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内省 共情,我们真的做对了吗2
书名:同理心:用共情让沟通直指人心 作者:宋婧,王坤 本章字数:5370字 发布时间:2024-06-19

共情≠比惨:苦是无法用来比较的

刚生完孩子的那段时间, 卢珊并没有沉浸在成为母亲的喜悦中, 相反,她整个人都显得很消沉。尽管家里雇佣着育儿嫂,可她还是 要承担夜里给孩子喂奶的责任,一向贪睡的她,因为睡眠不足总感 觉疲惫不堪,黑眼圈无法消退。望着粗了两圈的腰和下垂的腹部,她更是烦躁不安。

丈夫正在筹备公司的业务拓展计划,每天早出晚归,有时干脆 住在公司。即便是在家,他也是倒头就睡,和卢珊之间的沟通变得 越来越少。卢珊觉得,整个生活都因为有了孩子发生了巨变,她经 常向丈夫发脾气,而丈夫有时并不知道原因,就觉得她莫名其妙、 不可理喻。碰到这样的情况,他干脆两三天都以忙碌为由,在公司里躲清静。

无处发泄的卢珊,想吵架都找不到人。她打电话给朋友,想 倾吐一下自己生产后的这些烦心事,可是话还没说几句,朋友就回 应道: “你呀,就是不知足!谁带孩子都很辛苦,你这已经不错 了,不用操心赚钱,家里还雇着育儿嫂。像我们这样的,什么事都 得自己干!你不知道,我女儿小的时候,我每天都要在公司给她背奶……”

卢珊不好意思直接打断朋友的话,但她其实已经听不进去了,最后只好以一句“看来都不容易”挂断了电话。那一刻,卢珊比没 有倾诉之前更难受,因为朋友没有像她预期的那样给予理解、安慰 和帮助,反倒是让她接收了更多的负能量, 话里话外都透着指责—— “比你不容易的人多了,你这根本就不叫事,完全是好日子不得好过,太矫情了!”

也许,朋友的本意是想让卢珊知道:多数新手妈妈都经历过这 样的阶段, 而她们的处境比卢珊更艰难, 也更辛苦。试图通过对比,让卢珊把自己的痛苦缩小,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会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安慰他人。听到别人 诉苦,就把自己的陈年旧账、悲惨往事也倒出来,很自然地附上一 句: “你不知道,我那时候……”希望对方能够知道,我们也经历过这样的艰难,甚至比对方更痛苦。

这样的做法有用吗?看到卢珊的状态,我们就知道答案了。

当一个人向我们倾吐烦心事时,他是在诉说自己的感受。这个 时候, 如果我们把话题转移到自己的经历上, 开始跟对方“比惨”, 那么对方会感觉到,他没有被真正地倾听,我们没接收到他正在经 受痛苦并渴望倾诉的信号, 似乎他的感受是不值一提的。这样一来,原本积压了一肚子的苦水, 还没来得及倒, 就只能憋屈地咽下去了。

共情,要求我们用心倾听,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倾诉者的身 上,体会对方的感受,看到对方真正的诉求。比惨不是共情,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把注意力从对方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硬生生地切断了对方的倾诉与表达。这样的“安慰”不仅是无效的,还会 给倾诉者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强化负面的想法——“没有人能理解我,说了也没用”。

退一步说,比惨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必要。

鲁迅先生写过这样一番话: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 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 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读起来有些悲凉,却也道出了现实,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活 在世上,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难题:有人经受婚姻的苦,有人经 受病痛的苦,有人经受物质上的匮乏,有人经受精神上的折磨,谁 也无法对这些苦难进行排序。同样,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价值 评判的标准也不一样,在你看来不算事儿的遭遇,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难以承受的打击。

人生中的苦,谁也没有办法做评价,更无法定论它究竟算不算 苦,够不够苦?同样一种苦,其程度、性质以及造成的后果,也不尽相同。所以,苦不苦,唯有当事人说了算。

当别人向我们诉苦时,无论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苦难,都要尽 量做到认真倾听、换位思考,让对方释放压抑在心底的情绪。不要 和对方比惨, 那是我们的经历和感受, 也隐含着我们的看法与认知,不必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即便是我们渴望得到对方的共情,也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当一个人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时,他的共情能力会受损,没有足够心理力量再去给予他人需要的理解与关爱。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所以才更需要共情。不要只觉得他人吵 闹不堪,没有谁能够孤立地活一生;也不要试图用自己的苦去稀释 对方的苦, 因为苦无法比较。学会站在对方的世界去看待他的经历, 用心去感受他的感受,艰难的处境不会瞬间化为乌有,可这份珍贵的懂得与抱持,却能给予对方直面艰难的力量。


共情≠说教:没有共情就没有连接

2021 年秋季开学后不久,在送女儿到学校门口时,有个刚上  一年级的小女孩拉着妈妈的衣角号啕大哭,说什么也不肯进校门。  孩子撕心裂肺地哭着, 身上背着一个大号的书包, 看起来瘦弱无助。

不少家长和孩子都注视着这一幕,想看看究竟要怎么解决?

保安大叔出于好意,就跟孩子说: “赶紧上学吧,你看大家都 进去了! ”孩子的妈妈看起来很生气,她冲着孩子吼道: “你赶紧 进去,天天地闹这一出,我还得去上班,你放开我。”一边说,一边拽开孩子拉扯衣角的小手,向校门的方向推搡孩子。

小女孩哭得更厉害了,此时保安大叔和周围的一些家长,开始给孩子讲道理——“谁都得上学啊”“你都是小学生了,不能再像 小孩那样了”“你这样拉着妈妈,她怎么去上班呀”,然而这些话对孩子来说如同空气,她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这个时候,小女孩的妈妈愤怒地吼了一句: “你爱去不去,我 走了。”说完,竟然真的骑着车走了,任凭孩子在原地哭泣……我 送完孩子就离开了,不知道这位妈妈之后有没有再返回来,也不知道小女孩那天有没有顺利地上学,但这件事在我心里萦绕了很久。

在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 不少家长的第一反应是生气和愤怒, 试图用批评和斥责的方式让孩子长教训;许多置身于教育一线的教 师,也会与孩子推心置腹地谈话,想通过晓之以理的方式去改变学生的行为。可是,这些方法在实际的教育中并不是那么好用。

为什么单纯的说服教育效果不尽人意呢?

我们都有过类似的体验:今天心情不错,就算遇到麻烦事,也 能一笑而过;今天心情很糟,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甚至很容易就迁怒于他人。这就说明,人的行为会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

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教育时,如果不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上来 就摆事实、讲道理,孩子是听不进去的。 因为他还沉浸在自己的负 面情绪中,大脑出于非整合状态,负责思考的部分已经无法进行有 效的工作。此时,无论什么样的道理,他都很难听进去;就算听到了,也很难理解和消化,更不要说心悦诚服地做出改变了。

讲道理的时候,师长和孩子的地位往往是不平等的。一旦开启了说教模式,再有用的道理听起来也是枯燥乏味的,孩子会觉得“你 根本不理解我”,继而萌生抗拒和逆反的心理,比如爆发更多的 负面情绪,冲老师和家长发脾气,和同学斗殴,或是旷课、逃学 等。当这样的情形重复发生,慢慢地就会演变成一种自动化的反应模式。

任何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动机。当孩子表现出行为问题时, 我们要去挖掘内在的动机,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会出 现这样的问题?认识到动机,才能够理解孩子的行为,与孩子建立心灵上连接,让他们把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宣泄出来。

女儿刚上一年级时,有一天夜里 10 点多,我隐约听见她的房 间里有声响。走进卧室后发现,女儿竟然坐在床上,黑着灯在 iPad 里寻找睡前故事。我以前跟她重申过很多次,黑着灯看 iPad 对眼 睛的伤害很大,千万不要这样做。所以,看到眼前的这一幕,我第 一反应也是有点儿生气,涌起了想要说教的冲动。庆幸的是,我忍住了。过往的一些经历告诉我,训是浪费时间,解决不了问题。

我:“你怎么还没睡觉呀?”

女儿:“我睡不着。”

我:“睡不着是挺难受的,所以你想找个故事听,是吗?”

女儿:“嗯。”

我:“你刚才睡不着的时候,在想什么呢?”

女儿:“我明天不想去上学。”

我:“不想去上学,能说说原因吗?”

这么一问,女儿竟然哭了起来,我赶紧搂住她。或许是在家人 的怀里感觉到了安全,她哭得更凶了。我知道她在宣泄情绪,就用 手轻拍着她的后背。过了一会,她的哭声小了下来,情绪也平复了一些。

我:“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女儿喘了两口气,说:“今天……今天……老师说我了。”

接着,女儿向我讲述了当天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她用橡皮在 课桌上用力地擦着玩,结果弄了一地的橡皮屑,被老师批评了。她 平时在学校的表现还算不错,这是第一次被老师批评,心理上有点难以接受。同时,她也害怕自己会因此不再被老师喜欢。

我对女儿的心情和担忧表示理解,也共情了她的感受。当她的 情绪全部得以释放后, 我跟她谈了用橡皮擦着玩是一种浪费的行为, 又澄清了老师批评的是她的错误行为,并不代表不喜欢她这个人。  至此,女儿放下了心里的包袱,我陪她在床边躺了一会儿,她便睡着了。

无论是纠正孩子的行为问题, 还是安慰成年人的情绪, 摆事实、 讲道理都不是一个好办法。没有共情的说教犹如一把剪刀,会在无  意中切断与对方的连接。在处理问题之前,先要做的是处理情绪,  听听他们的述说,了解他们的感受,给予充分的共情。当他们的负面能量得到释放和宣泄,并感觉与你沟通是安全的,你可以给予他们抱持与理解时,再与他们一起探讨行为背后的原因,识别不合理的信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认知,调整错误的行为方式。


共情≠投射:停止主观臆断的假想

1918 年,苏联电影工作者库里肖夫为了研究美国电影之父格 里菲斯的剪辑手法,对俄国著名演员莫兹尤辛在一些旧电影中的镜头片段进行重新剪辑。

库里肖夫将莫兹尤辛一个面无表情的镜头,分别与一碗汤、一 个游戏的孩子、一个老妇的尸体连接在一起。随后,他将这组镜头 放给观众看,观众对于莫兹尤辛呈现出的那个表情,给出了完全不 同的解释:面对一碗汤时,他在沉思;面对游戏的孩子时,他很愉 悦;面对老妇的尸体时,他很悲伤。然后,观众们不由得称赞莫兹尤辛的演技真是太高超了。

随后,库里肖夫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特意拍摄了几位不同女 性的近景镜头,如眼睛、鼻子、耳朵,然后将这些来自不同女性的 五官画面剪辑成一个片段,再播放给观众看。结果,观众们认为,这些镜头里呈现出的部分都来自同一位女性。

通过实验,库里肖夫意识到,造成观众情绪反应的不是某一个镜头的内容,而是不同画面之间的并列。至此,他也揭开了电影表 现艺术的一个惊人秘密:相比演员的行动,观众对演员行动的反应更为重要。

这一实验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兴趣:为什么在不同的情境下,观 众对于演员的同一表情存在不同解读呢?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 分析,发现这是观众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投射到了画面中,为演员的表演赋予了更多的情感成分。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同样的情境,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 的情感,因为人们看到的只是自己想象中的情感,是自己内心世界 的投影。正因为有主观投射的存在,很多时候我们对会他人的情绪感受作出错误的判断。

艾米:“昨天,我父亲去世了。”

吉姆:“生老病死不由人,你一定很难受吧?”

艾米: “我没什么感觉,已经快 20 年没有见过他了,他很早就抛弃我和妈妈了。”

吉姆:“原来是这样……”

艾米向吉姆说出父亲去世的消息时,吉姆出于好意安慰艾米, 说生老病死不由人, 并且尝试“共情”艾米的内心感受。遗憾的是, 这并不是真正的共情,而是主观投射。吉姆想当然地认为,所有人 都会因为父亲的去世而感到伤心难过,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可能是他把自己代入了“丧失父亲”的境遇中:如果我父亲去世了,我一定会很难过的。

可是,个人认知与感受并不能替代他人的体验,人与人的成长 经历不同,所面临的处境也不一样。想给予对方真正的共情,需要 融入对方的世界,理解对方正在体验什么?主观臆断地给予安慰,甚至做出一些自认为有益的“利他行为”,对别人也许也是一种灾难。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女巫的面包》,就讲述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玛莎小姐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女子,40 岁依然孑身一人,但 她自己经营着一家小面包房,银行里也有存款。有段时间,一位说 着带有浓厚的德国口音英语的男士,每周要光顾两三次面包房。他 穿着破旧褶皱的衣服,上面还带着补丁,但是外表很整洁,也很有礼貌。他每次来面包房,都只买两块陈面包。

这位男士引起了玛莎小姐的注意,有一次她无意间瞥见男士的 头发上沾着一点红棕色的油漆,就断定他是一个生活拮据的画家, 并想象着他在阁楼上一边绘画一边吃着陈面包,想着自己面包店里 的那些美味甜品。为了印证自己的猜测,玛莎小姐特意在货架上摆 了一幅油画,看那位男士是否会留意。果不其然,男士对这幅画进行了一番点评。

每次来面包店,男士都只买陈面包,玛莎小姐的同情心开始泛 滥。她很想给男士加一些好吃的东西,却又怕伤害他的自尊心。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当男士再次购买陈面包时,她给他的面包里偷偷塞了不少的黄油,并暗自期待男士发现后会惊讶和感动,然后开始一段美丽浪漫的爱情故事。

结果怎样了呢?男士有被感动吗?不,男士大发雷霆,怒气冲冲地跑到面包店,痛斥玛莎小姐——“你毁了我! ”他不是穷困潦倒的画家,而是一位建筑制图员。他买陈面包根本不是用来吃,而是用来替代橡皮擦铅笔线条的。没想到, 辛苦画了 3 个月的设计图,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却被玛莎小姐的爱心黄油变成了一张废纸。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指出,共情是一种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可是,别人的内心世界里有什么?藏着怎样的伤痛和秘密?正在为哪些事情感到困惑?我们很难透过外表或事件作出准确的判断,这需要别人告诉我们。在不清楚事情全貌的情况下,不能凭借主观臆断去下结论,更不能因为出于好意贸然做出自认为的“利他行为”。这样的做法不是共情,而是以自我之心,度他人之腹。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