要金钱和物 质的支撑,一个每日更新、持续输出的自媒体人,发布的每一篇文章背后,都藏着日积月累的辛苦。

要在生活中阅读大量的书籍,积极地寻找并发现素材,要构思 文章的题目和框架,要静下心来去撰写并修订,写好后精心排版选 图,最后呈现给读者走心的内容……这些付出,难道就应该是免费 的吗?这些专职或兼职的写作者,也需要一日三餐、缴纳房租、偿 还贷款、养家糊口的,他们一样背负着生活的重担,对于这样一个 倾注大量心血、时间、精力的撰稿人,指责她在公众号接广告,鄙视她赚取广告费用的行为,是否太残忍了呢?

不可否认, 公众号接广告是为赚钱, 但依靠自己的劳动去赚钱, 不可耻;想要给自己和家人更好的生活,努力地靠自身才学、靠经 营内容来赚钱,也不可耻。喜欢钱,不是罪恶,不偷、不抢、不违法伤人,更无须背负内疚。

人活一世,时时刻刻都会对一些东西产生欲 望,这是人性中的一部分,不用去鄙视它,也不用去厌恶它。欲 望,本身只是欲 望,并不代表什么。我也喜欢金钱,但不代表我唯利是图,为了金钱不 择手段。我正视这一欲 望,并选择更努力地学习、更努力地工作,争取更多的业务,做好理财规划,努力去实现心中所想。

人都会有欲 望,当我们能够直面这些欲 望,不去诋毁它、压 制它、憎恶它,而是选择正视和接纳,并为实现合理的欲 望付诸 努力时,最终会在事业、爱情、生活层面变得越来越好。同时,我们也会变得更有共情力, 协助身边的人处理和欲望有关的问题。


究竟是讨厌别人,还是排斥自己

某日午后, 艾莉与朋友在咖啡厅叙旧。邻桌的女士正在打电话, 说着说着便开始破口大骂。从话语中能听出来,她是在跟自己的丈 夫通电话,因为提及了他们的婚姻,还有婆婆、孩子的事。吵嚷了片刻之后,那位女士气急败坏地走了。

看到这一幕,艾莉摇摇头,低声跟朋友说: “何必呢?就算婚 姻维持不下去了,也用不着这样诋毁爱人和婆婆吧? ”然后,她们继续天南海北地闲聊,不多时也提到了家庭的问题。

现在, 艾莉的孩子一直是婆婆照看, 对于如何管教孩子的问题,两代人始终有分歧,对此艾莉也有点不满。她抱怨了一通,说婆婆

如何溺爱孩子, 又说丈夫的立场不坚定……朋友看着她, 不禁笑了, 说: “瞧,你现在不是也在发牢骚吗?说丈夫、说婆婆,就是没刚 刚那位美女的脾气大。”艾莉叹了口气说: “唉,估计是谁,遇到

这样的事都得唠叨唠叨,这就叫‘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其实,不只是艾莉,还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曾犯过类似 的错误。我们觉得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完美的”,跟那些看起来“穷 凶极恶”“爆粗口”“素养不够”的人,完全不一样。可事实上, 很多时候我们跟他们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可事实上,我们只是所 处的立场不同,没有置身于其中,经历他们正在经历的事,所以才会主观地“评头论足”。

在心理工作坊认识的一位伙伴,曾分享过她的一段经历,让当时的在座者颇有共鸣。

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母亲,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对自己的儿 子破口大骂。我当时就想: “这个女人实在太‘过分’了,孩子也 是自尊心的,怎么能当众这样训斥他呢?如果我以后有了孩子,我肯定不会这样做。”

可就在那天, 我回家之后, 突然发现自己新买的那个摆件碎了, 那是我逛了很多家店才买到的,爱不释手。母亲告诉我,是小侄子 在家里跑闹,不小心摔碎的。虽然我知道他只是孩子,也只是无心犯的错,可我还是忍不住大发雷霆了,吓得小侄子哭了。

那一刻,我又想起了公交车上的一幕,原来我也有可能会像那个女人一样对待孩子,我身上也缺少宽容和耐心的特质,只是我自己不愿意承认而已。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说过: “不要由于别人不能成为你所希望 的人而愤怒,因为你自己也不能成为自己所希望的人。”我们应当 意识到,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看不惯的人表现出来的特质,我们 也有。我们之所以对别人表现出来的某些特质感到不屑和厌恶,是 因为我们不愿意承认和接纳它的存在。那么,如何才能控制这种抵触的心理呢?

大家都知道,有个词语叫作“换位思考”,生活中一旦发现自 己又开始挑剔和厌恶别人所表现出的某些特质时,就可以用它来提醒自己,如此你便能想通很多问题。

比如,一个青少年整天不务正业,不是泡网吧,就是跟别人打 架,偶尔还会偷东西,对自己的父母也不尊敬,甚至还总是埋怨。 看到他的种种行为,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孩子太不像话了”“这孩子没前途了”“简直就是不孝子”。

这个时候,有多少人转念想过: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假如你 跟他一样,从小父母离异,没有家庭的温暖,周围的邻居看不起自己, 在学校里经常遭受同学的恶意凌辱、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训斥,你幼小的心灵如何能够承受?是否有可能也会变成他现在的样子呢?

再如,电视里经常出现这样的画面:妻子发现丈夫有了外 遇,歇斯底里,跑到丈夫的公司里大吵大闹,或是当众羞辱第三者,俨

然一副泼妇的姿态。丈夫原本还存留的一点歉疚和悔意,也荡然无存。见此情形, 很多人都会说: “这女人疯了, 太不理智了!”“为

什么不私下里跟他谈呢? ”“弄得满城风雨,对你有什么好呀?真是没头脑”……诸如此类的评价很多,总之是鄙夷她冲动的做法。

这个时候, 有多少人想过:她为什么会丧失理智?假如你是她,在他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你不离不弃,陪他一起创业;公司刚起步的

时候你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付出了太多的艰辛。结婚十几年,你悉心地照顾他的父母、抚育你们的孩子,上上下下、里里外

外的事都是你一人在打点,为的是让他能安心发展事业。

如今,他事业飞黄腾达了,却忘记了昔年的旧情,忘却了还有一个为他日夜操劳的人,你会作何感想?你会不会感到心寒,会不

会感到气愤?会不会忍不住内心的痛苦想找他问问清楚?或许,换一种情境,我们的表现并不会跟她有多大的不同。

当我们伸出食指指着别人的时候,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都在指着自己。尝试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把自己想象成各种各样的人—— 快乐

的人,悲伤的人,贪心的人,吝啬的人,暴躁的人,等等。当我们发现自己也有可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时, 自然就会有一份理解和原谅。

想通了这一点,我们在生活中就不会再刻意掩饰某些消极的特质,因为在特定的情景下,它们自然会表现出来,而不处在那样的情况下,消极特质也就不会形之于外。当我们包容了人类所有的可能性时,就不会再轻易感到不舒服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