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心理操纵术——运用心理知识3
书名:玩的就是操纵术 作者:田由申 本章字数:6438字 发布时间:2024-06-18

8.邻里效应

 

南史》上记载了这么个故事:有个叫宋季雅的人,为了有个好邻居,情愿出十分昂贵的房价,买下一幢房子。有人说太贵。宋先生却说:“不贵,这100万元买屋,另外1000万元是买邻的。”宋先生为什么不惜重金买好邻?因为他懂得,有了好邻里,等于为自己增添了左膀右臂。

  

  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事情。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被叫做“邻里效应”。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关于“邻里效应”的实验。

  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对麻省理工学院17栋已婚学生的住宅楼进行了调查。这是些二层楼房,每层有5个单元住房。住户住到哪一个单元,纯属偶然,哪个单元的老住户搬走了,新住户就搬进去,因此具有随机性。调查时,所有住户的主人都被问道:在这个居住区中,和你经常打交道的最亲近的邻居是谁?统计结果表明,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次数越多,关系越亲密。在同一层楼中,和隔壁的邻居交往的几率是41%,和隔一户的邻居交往的几率是22%,和隔三户的邻居交往的几率只有10%。多隔几户,实际距离增加不了多少,但是亲密程度却有很大不同。

  可见,与人交往得越多,你们的关系就越亲密。因此,有个心理学家开过这样一个玩笑,他说:“如果你想追一个女孩子,千万不要每天都给她写信,因为她有可能因此而爱上邮差。”

  因此,我们要想与人建立亲密关系,需要主动与人多接触、多联系。每与人多接触一次,他人对你的印象就更深一点。这往往也是操纵人心的一种方法。

  

  王丽自小住在单元楼里,过惯了清净的日子,结婚以后进到了四合院,她感觉到非常不习惯。这个环境太吵了,大人叫、小孩闹,总是没有消停的时候。

  一天,邻居家里盖房,这就使得本来局促的院子更加狭窄了。王丽很生气,出去阻止,双方吵了起来,从此结下了“梁子”。今天你把我家的自行车扎破了,明天我就把你家的室外天线扯断。平时碰见了,也跟仇人似的。王丽真的不想再见到他们,她觉得自己真是碰到了一户“恶邻”。不过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她对邻居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这天是周末,丈夫在单位加班,只剩下她和年迈的婆婆在家。忽然,婆婆的老毛病发作了,呼吸急促,脸色焦黄,这可把王丽吓坏了,她赶紧打电话给丈夫,然而丈夫单位离家很远,赶回来要很长一段时间,老人的病情可耽误不得,丈夫让王丽赶紧去找邻居帮忙。王丽有些犯难,彼此仇人似的,人家肯帮吗?可是救人要紧,她赶紧去敲邻居的门,邻居一听,二话不说,赶紧跑到屋里,将老太太背起来就往外跑,到了医院,医生马上抢救,老太太终于脱离了危险。这时王丽的丈夫赶来了,医生说幸亏救得及时,要不真就危险了。

  王丽和丈夫对邻居千恩万谢,邻居只是说了一句:“没啥,住在一起,应该的。”

  

  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远亲不如近邻”, 意思是说,邻里之间虽然没有亲戚之间的血缘关系,但是时间长了,也会有唇齿相依的关系。生活当中,遇到了像王丽婆婆这样的突发状况,求助邻居显然是最有效的途径。因为亲朋好友虽然愿意相助,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从社会感染的特征去看“邻里效应”,显而可见的是,在邻近的人群中发生的“邻里效应”也总是在非强迫性、无压力感的条件下产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情感和行为变化。由此我们说,社会感染乃是“邻里效应”产生的一大社会心理机制。

    但是,能不能说,在邻近的人群中就一定能发生正常的“社会感染”,产生良好的“邻里效应”呢? 你自然会想到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自己所喜欢的人,往往是邻近的人;而自己所厌恶的人,也往往是邻近的人。这该如何理解呢?

    为此,社会心理学家请你从社会感染的心理分析入手,去看看正常“邻里效应”产生的必要条件。这个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受感染者与发出刺激者要有“相邻的背景”。

   (1)情境上要相邻。如果两个人在物理的、社会的和个体心理的状态这些情境方面大不相同,彼此就很难有效感染。试想,你家在举杯庆贺你新婚之喜,邻居却遇亲人去世,情境迥然不同,感染也就“短路”了,有什么正常的“邻里效应”可言?

    (2)态度、价值观相邻。在同一种刺激面前,两个态度、价值观不同的人,其情绪感染和行为感染的情况也会大不相同。比如在音乐茶座听流行歌曲,一些价值观相邻的青年可能发出怪声,互相感染,干扰秩序,但也有人认为这不文明,因而较少受这部分青年的感染。

   (3)社会地位相邻。这很容易理解。社会地位不同的人,即使是邻居关系,也难以对某些事情产生同样的情绪和行为。而社会地位相邻的人之间,彼此心理距离邻近,具有某种信任感,感染也就容易发生。对立的社会地位产生对立的思想意识,“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他们之间的情绪和行为感染自然会遇到巨大障碍。

   (4)情感上的相邻。某些邻里关系紧张的人,虽然住所相邻,但他们在情感上却处于对立的状态,感染的“电路”大多是通向“负极”,“邻里效应”也就往往进入恶性循环的轨道。 是的,“循环反应”正是社会感染的最重要机制之一。在社会感染的过程中,别人的情绪会在自己的身上引起同样的情绪,反过来,这种情绪又会去加强对方的情绪,如此互相刺激,强化着彼此的反应。一方面,良好的情绪和高尚的行为进入这种“循环反应”的轨道,会引起良性循环,给邻近人群间的角色扮演者带来有益的“邻里效应”,导致情绪和行为的升华;另一方面,不良的情绪和错误的行为,一旦进入“循环反应”的轨道,则会引起恶性循环,给邻近人群间的角色扮演者增添有害的“邻里效应”,导致情绪和行为的堕落。  

   

 

  每个人都要时刻注意身边的“邻里效应”,做到强化其良性影响,防止其恶性影响。

9.鸟笼效应,利用思维定势操纵人心

鸟 笼现象是一个很有趣的心理现象,而鸟笼逻辑来源于一个故事。

甲对乙说:“如果我送你一只鸟笼,并且挂在你家中最显眼的地方,我保证你过不了多久就会去买一只鸟回来。”乙不以为然地说:“养只鸟多麻烦啊,我才不会去做这种傻事。”于是,甲就去买了一只漂亮的鸟笼挂在乙的家中。

    没想到的是,只要有人看见那只鸟笼,就会问乙:“你的鸟什么时候死的,为什么死了啊?”不管乙怎么解释,客人还是很奇怪,如果不养鸟,挂个鸟笼干什么。

    最后人们开始怀疑乙的脑子是不是出了问题,乙只好去买了一只鸟放进鸟笼里,这样比无休止地向大家解释要简单得多。

  这种被别人用习惯思维的逻辑推理误解,并且最终屈服于强大的惯性思维的事情,生活中并不少见。

  鸟笼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头脑意识中的思维定势在引导着人的行动。

  何为“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就是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由于经常反复思考同类或类似的问题,时间长了往往会形成固定化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思维定势,也就是一般人的一般思维。

  当然,鸟笼效应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为我们提供了先人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很宝贵的东西,可以帮助我们规避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麻烦。但是,它的消极性也是不容回避的,鸟笼效应容易使人们陷入思维定势的圈套,遇到问题,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得人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不加分析地进行接受,过分地迷信经验,依赖经验,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那么,这时鸟笼效应也就成了枷锁,形成瓶颈。

  所以说,如果你想成功操纵别人,就必须打破这种思维定势,反向运用鸟笼效应原理,这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所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智力竞赛。这一年,智力竞赛又拉开了序幕。报名参加比赛的有几百名学生,竞争非常激烈。终于,百里挑一,全校选出了6名最聪明的学生,大家都等着看哪一位能获得第一名。

  校长把参加决赛的6名选手带进了教学楼第一层,指着6间教室,又指指大门,说:  “我现在把你们分别关在6间教室里,门外有人把守。我看你们谁有办法,只说一句话,就能让门外的警卫把你放出来。不过有两个条件:不准硬闯出门,这是其一;其二,即便放出来,也不能让警卫跟着你。”校长说完,微微一笑:“好了,孩子们,请吧!”

  6位学生各自走进了一间教室,思考着如何用一句话,就能让警卫叔叔放自己走出大门。然而,3个小时过去了,却没有一个人发出声响。正在这时,有个学生很惭愧地低声对警卫说:“警卫叔叔,这场比赛太难了,我不想参加这场竞赛了,请您让我出去吧。”警卫听了,打开了房门,让他走了出来。看着这个临阵退缩的小家伙垂头丧气地走出了大门,警卫惋惜地摇摇头。

  然而走出大门的小家伙随即又回来了,他走到大厅里,对校长说:“校长,您看,按您的要求,我办到了!”校长伸出手一把抱起这个孩子,高兴地说:“孩子,你是这次竞赛的胜出者!你是最最聪明的!”

  

  此例中的主人公运用了逆向思维,以退为进,很轻松地赢得了“最最聪明的孩子”的称号。

  逆向思维最可宝贵的价值,是它对人们认识的挑战,是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它不同于一般的形式逻辑思维,它要求人们跳出单向的线性推导路径,在逻辑推理的尽头突然折返,思路急转直下,堪称是操纵他人的一门精湛技术。

 

 

  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这就是逆向思维和它的魅力。

10.自我心理操纵术

众   所周知,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既有生物属性,亦有社会属性,是有着丰富思想感情的,所谓“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因此,人会患生理疾病,心理上也可能出毛病。然而,人又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心理操纵术,用以保护自己脆弱的心灵。这些自我心理操纵术主要有以下四种:

  (1)否定作用

  

  有一位妇女,自幼父母双亡。后来结婚生有一女,她极为疼爱。但非常不幸,一天女儿因车祸意外死亡,当有人来家里告诉她这个消息时,她不肯相信,也不去认尸,坚持认为弄错了人,女儿没有死,放了学就会回来。下午她照常烧好女儿最喜欢吃的饭菜,摆好碗筷,等待女儿回家吃饭。到了晚上,仍照往日习惯,为女儿铺好床,好让女儿一回来就可就寝。她不准丈夫或任何人提及女儿已死的事,也拒绝去办丧事,坚信女儿一切都很好。

  

  显然,这位妇女精神已崩溃,对女儿已死之事完全予以否定,欲通过否定作用来避免这件事所带给她的打击和痛苦。

  应当注意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意去否定许多事实。诸如,问某一年轻姑娘:“你有没有男朋友呀?”该姑娘会不好意思,脸红否定说:“我才没有男朋友呢!”其实她已有男朋友,而且快订婚了,只是不好意思而有意否定。这种连自己也能意识到的自我否定现象,并非潜意识中的否定。所以不算是心理防卫机制所指的“否定作用”。真正的否定作用是在潜意识情况之下进行的,个体不但否定了事实,而且真的相信没有发生,有时会达到妄想状态,便成为“精神病”症状了。

  事实上,否定作用并不能使我们完全否定问题存在的事实,只是使我们否定对这些问题存在的注意力而已。不过,有时否定的心理防卫机制可以说是一种在心理压力中保卫自己的方法,可以给人多一点时间考虑与做决定。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否定作用在一般行为表现上,足以妨碍人们对问题的适应,因为其机制是躲避问题以代替面对问题。

   (2)潜抑作用

  所谓“潜抑作用”,是指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感情和冲动不知不觉抑制到潜意识中去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它是各种心理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一般而言,人们都具有将一些所不能忍受或能引起内心挣扎的念头、感情或冲动,在尚未为人觉察之前,便抑制、存储在潜意识中的倾向,以使自己不至于知道,保持心境的安宁。这些存储在潜意识中的念头、感情和冲动,虽不为人知,却可能不知不觉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使人往往做出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来。

  换句话说,潜抑作用乃是把不愉快的心情,在不知不觉中,“有目的地忘却”,以免心情不快。它与通常所谓的“自然遗忘”,即因记忆痕迹的消灭而自然忘掉的情形性质不同。与压制作用也不一样,压制作用是指有意识地抑制自己认为不该有的冲动与欲望的行为。

  

  有个女孩子常常在傍晚突然惊叫,接着在地上打滚,大吵大闹,有时甚至做出一些怪动作,像跳舞一般在地板上跑来跑去。每次发作一两个小时,夜夜如此,持续了好几个月。家里人束手无策,只好带她到心理门诊求治。施治者问及病因是什么,求治者一概回答:“不知道”,“忘掉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是每到傍晚,就自然发作”。

  施治者运用催眠术,让她保持浅睡眠状态,然后与之谈话,再问以同样的问题。结果,求治者在朦胧状态中,慢慢说出了她第一次生病的情形。原来这个女孩的父亲非常疼爱她,管束得也比较严,不让她随便外出或与男性交往。生病那天,她早已与一位朋友约好了出去跳舞,本来准备到了傍晚,乘父亲不在时偷偷溜出去与朋友汇合。不巧,当天晚上吃过晚饭之后,她父亲一直坐在门口看报纸,寸步不离,所以无法出去赴约。她一方面害怕父亲,不敢开口向父亲要求出去;另一方面又担心朋友会一直站在外面等,于是心里非常着急。在这种越等越急的情况之下,她忽然大声叫,大声闹,在地上打滚,四处乱跳。自此之后,每到傍晚,便自然感到焦灼不安,然后就发作起来,但已将第一次发病的病因“忘”得一干二净。

  

  (3)转移作用

  转移作用是指把对某一方的情绪反应转移到另一方的心理防卫术。这是人们常有的倾向,即把自己对某一对象的情感,诸如喜爱、憎恶、愤怒等,因某种原因无法向其对象直接发泄,而转移到其他较安全或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

  

    一位丈夫,在办公室里受了上级的责备,一肚子的气因工作关系而不敢发作,只好忍气吞声。但一回到家中,可能就会对妻子粗声粗气,甚至发一阵子脾气。而做妻子的感到莫名其妙,一肚子火没处发。刚好小儿子在旁边,便顺手给了儿子一巴掌。儿子平白无故地挨了一巴掌,满腔愤怒,真想回敬一下,但孩子当然不能打妈妈。回头一看,小花狗正在摇尾巴,走过去抬起脚就给了小花狗一脚……

  

  本来是丈夫受了上级的气,转来转去,最后发到了小狗身上。尽管怒气没有发到本来的对象身上,但因为得到了转移,出了气,心情也就舒展多了。这是因为对某一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是不为自己或社会所接受的,所以把它转移到另一个可以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精神上的负担,即为“转移作用”。一般说来,人们所转移的对象,与原来的对象有相似关系,具有代替的性质。像小孩子喜欢吮奶头,长大了没有奶头可吮,便改为吸吮手指头,再大一点时改为咬笔尖,更大时变成抽香烟或嚼口香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有一位母亲,带着她2岁的孩子来找心理医生咨询。最近她发现孩子常常抱着自己的小枕头到处跑,怎么打骂都不听。同时,不管在家里或者在外面,常常吵着要枕头,并且常用手指头捏着枕头的角,玩个不停。如果妈妈带他外出,他非要拖着一个枕头不可,使妈妈又气又急。后来,心理医生从妈妈那里了解到:这个孩子出生不到半年,妈妈的父亲突然得了重病,为了照顾其父亲,只得把小孩留在家里让丈夫照顾。在这一段时间里,每当小孩哭的时候,丈夫就扔一个枕头让他抱着玩。因此,他无形中养成了习惯,把枕头角当成奶头吮吸,或用手指头去玩弄,把对母亲的依恋转移到了枕头身上。

 

  (4)抵消作用

  所谓“抵消作用”是指以象征性的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以此补救其心理上的不舒服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健康的人常使用此法以解除罪恶感、内疚感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一个小孩会说“对不起”,或以乖的表现来弥补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小孩长大之后,同样会在适当的时候继续以这种表示歉意的方式来补偿自己的不当行为。

  

  一位性心理变态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与家里养的动物性交,出现了所谓“恋兽癖”的行为。自从此事发生之后,他内心一直感到惭愧,而且还担心染上疾病。所以就天天用肥皂、药水洗澡、洗手。

  他之所以拼命洗手,其用意即想以此象征性的动作来洗净其心中的邪恶之感。实际上,洗手对已发生之事毫无补救,但心理上却有抵消的作用。另一位病人,一次不慎说错了话而出了纰漏,以后他每说一句话,就倒抽一口气,表示已把刚才说的话收回来了,不算数,或用手蒙住嘴,表示我没有说,这样心里就踏实多了。

   

 

   生活中,人不可避免地要遭遇挫折,造成心理上的创伤。然而,人又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用以保护自己脆弱的心灵。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玩的就是操纵术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