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运用引发思考的开放式提问
对话 1:
求助者:“你待人总是那么温和, 我也想像你一样把情绪戒掉。”
倾听者:“你认为我待人温和,是因为我把情绪戒掉了?”
求助者:“是的。”
倾听者: “不,我也会有情绪,只是每次遇到问题的时候,我
会……”
求助者:“噢。”
对话 2:
求助者:“你待人总是那么温和, 我也想像你一样把情绪戒掉。”
倾听者:“为什么你会觉得,待人温和需要把情绪戒掉呢?”
求助者:“不戒掉情绪的话,怎么应对那些讨厌的人!”
倾听者:“听上去,这好像让想到了一些人,是这样吗?”
求助者:“没错,我想起了令人作呕的同事小 C。”
倾听者:“能具体说一说吗?”
求助者:“她这个人很假,我甚至怀疑她有表演型人格……”
仔细品味上面的两组对话,有发现它们的不同吗?
也许你感受到了,第一组对话很短暂,求助者在说出自己的想 法和感受时,倾听者并没有给予共情式的表达,而是用一个封闭式 的问题把对方的话重复给他听——“你认为我待人温和,是因为我 把情绪戒掉了”。看似是在提问,其实问题中已经蕴藏了答案——“那只是你认为,真实的我并不是这样的”。
面对封闭式的提问,回答问题的人有几个选择:要么给予顺从性的答复“是”,要么反驳说“也不是这个意思”,抑或是心怀不爽、拒绝沟通。无论是哪一种回答,都会让沟通搁浅或结束,相互之间的理解也不会再有进展。
就像第一组对话所呈现的,倾听者在接过话题后,说了一个 “不”。其实, 这个“不”字就是一种评判, 他传递出了一个信息—— 你的想法是不对的。然后,倾听者开始用说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 认识和理解。也许他的分享是真诚的,但对方绝不会买账,因为这 种做法已经远离了共情。在对方看来,他是在试图改变自己的观点 和看法,本质上暗含的意思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无论那些方法有 多么高明,多么有道理,都无法消除求助者感受到的那种来自精神上的指责。
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日常谈心,当我们意识到他人存在某些非 理性信念时,命令指责和说教都是无效的,只会招惹来反感。想要 通过自己的力量影响他人,并且不偏离共情,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智慧地提问,尽量多运用能够引发对方思考的开放式提问。
在第二组对话中,倾听者重述了求助者所说的内容及其感受, 但他同时提出了一个没有任何成形答案的问题——“为什么你会觉 得,待人温和需要把情绪戒掉呢? ”这样的话,就把问题重新抛给 了求助者,让他去思考自己的这一想法从何而来,并且有机会说出 更多相关的事情。作为倾听者,也能够从他的回答中,了解更多确切的信息。
之后,求助者提到了同事小 C,并在后续的沟通中,讲述了他
们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这样一来,谈话就有了进展。在共情式的 陪伴之下,求助者将有机会觉察到自己内在的想法及感受,随着谈 话的深入,还有可能挖掘出表现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获得成长的
契机。
提出开放式的问题是表达共情的一种体现,因为这样能够传达 出对每个人独有的反应和回复的尊重。当我们提出一个开放式的问 题时,代表着我们放下了所有的偏见和预判,渴望从倾诉者那里了 解确切的情况并进行沟通, 能让对方感受到我们乐于倾听他的诉说, 对他的想法和看法感兴趣。这种感觉就像是我们率先交出了控制权, 允许对方把我们引领到他想去的地方,或是他希望我们去的地方,而不是我们把谈话带到一个指定的方向。
现在,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两种提问方式带来的不同感受:
封闭式提问:“你真的觉得他很好吗?”
开放式提问:“能说一说他哪里吸引你了吗?”
封闭式提问:“你觉得,这样评价妈妈公平吗?”
开放式提问: “听上去你对妈妈有很多不满,那有没有某一刻你觉得她还不错?”
封闭式提问:“这发型和你的脸型挺配的吧?”
开放式提问:“你觉得这个发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调整?”
当我们学会用空杯的姿态去倾听和关注他人时,开放式的问题会让我们看到无限可能。
关注并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
马莉小姐在公司里已是元老级别的人物了,从一个羞涩不谙世 事的小文员,一路披荆斩棘坐上了行政主管的位子。如今她不再是别人口中的“那个谁”,她是做事干净利索的达人。
往事不堪回首,马莉小姐和所有年轻人一样,也历经过难熬的 “蘑菇期”,也曾因为自己是新来的而被呼来唤去。不过,那都是 “过去式”了,现在的她,工作能力有目共睹,大大小小的事总能办得很漂亮。所以,站在人前的她,总有一股子傲慢劲儿。
对刚毕业的年轻下属, 她百般怀疑和挑剔, 说什么“嘴上无 毛、 办事不牢”;对于和自己资历差不多的人,她觉得对方能力不济、 态度不佳,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对那些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她又心生妒忌,尽可能地给对方找缺点、挑毛病。
马莉小姐还有很多讲究:办公室要一尘不染,如果哪个下属边 啃面包边做事,被她撞见肯定是一顿批评;谁在办公室里高声讲电 话,得到的肯定是白眼。对于工作的要求,就更不用说了。若是文 件里出现一个错字,她肯定会让你返工。遭到批评时,下属们都老 老实实地像小学生一样闷声不语,可私底下却无奈地相互慰藉,说活该倒霉,摊上了这么一位女魔头。
真实的马莉小姐,到底是不是一个不可理喻的人呢?
如果你认识过去的马莉,也许你会理解并原谅现在的她。出身 于小城镇的马莉,高考时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了某大学,从羞涩 的小镇姑娘到繁华都市里上学,她的内心有过很多挣扎的经历。刚 上大学时,她不懂计算机,因为老家的中学条件没那么好,看着周 围的人都在讨论上什么网站的时候,她一句话也不敢插,因为她怕 露怯。若有同学问起,她便故作轻松地说: “我很少上网,不喜欢玩电脑。”然后,私下里跑到网吧去练打字。
大学毕业后,她应聘到现在的公司。不得不说,来这家公司之 前, 她在网上查了公司的介绍, 得知它实力雄厚, 对员工要求很高, 竞争激烈,心里忐忑不安。面试通过后,她进入公司上班,担任行政部普通文员一职。
大公司行政部的工作繁忙,初出茅庐的她不熟悉工作流程,和 周围的人也不认识,一切都像刚上大学时那样,从零开始。她骨 子里不服输, 对自己要求严格, 也讨厌被人批评。不管多么辛苦, 她都尽量把每项任务都做到无可挑剔。久而久之,她在部门里成了 主管最得力的助手,再后来主管因为职务调动,她便坐上了主管的位子。
如今的她,在职场找到了自己的位子,在大城市里有了一块立 足地,可她内心从来没有真正地“平衡”过。她努力表现自己,为 的是不让别人看出自己的紧张和焦虑;她表现得那么傲慢,其实是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她的苛刻, 很多时候也是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
马莉小姐的种种表现,不禁让我想起多年前一部热播的台湾偶 像剧《放羊的星星》, 里面的女二号欧亚若是珠宝公司的设计总监。 她有才能、有容貌,父亲是南极科学家,尽管为人刻薄傲慢,做了 很多不利于女主角的事,但在很多不知情 人的眼里,她仍然不失为 一个有魅力的女人。可临近剧终时,一个可怕的真相被揭开,欧亚 若根本不是出身名门,她做的很多“坏事”,都是在极力掩盖一个让她感到自卑的事实:她是杀人犯的女儿。
欧亚若一直活在理想自我中, 她希望自己是南极科学家的女儿, 希望能和心爱的男子在家庭出身、教育修养上势均力敌。她对自己 身份的掩饰背后,藏着的就是对自己、对父亲的强烈否定,以及深 深的自卑。炫耀是内心的缺失,傲慢是自卑的补偿,担心被人看 不起,才会端起架子来。倘若内心不自卑,自然也不用刻意营造出一种“我比别人强”的姿态。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知道并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明白旧有的 模式、评判和理想化如何影响当下所发生的事情。只有把过去和现 在分开来看,才能够客观地看待事情。许多人当下表现出来的强烈 情绪和刻薄行为,不一定跟现在发生的事情相关,可能与过去未处理的冲突或创伤经历有关。
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景:当我们说了某些话、提到某种 现象时, 对方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这时, 我们需要往后退一点,
通过开放式提问来弄清楚真正的原因,如: “似乎这些话(这种现象)让你感觉很不舒服,能说说是什么原因吗? ”或者“当我说这 些话时,你想到了什么? ”这样的提问,能够帮助我们扩展视角,获取更多的客观事实,进而作出合适的、经过思考的回应。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听到对方说了一些话、提到一些现象时, 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反应,或是愤怒,或是悲伤,那我们也要觉 察,是不是触碰了自己未曾解决的冲突或创伤?总而言之,每个人 都有复杂纠结的历史,也会将其带入现在的人际交往中。如果不了 解、不觉察对方或自己过去发生了什么,就很容易产生误解,并大幅削弱我们的共情能力。
保持抽离状态,给予客观的回应
在心理咨询室里,经常会有来访者表达出这样的心声: “我把 所有私密的事情都告诉了你,可你从来不跟我谈论你自己,你好像不会为生活所困。”
很明显,这句话里藏着来访者的期待,希望咨询师像他一样敞 开自己。同时,这里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 “你不想告诉我关于你 的事情,是因为你不会为生活所困,你没有像我一样的烦恼,也无法体会我的痛苦。”
如果你是咨询师,在这个时刻,你会如何回应来访者呢?
“你想知道我的什么呢?”
——“不,我也是普通人,也经历过……”
如果你选择用上述的方式来回应,那么很遗憾地告诉你,这并 不会帮到来访者。无论是在咨询治疗还是在生活中,为了消除他人 的不安全感和质疑而进行自我暴露,效用微乎其微,这种回应和前 面讲过的“比惨”类似,都会分散掉本该贯注在需要帮助的人身上的注意力。
不少新手咨询师都犯过这种错误,与来访者分享自己的困惑, 认为自我暴露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确实,这样的互动会让 来访者瞬间感觉好受一点,他们可能会回应说: “没想到您也有过 这样的经历,我感觉好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治疗效果,因为来访者后续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不适感。
一位老实的男士遭遇了妻子的背叛,最终被迫离婚。他在心理 上无法接受这一切,陷入了抑郁情绪中,在家人的劝说下选择心理 治疗。他对咨询师说:“我太痛苦了,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我不止一次想过,干脆结束所有, 一了百了。”
听到来访者这样说,咨询师的身体呈现出前倾的姿态,她靠近 了来访者,给予了对方极度的关注。然后,她缓缓地对来访者说: “我理解您的痛苦,也想告诉您,两年前我的妹妹因为感情的问题轻生了。”
咨询师做这样的披露, 本意是希望表达出自己对来访者的关切。 然而,她的回应却让来访者陷入了困惑中,脑子里冒出了一连串的 问题:她为什么要跟我说这个?我要不要跟她谈论一下她的妹妹? 她是想跟我讨论轻生的话题吗?在有了这些想法之后,来访者还 可能会产生更加复杂的情绪,如:我其实并不想知道那些,我只想 讨论我的问题;我是不是太自私了,只想着自己的需要,忽视了其他人?
所以说, 披露自我和“比惨”一样, 无法传递出共情。更何况, 一个人内心的困惑和痛苦,不会因为知道了他人有过类似的遭遇而 被疗愈。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的依旧是不带偏见地倾听,并且保持抽离状态,将注意力关注在对方的需要和担忧上。
假设身边一位正遭遇婚姻问题困扰的朋友向你抱怨,说世上所 有的男人都不可靠,并且发出了这样的询问: “你有过出轨的行为 吗?或者有想过吗? ”面对这样的问题,保持抽离状态意味着,不 要被这个问题卷入其中,披露自己的经历或想法,而是要重新把关 注的焦点拉到对方身上,如: “你怎么会想到问这个呢? ”“猜测他人对出轨的看法,能够对你的婚姻起到什么帮助吗?”
当我们表达共情时,最重要的不是说出的言语,而是正在沟通 的深层信息。通过共情,我们要传递出对他人所讲之事的关注,这 不一定是因为我们是故事中的一部分,而是我们让自己参与到他人的经历中,与其内心产生共振。真正的信任,是来自当下这一时刻的互动,而不是谈论自己关于某个特定话题的看法和感受。
在共情的指引下,我们需要做的是,走进对方的世界感受他所经历的一切,走出对方的世界与他一起探索和澄清真实的想法与需要,维持一个介入与抽离之间的平衡。无论进或出,关注点始终都在对方身上,而不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