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当有慧眼:看透敌人的内心,不当东郭先生;看透小人的险恶,不与其为伍;看透骗子的谎言,不上当受骗;看透别有用心者的挑拨离间,不被人当枪使……一个什么都看不透的人是糊涂虫;而那些精明到了骨子里的人,能读懂他人内心的微妙想法,并对之做出精确判断,从而确定自己的角色,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有效利用他人心理,迅速掌控他人,让自己在心理上掌控全局、战胜对手,成为操纵人心的赢家。
1.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古 人云:“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人与人当面接触的时候,第一眼往往看对方的相貌,对交往者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人类对事物的一般认识过程是:首先是感官接受了外界事物,其次心里有了印象,接着发出声音加以评论,最后才表现为人的外表反应。所以我们可以说从其貌知其音,再知其心气,最后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在三国争雄之前,周瑜过得并不得意。他曾在军阀袁术部下为官,被袁术任命做过一回小小的居巢长,也就是一个小县的县令罢了。
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年成既坏,兵乱间又损失很多,粮食问题就日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很多人被活活饿死,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地方的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却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给他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叫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一定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
于是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寒暄过后,周瑜就开门见山地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一看周瑜丰神俊朗,显而易见是个才子,日后必成大器,顿时产生了爱才之心,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着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各三千斛,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如此饥荒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
知人于未显之时,这才是识人的一种独特的眼力与远见。后来,周瑜自然发达了,真的像鲁肃想的那样当上了将军,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将他推荐给了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干事业的机会。鲁肃慧眼识人,透过周瑜的表面看到其内在的潜力,确有知人之明。
晋代学者葛洪在《抱朴子·外篇》中深有感触地说:“看一个人的外表是无法识察其本质的,凭一个人的相貌是不可衡量其能力的。有的人其貌不扬,甚至丑陋,但却是千古奇才;有的人虽堂堂仪表,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草包,倘以貌取人,就会造成取者非才或才者非取的后果。”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古人认为人的相貌离不开三大要素:精、气、神。所谓“得神者生,失神者死”。因而中国相学理论一直将看人的神态,尤其是人的眼神,视作看相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如果用现代语言进行描述,也就是看一个人首先必须观察其精神面貌、眼神、思维反应能力。就像古书中所说的:“天一生水,于物为精,地二生火,于物为神……欲观其所生,于眼则得之。”无论是交友恋爱,还是应聘求职、人际交往……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察言观色、分辨善恶是十分重要的。虽不能做到个个精通,但若能略知一二,便可常常使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因为人的神态,是其精神世界、性格特征最真实的写照,是一种难以掩饰的内心的自然流露。看人的神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观察:
(1)神藏
“藏者如美玉明珠,其光蕴蓄静中,坐久乃见。”如此神态自若之人,多数性格稳重,办事周密,遇事较有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强,平生少为外界所惑。但中年以后可能会因穷智心机、思虑过度,易致重病、急病,故中年起便须注意身体健康。
(2)神露
“露而不藏,其睛凸不怒,似怒无神”,或“虎之视物,其睛挺而久不回顾(不灵活之意)”。此种人大多外强中干,貌似强大,外实内虚,千万不可被其假象所迷惑。
(3)神静
“静者,目光清静,明如秋水”,“一见恬然,再见寂然,愈久视之,淡泊自如”。此多为仁慈安静之人,然性格较脆弱,易患慢性病。
(4)神急
“急者,言语急,行步急,饮食急;喜怒急者是也。这种人多瘦少肥,眉毛粗重(肝气不足胆气有余),常常是多断少谋,事简则成,事繁则败,并始终不悔悟。然“神急者,性情若猴,目深圆而得金光闪动(双目特别有神且转动灵活者)可以成器。”
(5)神威
“威者,不怒而威,眼相广长,开合有势。”这种人大喜不变媚,大怒不强发,惊而不瞬,视之有威,望之有惧,颇有风度,少受七情所扰,少病寿长。
(6)神昏
“昏者,双眸虽大而茫然无光。”多为先天不足,或精神恍惚、毫无主见之人。
(7)神和
“和者,目静自明,其神和惠而恬淡,不喜似喜,虽有怒色,其喜长存。”这种人远望已见其和,实为胸襟坦荡、不妒忌、不孤僻之相。
(8)神惊
“惊者,神怯而如惊,其色屡变,茫然如失。这种人眼常露白,眼睛偏视,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为神气不足,多疑少断。
(9)神醉
“醉者,眼若醉人,其睛转盼猜倦,犹久病未愈,此乃愚而无悟性之人”。这种人常痴顽不醒,狂眼高视,或两目远离,多为先天愚型,或遭受重大精神创伤之人。
(10)神脱
“脱者,脱如无气,状如土木偶人”。此种人目中神气时有时无,为五脏精气已竭,故又名之曰“行尸”。
一个心质诚仁的人,必定会展现出温柔随和的貌色;一个心质诚勇的人,必定会展示出严肃庄重的貌色;一个心质诚智的人,必定会展示出明智清楚的貌色。
世界上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个性是不同的,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只有读懂人性,才能更好地操纵他人。
2.通过握手看透他人心
握 手,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指尖交往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礼节。虽然只是简单的一握,但这其中却也有很大的学问。有专家研究表明,握手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很多信息。通过握手的方式也可以观察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行为是心理的体现,这一点还可以从手的表现上看出来。握手是表现人际关系最有力的情感传达工具,利用手与手的关系,或是手的动作便可易如反掌地解读出对方的心理,并且还可以不费事地将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对方,更主要的是在握手的一瞬间有可能识破对方的性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握手不仅仅是一种礼貌行为,而且还是传达人际信息的重要方法,因此通过握手也是“察人”的重要途径。
1.握手时的力量很大
握手时的力量很大,甚至让对方有疼痛的感觉,这种人多是逞强而又自负的。但这种握手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又说明了握手者的内心比较真诚和煽情。同时,他们的性格也是坦率而又坚强的。
2.握手时显得不甚积极主动
握手时显得不甚积极主动,手臂呈弯曲状态,并往自身贴近,这种人多是小心谨慎,封闭保守的。
3.握手时只是轻轻的一接触,握得不紧也没有力量
这种人多属于内向型人,他们时常悲观,情绪低落。
4.握手时显得迟疑
握手时显得迟疑,多是在对方伸出手以后,自己犹豫一会儿,才慢慢地把手递过去。排除掉一些特殊的情况以外,在握手时有这种表现的人,性格多内向且缺少判断力,不够果断。
5.不把握手当成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
不把握手当成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而把它看成是例行的公事,这表明此种人做事草率,缺乏足够的诚意,并不值得深交。
6.握手很长的时间没有收回
一个人握着另外一个人的手,握了很长的时间还没有收回,这是一种测验支配力的方法。如果其中一个人先把手抽出、收回,说明他没有另外一个人有耐力。相反,另外一个人若先抽出、收回手,则说明他的耐心不够。总之,谁能坚持到最后,谁胜算的把握就大一些。
7.只握一下就马上拿开
虽然在与人接触时,把对方的手握得很紧,但只握一下就马上拿开了。这样的人在与人交往中多能够很好地处理各种关系,与每个人都好像很友善,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但这可能只是一种外表的假象,其实,在内心里他们是非常多疑的,他们不会轻易地相信任何一个人,即使别人是非常真诚和友好的,他们也会加倍地提防、小心。
8.掌心有些潮湿
在握手时,非常紧张,掌心有些潮湿的人,在外表上,他们的表现冷淡、漠然,非常平静,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是非常的不平静。只是他们懂得用各种方法,比如说语言、姿势等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避免暴露一些缺点和弱点。他们看起来是一副非常坚强的样子,所以在他人眼里,他们就是一个强人。在比较危难的时候,人们可能会把他们当成是一颗救星,但实际上,他们也非常慌乱,甚至比他人还要严重。
9.握手时显得没有一点力气
握手时显得没有一点力气,好像只是为了应付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而被迫去做的人。他们在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十分坚强,甚至是很软弱的。他做事缺乏果断、利落的干劲和魄力,而显得犹豫不决。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引起他人的注意,可实际上,其他人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将他们忘记。
10.把别人的手推回去
把别人的手推回去的人,他们大多都有较强的自我防御心理。他们常常感到缺少安全感,所以时刻都在做着准备,在别人还没有出击但有这方面倾向之前,自己先给予有力的回击,占据主动。他们不会轻易让谁真正地了解自己,如果是这样,他们的不安全感更加强烈。他们之所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卑心理在作怪。他们不会去接近别人,也不会允许别人轻易接近自己。
11.紧握着对方的手
像虎头钳一样紧握着对方的手的人,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显得冷淡、漠然,有时甚至是残酷。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征服别人、领导别人,但他们会巧妙地隐藏自己的这种想法,同时运用一些策略和技巧,在自然而然中达到自己的目的。
12.双手和别人握手
用双手和别人握手的人,大多是相当热情的,有时甚至热情过了火,让人觉得无法接受。他们大多不习惯于受到某种约束和限制,而喜欢自由自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他们有反传统的叛逆性格,不太注重礼仪、社交等各方面的规矩。他们在很多时候是不太拘于小节的,只要能说得过去就可以了。
通过握手可以让你知己知彼,在交往中做到心中有数。
3.轻松识破谎言的招术
灰阑记》中有一则清官判案的故事,妻妾同争一个孩子,都说是自己亲生的,难以分辨。清官说:“既然如此难以分辨,就把孩子劈成两半,你们各取一半吧!”妾表示同意,而妻子则放开孩子,说:“你抱走吧,孩子是你的。”清官把孩子判给了妻,这就是识破谎言的智慧力量。
在日常的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说谎者,不管他们是有意说谎还是无意说谎,也不管他们说谎技术多么高超,总是会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识破他们的谎言。当然,说永远比做简单,如果真想在生活中识破谎言,就必须掌握一些识破谎言的高招,所以,你不妨试一试专家们研究出的一些方法。
1.说话停顿较久
说谎者讲话的时候,通常停顿较久,因为他们要集中精神,记住自己说了些什么,接着下来要说些什么,所以讲话比较慎重。
2.声量和声调突变
说谎时音调升高往往是因为说谎者为了掩饰虚弱的内心。说谎者的声音还会不自觉地拔高,所以,如果你问他刚刚是谁打来的电话时,他突然开始像喜鹊一样说话,你得警惕了。
3.不提及自身及姓名
如果你向某人提问时,他们总是反复地省略“我”,他们就有被怀疑的理由了。反过来说,撒谎者也很少使用他们在谎言中牵扯到的人的姓名。
4.说谎时眼睛会向右上方看
说谎者从不看你的眼睛——他们知道这句忠告,所以高明的说谎者会加倍专注地盯着你的眼睛,瞳孔膨胀。每个人都记得小时候妈妈的批评,“你肯定又撒谎了——我知道,因为你不敢看我的眼睛,”这教会你从很小起就知道说谎者不敢看别人的眼睛,所以人们学会了反其道而行之以避免被发觉。实际上,欺骗者看你的时候,注意力太集中,他们的眼球开始干燥,这让他们更多地眨眼,这是个致命的信息泄露。
5.笑容说明一切
真正的微笑是均匀的,在面部的两边是对称的,它来得快,但消失得慢。它牵扯了从鼻子到嘴角的皱纹以及你眼睛周围的笑纹。伪装的笑容来得比较慢,而且有些轻微的不均衡,当一侧不是太真实时,另一侧想做出积极的反应。眼部肌肉没有被充分调动——这就是为什么电影中的“恶人”冰冷、恶毒的笑容永远到不了他的眼部。
6.反复问说谎者同一个问题
问一个人问题,然后等他们回答。问第二次,回答会保持不变。在第二次和第三次之间留一段空隙。在这期间,他们的身体会平静下来,他们会想,“我已经蒙混过关了。”如果一个人说:“我不是已经和你说过这件事了吗?”然后才勃然大怒,这多半是在欺骗。也可能对你说:“事情是这样的,我还是对你直说了吧。”
7.真实表情闪现时间极短
人维持一个正常的表情会有几秒钟,但是在“伪装的脸”上,真实的情感会在脸上停留极短的时间,所以你得小心观察。
8.撒谎的人老爱触摸自己
撒谎的人老爱触摸自己,就像黑猩猩在压抑时会更多地梳妆打扮自己一样。人在撒谎的时候越是想掩饰自己的内心,越是会因为多种身体动作的变化而暴露无遗。
9.说谎时鼻子会变大
你知道说谎时人的鼻子会变大吗?人在说谎时的反应是多余的血液流到脸上,一些人整个面部都变红了,这还会使你的鼻子膨胀几毫米。当然,这通过肉眼是观察不到的,但是说谎者会觉得鼻子不舒服,不经意地触摸它——这是说谎的体现。
其实人们在撒谎的时候,尽管我们会掩饰的多么完美无缺,但是我们的身体还是会出卖我们。
不论是无关大局的善意谎言,还是别有用心的弥天大谎,它们都是有共同点可以被我们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