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盆大雨犹如银河倒泄,电闪雷鸣夹杂着黄豆般的冰雹,整个采石 矶笼罩在漫天风雨中。滔天的巨浪,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激起翻卷的水 花。滚滚长江,在狂风 暴雨中一泻千里。
陈友谅的心情极其亢奋,从朱元璋手中夺得了战略要地采石矶,是 他自认为最大的胜利。这说明他已拥有了一统天下的实力,就连兵强将 广的朱元璋也被他打败,还有谁不能战胜呢? 因此,他决定即皇帝位。 而且不听任何人的劝说,就在这风雨交加的时刻,就在这非州非府的采 石矶,宣布自己为皇帝,国号为大“汉 ”。群僚百官自然也都受到封赏, 以邹普胜为太师,陈必先为丞相,年号“大义”,时为公元 1360 年。
陈友谅把朱元璋作为头号敌人,认为这是一统天下的最大障碍。于 是他率二十万大军,顺流而下直取应天。论军事实力,陈友谅是朱元璋 的十倍。特别是水军,陈友谅拥有 “混江龙 ”“塞断江 ”“撞倒山 ”“江海 鳌 ”等巨型战舰一百多艘,而中小型战船则是不计其数。
汉军来犯的消息,在应天引起了轩然大波,和战之争在朝堂上相当 激烈。无论部下如何争辩,朱元璋丝毫不急不躁。在听过文武臣僚的意 见后,他将刘基传到了后堂。
“刘先生,事关应天存亡,你为何一言不发?”
“臣与众人意见相左,不说也罢。”
“何不说给我听听。”
“主公,敌军势大但不足惧。盖因陈友谅气势汹汹,骄狂至极,俗话
说骄兵必败,此理古来战事多有印证。”
“先生所言与我不谋而合,我军正可利用敌之期在必胜而求速胜的 心理,用计破敌。”
“不知主公计将安出?”
“我部下有一大将康茂才,原系陈友谅部属,可用他行诈降之计。” 朱元璋分析,“而今汉军大兵压境,陈友谅以为我军人心惶惶,必不生 疑。一旦计成,则强敌可破。”
“此计甚妥,主公定能以弱胜强。”
当夜,陈友谅正在龙船上拥着宠妃酣睡,三弟友仁来报:“万岁,康 茂才差人前来下书。”
康茂才原本是陈友谅的爱将,他对康茂才的失陷经常自责,而且从 不认可康茂才会真心侍朱。闻听有信,急忙披衣起身召见。来人是个老 者,本是康茂才的老门房,与陈友谅也曾多次谋面相熟。陈友谅大有故 人相见之意:“是你,老门房,你还活着?”
“多承万岁挂记,我与康将军在那边是度 日如年哪!”老门房说着 垂泪。
“既如此受气,何不率军归来?”
“康将军说,要等待最佳时机,为万岁立一大功,否则无颜再见万 岁。”说着,递上了康茂才的亲笔信。
陈友谅看罢深信不疑:“朕领大军到此,应天城中是何情景?”
“已是惊慌失措,多数文臣武将认为无力抵抗,不如早降,以免玉石 俱焚。”老门房言道,“因此康将军顺应潮流而归降,正其时也。”
“归去回禀康茂才,就按他信中所说,明 日三更在江东桥相会,他为 内应,一举攻占应天。”
“老奴谨遵圣命。”
“届时就以老康为暗号,朕连呼三声老康,你方应答即可。” “老奴记下了。”
老门房回到应天,向朱元璋禀报了过程。朱元璋甚为欣慰,重赏了 老门房,并立即作了军事部署。他命令李善长连夜将江东木桥拆掉,改
建成石桥,以阻挡陈友谅的大船再向前进。命令赵德胜在河道转弯处修 建虎口城,派兵驻守,截断陈友谅的退路。再命常遇春等三将领兵三万, 埋伏于城东北的石灰山,再命徐达率军在雨花台一带陆路设伏,令张德 胜率舟师在龙江关外水路设伏。朱元璋则亲率主力,埋伏在城北的卢龙 山。一切安排妥当,单等汉军入瓮。
五月初十夜,陈友谅的水军无声东下。大约三更前后,先锋舟到达 江东桥边,但低矮的石桥阻住了大船的去路。 陈友谅闻报近前观看,连 称怪事,明明是木桥,缘何突然间变成了石桥。此刻他也顾不得多想,便 连声呼唤:“老康,老康,老康。”
无人应答,陈友谅心下犯疑。正在猜想之际,“嗵 ”的一声巨响,一 个号炮腾空而起,顿时,喊杀声震天动地。石桥对面,火箭火铳流星般射 过来,汉军的战船立刻燃起大火。 陈友谅明白 中了埋伏,高声疾呼: “快,快些掉头,所有战船退出河汊。”
可是,正值江水退潮,大船全都搁浅,一步也动弹不得。较小的战船 被塞在其中,也是回转困难。陈友谅见船只越烧越烈,军士们已是焦头 烂额,便急忙传令:“将士们上岸,不能在船上等死。”
军卒争相弃船登岸,转眼间已到陆地一万多人。可是,虎口城堵住 了汉军的去路。此刻,朱元璋在卢龙山山顶居高临下,擂响战鼓,四处伏 兵齐出,同时向汉军冲杀过去。陈友谅的后翼是他弟弟陈友仁统率的一 千余艘战船,他急将船队撤回龙湾。常遇春、徐达的人马全都向龙湾合 击,张德胜的水军也将陈友谅紧紧包围。
危急时刻,陈友仁驾小船来接应陈友谅逃脱。这一战,汉军被斩杀 和淹死的不计其数,被俘的就有两万人。陈友谅上百艘巨舰和几百条战 船,尽皆成为朱元璋的战利品,陈友谅的主力被全歼。
陈友谅当然不会认输,他又重整旗鼓,命大将张定边袭取了安庆,再 一次摆出了与朱元璋决战的态势。陈友谅死守安庆,朱元璋领兵亲自攻 打也久攻不下。就在双方处于胶着状态之际,江北的军情频频告急。红 巾军奉为正统的宋朝廷小明王都城安丰,被元军团团围困,已是朝不保 夕。大元帅刘福通派人杀开一条血路,来到应天搬取救兵。
案上摆放着刘福通的求救书信,朱元璋召集文臣武将商议。
几乎没有一个人同意出兵救援,刘基更是把话说得透彻:“主公,若 出兵必以主力出动,我一动则应天空虚,陈友谅必然乘虚而入,则应天危 矣。再者说,救了刘福通,他和小明王就要到我处落脚存身,主公就要受 他们的辖制,完全失去了自主的权利。万一失败,主力丧失,没有了实 力,就更没有立足的地位,万万不可出兵。”
一向对刘基言听计从的朱元璋,这一次却不听刘基的主张了:“刘 先生,你之所论似乎有理,但忘掉了红巾军的核心利益。安丰乃应天的 屏障,可称是唇齿相依。安丰丢失,应天门户洞开。再者说,我与刘福通 同为红巾军统帅,焉有见死不救之理? 小明王是我军的象征,他如败亡 或失陷,就等于红巾军失败,为了抗元大局,我必须出兵。”
朱元璋留下胡大海等人镇守应天,亲率徐达、常遇春并十万大军,昼 夜兼程赶赴安丰。当他们到达安丰时,元军业已破城,红巾军与敌正在 进行巷战。
元将吕珍见朱元璋率军来援,将手中刀高高举起,刀尖滴下血来: “朱元璋,你来晚了,刘福通已做了我的刀下之鬼,你也要跟他一道去走 黄泉路。”
朱元璋一声冷笑:“姓吕的,安丰还在巷战,就是尚未失守,小明王 尚在,我们就可反败为胜。”
徐达早已飞马冲出,与吕珍厮杀在一处。元军另一员大将左君弼, 从侧后向朱元璋发起偷袭,常遇春迎住他展开了殊死搏斗。双方直杀得 天昏地暗,元军哪见过这两员勇将,更兼来的是生力军,元军在安丰战中 已是消耗许多,完全不是朱元璋红巾军的对手,很快便节节败退。
朱元璋成功地解救了小明王,安丰已是残破不堪难以坚守,加之陈 友谅蠢蠢欲动,便带着小明王返回了应天。他又为小明王修建了皇宫, 极尽恭谦与忠贞。小明王明白,今后他只能仰仗朱元璋了,便不惜大开 空头支票,加封了朱家三代,并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在朱元璋北援安丰时,陈友谅便认为是可乘之机。赶造了巨型战舰 数百艘,一律涂上红漆,舰船高有数丈,上下三层,层层设有马道,最下层
设有板房,内装几十只大橹,此处全用铁皮包裹。任敌船火炮轰击,战舰 照常行驶。他的大舰载人三千,中舰载人两千五百,小舰亦载人两千。 他又大量征集壮丁和民夫,总共六十万大军。而且带上家小和百官,堪 称是倾巢出动,发誓要一战消灭朱元璋。
公元 1363 年阴历四月,陈友谅大军浩浩荡荡顺流而下,直逼洪都。
洪都城地处赣江下游,北接鄱阳湖并与长江相通,战略位置极其重 要,是朱元璋的地盘里抗击陈友谅汉军的前沿。朱元璋对此极为重视, 派他的亲侄子朱文正为统帅,大将军赵德胜、邓愈为副帅,而兵力仅有五 万人。
四月二十三日,陈友谅大军到达洪都城下。陈友谅命令部将赵祥将 大船靠近,待江水潮起,从船上直接跃上城头,上次汉军就曾用此法攻占 洪都。可是这个办法而今行不通了,在收复洪都后,朱元璋即下令将洪 都城墙拆掉后移三十丈重建,大船已无法靠近城墙。陈友谅只好下令部 众下船登岸进行强攻。于是,一场惨烈的洪都攻防战拉开了序幕。
汉军六十万,但洪都城只一座,他的兵力施展不开,只能用部分兵力 进攻,兵力的优势便显现不出。汉军四面包围,连续不断地发起猛攻。 船上的大炮,也配合着攻势向城头猛轰。一时间炮火和硝烟将洪都城完 全笼罩起来,双方的喊杀声震天动地。
十天过去,洪都城依然坚不可摧。陈友谅甚为恼怒,自 己六十万大 军竟然打不下一个洪都。这 日 他亲 自上战场指挥,发誓不破洪都不 收兵。
战舰上的炮火全部集中起来,对抚州门进行狂轰滥炸。一时间城墙 多处坍塌,连起来长短足有三十多丈。汉军如潮水般拥向城墙的缺口, 陈友谅亲自擂鼓助威,并且狂呼高喊以壮声势。红巾军在邓愈带领下拼 死抵抗,危急时刻,朱文正带两千机动精兵赶到,硬是把突入城内的几百 汉军歼灭,并且堵住了缺口。红巾军不畏死伤,在敌人的炮火下连夜修 好了城墙,使得陈友谅眼看到手的胜利,又化为乌有。
转眼已是五月中,陈友谅愈加焦躁,他又亲自督战攻打新城门。守 将薛显竟然大大出乎汉军的意料,打开城门出战。这突然的举动,令汉
军措手不及,汉将刘进昭被斩于马下,而赵祥战马被砍断腿,将他掀翻在 地,赵祥为薛显所俘。陈友谅见状,督催上万人向新城门扑来。城门不 及关闭,薛显命竖起木栅阻敌。汉军和红巾军就木栅展开了激烈争夺。 邓愈及时赶到,薛显撤回城中,城门重新关闭,陈友谅又一次和胜利失之 交臂。
洪都保卫战整整进行了八十五天,朱文正以五万兵力,抵挡了陈友 谅六十万大军的猛攻,为朱元璋调度兵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1363 年 七月初六,朱元璋率舟师二十万,并徐达、常遇春等大将,来到了鄱阳湖 口。陈友谅原想打下洪都再与朱元璋决战,怎奈仍难攻克,只得于七月 十九日撤洪都之围,进入鄱阳湖,与朱元璋大军对垒,于是鄱阳湖大战打 响了。
从实力上看,陈友谅的兵力是六十万,而朱元璋只有二十万,汉军是 红巾军的三倍。从地理上看,陈友谅位于上游,而朱元璋则居下游,也就 是说,陈友谅占有绝对优势。
朱元璋深知形势险峻,他把众将召集到自 己乘坐的指挥舰 “白海 ” 号上,发表了战前动员讲话:“诸位将军,兵在勇而不在多,而将勇则兵 勇。两军相逢勇者胜,各位都要奋勇杀敌,勇往直前。我军的前途,各位 的荣辱,全都系于此战,消灭陈友谅在此一举!”
“吴公放心,朱文正将军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在战场上我们绝不 是熊包,一定会以一当十大败汉军。”众将异口同声。
朱元璋将手下战船分为十一队,每队都配有火炮、火铳、火箭、火蒺 藜、大小火枪、大小将军筒等,总之是以火器为主。他在 “白海 ”号上居 中指挥,用令旗调动一切。
七月二十日,两军在康郎山下的水域接战。红巾军船小,机动灵活 就成了它的优势。他们分批向汉军发起冲击。徐达、常遇春、廖永忠等 大将无不奋勇当先,驾船杀入敌阵。几十万人的激战,杀得百里之内的 湖水都被染红。徐达一杆枪神出鬼没,连挑汉军两员大将,部下也奋起 神威,杀敌一千五百余人。徐达纵身跃上敌舰,缴获敌人巨船,使得红巾 军军威大振,士气倍增。水军都督俞通海更是勇冠三军,运用火器得心
应手,接连焚烧敌舰二十余艘,令汉军见之胆寒。
陈友谅面对战场上纷繁复杂的局面,并不慌乱,他对自己的实力很 有自信。他对大元帅张定边说:“擒贼先擒王,一切战场上的小胜均不 足看重,你带大队舰船与孤直取朱元璋,不惜一切代价,将他生擒或斩 杀。只要朱元璋一死,群龙无首,他的大军必败。”
张定边遵旨率一百多艘大小战船,避开对方的战舰,径直向朱元璋 扑去。朱元璋看出敌人的意图,发觉形势不利,急命“白海 ”号移动。 由 于舵手慌不择路,竟然闯入了浅水区,“白海 ”号搁浅了,在湖面上不能 动转。张定边率船围攻上来,上百艘战船对朱元璋一只战舰,发起了疯 狂的进攻。汉军不顾生死,已有多人登上“白海 ”号,朱元璋部下的大将 程国胜、宋贵、陈兆先等拼死力战。程、宋二将已负重伤,陈兆先则被如 蝗的乱箭射中身亡。
眼见得敌人源源拥上“白海”号,形势万分危急,牙将韩成给朱元璋 跪下泣求:“主公,古人称杀身取义,今国公有性命之忧,韩成愿以身代 死,请主公将衣冠与我交换。”
朱元璋不肯:“这如何使得? 我朱元璋也是英雄,焉能让部下替死?”
“主公,你存则红巾军存,韩成死不足惜,唯愿我大军战胜陈友谅, 主公救万民于水火。”韩成不由分说,强行扒下朱元璋的衣冠,然后有意 站在甲板上亮相,说声“我朱元璋宁死也不能被俘,就此去矣 ”,便投入 湖水之中。
汉军看见无不兴高采烈地叫喊:“朱元璋投水自杀了。”
“朱元璋死了!”
他们的攻势也都放缓了。
常遇春也以为朱元璋遇难,驾船赶过来营救,他气愤已极,看准张定 边一箭射去,正中其肩窝。张定边仰倒在船上,手下人急将他救起送入 舱中,他们这一百多围攻“白海 ”号的战船也随之撤退。俞通海的大队 战船也赶到,浪起潮涌,“白海”号趁机启动。
常遇春高呼:“快,下湖去打捞主公。”
朱元璋身着牙将的服饰出现在船头:“常将军休要惊慌,我这不是
好好的毫发无损?”
红巾军齐声欢呼,气势大振,勇猛地向汉军冲杀,双方又复激战。朱 元璋的爱将张志雄被敌舰围困,身中十余箭,敌人跳过船来要活捉他,张 志雄宁死不做俘虏,横刀自刎。大将丁普郎,被汉军的长枪刺中十数处, 更有陈友仁抡起大刀一挥,将其头颅砍落水中,丁普郎依然直立不倒,吓 得汉军向他跪拜。激战中,汉军已死伤六万多人,朱元璋一方也逾七千 人战死。而且大将徐公辅、徐昶、陈弼等人也都先后牺牲。而陈友谅依 仗兵多,死死咬住红巾军,不给朱元璋以喘息之机。
如此硬拼消耗下去,朱元璋难逃失败的厄运。
刘基见状献计:“主公,我方兵力有限,与敌拼消耗最后我军拼光 了,敌人还有数十万兵力。不能这样打下去了,还得加强火攻。”
朱元璋接受建议,命常遇春调来十条渔船,装满芦苇和火药火油。 常遇春亲自乘小船指挥,不顾敌人的炮火和如雨的箭矢,一直冲入汉军 船队之中。廖永忠、俞通海也带领二十条火船,杀入了陈友谅的水寨。
正值黄昏风起,汉军的战船和水寨皆冲天火起。他们的船只像没头 苍蝇般乱撞,又互相引燃,湖面上几百只战船熊熊燃烧,噼啪响声震耳欲 聋,映照得湖水都变成了红色。汉军死伤达十万余人,战将烧死近百,就 连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陈友贵也在大火中丧命。陈友谅幸赖部下死 战,换乘小船才逃得性命。鄱阳湖火烧陈友谅的大战,是朱元璋登上帝 位的关键之战。
陈友谅虽然损失巨大,可他并没有喘息,也不容朱元璋喘息。依仗 船大兵力仍占优势的条件,次日一早又向朱元璋发起了攻击。再次激战 整整一日,双方互有死伤。刘基向朱元璋建议:“主公,明 日不能再这样 打下去了。”
“为何?”
“不能与他拼消耗。”刘基分析道,“陈友谅兵多,他远道来征,军粮 不足,意在速战,而我军则不缺粮。为此,应当将汉军困在他的水寨。我 们只要封住两个出口,使他不能出战,待其粮尽,必然恐慌,那时我军再 与他决战,则必胜无疑。”
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困敌之计,大军移师湖口,命常遇春和廖永忠 分别截住鄱阳湖口。陈友谅几次想要冲出交战,都被红巾军强弓硬弩和 火器射回,无奈只能蛰伏在湖中。
转眼十几天过去,汉军已是缺粮,将军们每日两餐,士兵每 日仅一 餐。而陈友谅和他的家小亲信,依然是花天酒地。这 日,左金吾将军饭 后在船头眺望朱元璋大营,见对方军士正在饱餐,那成盆的白米饭热气 腾腾。他的弟弟偏将走过来对兄长说:“我饿得已是前胸贴了后腔,实 在挺不住了,与其饿死不如找条活路,今天夜晚,我带弟兄们摸过去试探 一下,如果朱元璋善待我等,大哥你就带部下一万人弃暗投明。”
“千万要小心,不可走漏风声。”
入夜后,偏将领着十名亲信,驾一只小船,悄悄出了水寨,无声地接 近了常遇春的水营。巡哨的快船发现了驶来的小船,上前截住问道: “莫非是汉军想要偷营劫寨吗?”
“将军,非也。”偏将回答,“我们是汉军中的士兵,因连日饥饿难忍, 特来寻一餐饱饭。”
“好,你们随我来。”巡逻船将他们带给常遇春,又送到了朱元璋处。 偏将看着坐在上面的人,有些不敢相信:“尊驾真的是吴国公?”
“我就是朱元璋。”
“国公就这样平易,没有一丝架子,而且穿着也这么朴素随便,真是 令人难以置信。”
“国公也是人,大家一样打仗吃一样的饭,这有什么奇怪。”朱元璋 道,“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饭菜,你们尽管吃饱。而且回去告知战友,凡 饥饿者皆可来我军水营进餐,保证你们的安全。”
偏将有意说:“国公,我们饱餐之后,不想再回去为陈友谅卖命了, 想要回武昌家中。”
“可以,我派人送你们上岸,而且每人发给五两白银的路费,估计足 够你们回到家中。”
“您所说的是真的?”
“岂有戏言?”朱元璋告知,“你们被俘的汉军有一半加入了我军,还
有一半回家和亲人团聚,我们都给发放了路费。”
偏将止不住流下泪来:“国公,你们真是大度又慈善,哪像我们那 边,把抓到的战俘全都杀害了。”
“这样做太残忍了。”
“国公,跟您说实话吧。我是汉军左金吾将军的胞弟,今夜前来是 为试探你们对我们的态度。”偏将表明心迹,“回去后,我要向家兄说明 一切,争取让他率军弃暗投明。”
“请转告令兄,投诚之后,照常让他带兵,仍为大将军,并由我方负 责修建府邸。手下的弟兄不愿继续当兵的,可以发放安家费许其离开。”
“国公,这条件太优厚了,我想,家兄定会毅然投奔您。”偏将心满意 足地回去了。
左金吾将军当机立断,次日夜间便率军投诚。受他的影响,右金吾 将军也率部下万人投奔了朱元璋。事态严重,陈友谅为防骨牌效应,加 强了对部下的控制。但无粮是致命的难点,为此他令水陆军都元帅张定 边组织五百条战船,前往都昌抢粮。然而却遭到朱文正的顽强拦击,船 只大部分被烧毁,只有张定边死战得脱。
陈友谅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粮食难以为继,只能硬着头皮突 围。他亲率百余艘战船,意图抢占南湖嘴,进入长江返回武昌。然而在 湖口遭到朱元璋的猛烈阻击,红巾军将汉军的舰船分割包围。朱元璋站 在船头不避炮火亲自指挥,敌元帅张定边此时不顾自身危险,站在高处, 对准朱元璋射去一箭。在朱元璋身旁的刘基看得真切,急将他推开,那 箭带着风声从朱元璋耳边飞过,真是好险。
张定边回头告知陈友谅:“万岁,看我险些要了朱元璋的小命,算他 命大,侥幸得免。”
陈友谅应声探出头来:“大元帅,那朱元璋而今何在?” “缩头乌龟,躲进船舱去了。”
“朕不像他胆小如鼠,也要出舱指挥。” “万岁,万万不可,须防流矢伤人。”
就在陈友谅与张定边对话之际,红巾军大将郭英看准陈友谅的面
门,发出重重的一箭。真是百步穿杨的神箭,陈友谅的头颅被射穿,当场 死于非命。主帅一死,军心涣散,将士再也无心恋战。五万多人投降,太 子也被俘。张定边用小船载着陈友谅的尸体,还有二儿子陈理,连夜逃 走,回到了武昌,不久立陈理为帝。
鄱阳湖大战,历时二十六天,以朱元璋的胜利陈友谅的失败而告终。 十月,朱元璋大军围困武昌,拖至次年二月,张定边和陈理粮尽援绝难以 支撑,被迫投降。至此,原陈友谅汉国的所有疆土,已尽数归朱元璋。
这一日,李善长来到朱元璋的书房,将手中的一张字条递过去:“主 公请看,这是市面流传的一首童谣。”
“噢,”朱元璋认真地从头看下去:
富汉莫起楼, 贫汉莫起屋。 但看羊儿年, 便是吴家国。 及早顶皇冠, 吴主坐江山。
李善长在一旁察言观色:“主公,而今已据有江淮广大地区,为顺应 天心民意,早日灭掉元蛮,一统天下,是当称帝了。”
朱元璋笑了笑:“就凭这首童谣?” “这是天意呀。”
“还不到时候。”朱元璋认真地说,“树大招风,过早称帝容易成为众 矢之的,反而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称帝乃百官人心所向,如不顺应时势,只怕寒了将士们的心。”李 善长敦促,“主公三思。”
“好吧,为不至于令部属失望,我请宋主将我的吴国公改封为吴 王。”朱元璋还是留有余地。
公元 1364 年( 小明王龙凤十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吴王。设置
百官,建中书省。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 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郎中,张昶为左司郎中,立长子朱标为世子。仍 然沿用龙凤年号,以吴王令旨名义颁布政令。军队也重新进行了编制, 取消了各翼统军元帅府,新设武德、龙骧、豹韬、飞熊、威武、神武、振武、 宣武、雄武、羽林等十七卫亲军指挥司。战士一律穿红色战袄战裙,头戴 阔檐红皮壮帽,背插猛烈二字小旗。此时朱元璋已拥兵数十万,因此前 张士诚已称吴王,所以都称张士诚为东吴,而称朱元璋为西吴。
自从张士诚降元,就一直龟缩在浙西地区。这里向来富庶,是为鱼 米之乡。张士诚也不思进取,整日里寻欢作乐,并大兴土木,建造了齐云 楼、景云楼、芳惠馆等富丽堂皇的宫殿。 国事尽交与其弟士信,而张士信 又只信用黄敬大、蔡彦文、叶德新三人。他们贪污无能,嫉贤妒能,疏远 忠正,亲近奸佞,朝纲紊乱,国事日非。
明媚的阳光照射进吴王府的书房,朱元璋虽说从小没有上过学,但 他酷爱读书,故而只要稍有时间,便埋头在书房里。
刘基轻手轻脚地走进来:“主公,又在用功?”
朱元璋抬起头:“先生是无事不来。”
“主公,看看这个。”刘基也递过一张纸条。 朱元璋铺展在案上,只见又是一首童谣:
丞相做事业, 专用黄蔡叶。 一朝西风起, 东吴都干瘪。
朱元璋笑了:“先生是要我攻取东吴?” “主公知我心也。”
“先生智谋可比当年之姜尚、孔明,甚有远见。平定陈友谅后,张士 诚便首当其冲。除掉张士诚,收并了东吴土地,则江南一统也。”朱元璋 佩服刘基的战略眼光,“近 日我旦夕都在思考征讨东吴的战事,奈何其
地大城多,如老虎吃大象,不知从哪里下口?”
“主公,张士诚好比是一棵大树,想要一口气连根铲除实属不易。 何不先剪去枝杈,最后再拔其主干。”
“先生的意思是先打江淮?”
“这是第一步,”刘基显然是肯定了朱元璋的想法,“第二步,集中兵 力攻打嘉杭湖。”
“那么,平江城便是张士诚这棵大树的主干,这也就是第三步了。” 朱元璋的头脑中条理清晰。
“哎呀,我主吴王千岁真是了不起的军事统帅,对张士诚的战略部 署,我刘基从内心里折服。”
“军师赞同,我就要付诸行动了。”
于是,朱元璋运筹已久的对东吴的进攻,便在公元 1365 年的阴历十 月,敲响了战鼓。徐达、常遇春、冯胜统率二十万大军先下泰州,次年三 月又攻克高邮,继而占兴化、宿州、邳州,整个淮东已尽为西吴所有。然后, 朱元璋发出檄文,公布张士诚八条大罪,说明他代天讨伐的种种理由。
当年八月,朱元璋大军兵临湖州城下。
湖州地理位置重要,守将张天骐是张士诚的心腹爱将。如果湖州失 守,等于张士诚失去一足难以站立,也会动摇他对江南的整个统治。 因 此,他急派谋士李伯升到达湖州协助守城。 同时又派大将吕珍会同五太 子,领兵六万前往增援。到达后,在湖州东旧馆构筑五寨据守,意在与西 吴军作长期较量。不料,徐达用火攻破了五寨,常遇春抢占了姑嫂桥,断 了湖州与平江的陆路,汤和堵塞了港河,截断了湖州与外界沟通的水路, 使湖州陷于被围之中。城内的张天骐、李伯升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吴王朱元璋并没有干等湖州的捷报,为了不使张士诚从容增援湖 州,他又派李文忠统兵攻打杭州,命华云龙攻打嘉兴。使张士诚顾此失 彼,穷于应付。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湖州守将于十一月初六归降。受 其影响,杭州、嘉兴、绍兴也相继归降,使朱元璋共得降卒十万。这样一 来,张士诚就仅剩下老巢平江一座孤城了。朱元璋几次派人招降未果, 遂决定以武力攻占平江。
公元 1366 年阴历十一月二十五日,西吴大军进逼平江城下。战前, 朱元璋召集军事会议,商讨平江作战的方略。众人七嘴八舌,莫衷一是, 而且争论不休互不服气。
朱元璋看看刘基:“军师,还是你来谈谈高见。”
刘基反问朱元璋:“主公,还有一员大将一直没有开口,您为何给忽 略了?”
朱元璋恍然大悟:“您是说左相国徐达?”
“正是,”刘基进一步说,“徐大人是我朝常胜将军,勇谋兼备,攻下 城池何止百座,对于如何攻打平江,他是最有发言权了。”
“徐大人,为何不开尊口?”
徐达倒也痛快:“主公,要是我打平江,只需两个字。” “哪两个字?”
“锁城。”
朱元璋一时难以明白:“徐大人何妨细细讲来。”
“主公,由我率军先到城南鲇鱼口,康茂才带兵到尹山桥,将东吴军 在城外的军队悉数赶进城中,然后便实施锁城。 由我包围蔚门,常遇春 将军围虎丘,郭兴围娄门,华云龙围胥门,汤和围阊门,王弼围盘门,张温 围西门,康茂才围北门,耿炳文围东北方,仇成围西南方,何文辉围西北 方,四面筑起长墙困之。并架起与城中佛塔一样高的木塔,可以瞰看城 中全貌。再筑敌楼三层,每层备有火铳弓箭,架起襄阳大炮,以备随时轰 击。”徐达缓缓道来,“这样不出三个月,张士诚便会粮尽生变,胜过强 攻,也可减少我军将士伤亡。”
刘基首先表态:“果然左相国深思熟虑,这是一条绝妙的攻城方略, 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朱元璋也大为称赞:“既是左相国已将各将安派妥当,就依左相之 见,以上诸将各带本部人马,按时进入阵地。”
众将齐声应答:“遵千岁军令。”
朱元璋对张士诚的最后一战,经过了精心准备,即将以这锁城的方 式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