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异性效应,办事顺风顺水
异 性效应是指在人际关系中,异性接触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和激发力,并能从中体验到难以言传的感情追求,对人的活动和学习通常起积极的影响。
“异性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种效应在青少年中显现的比较突出。其表现是有两性共同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参加者一般会感到更愉快,干得也更起劲、更出色。这是因为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而会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愉悦感,并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男性和女性一起做事、处理问题都会显得比较顺利,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异性效应现象甚至在我们人类征服宇宙的过程中也曾发生。在宇宙飞行中,占60.6%的宇航员会产生“航天综合征”,如:头痛、眩晕、失眠、烦躁、恶心、情绪低沉等,而且一切药物均无济于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几年前,在南极考察的澳大利亚科研人员也得了这种怪病,晚上失眠,白天昏昏沉沉,用了许多方法,均无法治愈。经过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竟是“没有男女搭配,是性别比例失调严重,导致异性气味匮乏的结果。”因此,美国著名医学博士哈里教授向美国宇航局提出建议,在每次宇航飞行中,挑选一位健康貌美的女性参加。谁知,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办法,竟使困扰宇航员的难题迎刃而解。
在对现实生活的研究中,心理学家还发现,在一个只有男性或女性的工作环境里,尽管条件优越,卫生符合要求,自动化程度很高,然而,不论男女,都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不高。
异性效应,一般在青年男女身上表现得比较强烈。这是因为青年人随着身心发育成熟,正处于对异性的亲近、爱慕和追求期,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将注意力移到异性方面。他们在情感上渴望与异性交流,以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和理解别人,从而体验到深深的情感依恋,渴望得到异性的肯定以增加自信心。他们特别注意和关心异性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不失时机地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如男性竭力表现出自己的男子汉能力、魄力和风度,女性则尽可能地使自己更漂亮、温柔,充满活力和魅力。为了在异性面前呈现一个完美的形象,他们会尽自己所能努力做好事情,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以引起异性的尊重和关注。这便是人际交往中的异性效应。
有这样一个幽默故事。
一位老汉拎不动手中沉重的东西,请路边的一个小伙子帮忙。小伙子头一扭,装作没看见、没听见。老汉又请一位中年男人帮忙。这位男人皱皱眉,也是无动于衷。这个场面恰巧让一位年轻貌美、心地善良的姑娘看到了。于是,她拿起老汉的东西问那两个男人,能否帮个忙?这两个人立即脸上堆笑,甚至抢着做起好事来。正当他们争抢不休时,那位姑娘对老汉说:“老人家,有这两位热心人帮您,我就不陪您了。”说完离去。那两个男人顿时傻了眼,没了拎东西的力气。
上面的例子虽说带有幽默的色彩,但在日常生活中,异性相吸却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每个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去见异性,特别是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异性时,总要比较认真地打扮一番,很注意自身形象。在集体活动时,如果清一色的男性或女性,则显得既不热闹也没有活力。如果异性参加则不但热闹,而且具有热烈的气氛。
不仅如此,利用异性效应心理也可以使得办事更加顺畅。
王女士是某公司公关部经理。她关系颇广,出师必胜,为公司立下赫赫战功。公司的原料奇缺,材料科的同志四处奔走,却连连碰壁,而王女士外出联系,不久问题便迎刃而解。公司资金周转严重失灵,急需贷款,急得总经理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又是王女士风尘仆仆,周旋于银行之间,竟获得贷款上百万元。王女士因此备受领导器重,工资、奖金一加再加。有人试图总结王女士成功的秘诀,发现她除了具有清醒的头脑、敏捷的口才、丰富的知识和阅历及待人接物灵活之外,还和她端庄的容貌、娴雅的仪表也有很大的关系。
王女士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如今的社会还是一个男性占很大优势的社会,外出办事多数要和男性打交道,由女性出面较为顺利,这就是所谓的异性效应。这种现象是建立在异性相吸的基础上的。人们一般对异性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外表讨人喜欢、言谈举止得体的异性感兴趣,这点女性也不例外,只不过不如男性对女性那么明显。有时为了引起异性注意,男性还特别喜欢在女性面前表现自己,这也是“异性效应”在起作用。
在求人办事时,异性效应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但各自的表现程度有所不同,有的人表现得比较明显,有的人则表现得比较含蓄,还有的人表现出与异性效应相反的结果。了解和注意了这种效应的存在,将有利于办事的顺利进行。
如今的社会还是一个男性占很大优势的社会,外出办事多数要和男性打交道,由女性出面较为顺利,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异性效应”。
5.虚荣是深层次的心虚
虚荣心是一种常见的心态,因为虚荣与自尊有关。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当自尊心受到损害或威胁时,就可产生虚荣心。
虚荣心就是为了达到吸引周围人注意的效果,以满足自己所谓的自尊心。因此,为了表现自己,常采取炫耀、夸张,甚至戏剧性的手法来引人注目。
据报道,某市曾发生过一起重大的偷窃案,作案者是两个学生。他们为了追求物质享受,向其他的同学炫耀,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偷拿了自己家中的十万元钱,并在短短的三天之内便花光了所有的钱。
他们买名牌的衣服,到高级饭店吃饭,住豪华旅店,并且还专门包下一辆车带着他们四处享乐、炫耀,真是奢侈至极。
其中一位学生叫张逸德,其实家境并不宽裕,爸爸失业后改做小生意,妈妈的身体一直不好,所以逸德从小几乎没有得到过母爱。
虽然家庭环境不好,但爸爸从来不让逸德在生活上受委屈,凡是别的孩子有的,逸德都会有。他觉得孩子已经缺少了母爱,如果在物质生活上再比别人差,那就太可怜了。所以爸爸平时总是省吃俭用,而对逸德提出的要求却从不拒绝,因而使他在同辈之中,总有“走路有风”的帅劲,为此他也十分得意。
再加上从小学到初中,逸德的学业成绩一直很好,在爸爸和老师的眼里,逸德始终是一个好孩子。
但是自从逸德上了高中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高中同学的家境和他初中、小学同学落差很大。现在同学的父母都是高收入者,花钱如流水,身上穿的都是名牌,用的也是精品,相较之下,逸德显得非常寒酸,以前的优越感再也没有了。
由此,逸德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失衡,他不甘心落于人后,于是他每次回家都向爸爸要很多钱,来满足他的虚荣心。起初爸爸总是大方地给他,但后来爸爸实在负担不起,好几次都拒绝了他。
逸德知道父亲再也不能给他什么了,所以就动起了歪脑筋:“别人有的我为什么不能有,这不公平。”
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逸德开始偷同学的钱,好几次都没被发现,这更增加了他的侥幸心理。在金钱的诱惑之下,他越陷越深,最后伙同另一位同学作案,被警察查获,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逸德事件”发人深省,他为什么会从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变成一名罪犯呢?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虚荣心是人的一种心理缺陷,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对人的危害是极大的。虚荣心严重的人常常将名利作为支配自己行动的内在动力,总是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行动,从不会客观地考虑实际的需求,心里想的只是面子,总是想做给他人看。你想,人活这一辈子,如果只想着做给他人看,辛辛苦苦活着,只是为了还房子、车子的贷款,做人还有什么意思?人活着只是要炫耀给人看,那人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主要是虚荣心作祟。虚荣的深层心理是心虚。虚荣只是一种补偿作用,以竭力追慕浮华来掩饰心理上的缺陷。表面上追求面子,打肿脸充胖子,内心却很空虚。一方面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为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所折磨;另一方面,即使达到目的之后,也惟恐自己的真相败露而恐惧。一个人如果永远被这来自两方面的矛盾心理所折磨,他们的心灵总会是痛苦的,完全不会有幸福可言。
虚荣的人被智者所轻视,被愚者所倾服,被阿谀者所崇拜,被自己所奴役。
6.饥饿疗法,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
从 心理学上分析,每个人对来之不易的东西都会倍加珍惜,这是人性的特点,即使孩子也是这样。
我的一个朋友,丈夫在美国深造,她独自带着儿子在国内生活。因为丈夫不在身边,她也常常要出差,所以只得把当时正上小学的儿子小明交给奶奶照顾。在儿子的教育问题上,她对婆婆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千万不要宠着他,能不花的钱就不要给他花”。
一天,婆婆来电话说:“你哥哥让他家女儿学书法,请了一个家庭教师,小明也想学,要不我给他交点学费,让他们一起学?”我的这位朋友没有同意。过了几天,她的母亲又打来电话说:“我看孙子是真想学,每次姐姐学书法,他都在门外偷偷地听。”但即使这样,我的朋友还是没有同意。
第三次,朋友的儿子自己打来电话,一边哭一边委屈地说:“院子里好多小朋友都学书法呢,我也想学,但是姐姐的老师不让我听课。妈妈你就让我学吧,我一定好好写,我一定要写得比其他小朋友都好。”这一次我的朋友同意了,用她的话说是“火候到了”。
于是她让婆婆给她儿子交了学费,开始让儿子学书法。这孩子学得格外认真,练习也非常自觉,从不需要大人督促。渐渐地,院子里学书法的小朋友大部分都半途而废了,而他却一直坚持了下来,直到取得了证书。
我的这位朋友经济状况很好,但她在儿子的教育问题上一直采取这种“饥饿疗法”。她的儿子如今已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不仅学业优秀,而且朴实善良,乐于助人。谈及自己“教子有方”,朋友总爱说一句话:“只有对得来不易的东西,一个人才会懂得珍惜。就算是小孩子也一样,所以得让孩子多受点挫折,太一帆风顺了不是件好事。”
这个朴素的道理,很多人都懂,只是常常被人忽视了。
理论学家和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博士认为,当孩子的要求得到满足,他就会信任周围的人;反之则不信任自己和其他人。也就是说,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培养他的信任感和自信心。事实上越来越多新奇有趣的玩具,越来越多花样翻新的游艺活动,越来越高水准的物质生活,孩子的每一个要求都能及时得到满足……但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对幸福的感觉变得那么淡漠?这就是因为父母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反而降低了孩子的幸福感。可见,父母的包办和满足对孩子来说只意味着不必动手就可以得到一切,孩子提出要求,父母马上满足,形成了对孩子有求必应的习惯,只会让孩子心理脆弱,经受不了打击。反之,延长实现要求的时间,孩子有“来之不易”的感受,并在等待的过程中增强了心理素质。所以,我们可以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哪怕是孩子的合理要求,我们也不要总是及时满足,让孩子感受过期待后,才会尤其珍惜这得之不易的东西。
每个人对来之不易的东西都会倍加珍惜,如果用这样的方法来教育孩子,那么定会让孩子在兴趣的基础上取得不错的成绩。
7.亲和效应
所 谓亲和效应,就是指人们在交际应酬中,往往会因为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或者相似之处,从而感到相互之间更加容易接近。这种接近会使双方萌生亲密感,进而促使双方进一步相互接近、相互体谅。
进一步来说,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心理定势。所谓心理定势,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趋势。即一个人在其过去的已有经验的影响下,心理上通常会处于一种准备的状态,从而使其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和专注性。
一般说来,在人际交往和认知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定势大致可分为肯定与否定两种形式。前者主要表现为对于交往对象产生好感和积极意义的评价,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对于交往对象产生反感和消极意义上的评价。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存在一种倾向,即对于自己较为亲近的对象,会更加乐于接近。这里的“较为亲近的对象”,往往是指那些与自己存在某些共同之处的人。这种共同之处,可以是血缘、姻缘、地缘、学缘或者业缘关系,可以是志向、兴趣、爱好、利益,也可以是彼此共处于同一团体或同一组织。我们通常把这些较为亲近的对象称为“自己人”。
毋庸置疑,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人们对自己人的心理定势往往是肯定的,自己人之间的交往效果也就更为明显。因此,在交往中,交往双方都应当努力创造条件,形成双方的共同点,从而使彼此都处于自己人的情境之中。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闹蝗灾,为了消除蝗灾,保护老百姓的庄稼,唐太宗举行了盛大的祭天仪式,而且当众把一只蝗虫吞下,并很动情地说:“上天啊!让虫子吃我的心肝吧,不要吃老百姓的庄稼了。”老百姓一听,“啊!皇上是我们自己人!”全国老百姓都被这件事感动得热泪盈眶。在人民丰收欢庆时,唐太宗又到一个农家,尝一口农家饭,表示与民同乐,这同样让百姓感到皇上与百姓心连心。
君民达到了这样一种同甘共苦的境地,君王必然会赢得人民的拥护,势必会保证他在位期间的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可见,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能让对方把你当成“自己人”,那么,你也很容易让交往对象对你形成肯定式的心理定势,从而更加容易让对方发现和确认自己值得肯定和引起对方好感的事实。所有这一切,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巩固并深化自己和肯定引起自己好感的事实,同时也会进一步巩固并深化对方对自己原来已有的积极性评价。在这一心理定势的作用下,“自己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与认知必然在其深度、广度、动机、效果上,都会超过非“自己人”之间的交往与认知。由此可见,人们在与“自己人”的交往、认知之中,肯定式的心理定势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而这也往往会成为操纵人心的一种计谋。
现实生活里,我们往往更喜欢与那些与自己志向相同、利益一致,或者同属于某一团体、组织的人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