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诚实 真实地面对自己1
书名:同理心:用共情让沟通直指人心 作者:宋婧,王坤 本章字数:4366字 发布时间:2024-06-22

第五章 诚实 真实地面对自己,真诚地面对他人

“诚实是共情的血液,也是维持它呼吸的氧气。

如果没有了诚实,那共情就失去了成为共情的理由。

如果不能对他人真实相待,那我们跟他人的关联怎么能有意义呢?

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真诚,那我们怎么能反过来要求他人对我们真诚呢?”


当自己伤痛未愈时,很难共情他人

半年前,闺蜜在去新疆的路上给凌子发消息,诉诸心情: “真   是一条风景不错的路,只是想要的人不在身边,风景越美越觉心伤。” 凌子瞥见消息,心里莫名地涌起一股怒火,回应了一句: “你若不想上来,没有人能拉你。”

闺蜜沉浸在痛苦中,已不是一两天,为了一段不可能有结果的 感情反复挣扎。凌子给了她很多安慰,也极力希望她能够借助出游 去放空自己,感受在路上的点滴。可是,闺蜜的消息刺痛了凌子,让她感觉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徒然。

凌子回复的那一条消息,似乎也刺伤了闺蜜。她已经记不太清 楚对方发来了怎样的回复,只觉得自己也挨了深深的一刀,许久未愈。这件事过后,她们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再联系。

时过境迁, 如今凌子再回想起那件事时, 已经是另一种状态了, 她说: “现在,我完全能够明白她当时的感受,很遗憾我没能给她 一份同理心。我们那么久不再联络,并不是记仇,只是各自的情绪 都未曾平复。很多时候,当你想去结束一个人的痛苦时,你不是真的想帮他,或怨恨他的固执,而是你迫不及待地想要结束自己的痛苦。他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外界的一切,也不过是内心的投射。”

凌子回忆说,那段时间是她情绪最起伏不定的阶段,她厌恶的 不是听不进劝慰、郁郁寡欢的闺蜜,而是饱受着煎熬、用任何方式 都难以抚慰的自己。对闺蜜发脾气,看似情绪的出口是针对眼前的 她,其实那只是一种错觉。所有的怀疑、所有的不信任、所有的歇斯底里,不过是因为她自己内心的伤痛未曾得到治愈。

在互怼事件发生后的三个月里,凌子努力调适自己的情绪,总 算慢慢回归正轨。之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闺蜜发消息: “现 在想来,你当时需要的不是什么安慰,只是静静地聆听,那才是我应该给你的。可是,我没有做到陪伴,很抱歉。”

此时,闺蜜内心的郁结也已解开,恢复了凌子熟悉的模样,与 彼时判若两人。凌子很庆幸,她与闺蜜懂得彼此,明白真正的问题 并不在于那一刻的愤怒,而是藏在情绪背后未曾疗愈的伤。只是庆 幸之余也感叹:人生有太多的失去和懊悔,都是从某一刻的不被共 情开始;而人生有太少的机会,能在争吵过后抹掉嫌隙,让彼此的关系依旧如初。

爱也好,共情也罢,都需要先斟满自己的杯子。我们无法给予 他人连自己都没有的东西。有些时候, 我们会发现自己像凌子一样, 无法去关心和共情别人,因为那一刻的我们也陷入了黑暗之中,也 需要被关心、被照顾。如果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处境和状态,我们就可能会把负面的情绪投射给外界,伤害到身边亲近的人。

北漂赵磊打拼了十几年,总算在六环外有了一个自己的家,但 这也意味着他要背负更多的压力。在公司里, 做得不对要被老板批, 合作出了问题被客户埋怨,打电话拉业务还要无端地被人辱骂……

很多时候,他都选择忍着,默默承受,安慰自己说这都是生活的考验。

幸好,赵磊身边还有妻子的陪伴,他们从大学毕业一直走到现 在,实属不易。为了不让妻子担心,他很少流露出自己在工作上的 压力。可时间长了,他也不知道怎么安慰自己,才能让越来越低落的情绪好起来,偶尔就一个人在阳台抽着闷烟。

一天下班回来,赵磊说自己有点累,就直接进了卧室。妻子精 心准备了几道赵磊平日喜欢吃的菜,全被晾在了桌子上。妻子有点 儿生气,觉得赵磊最近对自己很冷淡,就抱怨了几句。赵磊没按捺住内心的情绪,歇斯底里地向妻子发了脾气。

妻子哭了,赵磊也哭了。那一刻,他产生了强烈的负罪感:妻 子一路陪着他,两个人从租住在城中村的一间 8 平米的屋子开始, 一路磕磕绊绊走到现在,奋斗出了自己的小家,妻子的付出并不比 他少。妻子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希望他看见那一桌子她精心准备的菜后, 给她一句“辛苦了”。那一刻, 赵磊觉得自己简直糟糕至极。

这样的生活画面,相信多数人都曾目睹或经历过。当我们自身 的伤痛或情绪没有处理好时,它们会消耗巨大的心理能量,这也直 接导致我们很难拿出精力和心力去照顾他人的感受,共情他人的情绪。在这样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透支自己和伤害他人呢?

联合国前秘书长汉马斯克德说过:“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 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我们要及时觉察和照顾自己的感 受和需要,不能忽略或压抑它,假装一切都不存在,因为逃避和压 抑会加剧内耗。当我们做到了这一点后,就有能力迅速调整好状态来倾听他人。

如果无法在短时间内调整好情绪, 我们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请求。

假设你在工作上遇到了棘手的问题,直到下班都没能从负面情 绪中走出来。回到家后,孩子缠着你陪他玩,而你实在没有力气。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提出需求:

“我今天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些麻烦, 这件事让我很难过。所以, 我现在没办法陪你玩,我想一个人在房间里待会儿。”如果孩子问 你发生了什么事?你可以告知,并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话,就 算孩子因为你不能陪他玩而感到有些失落,但你的做法能够帮助他意识到你此时此刻的痛苦和需要。

当然,不排除在某些情况下,对方也处于激烈的情绪中,无法 留意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以选择换一个环境,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进行调整,平静之后再回来。


诚实面对内心的感受,哪怕是恨意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个视频:一位女士在街头,身后跟着一 个小女孩。女士看起来很愤怒,竟然对小女孩大打出手。看到这一 幕的时候,几乎所有网友都觉得小女孩很可怜,猜测打她的人多半 是她的继母。当视频被曝光后, 事实逐渐浮出水面, 令人震惊的是,殴打小女孩的人,并不是她的继母,而是她的亲妈。

面对这一事实,网友们众说纷纭,概括来讲无外乎就是——

·孩子是自己亲生的,怎么能下得去手?

·如果不会教养,当初干脆就不要生孩子!

·小女孩有这样的妈,怕是得用一辈子去治愈童年了。

· ……

我们并不是当事人,也不知道母女二人处在怎样的境遇中,又 发生了什么样的问题?更不知道,这位母亲经历了什么,抑或是什 么样的状态?尽管我也不认可殴打孩子的行为,可在未知状况如此多的情况下,我无法作出评判。

这篇报道倒是让我想起日剧《坡道上的家》,这部影片围绕着 一个案件展开:一位名叫安藤水穗的女子,被控告杀死了自己的孩 子。所有参与庭审的人员,无论是法官还是国民陪审员,都怀揣着同样的疑问:究竟是怎样的女人会对自己的亲生骨肉痛下杀手?

在审理这个案件的过程中,透过其他女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生 活片段,我们会逐渐意识到,这场悲剧的发生并不是安藤水穗一个 人导致的,它的背后隐藏着太多的现实问题:产后抑郁、新手妈妈的焦虑、丧偶式育儿、低自尊等。

事实上,这些问题并不只是发生在安藤水穗一个人身上:剧中 的女主角里沙子体验着和安藤水穗类似的境遇,而她无处诉说,因 为说出“讨厌听见孩子哭闹”“有时会忍不住想打她”“要是没生 孩子就好了”这样的话,很难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和共情,招惹来的只 有鄙夷和指责;剧中年长的女性们(婆婆或妈妈),也曾经历过那些 艰难的带娃时刻,却统统不愿意承认,而是抛出一句“大家都是这样 过来的”,不知是在安慰别人,还是在敷衍自己;至于那些没有成为母亲的女性, 更是难以理解母亲溺死孩子的行为, 认为她不配有孩子。

那么,一个亲生母亲究竟会不会在某一时刻憎恨自己的孩子呢?

美国畅销书作家黛比·福特,曾讲述过这样一件事:在她的心 理辅导课上,有个女学员哭着站了起来,说她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内心里经常冒出一些糟糕的想法,令她感到无比羞耻。在经过很长 时间的探讨与开导后,这个女学员终于承认,她对自己的女儿怀恨 在心。当她用细小微弱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我恨我女儿”这 句话时,教室里的其他学员都注视着她,有些人的眼睛里透露出同情,而有些人则流露出厌恶、嫌弃的表情。

黛比·福特跟这个女学员聊了一会后, 对她说出这样的话:“你有这样的想法,并不是不可原谅的,你必须接受自己内心对女儿的 恨意。”之后,黛比·福特让在座的、有孩子的学员举手,之后让 他们闭上眼睛,回想自己过去是否有对孩子产生恨意的场合、所有举手的学员,几乎都承认,他们至少经历过一次这样的场合。

接下来,黛比·福特让他们发挥想象力,思考这种恨意有可能 带来的好处?然后,这些学员陆续说出了一些在此之前从未想到过 的东西:可以让我清醒、加深对孩子的爱、彻底地发泄了一下。当然, 这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所有人都开始意识到:他们并不能控制的感情,尽管他们不愿恨自己的孩子,可有些时候就是会感到恨意。

这时候,那位重复“我恨我女儿”的女学员,恍然意识到,原 来自己的情况并不是个案。黛比·福特解释说: “我们都需要体验 憎恨的感觉,只有理解了恨,才能理解爱。只有当我们刻意压抑心中的恨意时,它才会对我们自己和别人造成伤害。”

经过了一番深谈,那位女学员意识到:她心中的恨意,是她本 能的防御机制,可以让她在爱着女儿的同时,又能维持自己的私人 空间不受侵犯。虽然这份恨意,曾经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可也正是它的存在,开启了她检视内心阴影、找回完整自我的大门。

两周以后,那位女学员再次找到黛比·福特,向她反馈自己的 收获。原来,她回到家后,决定冒险把自己多年来的真实想法,如 实地告诉女儿。没想到,女儿听过后,竟然放声大哭,把自己多年来压抑的感情,以及对母亲的恨意,也都释放了出来。之后,母女二人共进午餐,彼此都感觉和对方的关系亲密了很多。

这对母女的心中, 原本都有很多压抑的感情, 藏在内心的恨意, 被她们故意忽视,总觉得难以启齿,以至于过去在一起相处时,经 常争吵。可当这种恨意被承认了,得到排解和释放,她们反倒松了一口气,获得了更融洽、更美好的关系。

在真实的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共识:母爱是天然的、 为母则刚、没有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仔细剖析会发现,这 是一种绝对化的概括,它一直在强化“母亲该有的样子”,却没有考 虑“母亲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样的一种绝对化要求,让许多成为母亲的女性不敢正视自己的真实感受, 甚至排斥和否认自己有情绪。

其实, 有多少母亲是真的在憎恨孩子?也许, 更贴近真相的是, 她们憎恨有了孩子后那个狼狈不堪的自己,怨恨的是生活的艰难与  无法摆脱眼前艰难生活的痛苦。当身份角色发生巨变,让你感到手 足无措时;当身心疲惫搅乱了安宁,让你变得歇斯底里时;当生活压力重重,让你产生了不好的念头时……这都不是你的错!

感受是真实的,但它并不可耻;念头只是想法,但它不代表行 动。生命中不只是有光明,阴影也是它的一部分。阴影的存在是为 提醒你,你需要好好照顾自己,你需要他人的共情与帮助。压抑阴 影,它永远都只是阴影;接纳阴影,去探索它的另一面,就可以疗 愈伤痛,点亮生活。只有从容接纳黑暗的人,才有资格享受光明,找寻到弥足珍贵的爱与力量。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