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回应 走进去体验,走出来表达1
书名:同理心:用共情让沟通直指人心 作者:宋婧,王坤 本章字数:5208字 发布时间:2024-06-21

“共情需要在情绪上保持一定的距离, 你要从悲伤、恐惧和愤怒中走出来一点,跟它们产生一定的距离。

在这个距离空间里,你的想法才能对你的感受产生镇静的效果。”


共情始于理解,但不止于理解

亚瑟·乔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中,提到了一起美国校园枪击案。

那是 1999 年 4 月 20 日发生在科罗拉多州利特敦的一起骇人听 闻的枪击案:两名高中生持枪向正在用餐或看书的学生们进行扫射, 杀害了至少 25 人,而后自杀。这起血案发生后,恐惧氛围笼罩着校园, 有人倒在血泊中, 有人拼命逃跑, 还有人钻入桌下不敢出来。

枪击案过后,有新闻记者来到现场,其中一位记者望着慌乱的 人群,强忍着眼泪,用低沉但充满敬意的声音说: “在科罗拉多州的利特敦,到处都能看到共情。”

那真的是共情吗?乔拉米卡利认为,那一天鲜有真正的共情, 大都是同情与怜悯——“共情需要在情绪上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从 悲伤、恐惧和愤怒中走出来一点,和它们产生一定的距离。在这个 距离空间里,你的想法才能对你的感受产生镇静的效果。共情需要 把有倾向性的偏见放在一边,并且控制住那些自动进行评判和谴责 的冲动;还要把复仇的渴望平息下来, 取而代之的是渴望理解他人,而这最终可能意味着要原谅他人。”

当这场惨剧过去一段时间之后,人们的情绪慢慢平复下来,这 时才看到了共情的影子。人们开始反思并提出了一些很难回答甚至 无法回答的问题:为什么凶手要这样做?为什么没有在这些学生采 取暴力行动之前就关注他们?我们本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从而挽救那些无辜的生命?

随着舆论热议的进行,有一些电视节目开始把关注点聚焦在 “谁该为惨案承担责任”上。人们不禁把矛头指向了凶手的父母, 有人声称在枪击案发生两天之后,其中一位凶手的母亲去了美发 店。人们简直无法想象,到底是什么样的母亲,才能在孩子疯狂 杀人并自杀后若无其事地去做头发?此时,批判的声音如潮水般涌来。

当地的一位新闻主持人采访了利特敦某教堂的一位牧师,问他  是否愿意就凶手的父母冷血无情的传言做一些回复?那位牧师只说  了一句话: “我对这两个家庭的了解还不足以让我们作出评判。” 在乔拉米卡利看来, 牧师的这句话直指要害, 并道出了共情的核心: “共情的核心是理解,只有在理解之后才能给出解释。”在努力理  解的过程中,共情拒绝那些过快的回答,而是会提出问题,促使人们去想办法补充信息,建立更全面的理解。

共情始于理解,但不止于理解。共情不是简单地说一句“我理 解你的感受”就行了,那只是漫长征程中的第一步,在我们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和理解之后,还需要把共情付诸行动,把内心的那一份理解,秉持助人而非害人的初衷,以积极的方式表达出来。

可以这样说,我们生来就有共情的天赋,有理解他人想法、感 受他人痛苦的能力,但未必所有人都能够把理解转化为思考后的行 动。 在多数人看来,共情是对他人的感受和想法产生的一种自动情 绪反应。可是,如果共情只停留于此,不愿意或不会把感受转化为 行动,没有把对他人的理解之情展现出来,那我们就没有真正理解 共情, 也无法让任何事情发生改变,更不可能给对方带去任何的安慰与帮助。

要知道,理解他人的感受,仅仅意味着我们知道对方为什么会 出现这样的情绪。真正的共情,不仅需要准确理解他人的情绪,还 要带着对每个人和每个情境独特性的尊要给予回应,进一步去分享 对方的感受,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真正的共情,在任何情况下 都是以行动为导向的,而把共情付诸行动也是一门需要精心培养和实践的技术。


切忌轻易对他人作评判、贴标签

我们说过,没有人甘愿活成一座孤岛,不选择倾诉的人未必是不想说,而是害怕被误解、被评判。要知道,在沟通中破坏力最强的语言,莫过于匆忙而轻易地对他人作出评判,或是给他人贴上一个固有的标签,这种说话方式也与共情表达背道而驰。

下班回到家, 辰辰憋了一肚子的话, 总算有了宣泄的出口:“我 实在受不了新来的领导了,他是不是讨好型人格呀?对客户的态度 完全可以用卑微来形容,大家本就是合作关系,有必要这样吗?今天又让我亲自去了一趟客户的公司,坐地铁折腾了 2 个小时……”

合租的室友,不知道是心不在焉,还是感受不到辰辰的憋屈, 开口就说了一句: “你错了!现在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新来的领 导刚上任,肯定不能让业绩下滑呀!有能维持合作的大客户,必然会很上心。”

室友说的这些道理,辰辰也心知肚明,可这些话还是让辰辰不 舒服,甚至觉得更憋屈。她今天刚好赶上生理期,身体很不舒服, 下午坐地铁折腾了 2 个小时,下班路上又挤公交车 1 个多小时,实在是难受,就忍不住抱怨了两句。

无论是烦琐的生活小事,还是关乎人生抉择的大事,当别人向 我们开口倾诉的时候,迅速而直截了当地评判一句“你错了”,实 在伤人不浅,也会淹没对方继续倾诉的愿望。没有谁愿意跟一个不 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心情、处境去思考问题的人,过多地解释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度量衡”,形成的过程及标准,与个人的成长经历、学识阅历等有关。共情表达,需要放下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进入对方的世界去看待发生的一切。一旦把自己的“度 量衡”当成标杆,以此去判定事物以及他人的是非对错,毫不留情 地对他人提出指责和评判,就已经远离共情了,还会给对方增加一重伤害。

亚里士多德在著作《论存在者与本质》里面如是写道: “不要 带着主观偏见和个人感情去看人,不要用你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求别 人,不要轻易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我们每个人是以独立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却时刻在与周围的世界进行着联系。”

当我们遇到难以理解的人和事时,要学会尽量设身处地去思考 和分析——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我们学会不以自己的主观意识 进行判断,并可以一分为二地思考和分析问题时,往往就会获得更 全面、更理性的认识和结论,同时才能够做到更好地倾听对方、共情对方。

在共情表达的时候,很多人还会犯另外一个错误,那就是倾向 于认为他人的个性是固定不变的。比如,我们时常会听见这样的声 音: “你总是这种反应”“我就知道你会这么做”,这种论调的本质就是给他人的行为贴标签。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 “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句话的本质是说, 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 有所不同,“今天的河流”与“昨天的河流”也有所差异。无论我们和眼前说话的这个人有多么熟悉,对他的过去了解多少,我们都无法确定他在当下这一刻的想法和感受。因为,他也是一个会不断变化的人,共情表达意味着要尊重每个人都会发生改变的天性。

如果我们认为,一个人的天性固定不变,那无异于是在阻挡共 情的流淌。这样的做法,不仅否认了发生改变的可能性,还阻碍了个人的转变。

当孩子在学校遇到挫折, 回到家后闷闷不乐, 以哭泣发泄情绪, 或是责骂自己时,不少家长既心疼又着急的,追问了几句没能得到 答案, 就会抛出一些带刺的话:“从小就怂, 遇到事就知道哭”“你 这爱哭的毛病是改不了吗”……这种表达是在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倾向于认定“孩子遇到事情只会哭”。

共情表达是关注孩子当下时刻的体验,将其想法和感受关联到  特定的事件上, 如: “我注意到, 你今天从学校回来之后很不开心, 发生了什么事吗? ”“提到老师批评你这件事, 你看起来有些激动, 能说说那时候你是什么感受吗? ”这样的反馈,能够让孩子把注 意力集中在引发他情绪的特定事件上,回溯情绪反应的根源,而 不是一味地哭泣或责骂自己。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自我 觉察的机会。因为当一个人感到挫败的时候, 很容易忽略事件的特殊性, 而认定事件有普遍规律,进而给予自己苛刻、片面的评判。

总而言之,在表达共情的时候,要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框架, 进入对方的世界去体会他的感受。同时,也要把关注点放在此时此刻,不以过去的经验去给对方的行为贴标签,因为真实的生活是流动的,真实的人也有主观能动性,会为了适应环境而进行自我调整。


实现共情表达的三个重要因素

美国哲学家、作家米尔顿·梅洛夫在《关怀的力量》中如是写 道: “关怀一个人, 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 就好像我就是他, 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而不能把他看 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 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 及他的目标与方向。”

其实,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谈论的共情。共情要求我们正确地了 解倾诉者内在的主观世界,并且要将有意义的信息传达给当事人。说起来简单,但并不容易实践。

情景 1:

舟舟的好胜心很强,且一直都是班里的佼佼者。最近的一次月 考,她没能得第一,心里很憋屈。回到家后,舟舟坐在沙发上一言 不发,平时最喜欢的宠物狗冲她摇尾巴,想跟她玩一会儿,也被她 轰到了一边。让我们看看,舟舟身边的家人是怎么劝慰她的,而她听到那些话又是什么样的感受?

父亲:“考不了第一在所难免。”

——(舟舟:根本不关心我,不懂我的想法!)

母亲:“考不了第一也没辙啊!”

——(舟舟:就知道说了也没用,算了!)

姐姐:“哪儿能每次都考第一,这根本不现实。”

——(舟舟:我想考第一是错吗?)

邻居: “考不了第一,你爸妈也照样管饭, 这不是什么大事。”

——(舟舟:我的难受你不会懂,说这些都没用。)

伙伴: “谁遇到这样的事都会烦恼,你要么止步不前,要么奋起直追。”

——(舟舟:我不关心别人什么样,和我没关系,我只知道自己很难过。)


情景 2:

3 岁半的豆豆看见邻居家的孩子新买了一个奥特曼玩具,他也 很想玩,可是对方爱不释手,根本不肯让豆豆碰。于是,豆豆开始 大哭。这个时候,豆豆的妈妈安慰他说:“这有什么好哭的呢?就是一个玩具而已!回头妈妈给你买一个,走,咱们回家!”

不少家长都曾以这样的方式安慰孩子,但这根本不是共情。共 情,意味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验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站在 自己的角度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在这件事情上,豆豆妈妈完全没有体会到豆豆的感受——“那个奥特曼可以变形,家里没有那样的,我很喜欢,也特别想玩”。妈妈的回应会让豆豆感到失望,觉得妈 妈不明白自己。同时,这种表达也无法帮助豆豆探索自己的内心体验,降低了他解决问题的能力。

看完上述的两个情景,相信我们都深刻地感受到了,表达共情 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很多时候,说话者自认为是在给予安慰和理 解,但对方却并没有这样的感受,这就是共情失败。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共情表达的几个重要因素:

内容反应

将倾诉者讲述的事件、问题以及个人想法,重述给对方。


情感反应

将倾诉者的情绪感受,经过综合整理,反馈给对方。


概述表达

对于倾诉者所说的内容及其感受,表达自己(倾听者)的情绪情感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把对方的主要言谈、想法以及情感反应进行综 合整理后,做一个概括性的叙述,重新反馈给对方。同时,告诉对 方自己当下的情绪状态,让对方感受到,你深入地体会到了他的感 受,理解他纠结与痛苦的根源,以及内在的动机、目的、态度和愿望等。

一位 37 岁的妈妈,有一个 10 岁的女儿。两个月前,女儿在学 校上体育课时晕倒,被送医院后发现,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需要 进行手术治疗。作为妈妈, 她在半个月内为女儿选择了最好的医院, 并办好了住院手续,亲自送女儿进了手术室。经过焦急的等待,女儿被推出手术室,她才松了一口气。

术后第三天,女儿突然出现心律失常,抢救无效去世。来访者 深陷痛苦与自责中,认为自己作为妈妈太粗心了,简直是失职,十 年来竟然没有发现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致使女儿失去了早期手 术治疗的机会,甚至觉得自己不该这么匆忙地送女儿进手术室,要 是不做手术的话,说不定还能多活几年。她背负着强烈的愧疚与自责,总说是自己害死了女儿。

面对这位母亲,在耐心倾听、全神贯注的同时,该如何向她表达共情呢?

这是一位心理咨询师的表达:“你责怪自己没能早点发现女儿 患病,后来孩子住院了,你想尽快治好她的病,所以同意了手术治 疗,但最终还是没能保住女儿的生命,这让你感到很无力、很痛 苦,也很自责(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 。我能够感受到,为了挽 救孩子, 你已经做了你所能做的一切,你心里非常爱你的女儿(概述表达) 。”

这番话不仅说出了那位母亲的多重情感(无力、自责、痛苦) ,同时也把母亲的动机、愿望表达了出来, 即她想要挽救孩子的生命,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后面的这些话非常重要,如果只说了“这 让你感到很无力、很痛苦,也很自责”,就把落脚点放在了谈论负 面情绪上,没有从积极的角度去表达这位母亲的情感和愿望,这样 很难帮助她从自责自罪的痛苦中走出来。这一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的,在共情他人的时候,要尽量注意避免过多地做“消极取向”的 共情,而应该从说出对方的负性情绪,逐渐地过渡到说出对方的积极情绪和愿望。现在,回到我们前面谈到的两个生活情景(舟舟与豆豆):

面对没能考第一的舟舟,我会利用上述的几个要素这样进行共 情表达:“这次考试没能得第一,你觉得很难过、很气愤,恨自己粗心, 对自己的表现感到失望,是吗?你想说,其实自己有实力和能力考第一,也很希望能够保持第一的位置。我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

面对想玩奥特曼玩具却遭到小伙伴拒绝的豆豆,现在请你试着对他表达共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