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共情 构建一切良好关系的根基1
书名:同理心:用共情让沟通直指人心 作者:宋婧,王坤 本章字数:4617字 发布时间:2024-06-18

“那个能在绝望、困惑的时刻陪着我们沉默的人,能花一小时陪我们度过丧亲之痛的人,不多过问、不问疗愈,陪我们直面无力现实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生命的联结:会传染的疼痛

打开新闻软件,但凡有关于孩子生病或受伤的报道时,底下的 评论中总是会冒出这样的字眼: “有了孩子以后,看不得这样的消 息……”显然,评论者共情到了为人父母在面对孩子病痛时的悲伤与无力, 同时也深刻地体验着那份“痛在你身, 疼在我心”的煎熬。

对他人的遭遇表示理解,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这样的体验我们并不陌生。然而,我们能否真的感受到他人身体上的疼痛呢?

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了身体疼痛可 以由一个个体传递给另一个个体。实验的设置是这样的:A 组小白 鼠被注射了一种有毒物质,这种有毒物质会引发炎症,当炎症发作 时,小白鼠就会感觉到疼痛。B 组小白鼠没有接受任何注射,不直接感受到痛觉,只是被安放在 A 组小白鼠的旁边。

实验开始后, 接受注射有毒物质的A组小白鼠很快感觉到疼痛, 而未被施加痛感刺激的 B 组小白鼠也表现出了疼痛反应。测量结果 显示,B 组小白鼠虽然只是旁观者,可它们感受到的疼痛不亚于 A组的小白鼠, 甚至可以说, 它们感受到了和 A 组小白鼠一样的痛苦。

作为对照组的 C 组小白鼠,被放置在另外一个房间,它们在视觉和听觉上均未感受到 A 组小白鼠的影响,结果显示,它们并没有 表现出痛觉反应。然而,当实验人员把表现出痛觉反应的一部分 B 组小白鼠和 C 组小白鼠放置在一起时,C 组的小白鼠纷纷受到了 B 组有痛觉反应的小白鼠的影响,也开始表现出痛觉反应。它们虽未 受到听觉和视觉上的刺激, 但在嗅觉中感受到了同类的痛苦。最终,C 组的小白鼠都出现了痛觉反应。

很显然,真正接受痛觉刺激的只有 A 组的小白鼠,但 A 组小 白鼠的痛苦却传递给了 B 组和 C 组的小白鼠。这个实验表明, 痛苦 是可以传递的。为了证明人与人之间的痛苦同样可以传递,伯明翰大学的两位学者专门组织 108 位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实验。

研究学者安排被试者观看一些令人感到疼痛的画面,如病人接 受注射、运动时受伤等,然后让被试者说出自己看到这些画面后的 心理感受。结果显示,有近 1/3 的被试者表示,他们能从其中至少 一个场景中感受到疼痛,这种疼痛不仅是情绪反应,还包括生理疼痛。

对于能够产生感应式疼痛的人, 研究学者将其称为“反应者”, 而那些未感到疼痛的人则被称为“无反应者”。随后,他们在两组 人员中各挑选 10 人,安排他们观看 3 种不同的场景:一是忍受疼 痛的场景,二是令人感动而非疼痛的场景,三是普通场景。在被试 者观察这些场景的时候,研究学者会通过仪器密切关注他们的大脑活动情况。

结果表明,无论是反应者还是无反应者,他们在观察疼痛场景 时,脑部的情感中心都会变得活跃,只是反应者大脑中感受疼痛的 相关区域比无反应者激活更强烈。当反应者看到令人感动的场景时, 大脑中感受疼痛的区域会慢慢平静下来。为此,研究学者认为,该实验结果可以充分证明感应式疼痛的存在。

这种能够感受到他人疼痛的特质被称为疼痛共情。在人类以 及猴子、老鼠等很多动物的身上,都存在此类现象。从进化的角 度来理解,动物允许自己被疼痛“传染”,一定是有其原因和意 义的。其中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能够理解孩子疼痛感受的父母更 加懂得照料、帮助和保护孩子,完成代际的基因遗传。同时,共 情也能帮助动物理解同伴的处境,从而予 以帮助,保证种族 的延续。


共情是一种天赋,更是一种能力

说到人类、猴子和老鼠等动物存在疼痛共情,多数人可能尚且 能够理解, 毕竟都是群居动物, 如果不能相互理解, 就将无法存活。 然而, 令我们难以想象的是, 单细胞生物之间也蕴藏着共情的力量,黏菌就是一个代表。

黏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多以细菌为食的。只要有食物,它就 可以一直待在原地不动。当食物逐渐减少时,黏菌会意识到这种处 境不利于生存,便通过响应一种叫作外激素的化学信号,让单个的 细胞集合在一起,组团去寻找食物。这些聚在一起的黏菌细胞,可 以在土壤里移动, 当整个团队找到了安全的栖息地和充足的食物时, 位于细胞团前面的个体就会死去,放弃自己繁衍后代的机会,以保证后面的个体得以存活,延续物种。

这应该算是共情的原始模式了,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共情是 生物广泛拥有的一种天赋,其作用是保证种群的延续。所有的生物 都需要共情,如果没有共情,个体间就无法相互理解,更无法相互 寻求支持、帮助、温存与爱。如此,即便是面对同类和至亲,也会漠不关心。

曾有科学家在野生猴子身上进行过一个实验:研究人员将猴子 大脑中的杏仁核与新皮层之间的联系切断,而后将其放回到原来的 栖息地。没有了能够支持共情的神经回路后,这些猴子无法对其他动物的友善或敌意作出合理的推断。

如果是一只正常的猴子,在看到某些情景时可能会在脑海中产 生一些想法,比如: “这只大猩猩看起来有些可怕,不过它的眼神 是温和的,也没有向我呲牙,我不用太担心”“那只母猴一直围着 我转,它应该是被我吸引了”。然而,做了脑部手术的猴子,完全断绝了之前和家族成员、朋友的关系,它们独自生活,不受善良、忠诚、关爱等由新皮层产生的情绪的影响,只被杏仁核产生的愤怒与恐惧情绪所主宰。

共情有其神经生理的基础,但有一点我们要明晰,大脑不是固 定不变的。研究人员利用磁共振成像经过反复验证, 最终得出结论: 人们的经验、选择和习惯共同塑造了大脑。也就是说,共情有一部 分是遗传决定的,但经验、环境和习惯等非遗传因素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体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作“镜映”,即在镜子里映出 一 个人的形象。对于婴儿来说,他没有“我”的概念,只能在养育 者(通常是父母)的眼睛里去找寻“我是谁”的答案。此时,养 育者犹如一面镜子,孩子的自我意象与镜子呈现出的画面往往是一致的。

如果养育者给予的回应是积极的、温暖的、友爱的,孩子感受 到自己是被理解、被接纳的,他产生共情的神经回路就会被加强。 相反,如果养育者总是充满暴力、愤怒或忽视,孩子只能看到一幅 扭曲的、不切实际的自我图像。在这样的互动模式中,孩子发出或 接收共情的神经通路就会受阻,当他一次又一次地发现,这个世界 总是不能正确地对待或关心他们的感受时,他们就会开始封闭自己的情绪。

心理学家对那些受到过虐待的孤儿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不少孩子长大后并不懂得关心他人,甚至表现出和精神病患者类似的共情缺陷。原因在于,这些孩子从未得到过良好的照料,经常吃不 饱,总是被忽视。其中有一些孩子比较幸运, 在 2 岁左右时被收养,得到了养父母温暖、友善的抚育,从而发展出了正常的共情能力。

总而言之,当一个人被共情地对待,被他人准确地理解自己的 想法和感受,并且及时地给予回应时,他会觉得自己值得被温柔对 待,其共情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当思维脑逐渐掌控情绪脑,他也会 想要把自己曾经感受到的信任和爱,再镜映给这个世界和他人。如 果没有感受到过被爱、被珍视,就不知道如何来安抚自己、照顾自 己。当他人遭受伤害或陷入困境时,更不知道如何去共情对方、安抚对方。

由此不难理解,共情是一种天赋,更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  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件好事,哪怕是早年受到过忽视,没有感受到爱 和关心,也不意味着这一生都无法与自己好好相处,与他人建立亲 密关系。因为我们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告诉他人自己的想 法,也可以在感到痛苦迷茫时向他人求助,这是人与其他动物最大 的差别。如果被给予共情和正确的指导, 在早年阶段情绪匮乏的人, 依然有机会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与他人建立连接,重新扩展共情能力。

共情是一种天赋, 但也需要通过学习去掌握, 它并非一成不变, 你浇灌它,它便茁壮,你忽视它,它就萎靡。无论多么痛苦、多么绝望,每个人都有成长和改变的各种可能,都可以经由一段充满共情的关系,加深对自己的感知,加强与他人的连接,安抚受伤的灵魂,重新体验并相信——我值得被重视、被珍惜、被善待。


递出温暖与善意时,也在滋养自己

20 世纪 30 年代时,英国的鲜奶公司把鲜奶送到订购牛奶的客 户门口时,既不在奶瓶上盖盖子,也不封口。所以,当地的麻雀和 红襟鸟总可以很轻松地喝到凝固在牛奶表面的奶油皮。后来,为了 安全和卫生起见,牛奶公司开始用锡箔纸把奶瓶口封起来。令人意 外的是,几年之后,当地的麻雀都学会了啄开封纸,吃到奶油皮的 本领,而红襟鸟却一直没能掌握这种方法。两种鸟的差异引起了生 物学家的研究兴趣,他们从生物学角度对这两种鸟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它们的生理结构基本上没有很大区别。

是什么原因让这两种鸟形成了如此大的差别呢?后来,社会学 家揭露了真相:这种进化的差别源自两种鸟儿不同的生活习性。麻 雀是群居的物种,当某只麻雀偶然间学会了啄破锡皮纸可以吃到奶 油皮的方法后,其他麻雀便也会群起而效仿。红襟鸟是独居物种, 它们圈地为生,彼此之间的沟通也仅限于求偶和对侵犯领地者的攻击。因此,就算偶有红襟鸟发现了取食奶油皮的奥秘,也会因为它们的独大和专享,无法让同类一同受益。

人类是群居动物,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进入了史无前例的 全球人类大连接的时代。现代人即便不出家门,也可以浏览大千 世界发生的一切;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结识几十个、上百个朋友, 并随时与他们保持联系。这种互动模式带来了便捷,但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 把自己活成了现实中的“红襟鸟”。

不是每一个独自生活的人都是孤独的,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 的反应,是一种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决定 孤独的因素,并非朋友的数量,而是个体与社会在情感上隔离的程 度。任何形式的人际关系,都遵从“给予—接受”的模式,接受的 前提是给予,你传递出去的是温暖与善意,才可能接受到来自他人同样的馈赠。

把自己活成孤岛的人, 往往缺少换位思考的能力。少了同理心, 就意味着存在共情障碍,没有办法准确判读他人的观点,不能预测 他人的反应或行为,继而做出不恰当的举动,破坏彼此之间的情感 联结。短暂或偶然的孤独,不会造成心理行为紊乱,但长期或严重 的孤独,却可能引发某些情绪障碍,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阂与疏离,进而强化孤独感。

美国一项涉及 30 万人的研究表明,孤独感的危害相当于酗酒 或每天吸 15 支烟。同时,孤独感会增加人体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水平,削弱免疫系统;孤独者患心脏病和脑卒中的概率是正常人的 3 倍,其生活方式致使癌症的发病率增加 2~3 倍!

长期处于戒备、孤独、焦虑和压力之中, 人的共情力就会降低, 也意识不到应当给予他人帮助,因为他的关注点全在自身的消极情 绪中。然而,给予他人共情和温暖,进入另一个人的世界,创造有 意义的关系,却能够促进一种对神经系统有益的化学物质产生,对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给生活带来意义。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专门的研究,结果 发现,当被试频繁地帮助他人时,他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这种感觉 和快乐相仿,能够降低被试的压力荷尔蒙,促进其心血管健康并巩 固免疫系统。被试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处于一种宁静的 状态中,身体会释放出令人产生愉悦感、减缓疼痛的内啡肽。根据 这一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助人快感”一词,用来形容助人带来的愉悦体验。

如果我们希望别人快乐,就要学会共情;如果我们希望自己快 乐,也要学会共情。当我们以共情温暖他人的时候,受益者不仅是 对方,这一行为同样也在滋养和帮助我们自己。共情,不是居高临 下的恩赐,也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一种根植于心的修养,也 是一种朴素而美好的善良。没有共情扎根的心灵,是冷漠的,是冰 凉的, 是没有喜悦的。当我们愿意并有能力给予他人理解与帮助时,内心才能变得丰盈起来。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