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切教育方法
个体构建心理基础和人生观、世界观的最重要的一步, 是“我” 是否被这个世界所接纳?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真实的情绪 感受、真正的需求,不曾被很好地理解、接纳和满足,他就会躲在 厚厚的防御机制里,与父母渐行渐远,与真实的自己渐行渐远,无法发展出对自己、对他人的共情能力。
近几年网络频繁曝出青少年自杀的事件, 每每读到这样的报道, 都不禁让我们悲从中来,扼腕叹息。对于这样的情况,许多人都在 追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是不是缺少挫折磨炼?这只是表面的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们不被共情,缺少爱与安全感。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就在本能地去获得父母的认可与爱。 有同理心和共情力的孩子,内心的温暖、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都 是从父母那里习来的。如果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重视、及时的 回应,以及必要的共情,孩子就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是自己做错 了。没有被温柔对待过,便没有机会习得体谅他人、理解他人的能 力。自我攻击、自我惩罚,都是把愤怒和否定指向了自己,当这种否定和惩罚达到极限,就会发展成自我毁灭。
为人父母者,无不对子女心存一些期待,希望他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为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会竭尽心力地去引导和教育。初衷是好的,尽职尽责也没有错,问题在于用什么样的方式去 教育?特别是在孩子做错事、犯脾气、看起来不那么可爱的时候, 又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是厌烦、批评或指责,还是尊重、理解和信任?
综艺节目《少年说》里的一幕情节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脑海:一 个女孩声泪俱下地控诉自己的妈妈:“你怎么总是拿我跟其他同学 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然而,妈妈冷冰冰地 回应道: “其实我一直在不断打击你,是因为以你的性格,不打击 会飘。”女孩很委屈,一边眼泪一边表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打 击。可妈妈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 “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要拍 你一下;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觉得要推你一把。”女孩意识到,无论自己说什么,都无法获得妈妈的理解,便带着眼泪走下了台。
不可否认,这位妈妈在生活中很关注女儿的一举一动,也有望 女成凤的期待。可是,这样的教育似乎有些冰冷,妈妈的关注点是 孩子有没有比其他人更优秀,能否保持一个稳定的成绩,至于孩子的想法、情绪和感受,却从未被看见。
当女孩说出自己的心声时,妈妈一直在强调“当你……时,我 觉得我要……”自始至终都是在说“我”,全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和 立场去诠释问题, 没有一个字是在共情孩子。在整个的互动过程中, 孩子所有的情绪和感受都没有被看见、被理解,所有的努力和优点都没有被认可、被肯定,她怎么能不委屈、不难过、不失望呢?
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得不到父母的回应,孩子的心犹如一座 孤岛。父母与子女是世间最美好的相遇, 父母为孩子好也无可厚非, 但是相比“为你好”,孩子更想要的是“我懂你”,是发自内心的 接受、理解与连接。当孩子得到父母深深的共情,感受到真正的被 爱与被接纳,他才会有更多的勇气和底气去面对未来,过好自己的 人生。如果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却本着为孩子好的心意,强迫他们遵从自己的意志,其实就是赤裸裸的情感绑架。
共情孩子,意味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能力和意愿,以善意理 解孩子的观点及行为,而不是直截了当地否定或排斥。共情孩子, 意味着要全身心地倾听,鼓励孩子说出真实的想法,不打断、不做 价值评判,用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并给予相应的回应,让孩子感 受到我们在听且听懂了。做到尊重与倾听之后,我们还要引导孩子正确地转化情绪,思考解决问题之道。
比如,当孩子写作业拖拉时,用批评和指责的方式去处理,只 会让孩子的抵触情绪更强烈,甚至会和家长唱反调。此刻,我们不 妨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思考一下:为什么孩子不愿意 写作业?他是遇到了困难,还是心里惦念着其他的事?从善意的理 解出发,就可以跟孩子进行心灵上的对话,不带评判地去聆听他的真实想法,给予全然的接纳。
别小看这个过程,当孩子的感受、动机和愿望得到了共情后,他的情绪就会流动起来,释放出压抑在心里的负面能量。此时,再跟孩子去探讨行为问题, 往往就能迎刃而解。因为在共情的过程中, 孩子的思绪得到了梳理,他能够摆脱情绪的困扰,在理性的状态下 思考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意愿作出处理问题的选择,如“我先玩半 小时,再去写作业”“我把没有掌握的部分重新学习一下”“我希望妈妈陪着我做这件事”。
世界上多的是爱孩子的父母,少的是懂孩子的父母。爱,不仅 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纠正行为上的偏差,正如亚瑟·乔拉米卡利 在《共情的力量》中所言: “如果没有共情所赋予的相互理解和积 极参与, 爱就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简单词汇。共情, 让爱有了高度、 分量和平衡;共情是爱的血与肉,是它跳动的心脏,是它求索的灵魂。共情,让爱成为爱。”
共情的程度,决定了爱的深度
周六的上午,妻子睡到 7 点半就已经躺不住了,她起来收拾家 务。到了 10 点钟,家里已经焕然一新,整洁有序,脏衣服也都洗 净晾晒完毕。妻子轻轻打开卧室的门,看到丈夫依然在熟睡,转身退了出来,到厨房准备午餐。
忙活了一上午,转眼到了 11 点钟。此时,丈夫还在睡觉,妻子心里不禁有些失落,还夹杂着些许不满。她走进卧室,想叫丈夫起来吃午饭,不承想俩人却吵了起来。
妻子:“该吃饭了,你还不起来?”
丈夫:“我再躺一会儿,累。”
妻子:“谁不累呀?又不是就你一个人上班?”
丈夫:“周末多躺一会儿怎么了?”
妻子:“那么多家务活呢,你说怎么了?”
丈夫:“你要不愿意做,就放在那里别管,我起来再做。”
妻子:“我什么时候不愿意做了?哪个周末不都是我在做?”
丈夫: “我每天 5 点多就得出门,周末只想睡会儿觉,真是烦死了。”
妻子:“你还烦了,我还烦呢!费力不讨好。”
这样的生活场景,我们似乎经常会瞥见,甚至曾经亲历过。从 客观事实上分析,上了一周班的妻子,周末早早起来收拾家务、准 备午餐,辛苦是自然的;同样,每个工作日必须 5 点多起来上班的 丈夫, 早出晚归也很疲惫, 他希望周末能多补补觉, 也在情理之中。
两个人似乎都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却吵了起来呢?
也许有朋友会说, 是妻子的态度不好, 开口就指责丈夫不起床, 摆出了一副指责的架势。确实, 妻子的沟通方式存在问题:一方面, 丈夫早出晚归、忙碌奔波,身体上的疲累是客观事实,并不是想要故意偷懒,这样的指责会让丈夫感到很委屈;另一方面,妻子所说的话中,没有一句表达出了自己的真实需求。
我们都看到了,妻子并不是一早就催促丈夫起床,她 7 点半主 动起床收拾家务、准备午餐,期间没有一句怨言。直到 11 点钟, 一切就绪后,她才产生了失落与不满的情绪。这份失落和不满是什 么呢?并不是因为丈夫起得晚,没有帮她分担家务。丈夫每天早晨 5 点多就要出门,上班路途是很远的,这也意味着他每天回家的时 间不会太早。如此一来,两个人相互陪伴的时间就很少了。妻子很 希望,周末两人都在家的时候,可以一起做点家务、聊聊天,在整 洁有序的家里静下心来好好地吃一顿饭。渴望陪伴,才是她的真实需求。
在许多人看来, 时间是冲淡感情的元凶, 初相见的美好与亲密, 随着岁月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淡,甚至调转成了相爱相杀,或是形同 陌路。明明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 历尽千辛万苦才修得爱情的正果,怎么到头来却面目全非了呢?难道“七年之痒”是不可逃脱的宿命?
不,时间从来都不是问题的根源,真正消耗感情的是没有共情 的爱。多少伴侣和夫妻相处多年,彼此心里都装着对方,真要放弃 是难以割舍的,可在相处的过程中却是坎坎坷坷、矛盾重重,开口 直戳对方的痛处,不是吵架就是冷战。他们不是不再相爱,只是这份爱里少了共情,这才是消耗感情的元凶。
在亲密关系中,双方的共情体验至关重要。我们需要真正感受和体会对方的情绪,了解对方的内心需求;同时也需要对方能够理解自己,感受到自己言行背后隐藏的真实需求。要做到这一点,不 仅需要进入对方的世界去看待他的做法,还要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 感受;不仅要表达出对伴侣的理解,还要澄清自己内在的需求,希望对方给予什么样的回应。
就上述的事例而言,我们可以体会一下共情沟通的情景——
妻子:“是不是还挺困的?每周早出晚归,确实挺熬人的。”
丈夫:“嗯,是有点儿累。你几点起来的?”
妻子:“7 点半,我收拾完了家务,也做好了午饭。”
丈夫:“辛苦你了,平时上班,周末还要做家务。”
妻子:“午饭已经好了,待会就凉了,要不先起来吃饭吧?”
丈夫:“嗯,好。下午你想去哪儿玩吗?”
妻子: “其实我还挺想去公园的,毕竟只有周末咱们才能一起 出门, 我也希望你多陪陪我。只是你每周都挺累的, 要是不愿意动,我也能理解。”
丈夫: “你说得也有道理,不能因为工作影响了生活。吃完饭 我洗碗,然后咱们去公园走走,我觉得活动一下也挺好的,一直躺着没精神。”
在这样的沟通中,妻子和丈夫都看到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也 在用心去感受对方的情绪。共情式的对话,让彼此充满安慰、充满力量,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以及深深地彼此相爱。
至此我们应当了解,开始一段亲密关系很容易,但要让亲密关系存续下去,愈发地持久弥香,却并不容易。为了永浴爱河,我们 必须要培养共情力,这份共情会让我们产生患难与共、亲密无间的特殊感受,从而获得温暖又充满爱的滋养和力量。
高情商的核心,是拥有共情力
过去的很多年里,人们在衡量一个人的能力水平时,往往会 把智商(IQ)作为一个标尺。然而,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人们 发现,在人的智力商数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值得重视的参照元素,它就是情绪商数,也称情商(EQ)。
有些人天生聪颖,可在生活中一事无成,甚至把自己活成了孤 家寡人,经济状况也很糟糕;有些人智商突出,却在人际交往方面 一塌糊涂,遇到事情时没有任何人愿意帮他。尽管这些人在出身、 地位、家境、受教育程度上不尽相同,但他们身上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在情商方面有所欠缺。
很多时候, IQ 只能使一个人获得短期的成功, 可人生那么长, 想做一辈子的赢家,还得修炼情商。心理学家通过长期研究,把情商分为五个主要领域: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情商的基石,它能让人及时认识到感受的产生。了解自我的人,往往对生活有着更强的掌控能力;倘若无法注意到自身的真实感受,就只能听命于感受的操控。
情绪管理
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管理好情绪也是一种能力。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会遇到积极和消极的情绪,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处理情绪,就 会得到不一样的结局。沉迷于消极情绪中不能自拔,结果只能迷失自我,深陷痛苦的泥潭。
自我激励
情绪会影响人的心智,当陷入紧张、焦虑、恐惧中时,人会出现短暂的失忆,心理状况也会受到影响;而积极的情绪能够对人产生引导作用,让人在面对困境的时候,保持热情和乐观。
识别他人
通常情况下,人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很多时候人们却更偏重用表情、隐喻、动作来表达心情和需要。同理心强的人,可以及时地体会到这种表达,并且做出适当的回应。
人际关系
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是一门技术,掌控他人的情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前提。擅长社交的人,能够很好地捕捉并掌控他人的情绪,受欢迎程度高,领导力和亲和力也比较强。
其实, 情商高低的关键在于, 能否准确地识别和管理自我情绪, 能否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受,借助有效的方式来进行沟通 表达。简单来说,就是对自己、对他人有没有共情力!如果不了 解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就很容易去指责他人;如果不了解他人的情 绪和感受,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就无法给予对方真正需要的东西。
多数人在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感触:缺少共情力的人,总是喜 欢以教导者自居,无论你遭遇什么样的难题,处于什么样的情绪状 态中, 他们全然不顾, 只会滔滔不绝地跟你讲道理。面对这样的人, 原本想说的话,瞬间就被堵在了喉咙里。如果对方和自己的关系比较亲近,这种做法就更令人感到心寒和痛苦了。
作家粥左罗说过:“大多数情况下, 你和你的爱人、同学、朋友、 同事,都有类似的知识背景、经验背景,这种东西都有一定的圈层 属性。也就是说, 这个圈层里的常识性的道理和逻辑, 大家都知道,用不着你讲。”是的,道理我们都懂,我们想要的是被人懂。
为什么高情商的人总是受欢迎,走到哪儿都自带光芒?原因 就是,在同样的情境下,他们不会去跟你摆道理,而是会共情你 的感受:在你悲伤和痛苦时,他会递一张纸巾,给一个拥抱,默默地陪在你身边;在你犯了错误时,他不会指责你粗心大意,而是会说“我能理解你现在的自责,但我们都不是圣人”;在你冲他发脾 气的时候,他依然会选择共情你: “对不起,我处理这件事时忽略了你的感受,让你感觉不被重视,我以后会注意的”。
人与人相处,不是各唱一出独角戏,而是彼此之间言语和心灵 上的互动。共情是实现互动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倾听、理解远比 给建议更重要。当人们选择沟通的时候,并不是想要寻找答案,而 是想获得情感上的接纳。正如丹麦心理咨询师伊尔斯·桑德在《共 情沟通》中所说: “给予一个人足够的倾听、积极关注、共情,他自己会疗愈自己,自己找出办法来。”
我们所感受的世界,都是经过自身系统过滤后的景象,只是真 实世界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由于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我们与 他人之间必然会存在意见分歧。当双方意见不一致时,争论对错除了会伤害感情再无其他意义, 真正的高情商行为是先共情、再否定。
比如在职场中, 小组同事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 而你并不认同。 这个时候,不要立刻否定,先对同事的想法表示肯定,指出其优势 所在, 肯定对方的出发点和动机, 再委婉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这种先肯定、后否定的表达,既让对方感受到了被尊重、被认可,又能顺利传递出自己的想法。
生活中的很多争吵与误会,都是在沟通上出了问题,不懂得站 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体验别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别人的情感与思维。为什么和高情商的人相处起来心不累?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共情,在让自己舒适的前提下,也让别人感到舒适。当我们有意识去培养自己的共情力时,我们都可以成长为一个自带阳光且令人放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