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不易是国人心中多年的喟叹,很长时间以来“出国”一词在国人心目中有着无比神秘的含义,同时也蕴含着向往。
来到“口岸即城市”的河口,出国旅游忽然变得唾手可得。“一城两国”的中越跨境旅游是河口最大特色的旅游品牌,许多游客正是冲着这个来河口的。
满大街的旅行社都悬挂着“老街、谷柳半日游”、“老街、谷柳、沙巴二日游”、“河内、海防、下龙湾、吉婆岛六日游”、“河内、下龙湾、西贡、芽庄、头顿、美施八日游”的招牌,办理出境手续极其方便,当天就可以拿到出入境通行证,算是全省精品旅游线路之一了。
来河口旅游的中国人逛过越南街后余兴未尽,便会选择去老街、谷柳城,甚至沙巴渡假区旅游。有位朋友回去后写了篇文章,说自己这趟出国与下乡没甚区别,越南那边看得见的,基本上都浓缩在河口的越南街里了
其实,如果花些时间做一次越南深度旅游,会别有一番不虚此行的体验。
敞轩的中越大桥上,中国边民从越南运回蔬菜、水果,而头戴圆笠的越南妇女,则推着满载中国服装和日用品的自行车往回走。大桥上他们互相问好,彼此交换一个和谐会意的微笑。
随着中国-东盟贸易的升温,中越大桥成为中越贸易的丝绸之路,中国的许多货物,通过这里运往东南亚各国。
在一个睛朗的日子,我们出中国海关,过中越大桥,再穿过越南海关,就踏上了老街的土地。
当年老街曾是输送援越物资的大动脉之一,亦是两国人民往来的主要通道。此刻看见的老街,丝毫没有印象中的那种贫困,大约是边贸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越两地的共同富裕吧。
准确的说,越南老街是商品零售市场,中国河口是商品批发市场。
同行中一位年长者嗟叹:印象中的老街消失了。
旧时的泥沙公路变成了沥青路面,周边的茅草屋早已荡然无存,空旷的原野里竖起了众多新兴的楼房,新潮的广告牌远远就能看到。早期的街道已旧貌换新颜,拓展的新市区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耳目一新。具有时代感的临街商品房一个挨着一个,门楣上都写着中越两国文字招牌,也有的专写汉字,不注越文。大多数店家在经营中国制造的家用电器、轻工纺织、生活日用等商品。网吧、酒吧、舞厅、录象厅、桑拉、足浴、洗头城等现代娱乐服务业充满街道的各个角落。
新建的商贸城足有三千多平方米,摊位密布。琳琅满目的商品摆在过道上,行人只能缓慢通过,与国内商贸市场的商品相比也毫不逊色。
在一间经营越南木雕和手工艺品的商铺前,我问起商品的价格,主人竟用流利的汉语和我交谈。我问:你是中国人吗?他说:越南人,广平省的。
令我感到惊奇的是越南商人都会说中国普通话,语言交流十分方便。更有趣的是,一群中国客人正围着一个面食店,看主人做兰州拉面的表演,那娴熟的动作和拉面的技巧,你根本不相信他会是一个越南人。
这里的花卉行情也很走俏。一位越南京族小伙子买了一大把红玫瑰,他腼腆地告诉大家,这是送给未婚妻的。显然西洋浪漫之风也吹遍了偏僻的山区。
商贸城出来的拐角上有一家专营越南面包的店,从小我就爱吃“南来盛”的越南面包,硬硬的质感,散发着原始麦香的味道,那筋筋道道的滋味百嚼不厌。后来住所不远处开了一家"南来盛",每天回家都会绕去买几个回来,晚上的宵夜,早晨的早餐,都是它,百吃不厌。
买几个正宗越南面包在手,迫不及待咬了一口,滋味与国内略有不同,多了些柔和的力道,面粉更精致细腻,麦香味是纯正且不掺杂其他滋味的那股清甜。也许是心情使然,觉得在越南买的才算货真价实的越南面包,越吃越觉得有滋味。
购物会传染,同行每个人也都买些面包提在手上,只是没好意思像我这般马上品尝。
2,我们去沙巴
看窗外的景色与山水,和云南没有丝毫差别,如果不是沿途不时闪现出的越南文字,会忘记身在国外。
河口和老街的交界处地势走低,往沙巴却是一路盘山而上。
山间行人不多,路边间或有稀疏的房子。越南北部山区较南部贫困得多,道路、房屋无比破旧。有一栋崭新的二层楼房进入视线,与其它房子对比鲜明。导游说那是学校,虽然山里穷,当地人觉得教育很重要,最好的房子都留给学校。
从这一点看他们在教育上的意识比中国山区强多了。
在山路上颠簸一个小时后终于抵达了目的地。一下车,河口和老街的潮湿闷热一扫而空,空气变得凉爽舒适起来。
导游告诉我们,沙巴是越南最有名的避暑胜地,海拔1600米。它面积不大,是百余年前由修筑滇越铁路的法国人兴建起来的。
沙巴像个不属于越南的世外桃源,它群山环绕、绿树掩映。街道两旁,一幢幢颜色鲜艳的欧式小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像极欧洲某个小镇。
我们沿着沙巴大教堂旁的小路朝山顶公园走去。石阶两旁摆着各种越南特产,有手工艺品、食品、草药等。公园规划得整齐、雅致,树木花草修剪得不留痕迹,透着一股自然的美。
和中国公园不同的是,游人极少,无比清幽雅静。每个游客都能悠闲地散步、赏花或是坐下小憩一会儿。不远处有一处茅草亭竖着“中国茶馆”几个汉字。如此幽静之处,因为有了中国的茶,平添一抹闲情雅兴。我在茶座边坐下来,悠然欣赏着蓝天、白云、绿草和黑色奇石,什么也不想,身心是无与伦比的放松。
山顶有一处不大的观景台,可以眺望沙巴全景。沙巴对面有一座海拔3000米的越南最高峰“潘士朋”,距离镇子有9公里,被称作越南的“房顶”。
“潘士朋”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中是“三块又大又平的石头”,因山顶上的三块大石头而得名。距沙巴2公里处有瀑布,8公里处有一个芒花村,位于海拔1200米的山坡上,村边有一座用藤编织的吊桥晃悠着。从沙巴往北6公里,可观赏到崖壁画,还可以去体验沙巴市场周六晚的恋爱市场 。
整个沙巴被青山绿树环绕,一汪湖水给小镇增添了无比的灵气。湖边有绿油油的草地和各式红色房顶、黄色墙体的欧式小楼。据说,湖边这些房子多是当年法国人在这里度假的别墅,法国人的浪漫与悠然深深根植在了这片土地上。
沙巴最美的景色是在每年的12月到来年的6月间,这期间的沙巴能够在有雾的天气中幻化出无穷无尽的暇想来。
来到街道上,看到很多幢小楼都竖着广告牌,从上面的英文可分辨出哪家是餐厅、酒吧或宾馆。我们选了一家越南风味餐厅,越南人吃饭必备一个小碟子,里面放着盐、辣椒和柠檬。把新鲜柠檬汁挤出来,和盐、辣椒拌在一起,无论吃米饭或吃菜,都要放上这种调汁。我试了试,味道果然不错。一餐饭三个人吃了300多万越南盾,折合人民币110元。
对面有一家意大利风味的披萨店,有一对西方夫妇带着两个孩子正在享受着沙巴的美食和阳光。在沙巴街道,随处可见欧美的背包客,越南当地人则多是身穿传统民族服装来游玩。导游介绍说,当地居民多数属于越南的少数民族,和中国的苗族、瑶族颇为相似。在沙巴中心广场的大集市,穿着深色民族服饰的当地妇女售卖着各种手工绣品,她们用英语在和外国游客交流。
沙巴对很多中国游客来说,就像一位藏在深闺的小家碧玉,只有走近她,才能认识她。有些像中国的丽江,拥有一种独特的恬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