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为了明白某些事物是什么,你需要辨别它不是什么。”
共情≠同情:有些安慰很伤人
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多么小心翼翼,人生总有些苦难是无法避 免的,离别、丧失、病痛是属于所有人的必修课。从情感上说,谁 都希望自己的苦楚能被看见、被理解;从理性上讲,有 90% 的安 慰都是没有营养的, 甚至像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想开点儿”“都 过去了”“别太小心眼”……我们知道,有些事情在某一刻,就是想不开,过不去,也原谅不了。
朋友燕子出车祸截肢后, 有人安慰说: “怎么不小心点儿呢?” 这是安慰吗?听起来更像是补刀,给人撕裂挂血的伤口上浇一瓶子 酒精。那轻描淡写的安慰背后,总有一股子幸灾乐祸和看热闹的腐 臭味。这样的安慰很伤人,只是多数当事人出于教养不能让说话者闭嘴。
处在康复期的时候,燕子偶尔会在朋友圈里发一些自我调侃的 碎片动态,然后就有人不断地称赞“你真是挺坚强的”,看似是在 点赞鼓励,其实并没有走进燕子的内心。既然选择了活着,坚强 不坚强都是没意义的,因为你无法选择,活一天就是坚强,至于真假别去探究, 谁还会把心里的苦水拿出来, 像雨水一样撒向人间呢?
如此说来,是不是难过的时候,就得一个人扛着,扛到天昏地 暗,扛到撕心裂肺, 像彻底死过一回之后, 再绝地逢生, 凤凰涅槃? 当然不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任何的伤痛, 都需要在关系中疗愈。 关键是,你选择跟什么样的人去倾诉?而倾听者给予的回应又是什么?
有些安慰之所以无效,甚至令人反感,是因为安慰者像个置身 事外的旁观者,对当事人经历的一切指手画脚,发表怜悯和同情。
难过痛苦的时候,我们需要同情吗?
不,我们不需要被谁同情,被谁可怜,我们需要的是共情。
同情, 是站在我的立场看你的问题, 觉得你可怜, 安慰安慰你。 其实,每一个痛苦的当事人,都用不着别人提醒他有多可怜,他能 够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不幸。有一个人同情他,他的痛苦就会加一分,同情多了,他也许就彻底崩溃了。
这就好比,你掉进了井底,眼看着天要黑了,却怎么也爬不上 去。一个接一个的路人看着在井底绝望的你,叹着气说: “怎么这 么不小心呢? ”“哎,真够倒霉的……”这就是赤裸裸的同情,伤 人的同情。在同情者的面前,难过、脆弱、无助的我们,就像是被围观的“小丑”,想找个地洞钻进去。
共情,是“站在你的立场去看你的问题, 将心比心, 感同身受”, 与当事人的感受、情绪连接,让他的内心被看见、被理解,从而释放出一部分的痛苦。就像在你落入井底的那一刻,有一个人对你说:“我知道你现在很害怕,很无助,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我会和你一起想办法,你再坚持一会,营救人员马上就来了……”
曾经有公众号做过这样一期话题:人在什么时候最孤独?很多 朋友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故事,尽管内容不同,可多数人的感受是 一致的:不是身边有人陪着就不孤独,而是内心最深刻的体验、最痛苦的部分,没有人能够与自己的灵魂产生联结。
网友素素说: “直到现在,茜茜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跟她渐行 渐远,甚至把她从为数不多的朋友中彻底删除,不再来往。说我当 时冲动也好,小心眼记仇也罢,我都不在乎。我只是觉得,在自己 最脆弱无助、最难以启齿的时刻,把她当成了信任的对象,告诉她 我的经历,可她回应给我的,连安慰都算不上,而对她自己的一通 标榜, 隐约带着一点庆幸她自己明智的意味。那么有才情的一个人,与我平日也算交心,却在那一刻让我彻底绝望。”
在消息的互动中,素素告诉我,她婚后发现丈夫及其家人隐瞒 了一个重要的秘密:丈夫患有尿毒症且已经在做透析。这件事对她 的打击很大,多重情绪缠绕着她:第一,感觉自己上当受骗了,她 和丈夫是相亲认识的,而婆家人一开始就没有把真相告诉媒人;第 二,她和丈夫已有感情,此时进退两难;第三,难过和自责,觉得 自己很倒霉,遇到这样的事情,也责备自己太过粗心,没有及早发现问题就选择了结婚。
在素素看来,密友茜茜算是一个有点儿想法的女子,故而就选择了向她倾诉。没想到,茜茜听后却说了一句: “怎么婚前没有做 一个体检呢?结婚的计划也是太仓促了”,而后就开始说,她很不 愿意去医院,也惧怕去医院,将来要找伴侣时,一定要找一个能照 顾自己的人……素素关闭了对话页面, 她感觉自己的心被捅了一刀,也把茜茜从心里彻底移除了。
在人生的艰难时刻,素素需要的不是补刀式的同情——“你真 不幸,要是早点发现就能避免了”,这样的安慰不是安慰,是更进 一步的伤害。她需要的是有一个人能够深刻地理解她的处境和复杂 的情绪, 让她觉得自己没有被这个世界抛弃, 还有人懂自己的感受, 知道自己经历的辛苦与不易,理解她的煎熬、自责与恐惧,激活她内在的勇气,去接纳和直面现实。
如果某一天,有人鼓起勇气向你述说他内心的烦恼和痛苦,不 要劝他说“想开点”,也不要安慰他说“真是不幸”。你只要用心 地听着,让对方知道,他内心里所有好的、坏的、美的、丑的、善 的、恶的想法都是被允许的,都有人能够听懂、能够接纳它们,不 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他、评判他,更不会试图用大道理去说 服他、改变他, 就已足够。在这个过程中, 看似你没有为他做什么,可对他而言,你已经给了他最需要的东西。
共情≠怜悯:谁也不喜欢被可怜
打开微博或头条,会瞥见一些美好的情景,也会读到一些悲伤 的情绪。看到别人遭遇了人生意外,或是饱受身心疾病的折磨,不 少网友会在下方留言,而我们也总能在评论区里看到这样的字眼: “真的是太可怜了”“一定可以渡过难关”“要珍惜眼前的生活”“多陪陪家人吧”“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到来”。
我们能说这些网友不善良吗?不,他们已经对网络上的陌生人 抱有了最大的善意,因为能感受到对方的处境和痛苦,也愿意耐心 地打出一些文字来表达对发帖者的安慰,以及对同类事件的感悟。 只不过,这些声音对于发帖者而言没有任何帮助,许多发帖人根本 不愿意去看评论,甚至选择禁止评论或删帖。因为这些话语里没有共情,只有怜悯。
什么是怜悯呢?就像是乞丐衣衫褴褛地在路边乞讨,路过的人 们用眼睛上下扫了他一眼,从兜里掏出一元钱扔进乞丐的衣钵,而 后扬长而去。这些路人觉得乞丐很可怜,处境堪忧,主动给予了施 舍。可在做这件事情时,他们的内心却有着潜台词:怎么能把生活 过成这样?要是孩子在旁边,还可能会以此为负面教材来点评:不好好读书,就是这样的下场!你想变成他这样吗?
共情,是能够想象自己置身于对方的处境,并体会对方的感受的能力。怜悯则不同,它是对他人的不幸心有不忍,却没有把自己和对方置于平等的位置上, 而是带着一种优越感去给予安慰和帮助。
关于怜悯与共情的差别,我们可以透过电影《触不可及》获得 更清晰的认识。这部电影拍摄于2011年,是根据菲利普·波佐·迪·博 尔戈的自传《第二次呼吸》改编的,讲述了一个高位截瘫的白人富翁与一个来自贫民窟黑人护工之间的故事。
白人富翁菲利普,因为一次滑翔伞事故导致高位截瘫,生活无 法自理,需要找一位全职陪护来照料他的起居。由于薪水很高,不 少专业陪护前来应征,每个人都极力地展示自己的优势,希望能够脱颖而出,获得这份工作。然而,菲利普对这些人都不满意。
直到一个名叫德瑞斯的黑人前来应征, 菲利普对他产生了兴趣。 德瑞斯曾经进过监狱,他不是真的想要得到这份工作,而是为了凑 齐 3 个拒签来领取失业救济金。所以,他没有刻意营造第一印象, 完全以真性情示人,言行举止都昭示着:这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社会 的人,没有良好的素养,更不具备专业的陪护技能。但是,菲利普却选择留下了他。
对于菲利普的决定,身边亲近的人都感到费解,为什么要在那 么多优秀的应聘者中,选择一个看起来最不靠谱的人?菲利普的理由很简单,却也道出了他真实的处境和感受。
作为一名上层社会的富翁,菲利普身边的工作人员和亲人,把他照顾得细致有加。可是,他们在内心深处,始终把菲利普看成一个残疾人,一个生活无法自理的人。可是,德瑞斯对他没有差别对 待,他不伪装,也不谄媚,言行举止里没有凸显任何的小心翼翼, 对菲利普完全不存在同情与怜悯。在他看来,菲利普就是一个正常人,只是不能自由活动而已。
在后来的朝夕相处中,德瑞斯的粗心大意,制造了不少笑话: 电话响了,他总是把电话直接递给菲利普,完全忘了菲利普根本不 能动;要开车出门,让菲利普直接坐在副驾上,跟他一起兜风;菲 利普讲解画道时累了,想吃巧克力,德瑞斯肆无忌惮地开玩笑说, 没有手臂就没有巧克力,根本没有把残疾当成忌讳的话题,似乎菲利普和残疾没有关系。
德瑞斯所做的一切是无心的,完全是真性情使然,但这恰恰是 菲利普最想要和最需要的。虽然他身体无法动弹,可他并不想被人 可怜和差别对待。尊严是他心中不可被侵犯的一方净土,他渴望周围人能够像德瑞斯这样,把自己当成正常人一样看待。
某天深夜,普利普呼吸急促,感觉要透过不气。了解到这是药 物的副作用后, 当菲利普再次急喘时, 德瑞斯立刻带着他出去透气, 欣赏凌晨 4 点的巴黎。这一次,德瑞斯的行为是主动的选择,他进 一步地了解了菲利普的病情,也感受到了无论何种肤色、何种身份地位,疾病给人带来的痛苦与无助是一样的。
在共情的连接中,菲利普把自己的心理状态完全呈现在德瑞斯面前,他说: “我真正的残疾并不是坐在轮椅上,而是失去心爱的妻子,我们曾经相伴 25 年。”德瑞斯完全理解,即便是一个高位 截瘫的人,也同样需要情感的慰藉。这样的互动,把两人的关系再度拉近,友情的种子开始悄悄萌芽。
通过一次画展, 德瑞斯开始对画画产生兴趣, 并开始练习作画。 菲利普了解到,德瑞斯画画就是为了卖钱,虽然他不认同德瑞斯的 观念, 却没有加以评判, 他不能要求与自己出身、地位、成长环境、 受教育程度完全不同的德瑞斯,拥有和他一样的价值观。同时,他 更没有因为可怜德瑞斯家境不富裕而施舍给他钱。带着尊重与理解, 他选择帮助德瑞斯去实现愿望,将他的画出售,卖了 11000 欧元的高价。
尊重是无差别的对待,懂得是最深切的关怀,这是一部关于友 情的电影,也是一个教会我们如何与人相处的故事。无论身陷何种 境遇,无论身份、地位、财富多么悬殊,都不要用怜悯对待他人。 人生而平等,没人愿意接受居高临下的施舍,怜悯不是爱,尊重和平等才是。
最后,让我们一起铭记这段忠告: “每一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一 片芳草地, 用自己的努力去维护这片芳草地不被侵袭和践踏。可是, 当我们对别人表达怜悯的时候,很可能就是我们伸出了剪刀,去剪
掉别人内心里那片叫作尊严的枝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