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元亡大明兴
书名:明太祖 作者:王占君 本章字数:9578字 发布时间:2024-06-19

元至正二十七( 公元 1367) 年阴历十月二十一 日,是个难得的晴好 天气,碧空万里无云,暖阳高悬当顶,和风徐徐吹来。应天城北门外的七 里山,树木葱茏,野花争艳,满目悦人的景象。朱元璋在文武大臣的簇拥 下,健步登上用圆木搭成的拜坛上。他的面前供奉着三牲祭品,明烛高 烧,亲手点燃三炷香后,捧起了太史令刘基撰写的《谕中原檄》,朗声当 众宣读起来。

群臣齐声称颂:“吴王千岁,一统中华,驱逐元虏,光复北方。旗开 得胜,马到成功。”

刘基高声唱道:“拜将仪开始。” 朱元璋呼唤:“徐达听令。”

“末将在。”徐达出列躬身。

“本王授你平元征北大将军之职。”朱元璋取过架上的金印,“徐大 将军接过将军印。”

徐达上前接过金印,然后,跪倒叩谢:“臣定当不负大王厚望,平定 江北,早传捷音。”

“本王再加封常遇春为副将军,虎贲左卫副使张兴为先锋,统领大 军二十五万,克日进军,首取山东。”

“臣谨遵王令。”

当 日,平北大军浩荡出征。十月二十四日,大军抵达淮安,与先锋张  兴会师。三人在营中计议,北上山东的门户即为沂州,沂州守将为王宣、

王信父子。

徐达问道:“常将军,沂州之战当如何为之?”

常遇春本是能征善战之将:“我方兵锋正锐,自当直逼沂州,一鼓作 气,战而胜之。”

张兴却说:“王宣父子谋勇兼备,不可轻敌。”

常遇春很是不以为然:“他便是三头六臂,我常遇春即为千手观音, 管叫他束手就擒。”

徐达却是虚心向张兴讨教:“请张先锋细说其详。”

“王宣本是扬州人,因镇压芝麻李红巾军有功,被元廷擢升为都元 帅。其子王信在攻夺徐州及沂州之战中,都立下显赫战功。这二人不只 善战,且有智谋,决不可小视。”

说话间,小校送来朱元璋的一封书信。徐达不敢怠慢,立刻拆开来  看。之后抖抖手中信说:“吴王千岁提醒我们,王宣父子习性反复无常, 要我们不要轻信他二人的许诺。”

常遇春可是得理了:“对这种人,就是刀枪说话,把他们一刀一个杀 死了事。干脆,大举进攻。”

徐达思忖一下:“这是攻打山东的第一仗,若能兵不血刃,开个好的 先例,对以后的战事大有益处。何况吴王信中言道,王宣在年前曾致信 给他,有降顺之意,后来又没了下文。而今我大军压境,先以书信晓以利 害。这就叫先礼而后兵,如他执迷不悟,再动刀兵也不迟。”

主帅作了决定,自然就得听从。徐达写了劝降信,送到了王宣面前。 王宣接信,当即派人奉表投降。信中对朱元璋极尽赞颂之意,比之尧、 舜、禹、汤。朱元璋见信后,决定接受王宣父子归降,并授予王宣江淮行  省平章政事,王信荣禄大夫之职,其余官将仍领旧职。 遂派徐唐臣前往  沂州宣布王命,同时派李侍仪密谕徐达,移兵沂州附近,提防王宣有变。

十一月初八,徐唐臣抵沂州,当面宣谕吴王令旨:“王宣、王信听令 后,即将军马交付征虏大将军徐达调遣,不得有误。”

王宣接过令旨,设宴为徐唐臣接风,只字不提交兵之事。只见他举 起杯来:“徐大人一路辛苦,鞍马劳顿,满饮此杯,洗去风尘。”

徐唐臣却不动箸:“王大人,令郎王信大人何以不见其面,属下军马 何时移交,吴王令旨不得有违。”

“徐大人有所不知,犬子已去往莒、密二州整顿兵马,待齐集后也好 向大将军交割。”王宣随之呼唤一声,“员外郎王仲刚何在?”

王仲刚应声走上:“末将听候差遣。”

“王将军,徐大将军兵马距北门不过十里之遥,今命你带猪牛羊各  一百头前往犒军。并转告大将军,我方兵马一待齐备,当即出城交割。”

王仲刚应道:“末将遵令。”

王宣重新举杯:“徐大人,这该放心了。请饮这兰陵美酒吧。”

徐唐臣心中悬疑,闷闷不乐地饮酒,不觉喝得八分醉意。时已入夜, 侍者扶他到后堂休息。

由于饮酒些许过量,徐唐臣躺下不久便欲呕吐。他起身到了茅厕之 中,未及吐出,就见几个人到他居住的房外,堆上柴草,倒上火油,举火点 燃。霎时,火势熊熊燃烧起来。转眼间,房子便已落架。

徐唐臣这一惊非同小可,酒也吓醒了。王宣假意呼人救火,整个府 中乱成一团。徐唐臣趁乱逃出,幸好城门尚未关闭,他混出城去,直奔徐 达大营。

徐达见徐唐臣一副狼狈样,只身一人仓皇来到,疑惑地发问:“徐大 人,这是为何?”

“咳,一言难尽。”徐唐臣便将经过讲述一番,“大将军,看来王宣声 称投降有诈。”

徐达听罢,觉得难怪吴王称其反复无常,看来尚需加大压力,便将军 马开至沂州城下,于北门驻扎。

常遇春感到他有了用武之地:“大将军,我愿领兵攻城,誓将王宣生 擒活捉,解至应天。”

但徐达摇头:“吴王行前言道,战之目的非必掠地攻城,要在削平祸 乱以安生民。而今兵临城下,可以逼王宣投降。”

常遇春不以为然:“大将军,只恐是徒劳耳。”

“且做到仁至义尽。”徐达传令,“镇抚梁栋大人。”

“末将在。”

“你以现身说法,前去招抚王宣。”

“遵令。”梁栋来到北门下,对城上镇守将领常大明高呼,“请王宣大 人前来说话。”

常大明报告王宣,王宣放下手中茶杯,眼珠转了转:“常将军,可请 梁镇抚进城相见。”

梁栋进城来与王宣相见。王宣甚是谦恭有礼,一再让梁栋上坐,吩 咐上茶,极尽殷勤。

梁栋将茶杯推至一旁:“王大人,今我大军压境,城破只在旦夕。大 将军不忍黎民涂炭,派某涉险入城劝降,实为你之前程着想。”

“梁将军,想我多年追随元逆,也曾有意归顺吴王,后又反悔,如今 降顺,担心吴王念及旧恶,怕我没有好下场。”

“王大人此言差矣,你这纯属多虑。”梁栋恳切地说,“在下原为张士 诚义子,与吴王堪称是对头冤家,可自我归降后,吴王待我绝无二心,给 我显赫官职。 王大人尽可放心,吴王是胸襟如海的人。”

“听梁将军之言,使我茅塞顿开。 即请将军回复大将军,王某明 日 当整军乞降献城以归。”

“好,那就一言为定。”梁栋追问,“明 日什么时辰?” 王宣想了一下:“就以午时为限。”

梁栋出城向徐达交令:“单等明日午时进城受降便了。” 张兴看不出高兴:“但愿到时王宣不要再变卦。”

常遇春胸有成竹:“他若耍滑,到时打他个龟儿子便是。” 徐达依然抱有期盼:“如能兵不血刃,实为上策。”

第二天午时,说到就到了。可是沂州城内毫无动静,梁栋可是坐不 住了,他打马上前,对城上大喊:“王宣王大人,午时已到,为何不开城门 投降?”

常大明在城头答道:“梁将军再请稍候,王大人的公子王信将军去 密州尚未归来,估计今晚可以抵达。”

常遇春在一旁极力主战:“大将军,王宣这分明是在拖延时间,他是

在等王信搬取救兵。”

徐达也看出了这一步棋,而且对王宣的出尔反尔也已失去耐心: “好,常将军,张先锋,各率两万大军,同时攻打南北两门。”

常遇春早就憋着一股劲了,与张兴一起立即发起了猛攻。王宣部下 哪里见过这种阵势,稍一接触,便露出败象。儿子的救兵迟迟不来,王宣 料定抵抗只是死路一条,赶忙跑上城头,亲自挥舞白旗,高声疾呼:“徐 大将军,我王宣情愿缴械投降。”

王宣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只得向吴军投降。徐达召见王宣,严加  训斥后指出:“令郎王信分明是去莒、密二州搬兵,而今你们大势已去, 不可再冥顽不化,立即修书给王信,要他率军归顺,仍可给予官职。”

王宣不敢反对,立即遵照徐达之意给儿子修书。但他与王信事先有 个约定,在信的背面画了一个圈,这是暗示不要投降的暗记。徐达接过 书信,交与梁栋:“梁将军,劝降王信的差事,还是交给你办。王宣在我 们手中,谅王信也不敢将你怎样。若王信归降,这山东首战,你便是大功 一件。”

“末将遵令。”梁栋带着书信乘马向密州驰骋。

不料,他刚行出十里路程,便与王信的大军相遇。

王信业已搬来五万大军,听说父亲已然归降,深恨自己来迟。见了 梁栋,他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你来做甚?”

“王将军,现有令尊的亲笔信。他已归顺吴王,你也要识时务,即刻 率军投降,仍不失荣华富贵。”

王信接信看过,再翻转来,见到背面的黑圈,立时冷笑一声:“姓梁 的,你这是牛羊走入屠户家,自 己前来寻死路,逼迫家父为阶下囚,我岂 能容你?来呀,与我拿下。”

梁栋毫不胆怯,郑重警告道:“王信,你不要胡来,须知你的父亲王 宣在吴军手中。”

“在便怎样? 这也救不了你的命。”王信传令,“杀了这厮,将他的人 头号令三军。”

徐达获悉梁栋被杀,不禁勃然大怒,吩咐一声:“将王宣绑来见我。”

被五花大绑的王宣,脖子梗梗着透出不服气:“大将军,我乃降将, 本有功之人,为何绑我?”

“你与逆子串通,毁我大将性命。休说绑你,我还要你给梁将军 偿命。”

“大将军,说我与儿串通,有何凭证?”

“你在信中做了手脚,逆子王信杀我信使,你本人也三番两次朝秦 暮楚,反复无常,杀你还是便宜的。”徐达发话,“将王宣拉出帐外,乱棒 杖杀。”

行刑军士哪管王宣喊叫,一顿棒下,王宣顷刻毙命。常遇春率大军 直击王信五万元军,一个交手,王信即溃不成军,身边剩下不足一千人 马,和弟弟一起逃往山西去了。

沂州一战得胜,吴军士气大振,元军守将皆成惊弓之鸟,大多望风而 降,少数几个抵抗的,也是非死即俘。数月之间,山东全省尽归吴王 所有。

铜炉内炭火红红,宫室里热气熏熏,香茶在楠木案上升腾着袅袅雾 气,捷报堆满了面前的锦匣,还有数十道劝进的表章。朱元璋顾不得口 渴饮茶,他被这一个个接连不断的胜利消息所陶醉,也为臣下们劝他当 皇帝的真情所打动。地盘不断地扩大,大半个中国已属他吴王,统一中 华君临天下已是指日可待。他也感到作为吴王已不能适应这飞速发展 的局面了,和刘邦一样面南称帝的时机已成熟了。

刘基轻手轻脚地进来,小心翼翼地走到案前:“吴王千岁,臣奉召来 见,不知有何旨意?”

朱元璋对刘基一向是看重的,对他天文地理数算的学问尤为佩服, 开口便问:“刘爱卿,近日的天气如何?”

刘基一怔,摸不清主人的心思,但他如实回奏:“禀千岁,今 日是初 一,据微臣测算,直到初五,皆为晴好天气。”

“没有阴天和风雪?” “应该是没有。”

“好,”朱元璋叮嘱一句,“不要再和任何人提起。”

刘基不明就里,但他赶紧应承:“臣记下了。”

正月初一是大朝,文武百官齐聚朝堂。 以丞相李善长为首,十几名 大臣同时启奏,要求朱元璋顺应天心民意,去吴王号称帝。

在听过约二十名大臣的劝进后,朱元璋终于开口了:“众卿既上表 章又行殿奏,要孤称帝。孤若坚辞恐冷了百官之心,唯帝赐英贤为臣之 辅,遂堪定群雄,息民于田野,今地周回二万里广。诸臣下皆曰生民无 主,必欲推遵帝号,孤不敢辞,亦不敢不告上帝皇天,当于正月初四日于 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天地,如孤可为生民主,则告祭之 日,天朗气 清。如孤不可,则当日烈风异景,伏唯天命。”

朱元璋这番话,把他是否做皇帝,完全归于天意。其实他对刘基是 深信不疑的,是怀着极大的把握作出这样承诺的。

正如刘基所料,初四当 日,天气晴和,万里无云,连个风丝都没有。 也就是说,上天是佑护朱元璋做皇帝的。登基大典隆重举行,朱元璋这  个放牛娃,曾经乞讨的僧人,而今接受群臣的朝拜,在三呼万岁声中做了  皇帝。他与刘基早已议好,立国号为大明,改元洪武,1368 年即为洪武  元年;马氏秀英为皇后,世子朱标为太子;仍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 刘基为御史中丞太史令;登基的大殿称奉天殿;其他文武臣僚均有封赏。

在即位当日,朱元璋便向徐达发出圣旨,决定加派汤和领五万大军 自湖北向河南推进,配合徐达决战河南,然后直捣大都,早 日 消灭元虏 政权。

缠绵的雨丝,像扯不断的愁丝无尽无休,元顺帝在大都的皇宫里,眼  望着檐前滴水,心中像是倒海翻江。 宫外传来的消息,几乎件件令他忧  烦。大明的军队在他的辖区如入无人之境,眼看着山东全部落入了明军  之手。本来他是有实力抵御明军的,一个月前他就传下圣旨,要太傅、中  书左丞相扩廓贴木儿率所部十万精兵,前往山东东昌阻击明军。可是, 这个他寄予厚望的扩廓贴木儿,竟然按兵不动,致使常遇春顺利攻下东  昌,山东全境落入吴军之手。

元顺帝气得肺都要炸了,然而正当用人之际,他也不好发作;而且明  军就要兵犯河南,顺帝明白河南不能再丢了,地处中原的河南如果失守,

大都便没了屏障。为此他忍气吞声,对他的左丞相丝毫没有责备,又发 了一道圣旨,要扩廓贴木儿带兵急赴开封,保住河南不被明军占领。

可是半个月过去了,依然没有扩廓贴木儿大军到达开封的消息。为 此,元顺帝今晨派太子爱遒识里达去了解情况,现在已是下午了,太子还 没有回报,他显得异常烦躁不安。

太子总算返回皇宫了,他已被雨淋得像只落汤鸡,进得宫门顾不得 擦去脸上的雨水,捶胸顿足地哭诉:“父皇,扩廓贴木儿仍然是按兵不 动啊!”

“他,他竟然这样不听调遣,这又与反叛何异?”元顺帝万万没想到, 手下的大臣会如此藐视他的权威。

“父皇,你不能再无动于衷了。”

“咳,朕不想放过他又能如何? 他重兵在握,朕也奈何不得他呀。” “父皇,您可以撤他的职,让他成为一个白丁。”

“而今朕的圣旨,还不是一纸空文? 你撤职他也不听,还不是照常 统领他的十万大军?”

“那也不能便宜他。”

“如今是用人之际,明军来势汹汹,山东业已落入敌手,河南如果不 保,朕的皇位危矣。”

“越是危急之时,越要维系皇权,若是群臣纷纷效仿,父皇的话全当 耳旁风,那还不大厦倾覆在即。”

“这样吧,”元顺帝无奈之下作出选择,“朕传旨免去扩廓贴木儿太 傅左丞相的职务,只保留他河南王的封爵,而由我儿总制天下兵马。”

“谢父皇重用。”太子有几分得意,“其实早该如此,打仗亲兄弟,上 阵父子兵嘛。”

“但愿那些统兵将帅能够听从你的调遣。”元顺帝忧心忡忡。

太子立即对兵马重新做了分派,扩廓贴木儿的前军改由他的弟弟脱 因贴木儿统领,后军由白索珠统领,左军由中书平章李克彝统领,右军由 和尔齐统领,这样扩廓贴木儿仅剩中军五万人马,实力大为削弱。他遂 领五万人马,退守山西泽州以求自保。

明军徐达、常遇春据有山东后,便移师杀奔河南。太子调兵无力,元 顺帝亲自颁诏,要陕西行省左丞相图鲁总统军马,李思齐、张良弼等为 副,出兵河南抵御明军,但李思齐等拥兵自保,均不奉命。

眼看河南形势危在旦夕,太常使陈祖仁等上书元顺帝,请求重新起 用扩廓贴木儿。顺帝无奈,降旨加封扩廓贴木儿为都元帅,归还原领人 马,并将关保五万人马归他节制。而太子对此大为不满,他担心一旦扩 廓贴木儿兵权在手,会对自己进行报复,便密召关保,要其在合兵时偷袭 扩廓贴木儿,然后十五万大军统由他指挥。

关保受命之后,自有他的打算。他趁扩廓贴木儿受职都元帅后,其 守地泽州空虚,带兵攻进泽州,并顺势打下潞州,使得扩廓贴木儿失去了 老巢。扩廓贴木儿闻报大怒,在太原城大开杀戒,将朝廷封下的所有官 吏残杀殆尽,据有太原后,根本不向河南出兵。

朱元璋抓住元军内讧的大好时机,加紧调度兵力。命康茂才北上, 会同大将邓愈进攻南阳,与徐达形成南北合击之势。同时派汤和的舟师  自郓城溯黄河而上,直趋汴梁东北的门户陈桥,水陆同时对陈桥摆出了  进攻的态势。

陈桥守将左君弼见明军大兵压境,哪里还有抵抗的勇气,接到徐达 的劝降书信,立即开城投降。而远在汴梁的中书平章政事李克彝,则将 城中金银装满一百辆大车,早早退往府城洛阳,将汴梁拱手让于明军。

徐达兵不血刃占领汴梁,交部将陈德守城,自带大军追击李克彝,经  由虎牢关直逼洛阳。元军毕竟还有忠勇之将,元将詹同和脱因贴木儿, 在塔儿弯列开阵势,五万大军在洛水之北十五里分为三层阻击明军。双  方对阵之后,詹同发二十骑持槊向明营冲杀过来,意图在声势上压倒  明军。

徐达见状,也欲以二十骑对战。常遇春摘下弓箭:“大将军何需许 多人马,看我单人独骑胜他。”一箭射出,元军首骑先锋应声倒地。常遇 春大吼一声,执枪冲杀过去,在元军阵中左冲右突,但见三四骑敌人先后 落马。

徐达乘着常遇春得势,将令旗一挥,一万精骑呼啸跟进。时值南风

骤发,烟尘蔽空,明军呼声震天动地,恰似惊雷滚过。元军阵脚大乱,脱 因贴木儿哪里还能节制部下,被席卷着败下阵去。路上收拾残兵不足一 万人马,逃往陕州去了,而李克彝慌张之下则窜至陕西行省。

徐达驱兵抵达洛阳城北,对洛阳形成了进攻的态势。慑于明军的气  势,元河南行省平章梁王阿鲁温亲自打开城门,向徐达投降。在他的带  动下,嵩州元将李知院,孟县守将参政李成,以及福昌、钧州、许州、汝州、 郏县等相继归降。徐达并不满足已有的胜利,遣同知冯胜会同康茂才两  路大军进攻陕州。脱因贴木儿闻风而逃,冯胜紧追不舍进逼潼关。

元军守将李思奇守着天险却不敢接战,弃城而逃,冯胜遂于四月二 十七日 占领潼关。

朱元璋接到捷报,欣喜异常。传旨下去,要亲临前线指挥对元朝廷 的最后战斗。他在路上行走二十七天,于五月二十二日到达汴梁。当即 改其名称为开封,并以阳宪为省督,何文辉为河南指挥使,同时召开军事 会议,商讨如何攻取元顺帝的老巢大都。

他先问徐达:“大将军,今取大都,计将安出?”

徐达早有成竹在胸:“万岁,臣自平齐鲁下河南,即已着眼对大都的 攻占。今潼关已在我手,李思奇西窜,元将只有王保保尚有实力与我军 对垒,然亦不足为虑,臣想下大都只在两月之间。”

“卿所言极是,但亦不可轻敌。大都城外平旷利于骑战,而元军素 以马军为主,不可无备。应以精兵为先锋,大将军督师于其后,由邺趋 赵,转临清而北,多备山东米粟,围大都三门而放其一,彼外援断绝,城中 缺粮,元帝内溃自生,必弃城出逃,则大局定矣。”

“万岁,留一门促元帝出逃,然其遁入大漠,则如鱼之入水,当留下 无穷后患,臣意派一支精骑穷追不舍,务将其生擒或击毙,以绝后患。”

“元帝以马军为胜,其战力颇强。有道是穷寇莫追,如穷追则彼必  死战,即便我胜也要付出较大代价。其窜至漠北,已属残余,不足为虑。 下大都后,当攻云中、太原及关陇,全力扫平内地,而元帝只需防其扰边  塞矣。”

“臣谨遵圣命。”徐达这才明了皇上的部署,难怪他要亲临前线。

朱元璋在开封,为取得攻元的最后胜利,传旨令浙江、江西及苏州等 九府赶运粮食三百石到开封,以确保北攻大都的粮食供应。一切部署完 毕,圣驾即将回返南京。徐达也将要发兵,七月二十四日,朱元璋回南京 前夕,再次召见徐达,殷殷告诫:“大将军,元运将终,君有罪民无辜,当 严饬部下,破城时万毋妄加杀戮焚掠。必使市不易肆,民安其生,上答天 心,下慰人望。有违者,罪无赦。”

“臣遵旨。”徐达与皇帝拜别。

七月三十日,北伐元都的战役正式开始。徐达逐一发布将令,命右  丞薛显,参政傅友德,左丞赵庸,平章曹良臣、俞通源,都督副使顾时,右  丞梅思祖各领兵马一万准备北渡黄河。同时传令都督同知张兴祖、平章  韩政、指挥使高显等,统领所辖益都、徐州、济宁的部队,也即时北上,与  大军在临清会师。明军渡河后,接连攻占卫辉、彰德、磁州、邯郸、广平, 真个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各路军马会聚于临清。徐达又与常遇春在德  州会师。

至此,已有三十万大军,对元大都形成了进攻的态势。

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元朝廷,依然是政令不通指挥不灵。将领们虽说 是表面上还奉元顺帝为君,但没有一个人听从元顺帝的旨意。败走凤翔 的李思奇与关保等合兵,拥甲十万之众,仍然打着元顺帝的旗号,征讨晋 宁的扩廓贴木儿,意欲将他的兵马吞并过来,扩大自己的实力。 岂料扩 廓贴木儿避实就虚,不与关保正面交手,而是乘夜偷袭其大本营,关保兵 败被擒,李思奇也只有退兵。扩廓贴木儿上表元顺帝,指责关保擅自动 兵意在谋叛,请求严厉惩处关保。元顺帝现下已无所依靠,借机恢复了 扩廓贴木儿的官职,并准其将关保斩杀,但降旨要他带兵护驾,移兵至通 州抵御明军。

扩廓贴木儿将关保依旨斩首,但他并不肯为元顺帝卖命,在山西晋 宁按兵不动,以观胜败。同样,李思奇也不愿以自 己仅有的实力去与明 军硬碰,也在凤翔按兵不动。这样一来,就给徐达一个有利的局面。 明 军二十日进取长芦,继而兵趋清州,再向直沽,元丞相伊苏望风而逃,元 朝上下大为震动。明军进逼河西务,一举击败守城元军,生擒将校三百

余人。又乘胜追击,于七月二十五日兵临大都外围重镇通州,在城下安 营扎寨。

元顺帝已然慌神,急忙升殿召开御前会议。文武大臣七嘴八舌莫衷 一是,有人要降有人主战。知枢密院布延帖木儿挺身而出:“万岁不必 惊慌,明军也非铁打,也是人生父母养,待微臣领十万精兵,前往通州迎 敌,定将明军打败。”

“爱卿忠勇可嘉,朕先赏黄金千两,胜后还会厚加封赏。”元顺帝为 保皇位已是不惜一切。

“万岁,臣料能够阻止明军的进攻势头,但要想击退明军,还需万岁 再调遣几支人马。”

“京城之内,所有人马随卿调动。”

“万岁,速派得力大臣,分别前往扩廓贴木儿和李思奇处,要他们两    支军马急速赴京救援。到时对明军形成三面夹击之势,何愁明军不败。”

元顺帝对于调兵没有底气:“好吧,卿且去前线迎敌,朕即派重臣为 钦差,催促两路人马驰援。”

布延帖木儿在京城点齐十万人马,怀忠勇之心杀往通州前线。 明军 大将郭英亲率两万人马与之交战。双方大战一个时辰,明军不敌,向南 溃逃。

布延帖木儿大喜,将令旗一挥:“明军大败,我军士气正盛,全力追 击,扩大战果。”

元军首尝胜果,紧咬着明军猛追下去。追出约五里路远近,突然道  路两侧连天炮响,百十面旗帜竖起,东侧汤和,西侧常遇春,各引五万伏  兵齐出。而败逃的郭英则会合了徐达的五万大军,调转头来痛击元军。 遭遇埋伏的元军,顿时阵脚大乱,哪里还能抵抗,纷纷抱头鼠窜,落荒而  逃。明军肆意追杀,直杀得尸横遍野,甲仗辎重兵器到处遗弃,死伤有数  万人。布延帖木儿逃回大都,收拢的败兵仅有一万多人,余下尽已逃散。

布延帖木儿败得这样快,败得这样惨,是元顺帝与满朝文武始料不 及的。整个朝野大为震动,人们完全失去了信心。 当夜,元顺帝在清宁 殿召集御前会议,商讨局势和对策。绝大多数臣僚已是吓破胆,主张向

明军投降。

元顺帝不肯:“想我大元建朝已历百年,疆土广大,受命于天,岂能 向一放牛小子称臣,这是万万不可的。”

左丞相失烈门见状言道:“万岁所论极是,堂堂大元,岂能降为阶下 囚?想我大都,城高池深,且城内粮草颇丰,足可坚持数月。待各路勤王 兵到,明军粮草难以为继,其必败无疑。”

知枢密院事黑厮也是主战派:“我军虽败,然城内尚有人马十数万, 足可守城,以待援兵。”

布延帖木儿依然反对投降:“万岁,微臣轻敌中伏致遭败绩,然臣愿  统兵守城,可保三月内城池不失。二钦差已是出京,料援军月内可至。 届时内外夹击明军,我军定可转败为胜。”

元顺帝长叹一声:“说什么援军月内可至,扩廓贴木儿与李思奇若 早听朕的旨意,怎会有今 日 的糟糕局面? 朕料他二人十之有九不会奉 旨,只是自保而已。朕不能留在城中,坐等当徐达的俘虏。后宫更不能 受明军之辱,朕要及早离开大都,保住大元这面旗帜,也好东山再起。”

“万岁,不能啊。”失烈门以头触地,啼血劝谏,“万岁坚守,大元犹 存,万岁逃离,人心即失,大都不能丢呀!”

“是啊,大都不能轻易为明军所占。”元顺帝降旨,“着淮王帖木儿不 花监国,庆同为左丞相,同守京师大都。”言罢,再也不听群臣的奏谏,万 分留恋地看看清宁殿,掩面下殿去了。

夜半时分,元顺帝将后宫主要的嫔妃,及贵重金宝等装上百余车,拉 上百余人,连夜出宫出城,离大都直趋漠北。淮王等人目送御驾去远,一 个个无不摇头叹息,都明白前程就像这无边的黑夜一样,看不出路在何 方。而有的人,在天明之前即已提前逃走。眼看离城的人越来越多,淮 王不得不下令关闭大都所有城门。

八月初二,徐达大军兵临大都城下。当即派人送进劝降信,淮王自 料大都尚可坚守数月,将送信的明军脊杖二十打出城去。徐达见招降无 望,便于次日向大都的齐化门发起了攻击。

宽宽的护城河,首先是攻城的最大障碍。明军人众,徐达下令,每人

背一袋沙土,倾入护城河中,两个时辰之后,护城河即被填满。 明军呼叫 着扑向城墙,竖起几百架云梯,争先恐后向城上爬去。

元军早无斗志,不待明军接近城头,即已弃城而逃。淮王与庆同都 在城头督战,但二人管不了偌大的战线。眼前的兵士死战,远处的早已 逃生。明军源源攻上城头,常遇春跳上来挺枪刺向淮王,只听噗的一声 响,淮王被扎个透心凉。而那边汤和手起刀落,庆同的人头也已滚落在 地。主帅一死,士卒们顿作鸟兽散,大都转眼之间落于明军之手。

徐达率先进入宫中,俘获大元王子六人,还缴获了玉玺、金印、图籍、 宝物无数。徐达下令将宫女赶入大殿中集中看管,并将所有府库加封, 又部署对大都的防御,以免元军残余反扑。安排好一切,具表派快马去  南京向洪武帝报捷。

至此,盛极一时的元帝国,宣告寿终正寝。一代新的大明王朝,在放 牛郎出身的朱元璋手中,于中华大地上崛起。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明太祖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