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见风使舵,就水弯船
人这一生可短暂了,有时候跟睡觉是一样一样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这是小沈阳的一段经典台词,很多人颇有同感。人生在世,说长,悠悠数万日,遥遥无期;说短,匆匆几十秋,弹指一挥间……而人生恰恰又是一个变化多端的岔路口,由此观之,见风使舵,就水弯船正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必不可少的人生哲学。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见风使舵,就水弯船”指的是它的新解,也就是要善于抓住机遇。
张果喜出生于江西余江,在十三四岁时,才读了一年初中的他,便让父亲送进了余江农具修造厂当学徒,学做木匠,挣自己那碗饭吃。他头脑很灵活,什么东西一学就会,一点就通,17岁那年就当上了车间主任。后来修造厂调整,张果喜带着二十多人,以1400元的资金办起了余江工艺木雕厂。
一次,张果喜到上海寻找商机时,看到了日本佛龛,他一下子被佛龛吸引住了。因为那一个佛龛的标价在他看来简直是天文数字!那只不过是一些木雕板组成的一种佛教用品,能值那么高的价,如果让自己做,那还不很快就发大财了吗?
当然,说是这么说,张果喜也不是没看到,佛龛的工艺要求非常高,只是几尺见方的那么大一块面积,由几千块雕龙画凤的雕板拼合,看起来既精致又高雅,的确算得上是上等的工艺精品了。日本的佛龛很兴盛,一亿日本人中间,信奉佛教的占大多数,而且日本的众多佛教流派又多以居家修行为本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出家人也都待在自己的家里开佛堂,念佛经,许多普通日本家庭内都很虔诚地供着一个佛龛,因此,佛龛在日本的销量非常大。
在中国境内有能力做佛龛的也只有像木雕之乡东阳的那些技术力量强大的木雕厂才可以,而张果喜创办的余江工艺木雕厂的那些工人只怕见都没见过这种特殊的雕刻图案。他琢磨着,这种佛龛销价那么好,如果我们厂里能做成功,以后既扩大了销路,又能打响牌子,但是困难也重重呀!
但张果喜依然下了决心,并与上海进出口公司签下了一份做50套佛龛的合同,回厂后,他自任攻关组长,亲自把好技术关口。他整天泡在车间里,有时长达20多个小时。
张果喜很懂得质量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他对手下工人制作的每一块雕花板都进行严格检查。有一回,他看到其中一块雕花板的质量不过关,有些粗糙马虎,就挑了出来,让众人过来,一问清楚,竟然是技术较好的吴师傅做的。
张果喜更来气了,他也不管吴师傅资格老,年纪大,当即用斧头把那个做工粗糙的雕板劈成了两半,对全体职工说:“我们的厂没名气,也缺少各方面的优势,所以我要求大家做活一定要百分之百地讲究,百分之百地雕好每一块板。我们厂要生存,要打开销路,必须靠质量打天下。”
在场的职工看着张果喜的那张涨得通红的脸,又听了他那番话,心里都很明白,张果喜说得对,没有质量,他们余江工艺木雕厂就啥也不是了。吴师傅觉得自己在这事上做得不好,以后就再也不敢对质量放松一丝一毫了。在两个星期后的全体职工技术质量评比中,吴师傅雕出来的部件被全厂评为第一名。
第一批50套佛龛就在这样的努力下完成了。因为质量过硬,运到日本后,很快就抢购一空。以后,日本方面就时常点名要余江工艺木雕厂的佛龛产品。一来二去,余江厂的名声也就在日本传开了,然后又返回国内,进出口公司的人听说余江做的佛龛在日本受欢迎,就直接向余江厂订货了。
余江厂生产的佛龛刚进入日本市场没几年,日本野村贸易公司奥村和夫同张果喜在南昌江西宾馆洽谈生意。快结束时,奥村突然从包里拿出6件佛龛部件图案,问道:“贵厂能不能试着制出这种样品?我希望能带着样品回国去。”
聪明的张果喜权衡利弊,当即应允下来:“这事容易,明天就送样品来。”话说出口后,他立即告别了奥村和夫,驾车飞速返回余江,当天夜里同设计人员一起,赶制样品。直到第二天中午才试制出符合图样质量要求的部件样品。然后他顾不得休息,急忙又驾车赶回南昌,终于提前一个小时将样品交到日本客商手中。
当奥村和夫接到样品,简直有些不敢相信。他不禁为张果喜这个厂的工作效率所折服,也为他的一诺千金而深感敬佩。
不久,一张大额订单就从日本寄到了余江工艺木雕厂。
毫无疑问,张果喜正是抓住了佛龛在日本市场的缝隙,把握住了转瞬即逝的机遇,将他的事业,他的人生推向了令人敬慕的境地。
13.软磨硬泡,感之以“诚”
磨”、“泡”在说话办事中有着神奇的魔力。这种方法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有时却能助你办成大事。有些人脸皮太薄,自尊心太强,禁不住人家首次拒绝的打击,只要前进一受阻,他们就脸红,感到羞辱气恼,要么与人争吵闹崩,要么拂袖而去,再也不回头。
看起来这种人很有几分“骨气”,其实这是过分脆弱的自尊,导致他们只顾面子而不想方设法达到目的,这样对自己没有好处。
因此,我们在求人办事时,既要有自尊,又要不过分自尊。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有时脸皮不妨厚一点儿,碰个钉子,脸不红,心不跳,不气不恼,照样微笑与人周旋,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要全力争取。
宋朝的赵普曾做过太祖、太宗两朝皇帝的宰相,他对朝廷的忠诚和政绩都是十分明显的。他是一个勤恳的高级行政官员,学问方面却比同级官吏们稍差些,他登上宰相职位以后,其不足的方面被太祖察觉。一天,他与太祖议政后,太祖温和地劝他多看一点书,从此以后,赵普手不释卷,退朝以后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读书。他一生全力投身于政治,以辅佐宋朝治理天下为己任,是不可多得的名相。
有一次,赵普向太祖推荐一位官吏,太祖没有允诺。赵普没有灰心。第二天临朝又向太祖提出这项人事任命事项请太祖裁定,太祖还是没有答应。
赵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来。
连续三天接连三次反复地提出,同僚也都很吃惊,赵普何以脸皮这样厚。太祖这次动了气,将奏折当场撕碎扔在了地上。
但赵普自有他的做法,他默默无言地将那些撕碎的纸片一一捡起,回家后再仔细粘好。第四天上朝,话也不说,将粘好的奏折举过头顶立在太祖面前不动。
太祖为其所感动,长叹一声,只好准奏。
还有一次,某位官员按政绩已该晋级,身为宰相的赵普上奏提出,但因太祖平常就不喜欢这个人,所以对赵普的奏折又不予理睬。
但赵普出于公心,不计皇上的好恶,前番那种韧性的表现又重复起来。太祖拗他不过,就勉强同意了。
太祖又问:“若我不同意,这次你会怎样?”
赵普面不改色:“有过必罚,有功必赏,这是一条古训,不能改变的原则,皇帝不该以自己的好恶而无视这个原则。”也就是说,你虽贵为天子,也不能用个人感情处理刑罚褒赏的问题。这话显然冲撞了宋太祖,太祖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赵普死跟在后面,到后宫皇帝入寝的门外站着,垂手低头,良久不动,下决心皇帝不出来他就不走了。据说太祖很为此感动。
外国有一种说法叫“人盯人”。同样的内容,二次、三次不断地反复向对方说明,从而达到说服的效果。
“磨”、“泡”是一种特殊的办事艺术,它能以消极的形式争取积极的效果,可以表现自己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给对方施加压力,也可以增加接触机会,更充分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思想和感情,以影响对方的态度,实现求人的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此法要有分寸,超过了限度,伤害了对方的感情,反而会得到反效果。所以要谨慎处理,以不过度为限。
14.为他人着想,给自己铺路
佛家云:“种善因得善果。”
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因此,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就应该用善良的心性去对待它。凡事多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记住你的好,自然会善待你。
有一个苦行僧,为了找到他心中的佛而四处云游,吃尽了世间的苦,可是他依然未能找到他心中的佛。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这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非常荒僻的小村庄。漆黑的街道上,村民们默默地你来我往。苦行僧转过一条巷子时,看见有一团晕黄的灯正从巷子的深处静静地、慢慢地亮过来。这时,他听到有个村民说:“瞎子过来了”。
僧人听后很吃惊,就问那个村民道:“那挑着灯笼的真是一位盲人吗?”
“他真的是一位盲人。”那位村民十分肯定地告诉他。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提着灯他又看不见道路,甚至都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个灯笼岂不令人觉得迷惘和可笑?那灯笼渐渐近了,晕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游移到了僧人的面前。百思不解的僧人忍不住走上前,问道:“很抱歉地问一声,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
那挑灯笼的盲人很肯定地回答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僧人接着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个灯笼呢?”
盲者回答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个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你是为别人照明啊!”
但那盲人却坚决地说道:“不,我是为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更加不解了。盲者缓缓问僧人:“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过?”
僧人说:“是啊,这是时常会遇到的事情。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不留心的人碰撞过。”
盲人听了,就很自豪地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个盲人,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也更让别人看见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苦行僧听了,恍然大悟。
是的,很多时候一些事情明眼人还不如瞎子看得明白!瞎子点灯的实质是给别人以最大的实惠,让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最终达到让别人善待自己的目的。也就是说,为他人着想,是不分强者、弱者、富翁、穷人的。只要凡事想到别人的辛劳与付出、想到别人的困难与窘境、想到别人的期盼与等待,然后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开始为他人着想,为别人搭把手,为别人做嫁衣,那也是在为自己的成功铺路。
15.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来源于印度古谚“赠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
一枝玫瑰,你轻轻地摘取,嗅一嗅,芳香四溢。你将它送给了哭闹的孩子,孩子纯真的脸上绽开了笑容;递给了破碎的情侣,二人重归于好,向你挥手致谢;你还将它传给了因人生失意而跌倒的人们,他们坚强地站了起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在我们方便了别人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方便。
王某从外地带回来了一批玉米良种,种出来的玉米产量比往年翻了一番,村民向王某买这批玉米良种,可王某不肯。第二年,王某把他家所有的田都种上这批玉米良种,可谁知不但没有丰收,而且比过去普通玉米种子的产量还要低,王某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经过咨询专家才知道。原来是这良种玉米接受了附近普通玉米种子的花粉所致,假如大家都种上了良种玉米,就不会出现这种结果。后来,王某又外出购回良种玉米,并分发给村民,大家在王某的帮助下,都种上了良种玉米,而且,当年又风调雨顺,家家都大丰收。
这个故事就很好的教育了我们。试想一下,生活中我们多帮助别人,不也就帮自己找到了幸福、快乐的感觉,岂不利大于弊?其实,帮助别人很简单,在校园里,一些举手之劳就能帮到别人;走出校园,我们可以多参加公益活动,为创新县城做贡献……帮助别人就像一棵树,绿化了环境,也为自己送来了一片绿荫。帮助别人就像一江春水,让地球运转下去,也为自己解了燃眉之急。
施比受更有福,我相信,给予别人帮助,也许只是一盏灯。灯光亮些,再亮一些,身边的黑暗就少了一些。并且我还相信,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扇窗,窗户打开了,光线就进来,生活也就有了希望。一声问候,对别人来说就是一份体谅;一句关心的话,对别人来说就是一份温暖;伸手一扶,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欣慰。而更多的是我们在给予别人的时候,收获了快乐与安宁。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16.得人心者得天下
孙子兵法》讲:“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古往今来,无数事例证明:人心向背,决定成败。
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今天看来仍是那样的熠熠生辉。
华华和丽丽大学毕业后,同时进入某机关工作,两个人都有很强的工作能力,不论上司交给她们俩什么任务,她俩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完美地完成。为此,两人经常得到上司的表扬。但是,在与同事的相处之中,她们俩却有着不同的人缘:同事们都非常喜欢华华,有什么事都愿意找她帮忙。华华也的确竭尽全力地为大家做了许多事,因为她待人真诚、谦逊又有能力,与大家非常合得来;而丽丽则不同了,虽然她也能办许多事,但大家还都是有意无意地疏远她,有什么事更不会找她帮忙,因为丽丽这个人个性高傲,在同事中有点端“架子”,经常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丽丽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在潜意识里她并不想改变这种状态,她认为这样挺好。无论同事们怎么样对自己,上司还是喜欢自己的,有上司撑腰,我怕什么呢。因此,她认为在这些“琐碎小事”上顾虑,等于是在浪费自己宝贵的生命。最最重要的是,丽丽在内心深处根本就瞧不起华华。她认为华华那种为人处世的谦让态度十分虚伪,是一种矫揉造作的表现。当然,丽丽并没有把自己的这种感觉表露出来,她认为不论华华怎么做,都是她自己的事,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自己也不应该加以干涉。
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事情发生了,一天,上司向她俩透露了一个信息:要在她们两人之中选一名主抓企化的主管。而且这次领导也有明确指示,一定要坚持群众选举,任何领导都无权私自做主。面对这样一个绝好的机会,丽丽从心底认为自己应该可以升职,因为她不仅喜欢这份工作,而且能力也不差,更大的优势是自己在企化这方面要比华华更胜一筹。但是,听说这次不是由上司直接任命,而是由同事直接选举,她的心真的有些凉了。她深深地明白单凭自己的“人气”绝对不是华华的对手,况且华华在企化方面也是有一定能力的。丽丽认识到了这种差距,但丽丽并不是一个轻易服输的人,即使她明白自己有一定的劣势,也要和华华搏上一搏,进行一番竞争。
但结果并没有因为丽丽的拼劲儿而有所改变,华华几乎以全票得到了这个企化主管的职位。实际上,要是丽丽去了,工作照样能做好,甚至可能更好。一个本来平等的竞争机会,却由于两人平时处世态度的不同而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得人心得天下,失人心失天下。信赖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人心是创业者最大的权势。要想得人心,就必须坦诚以待,以心换心,如果半真半假或真假混淆,是不会取得同级和下属的追随和敬重的。
17.时常保持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一首《感恩的心》唱出无数人的心声。感恩一滴水,感恩一朵花,感恩一只鸟儿,感恩万物,不需要任何理由。只为一切都值得我们感恩。
有一则感恩的寓言故事:一只松鼠在河边喝水,不小心滑到河里。在河里挣扎、大声呼救,这时正好猴子到河边喝水,看见松鼠在挣扎求生,就捡起一枝树枝,丢给松鼠,松鼠就这样得救了。
猴子早就忘了这件事,但松鼠心存感激,一直想要报答猴子,于是就在猴子家附近做了一个窝。
有一天,猴子站在树枝上休息,被一个猎人发现了,猎人用猎枪瞄准猴子。看见这种情形,松鼠飞快地扑到猎人身上,在他的身上狠狠咬了一口,猎人痛得惨叫一声,子弹打到天上去了。
猴子看到松鼠不顾自己的安危,适时搭救,非常感激,就对松鼠道谢。
松鼠说:“要不是您在河边救了我,我早就被河水淹死了,我这辈子不知道怎么谢您呢!”
又有一天,猴子在菜园里觅食,不小心被主人做的陷阱扣住了,它大声呼救。松鼠听见了,就把所有的同伴都叫来,大家齐心协力把扣子咬断,猴子得救了。
猴子再度向松鼠道谢,说:“您救了我的命,我这辈子不知道怎么谢您呢!”
猴子到处宣扬松鼠的好心,它说:“松鼠的身体虽小,它的感恩心却是身体的千百万倍!”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你周围所有的人。感恩伤害你的人,是他们,磨炼了你的意志。感恩鼓励你的人,是他们,让你信心十足。感恩授予你知识的人,是他们,照亮了你前进的道路。感恩哺育你的人,是他们,让你丰衣足食。感恩帮助你的人,是他们,给了你再生的希望。感恩嘲笑你的人,是他们,激发了你的自尊……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会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宽广,会让我们心无旁骛地享受生活。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培养感恩的心态呢?
①学会“施”与“受”。要想活得幸福快乐,你必须学会施与受的艺术,因为这正是维持文明生活所必需的血液。一个人若只知接受他人的恩惠与施舍,必然永远不会快乐。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只是像只被宠坏的小狗那样接受其他人赠送的礼物,那他们是不会感到幸福快乐的。
当一个人从他丰富的幸福仓库中拿出一部分幸福送给别人时,他会感到更加幸福。因为他将忧愁变成喜悦,把恨变成爱,在他眼中世界永远是美好的。
当一个人帮助他人时,其实就是在帮助他自己。他会觉得与他人之间有一种亲密的感觉。他会觉得自己是个对世界和社会很有贡献的有用之人。此外,接受他帮助的人定会对他十分感激。
②做一个知足的人。幸福是一种感觉,一个人只有当他自己觉得幸福的时候,才会真正地拥有幸福;反之,他若自己觉得不幸福,那么他永远都不会懂得真正的幸福之所在。获得幸福感,知足是一种最为廉价的方式。
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地位,也总是不满足,总没有幸福感;而知足的人,却能在极为简单的物质条件下,得到满足和快乐。
总之,要想拥有幸福人生,就要学会感恩,让感恩之情来滋润我们的生命,那么,你就会在最简单的生活中找到最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