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倾听 耳朵是通往心灵的路2
书名:同理心:用共情让沟通直指人心 作者:宋婧,王坤 本章字数:3496字 发布时间:2024-06-20

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

我们都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相传几个盲人摸一只大象, 摸到腿的说大象像一根柱子,摸到身躯的说大象像一堵墙,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像一条蛇,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作为旁观者,几乎所有人都能够看清,那几个盲人摸到的都只 是大象的一部分,而非整体。可置身其中,绝大多数人又都可能会犯同样的错误,用盲人摸象的方式去对待真相。

其实,这跟美国著名投资家查理·芒格在讲多元思维时提到的 “锤子思维”如出一辙: “在手里拿着一把锤子的人眼中,世界就 像是一根钉子。大多数人试图以一种思维模型来解决问题,而其思维往往来自某一专业学科。”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当某一个新闻事件曝光后,学政 治的人往 往会用政 治思维去分析,学经济的人会从经济的角度去思考,学心 理的人会用心理学的方法去解释。这谈不上是错误,但每个人都只 是站在自己的专业领域, 拿着自己手里的那把“锤子”去分析问题,他们对事件的认知都是片面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种锤子思维在沟通的过程中,也常常会妨碍我们实现共情式倾听。

苏婉的妹妹生病了,最近一直奔波在各大医院之间寻求治疗,并向她开口求助,想借用 5 万块钱。刚好,苏婉今年给孩子准备了 5 万的教育金,可是看到妹妹和她的小家深陷窘境,她也不忍袖手旁观。心烦意乱之际,她就约了朋友小悦,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和纠结。

见面后,两人闲聊了一会儿,苏婉就把自己当下遇到的问题告 诉了小悦。小悦能够理解,作为姐姐的苏婉不忍在妹妹需要时置身 事外,同时也理解作为母亲为孩子的教育未雨绸缪的用心。只是, 小悦近期刚换了工作,到一家合资的保险公司做业务员。所以,在 倾听苏婉的困惑时,她不禁掺入了许多和保险有关的话题,比如: 你妹妹有没有医疗险和重疾险?你和孩子有没有保险?储备教育金 是一件很有必要的投入,你真的想好了吗?有没有确定要买哪一家公司的产品?

大概聊了一个多小时,苏婉发现这次会面的话题悄然发生了改 变,小悦似乎并不是很关心她的处境,反倒更热衷于谈论保险和教 育金,而这样的谈话让苏婉的内心变得更困惑了。她也曾经劝过妹 妹给家人添置商业保险,可妹妹就是不听,认为暂时用不着。如今 发生了这样的事,不知是该责备她,还是该心疼她?她和爱人也是 工薪阶层,孩子的教育金也是辛苦攒了两年凑出来的,到底要不要都借给妹妹呢?苏婉不知所措,只觉得烦闷不安。

类似这样的情形,几乎每个人都曾碰到过:你困惑的是不知道 该不该和眼前的恋人分手,对方却跟你从经济学的角度讨论恋人的价值;你想聊聊投资理财的话题,对方却觉得你该多考虑为孩子的教育买单;你想倾诉家人生病带来的忧心和焦虑,对方却不停地劝 你赶紧给自己补充医疗保险……也许,他们的出发点是真诚的,可 在当时的情境下,我们很难接受对方递来的善意,只会觉得他们根本没有听到自己的困惑,也没有看见自己正处在纠结与为难中。

这就是锤子思维的负面影响,当我们有了自己的立场和想法以 后,就不会再对他人想说什么感兴趣,共情能力也会被削弱。带着 锤子思维去倾听,很容易出现试图控制或引导沟通的倾向,就像小悦一直把话题往保险上拉,而忽略了苏婉真正想要倾诉的困惑。

只有我们摒弃锤子思维,放空自己,完全进入对方的视角去倾 听对方讲话,才会让对方感到被尊重,也会让他觉得自己倾诉的内 容很重要,感受到自己被理解。此时,共情就产生了。在这样的状 态下,倾诉者才愿意敞开心扉去表达。如果我们在倾听的过程中, 夹杂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了对沟通话题的控制和控制,对方会 敏锐地觉察到我们不够专心,从而被迫降低倾诉的欲望,甚至产生误解。

总之,沟通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沟 通的效果, 往往取决于倾听者的回应。当一个人选择向我们倾诉时, 他已经给予了我们足够的信任,而我们也要用专注的态度向对方传 递一个信息:你是一个值得我倾听你讲话的人。这样一来,对方会因为你的尊重而感激, 从而加深彼此的感情, 促进共情关系的建立。


怎样去聆听一个难以启齿的秘密

前段时间热播的网剧《女心理师》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年轻漂亮的女职员李薇,在应酬中被一位男性客户以签合同为 由要挟,在卫生间里遭到了性侵。她当时没能力作出反抗,事后也  没有报警,但这件事给她内心造成的创伤与压力,让她整夜整夜地 失眠, 控制不住地想洗澡, 一个晚上要洗三四次, 每次至少半小时。

她觉得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干净”一点。为了缓释内心的痛苦与情绪压力,李薇找到了心理咨询师贺顿 寻求帮助。在谈话的过程中,贺顿一直以中立的态度倾听李薇的诉 说。李薇为当时自己完全僵住无法反抗男客户的侵犯而自责,并把 自己归类为“行为浪荡”的女人,因为她平时喜欢穿性感的衣服,工作能力强,对升职加薪有着强烈的欲望。

心理师贺顿能够理解,一个年轻的女孩在职场遭遇性侵,担心 人生被毁而不敢报警,是能够理解的。同时,她也给李薇解释了, 人在面临压力时身体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可能是逃跑,可能是去战 斗,还可能出现木僵反应,即当事人在恐惧的刺激下,大脑负责理 性思考的区域,无法正常工作。所以,李薇被侵犯时没有反抗,并不是甘愿被人作践,而是因为害怕。

当咨询进行到这一步时,李薇对贺顿的解释半信半疑,而那份自责的情绪也没有减少,她仍然坚持认为就是自己的错。透过李薇 的肢体反应和言行,贺顿意识到,李薇一定还有其他的事情没有说出口, 也许正是这个难以启齿的秘密, 使得她产生了罪恶深重之感。

作为倾听者,贺顿没有重复解释“木僵”的问题。她停顿了片 刻,放缓了节奏,望着李薇交叉揉搓的双手,语速缓慢而轻柔地问 了一句: “李薇,当时是不是还发生了一些其他的事情,导致你现 在的罪恶感非常地深重? ”而后,继续保持全神贯注地倾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李薇身上,期待她能够说出来。

李薇犹豫了片刻,缓慢且带有停顿地说道: “就是,有没有一 种可能,我没有反抗,是因为我的身体并不抗拒……”原来,在关 键的时刻,李薇的身体产生了反应,这份羞 耻感让她痛不欲生,她狠狠地抽了自己两个耳光,骂自己不要脸。

贺顿立刻靠近了李薇,共情她的感受和行为——“我知道你现 在想伤害自己,这样会让你觉得舒服一些”。当李薇的情绪稍稍冷 却下来后,贺顿向她确认“你可以相信我吗”,在对方感到安全的环境下, 再向她解释“身体的反应不受人的主观意识控制”的真相。

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些让自己感到羞 耻的往事, 相对于诉说而言, 我们更倾向于缄口不言。只是埋藏在记忆中的羞 耻往事长期得不到  排解,很有可能会对我们的身心造成影响。就像《女心理师》中的 李薇,如果她把在职场遭遇性侵的事情一直压抑在心里,后果不堪设想。她有勇气走进咨询室,说出藏在心底的秘密,也是一份莫大的勇气。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具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技术,但这并不意味 着我们在生活中不会遇到类似的情境。在谈话的过程中,如果某个 人出于信任,想要向我们吐露一些难以启齿的秘密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静心去倾听,不妄下评判

要澄清的是,令人感到羞 耻的事情,并不一定都是负面的。有些人可能会因为得不到心仪之人的回应而感到羞 耻,也有些人会因 为自身的一些行为问题而羞 耻,甚至会因为一些日常琐事而感到羞 耻。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羞 耻感,应对的方法都是相通的,那就是 让另外一个人获知此事,且对方能够做到静心倾听,保持中立的态度,不刻意疏远,也不妄下评论。  


放慢谈话节奏,肯定对方的勇气  

当身边的某个人向你吐露了深藏于心的秘密时,不要急切地对 这件事进行讨论。此时,要适当放慢谈话节奏,对对方袒露心结的勇气表示肯定,鼓励对方慢慢来,可以等情绪调整好了再开口谈论也没问题。


对方袒露秘密时,做被动型倾听者

共情式倾听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主动状态,倾向于积极提出问题,给出解释或引导;另一种是被动状态,少做少说,保持现状。两种方式没有优劣之分,要根据谈话时的情境而定。


当一个人向我们袒露自己感到羞 耻的秘密时,我们千万不能表现得过于积极,或是说出“不要为此感到羞 耻”之类的话。尽管是出于好意,也会让对方感觉很糟糕,因为这样的话会让他们感觉不被理解,与倾听者之间的连接被切断了。

此时此刻,倾诉的人迫切需要的是确保自己在被认真倾听。如果你给予了对方轻松、安全的倾听氛围,且对方已经做好准备,那就让他在你的注视之下复述自己的隐秘之事;如果对方没有做好准备,就再给他一些时间,并对他当下的体验予以共情: “独自承受这些事情,一定很辛苦吧! ”或者“我知道对一件事情感到羞 耻的滋味,我也有过这样的体验。”

直面羞 耻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挑战,个人的内在成长与摆脱羞 耻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正确倾听一个人讲述难以启齿的往事,让对方感到被理解、被共情,就有可能让他获得自信和力量,改变自己的人生。这并不简单,但值得去做。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