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礼”走遍天下俗话说:“礼多人不怪”,人们对“礼”的理解多种多样,而这里讲的就是“礼仪”。礼仪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能够了解并很好地应用这些礼仪,有助于建立广泛的人脉关系,让你在人际交往及商务活动中游刃有余。
1.为人处世礼为先
中华民族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可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是万万不能不讲礼貌的。但是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不讲礼貌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
一个新生来到北京大学报到,由于要到什么地方填表,随身的行李没地方放,感到非常着急。这时,他忽然看到一位踽踽独行的老人。于是,连招呼也不打就说“帮我看着行李”。老人就这么看着行李直到那个小伙子回来。没想到小伙子轻松地拎起行李就走。连一个“谢”字都没对老人说。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在开学典礼上,他又看到了这位老人,老人在台上看着莘莘学子们,主持人介绍说:“这就是我国文化泰斗季羡林先生。”
这样的事据说还有清华版本。这一次简直都有点近乎粗暴了,一个大学生骑着车在校园里横逛,不慎碰倒了一位老人。年轻人当场来一句:你长眼睛了吗?一句话把老人骂懵了,教了一辈子书的他说什么也不敢相信清华的学生竟然粗鲁且不讲道理到这种程度。当然,类似的故事由于流传得过于频繁,具体细节走样也在所难免,而且,这个无“礼”的事情并不是北大、清华的专利,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是想说明,连中国高校的两个璀璨的明珠都难弃糟粕,更何况其他地方呢?
如果说在象牙塔某种无“礼”可以被宽容的话,那么走上工作岗位,走进社会这个大家庭后再习惯地做令人讨厌的事,恐怕就没有那么好运了。殊不知,礼貌是一种柔韧的智慧,这种平和与内敛表达着对别人的尊重,不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也就自然地给自己增加了很大的回旋空间,这就是君子生活在人性丛林中必须遵守的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礼貌的人是举步维艰的。
成就越高的人越让人感到平易近人,打招呼必先鞠躬,说话轻声和气。剑桥大学的校园博士,著名经济学家宋则行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回国后,一直从事凯恩斯经济理论研究,一生著作颇丰,其学术成果享誉国内外。如今已经是耄耋老人的他,每天都绕着校园的广场散步,当有人向他问好时,他总是先停止蹒跚的脚步,做一个将近90度的鞠躬礼。想想看,他们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大教育家孔子,不是还说过“不学礼,何以立”的话吗?
但在这里值得强调的是,人每天讲的“礼”都应该有质量,不诚恳的虚伪做作的“礼”只能让人感到无聊,比如说整天假客套、恭维都是令人乏味的,这样的礼节还不如没有的好,因为你给别人一个客套,对方也会回应你一个客套。这样,无形中竟做了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这其实是很没有礼貌的。
礼是什么?礼就是一个人的形象,礼就是一个人的名片,礼就是一个人的面子,尊重别人,就是给别人面子,同时也是自己成功的催生剂。
2.礼多人不怪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礼仪之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油多菜不坏,礼多人不怪。”邻里之间的问候和交往,公司同事之间的互道辛苦,迟到、早退、休假时的联系等社会规范归根结底都属于礼节的范畴。有时候狭路相逢,陌生人之间也会问好或点头致意。需要全社会的人互相尊重、互相体贴、互相关心与信任,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一样,真正构建起一个人间天堂式的和谐社会。
老王是个不善于客套的人,又患有高度近视,十步以外,看不清来人的面貌,对于熟人,只能由听声音来辨别他是谁,因此不熟悉的人,往往误会他是自大成性。他为了补救自己的缺憾,就是对于小妹倒茶,也总是加上“请你”,或“谢谢你”,他们如果来到面前陈述或要求,他总是起立,绝不坐在椅子上,有时还称他们“先生”。这些举动虽然未必让人产生好感,但相信至少不会产生厌恶感。
相反,还有这样一个例子:某甲是一公司的最高领导,高级职员去见他,他不但坐着不动,也不屑于回一声某先生,甚至不肯关注你的陈述,来人只好站在旁边说话,真是架子十足。有时碰到他不高兴,或认为你说的话不对,他竟然始终不开口,好像听而不闻,也始终不看你一眼,你落得一场没趣,只好悻悻退出。他对高级职员如此,对其他下属,当然可想而知了。即使是对待朋友,也同样是爱理不理的神气,这实在令人难受。当他得势的时候,大家只敢在背后批评,当面还是恭维奉承,但内心深处是极其反感的。由于某种恶因,后来形势逆转,一时攻击他的人非常多。当然可能还有其他重要的原因,然而平常待人傲慢,至少是个辅助条件。
《易经》说:“相鼠有皮,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不死胡为!”无礼取怨于人,真会咒人早死。人在社会上,要多结人缘,少结人怨,而多礼便是一件必要的工具。礼是人为的,是后天的,必须要用心去学习,学习使人养成习惯,如此,多礼便能行无所碍了。
孔子也说:“不学礼,何以立。”孔子的所谓礼,自然不单单指礼貌而言,但是礼貌在其中是必不可少的。
多礼还必须诚恳。多礼而不诚恳,可得知其人的虚伪,虚伪反而使人讨厌。能诚恳,才能恭敬,才是真的礼貌。俗话说:人熟礼不熟。这表示,你对于熟人,要有礼貌。何况礼多还有那么多的好处呢?
好处一:可以种下善因。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往往会有磕磕绊绊,可当你的礼节到了,对方会碍于情面不与你计较。
好处二:可以缓和关系。在与家人、同事、朋友的相处中,一定要注意言谈举止是否得体,因为,这对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是十分有益的。
好处三:可以得到人心。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交好一个朋友就得多下些工夫,把礼节做到位了,对方自然就会尊重你,当你遇到困难时,可以支持和鼓励你。比如,如果没有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他怎能成就其霸业?
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你一定要学习一些基本礼仪,因为学礼仪就是为了“美”,为了个人拥有一种美好的形象,为了组织享有一种美好的声誉。对任何组织来说,不管它是营利,还是非营利,形象是最根本的。形象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也是赢得他人了解、理解、支持、信任的基础和条件。仅对个人而言,形象也是我们获取事业成功的一件法宝。
3.“礼”先行,易得助
所谓礼貌是指应该尽量选用被请求者乐意接受的称呼,像在问路、请求让座时,这一点就显得非常重要。问路时,称对方为“老头”、“小孩子”,那你肯定一无所获;若改用“老人家”、“小朋友”等,效果就会好些。
见到长者,一定要呼尊称,特别是当你有求于人的时候,比如:“老爷爷”、“老奶奶”、“大叔”、“大娘”、“老先生”、“老师傅”、“您老”等,不能随便喊:“喂”、“嗨”、“骑车的”、“放牛的”、“干活的”等,否则,就会惹人讨厌,甚至发生不愉快的口角。
我们经常在社会上看到一些青年人,不管遇到什么人都口称“师傅”,这样难免使人反感。对工人、司机、理发师、厨师等称“师傅”,当然是合情合理的,而对农民、军人、医生、售货员、教师,统统称“师傅”就有些不伦不类,让人听着不舒服。对不同职业的人,应该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对农民,应称“大爷”、“大娘”、“老乡”;对医生应称“大夫”;对教师应称“老师”;对国家干部和公职人员,对军人和民警,最好称“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日渐频繁和复杂,人们相互之间的称呼也就越来越多样化,既不能都叫“师傅”,也不能统称“同志”。比如,对外企的经理、外商,就不能称“同志”,而应称“先生”、“小姐”、“夫人”等。对港台同胞、外籍华人,若用“同志”称呼,则有可能使他们感到不习惯,而用“先生”、“太太”、“小姐”称呼则会使他们感到自然亲切。这种称呼,也逐渐为国内的一般工作人员所接受。
请求别人帮忙,一定要讲究礼貌。比如:“劳驾,请把杯子递给我。”“您能帮我把这个放上去吗?”为表示尊重,还可以在提出要求时,用商量的语气:“哪天有空我们再见见面?”“请您明天到我办公室来一趟,好吗?”
总之,说话办事能否顺利达到目的,礼貌举止有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位妇女抱着小孩上火车。车上位子已经坐满,而这位妇女旁边,一位小伙子却躺着睡觉,占了两个人的位子。孩子哭闹着要座位,并指着要他让座。小青年假装没听见。这时,小孩的妈妈说话了:“这位叔叔太累了,等他睡一会儿,他就会让给你的。”
几分钟后,青年人起来客气地让了座。
这位妇女无疑处于一种“求人”的地位,她能靠一句话而求人成功,聪明之处正在于以一个“礼”字把对方架在了很高的位置:他应该休息,而且他是个好人,因为如果他不“睡”了,他会主动让给你的。显然,一个再无礼的人面对这样的礼貌也不会无动于衷。
谁都愿意听顺耳的话,何况是在被人求的时候,明白了这一点,在求人办事时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
4.有“礼”走遍天下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自古就有“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的古训。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礼仪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更加彰显,已成为现代人的处世艺术,成功者的潜在资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和睦家庭、和美生活、和谐社会需要礼仪,也呼唤着礼仪。
有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有一个年轻人骑马赶路,见一位老汉在路边休息,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老汉回答:“五里!”年轻人策马飞奔,急忙赶路去了。结果一口气跑了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话骗人,非得回去教训他一下不可。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猛然,他醒悟过来了,这“五里”,不就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掉转马头往回赶,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马,恭敬地叫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便说:“天已黑了,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是这样,你给他桃,其回报则有可能是李。你对别人有礼了,别人就会在你困难的时候伸手拉你一把。如果你无礼,那么即使别人帮你不费吹灰之力,他也会置之不理。
就像诸葛亮高卧南阳隆中的时候,本来无心做官,可是刘备三顾茅庐的礼请,才和刘备见面。见面时刘备说自己才疏学浅,智商低下,难以完成志愿,敬请诸葛亮出山,好当面指教。刘备通过礼得来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刘邦同项羽先后到达关中时,刘邦十万大军驻扎于灞上,项羽四十万大军驻扎于新丰鸿门。面对如此差距,刘邦也因为在鸿门宴中自称臣下,给项羽以面子,从而有了后来的项羽败于刘邦而无言面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
再说,刘邦的成功与张良是分不开的。张良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智慧却是与他的礼分不开的。一次张良在下邳汜水的桥上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故意把鞋子甩到桥下,命令他:“小子,下去把鞋子捡上来!”张良血气方刚,当然忍受不了,想揍他,再想是个老人就算了,捡了鞋子。老人又命令他:“把鞋子替我穿上!”张良也就办了。老人笑着离去。张良是个聪明人,也见多识广,觉得有些奇怪,那老人肯定不是一个一般的人,就瞧着老人的背影琢磨着是怎么回事。老人走了约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小子可以教导。五天后拂晓,到这里来见我。”
五天后,张良在拂晓时赶到,但老人已经在那儿了,老人发怒训斥他迟到了,并约他五天后早一点来。五天后,鸡刚叫张良就去了,但又迟到了,又被老人发怒训斥了一顿,并再约他五天后一定要更早一点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来了,很满意,赠送给他一部《太公兵法》,要他熟读,以后可以出人头地。
礼对于古人而言可成其大事,对于我们现代人也同样如此。社会交际中,你今天给别人一点面子,得到的则很有可能是明天的“战友”;你给别人一句“谢谢”,得到的则很有可能是困境中的援手;你给别人一个援手,得到的则很可能是事业上的成功。
5.做客的礼节
每逢节日到来,拜访朋友、长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礼节,不要使人感到粗鲁,产生厌恶感。现在有些人缺乏教养,拜访人时不但行动鲁莽,而且说话也没有礼貌,这无疑是影响形象的。
小夏在北京打工,一天,她正在上班,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朋友小语说,她现在在北京西站,让小夏去接她。小夏立刻请假去接她,问小语来这儿有什么打算。小语打着哈欠说:“暂时还没想好,先玩几天吧!”于是,她就跟小夏挤在一张床上睡了几天,什么也不干,弄得小夏很不高兴。
拜访的如此唐突且很没有礼貌是令人讨厌的。也许,有人觉得大家是朋友,无所谓,事实上,拜访做客是要讲礼节的。
拜访是指本人或派人到朋友家或工作单位去拜见访问某人的活动。人与人之间、社会组织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总少不了相互拜访。拜访有事务性拜访、礼节性拜访和私人拜访三种,而事务性拜访又有商务性和专题交涉性拜访之分。但不管哪种拜访,都应遵循做客的礼节。
(1)要预约
拜访友人,一定要选好时机,事先约定,哪怕你们的关系亲如兄弟姐妹,这都是进行拜访活动的首要原则。一般而言,当你决定要去拜访某位友人,应先写信或打电话、发短信与对方取得联系,约定宾主双方都认为比较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会面,并把参访人数和访问的意图告诉对方。一般应避开吃饭和午休的时间,晚上拜访时间不宜太长。在对外交往中,未曾约定的拜会,属于失礼之举,是不受欢迎的。因事急或事先并无约定,但又必须前往时,则应尽量避免在深夜打扰对方;如万不得已非得在休息时间约见对方时,则应见到主人立即表示歉意,说“对不起,打扰了”,并及时说明打扰的原因。
(2)要守时
宾主双方约定了具体的时间后,作为访问者应如期而至,既不能随意变动时间,打乱主人的安排,也不能迟到早到,准时到达才最为得体。如因故迟到,应向主人道歉。如因故失约,应事先诚恳而婉转地说明。在对外交往中,更应严格遵守时间。日本人安排拜访时间常以分为计算单位;在瑞典,如拜访迟到十分钟,对方就会谢绝拜会。准时赴约是国际交往的基本要求。
(3)要带“礼”
不论到办公室还是到寓所拜访,一般要坚持客由主定的原则。如是到主人寓所拜访,作为客人进入主人寓所之前,应用食指轻轻叩门或按电铃,若是熟人、亲属,可在敲门后立于门口;若是初次拜访,应侧身站在门口的左侧,见面后应热情施礼问好;若是主人夫妇同时相迎,则应先问候女主人。若你不认识出来开门的人,则应问:“请问,这是某某先生或女士的家吗?”得到准确回答后方可进门。当主人把来访者介绍给他的妻子或丈夫相识,或向来访者介绍家人时,都要面带微笑,热情地向对方点头致意或握手问好。见到主人的长辈则应恭敬地请安,并问候家中其他成员或保姆。当主人请坐时,应道声“谢谢”,并按主人指点的座位入坐。若带有礼物,可在进门之初奉献主人。主人上茶时,要起身双手接迎,并热情道谢。喝茶时要慢慢品饮,果品要小口细嚼,作为女性,烟要少抽或是不抽。对后来的客人应起身相迎,必要时应主动告辞。如带小孩做客,要教以礼貌做人,尊敬地称呼主人家所有的人。
(4)要衣装整洁
作为女性,为了对主人表示敬重之意,拜访做客时要仪表端庄,衣着整洁。入室前要在门垫上擦净鞋底,不要把赃物带进主人家里。冬天进屋再冷也要脱下外套,摘下帽子、手套、墨镜,有时还应脱下大衣和围巾。
(5)要举止文雅
人们常说,“主雅客来勤”,反之,也可以说“客雅方受主欢迎”。如果你要访问的是很熟悉的人,可以随便一些;如果是拜访长者,或者虽不是长者但第一次到人家的家里做客,则应彬彬有礼。闲谈时,如果是有长者在座,自己是晚辈,应该用心听长者的谈话,不要随便插话,更不要自以为是,切忌故意挑剔对方来显示自己有见识。即使自己有见识,也要虚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请求对方指正。不要藐视长者,目空一切。有修养,有学问的人,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
(6)要适时告辞
跟人拉家常,把凳子“坐穿”,是惹人讨厌的,尤其是在快节奏的今天,人们工作一周很辛苦,好不容易可以休息一下了,你却赖在这儿不走了。要知道“串门无久坐,闲话宜少说”。初次拜访以半小时为宜,一般性拜访以不超过一小时为限。拜访目的达到,应适时告辞。假如主人热情留餐,饭后应停留一会儿再走。辞行要果断,不要“走了”说过几次,却口动身不移。如果有其他客人在,要向其他客人道别,并感谢主人的热情款待。出门后应请主人就此留步。
拜访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一环,千万要注意礼貌待人。
6.赴宴的礼仪
赴宴并非只是吃喝问题,它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素质,所以,当你去赴宴的时候,一定要掌握以下常识和礼节:
①应邀。接到邀请后,不论能否赴约,都应尽早作出答复。不能应邀的,要婉言谢绝。接受邀请的,不要随意变动,要按时出席。确有意外,不能前去的,要提前解释,并深致歉意。作为主宾不能赴约的,更应郑重其事,甚至登门解释、致歉。
②时间。赴宴不得迟到。迟到是非常失礼的,但也不可去得过早。去早了主人未准备好,难免尴尬,也不得体。
③抵达。主人迎来握手,应及时上前响应,并问好,致意。
④入座。赴宴入座不可见空位就自行坐下,高级饭店往往是有服务员带路入座,以免坐错席位。如果座位排列有规定的话,应按主方给定的座位就座,不要随心所欲地寻找熟人或与想要结识的人为邻,或过分客气,以至于拉拉扯扯。入座时,如果旁边是老人或女性,应先照顾好邻座,然后自己入座。坐定以后,应保持整装就餐,不可随意脱去上衣,松开领带等,这都是失礼的行为。
⑤点菜。一般来说,主人都是首先让客人点菜,然后视情况自己再点。如果遇到主人让客人点菜时,不必客气,可点几样喜欢的菜肴。但在参加大型宴会时,菜肴是由主人事先安排好的,在这种场合下,假如遇到不喜欢的菜肴,不可发表议论,可在服务员分菜的时候,婉言谢绝。点菜时,不要大声呼叫,惊动别人。高级餐厅的服务员大多训练有素,可用视线或手指示意。
⑥吸烟。赴宴时,不分场合地随意吸烟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因为在一些公共场合或禁烟区,是不允许吸烟的。不管烟瘾有多大,也应该等到饭后喝茶或喝咖啡或喝酒的时候再吸。即使在这个时候,也应征求其他人(尤其是女性)的意见,待获准后再吸。
⑦祝酒。在主人和主宾讲话祝酒时,其他人员应暂停就餐。有多桌宴会时,其他桌应按主桌行事,主桌祝酒,其他桌也应起立祝酒,其他桌不可首先起立或串桌敬酒。
⑧就餐。就餐应当等到服务员上好菜或分完菜后,主宾开始动筷时再进行。就餐应保持正常的姿势,避免起身弯腰找菜吃,或发出各种声响,或含着饭菜说话,使口中之物四溢。就餐的速度要适中,不可太快,如狼吞虎咽,放肆大嚼;也不可太慢,以致让人感觉不开心,或最后让别人等着你。喝酒时,应控制酒量,切忌醉酒,以免耽误工作或失态。一般来说,在宴会上可以敬酒,但不可以强行劝酒,饮酒量最好不要超过本人酒量的1/3。吃西餐喝酒时,应掌握饮酒艺术:不要过急,应先拿起酒杯,慢慢地将其转动,以欣赏杯中酒的颜色,也便于酒的芳香四溢,然后慢慢地喝下去。就餐完毕后,如果同桌仍有人没有吃完,应说一声“请慢慢吃”之类的关照语。相反,大多数人已用餐完毕,正在吃的人应加快速度,不要让人久等。饭后要尽量避免用牙签,即使非用不可,除了用毛巾或巾纸掩嘴这一规矩外,还应尽快结束。
⑨离席。席间不要不辞而别,非要离开不可时,则要对旁边的人说一声。如果有急事,需要马上离开餐桌时,就要告知主人,并向同桌人表示歉意,最好等到绝大多数人用餐完毕后再离开,散席时要伴随主人的寒暄退席,临别时要向主人道谢和称赞一番,以示满意。在离开时,还应主动地同送客的主人握手,再次表示感谢。
7.电话通信礼仪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话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人离不开电话,每天要接、打大量的电话。看起来打电话很容易,对着话筒同对方交谈,觉得和当面交谈一样简单,其实不然,打电话大有讲究,可以说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
电话通信礼仪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表达上,因此,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时间原则
这是指打电话时间的选择和电话交谈所持续的时间。除了紧要的事情外,一般情况下,不适宜在以下时间打电话,否则,将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
①三餐时间;②清晨7点以前;③晚上十点半以后。
电话交谈持续的时间,一般以3~5分钟为宜。如果一次电话要占用5分钟以上时间,则应首先说出要办的事,并问一下:“您现在与我谈话方便吗?”若对方不便久谈,就应该另约时间。
(2)起始语原则
电话接通后的第一句话要合乎礼仪要求。
①在对方还未开口问话前,主动报出自己的身份或姓名;②寻人指称要明确。特别是往一个不太熟悉的单位找人,或者与不十分熟识的人通话,更不宜直接用简称。
(3)语式原则
语式一般指语气和语调。语调过高,会使人感到尖刻、严厉、生硬;语气太轻,语调太低,则使人感到无精打采,有气无力;语调过长,则显得懒散拖沓;语调过短,又显得不负责任。正确的语式是语气适中、语调略高、尾音稍长一点,这样使对方感到亲切、自然。
(4)耐心原则
当你拨通后,电话铃响了一会儿,还是没有人接听,此时,请不要挂断电话,应耐心等待一会儿,也许你要找的人正忙着,当他听到铃声后赶到,电话却断了,那岂不是徒劳了吗?
(5)申请原则
当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大家都希望可以放松一下,好好休息一下,但为了工作,你还必须打电话的时候,一定要在电话接通后,礼貌地征得对方的同意:“现在跟你谈谈,方便吗?”如果你走运,对方没什么事,他就会和你谈,而不会拒绝你的请求。再说,你很礼貌的询问,他也不好意思拒绝你了。反之,那就另当别论了。
(6)余地原则
也就是要尊重对方的选择权。比如,你想邀请朋友去唱歌,就可以这样对他说:“周末我约了几个朋友去唱歌,你有空吗?一起来玩玩吧!”这样的邀请既给了对方一个考虑的余地,又给自己留下了退路,即使对方拒绝,双方也不至于感到难堪。但是,如果你换一种问法,就不会有这样的效果了。比如,你先问人家:“周末你有空吗?”待人家老老实实地回答了,你才发出邀请:“我们去唱歌,我约了几个朋友,你也来吧!”这种问法不给对方任何考虑的余地,也断了自己的退路,好像让人家非来不可似的,如果人家不愿意,弄得双方都会很尴尬。
(7)转告原则
当你接到不是找你的电话,而电话里要找的人碰巧又不在,你应该客气地询问对方的姓名、电话号码、是否需要转告等。比如,你可以先告诉对方:“他不在。”然后问:“请问是哪一位找他?”这样既表现了你的热心,又体现了你的彬彬有礼。
(8)礼让原则
使用自己家的电话,你爱打多久就打多久,对任何人都没有什么妨碍。但是,如果是公用电话,那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因此,使用公用电话的时候应该多为他人想想,你拨的电话如果没有人接,你要让他人先打。特别是那些有急事的人。
人与人之间互相、主动礼让,是一种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
电话被现代人公认为是便利的通信工具,在日常工作中,使用电话的语言很关键,它直接影响着一个公司的声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电话也能粗略判断对方的人品、性格。因而,掌握正确的、礼貌待人的电话通信礼仪是非常必要的。8.成功谈判的礼仪
人生是谈判的艺术——你整天都在谈判,不仅是为工作,还要与你遇到的各式人物进行谈判,如与你的老板、雇员、卖主、顾客、配偶、孩子,甚至与没有修好你家电冰箱的维修工。无论日常生活谈判还是重大的国际的商业谈判,获得成功的技能都是一样的。一般情况下,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仪表风度
它是一种外在美、行为美。美丽端庄的容貌,自然得体的体态,高雅大方的谈吐举止,协调和谐的服饰,往往是美的仪表风度的主要标志。注重仪表风度,要求谈判者潜心培养和训练自身的仪表修养,塑造仪表美。
2.遵守礼仪节度
礼仪节度即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尊重、祝颂、问候、致意、致谢、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1)迎送的礼节。迎送的礼节具体内容包括:①确定迎送规格。主要依据前来谈判人员的身份与目的,适当考虑双方关系。己方主要迎送人的身份和地位通常都应与他方主谈人对等,业务也应对口,一般以己方主谈人为宜。②准确掌握时间及交通工具。迎时,则应在对方乘坐的交通工具抵达之前到达迎接地点。送时,己方人员可与他方人员同车而往。③介绍。通常先将前来迎送的人员介绍给来客,介绍的顺序一般为先介绍职务高的,然后依次介绍职务较低的。也可先介绍年长者和女性,然后介绍较年轻者和男性。④食宿安排。迎接客人之后,应将客人直接送至下榻的宾馆。在客方住宿落实后,应陪同客人进入其房间,检查一下客房的设施是否完备,对客人的起居有没有不方便的地方,并主动征询客人的意见。如有需要,可以更换房间。
(2)会谈的礼节。会谈的礼节主要包括握手、会谈氛围的把握与控制等内容,其基本要求是:①握手。谈判开始,客方到场时,己方人员应主动与其握手,但依次谈判结束,主方则禁忌主动握手,因为此时主动握手等于催促对方赶快离开。离别的时候,握手的主动权则交给了客方,其寓意为“再见”和对接待的感谢。在异性的谈判之间,男性一般不宜主动向女性伸手,但女性应该主动向男性伸手。同时,握手的时候。应面对面注视,友好地注视对方的面部表情及眼神活动。②会谈氛围的把握与控制。这是谈判的实质性环节,能否取得成效,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谈判的氛围,而对此进行把握与控制,则依赖于交谈时的礼节,包括时间与内容适度,初谈的时候要谨慎态度,切忌鲁莽。
(3)会务活动的礼节。它指谈判期间安排的非会谈性活动。如参观游览、观看文艺演出、联谊娱乐活动等。目的是为了调剂双方谈判人员的脑力、体力,使其得以休息、解除疲劳;联络双方感情,为谈判的深入及顺利发展进一步准备条件。在谈判告一段落或取得成果时,也要安排一定的会务活动巩固关系或加以庆贺。
(4)签字仪式的礼节。谈判达成协议后,一般均应举行签字仪式,参加谈判签字仪式的基本上是参加会谈的全体成员,人数最好对等,主方上级可到场参加并表示祝贺。签字位置的安排一般是,客方居右边,主方在左边。签字人入座后,其他人员分主客各一方。另外,参加签字仪式的助理人员分别站在各自签字人员的外侧,协助翻揭协议文本,指明签字处,在本方保存的文本上签毕后,由双方助签人员互相交换文本,再在对方保存的文本上签字,然后由双方签字人员交换文本,相互握手。签字仪式完毕后应备香槟等礼宾酒类庆贺。
9.探视病人的礼仪
亲友、同事有病,应给予关心,除帮助求医治疗外,待病情相对稳定或治疗之中,适时地去探望,也是常有的事。卧病在床的人,最需要关怀和安慰;同时,也是他们心理上最敏感的时期。如果重视探病礼仪,能给病人精神上、身体上带来良好影响,乃至起到协助医生提高病人战胜疾病的效果。
(1)了解病人情况
探望之前,要弄清病人得了什么病,病情程度,治疗进展等情况。同时,还应知道,目前病人心态和情绪如何。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探视,可以让自己有些相应的准备,包括思想、卫生和礼物选购方面的准备,在谈话时,不可针对性地劝导,避免冒冒失失,乱说一气,以免加重病人心理负担;也不能轻描淡写,不疼不痒地说客套话,使病人感到乏味。
(2)自觉遵守医院制度
看望病人,应当在规定的探望时间内去医院,以免影响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和病人的治疗休息。去医院时,如果是许多人同去,应恪守安静原则,切忌在病房里大声喧嚣和打闹嬉笑,严禁吸烟等,这些都是探望病人应自觉做到的。
(3)举止交谈要得体
进入病房,应先轻轻敲门,让病人做适当的回避,比如,整理一下着装等。同时,也让病人享受一下受人尊重的感觉。当看到病室内的医疗器械或医疗用品时,不必大惊小怪,以免增加病人的精神压力。注意像平时一样与病人握手,当然,特殊情况除外,比如,不适宜握手的,有传染性疾病的。在病床前,不可畏首畏尾,愁眉不展,这会让病人误认为自己的病情严重,或认为你在嫌弃他。说话时,要看着病人讲,不要让病人误认为你不忍心看他,或是不愿意看他。说话的内容,要多些关心、鼓励,语调亲切诚恳,要“有所顾忌”地讲话,甚至要防止不良谐音效应,比如上海人说“苹果”与说“病故”十分相近,如果说话时不注意分清,会触及病人的忌讳。
(4)选带礼物应谨慎
一般来说,看望病人时,习惯带点礼物,多数为滋补身体的食物,现在也时兴寄寓精神的鲜花。选择礼物的时候应小心谨慎。一是防假货,不法商贩利用人们看望病人、不惜花钱的购买心理,制造的名不副实,甚至是不洁和有害的“精美”、“高档”礼品;二是要根据病况,病人不是随意都可以进补的,即使新鲜水果,也要根据不同病情,有选择地购买;三是扩大选购礼物的范围,选购礼物,不必局限于食品。除食品、补品外,鲜花也可以,甚至是一份治疗该病的真实资料……都会使病人欣喜。但这里值得特别提醒的是,如果你送的是花卉,一定要懂点“花卉语言”。一般来说,可从花的品种和颜色以及寓意三个方面来考虑,但菊花在多数国家是不可用作探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