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掌柜七甸大饼
当一个个簸箕筛子将各种口味的七甸大饼排列在一起,我 才感觉到饮食文化水滴石穿的强大力量。糕饼可以被消化吸收, 可以瞬间踪迹全无,但它们换一个时空,换一个造型再度出现,
在流年飞逝中完成了跨越百年的役役长旅。
我始终迷恋具有异域风情的音乐,纯旋律或神秘的 哼唱,即使我听不懂一句歌词,却并不妨碍我理解它们, 甚至更加激发我无限的想象。曾经疑惑过那些进入天堂 的灵魂将如何交流,来自不同国度,被不同的母语文化 所喂养的他们,怎样突破隔阂彼此了解。忽然有一天幡 然醒悟,他们可以用眼神和音乐交流,可以通过食物来 沟通,这些都是不需要译者的语言,是婴孩般的天资。
芝麻在汉朝时从西域传入了中原,唐时称“胡麻”, 被汉人接纳之后用其做原料制成的饼称为“胡麻饼”,是 月饼的始祖。清光绪年间,七甸人王仕选,人称王掌柜, 继承和发展了胡麻饼的特色,采用吊炉烘烤的独特技艺, 发明了七甸大饼。其传统制法自那时起一直流传至今, 始终保持着纯手工制作的传统,传承至今已有五代。
王掌柜七甸大饼的配方及做法十分讲究,从选料到 烤制成功的道道工序十分严格。由亚麻籽、小麦、荞麦、 香火腿、玫瑰、花生、核桃仁、瓜子仁、松子仁等 15 种 原料及红糖水、蜂蜜等多种配料,经过选料、饼皮制作、馅料制作、成形、焙烤等工序制作而成。在老一辈昆明人的记忆中,每到中秋全家 团圆之时,一家人的饭桌上,一定要有七甸大饼。长期以来,七甸大饼一直是昆明 乃至云南家喻户晓的特色名点,产品十分畅销。它是云南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员, 它的制作技艺是前人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是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和手工技艺。
七甸大饼采用数十种杂粮做原料,从原材料选购加工到制成成品要经过几十道 工序,全由纯手工完成,保存期长,便于携带,在困难时期是人们的干粮。采用云 雾缭绕深处 3000 米高海拔种植的苦荞麦和小米做原材料,精选高原苏子、胡麻等作 为配料制成口味香浓的大饼,不添加防腐剂,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它是营养保健的佳品。大饼里胡麻和苏子所产的油里富含很高的亚油酸, 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用竹制的小簸箕盛放,既方 便携带又延长了保质期,众多食客吃过都回味无穷。几 百年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为老昆明餐饮文化 的延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当一个个簸箕、筛子等竹编制品,将苏子胡麻大饼、 苏子五仁大饼、玫瑰苏子大饼、玫瑰洗沙大饼、花生红 饼、云腿红饼等等排列在一起,我才感觉到饮食文化水 滴石穿一般的强大力量。糕饼可以被消化吸收,可以瞬 间踪迹全无,但那些消失的糕饼,换一个时空,换一个 造型,再次出现在另一排簸箕和筛子上,在流年飞逝中, 一步步完成了跨越百年的长旅,成就为享有“饼中之最” 美誉的七甸大饼。王掌柜七甸大饼比这些竹编制品活得 久,它以不断改变口味,不断升华内在的方式,从物质 消亡的控制下胜利大逃亡,作为云南传统饮食文化的代 表食品,凝结为无形的宝贵遗产。
仅从物质性上讲,一个苏子胡麻大饼或玫瑰苏子大 饼的坚固度远远比不上竹器,但它的存在与形式使口味 和记忆变得深刻而长久,那些簸箕和竹筛子也因为王掌 柜七甸大饼的特有属性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当时 光荏苒下的各种房舍建筑化作了废墟,它们仍在。它们 以自己的味道和形态,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时间。
茶马古道的出现,为七甸大饼营造出一个绝佳的展 示舞台。它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商品,见证了这段茶 马古道的独特历史,同时也是古道上往来客商的重要果 腹之物,承载着七甸本地的饮食文化,被客商带往异地, 不断增进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记忆。王掌柜七甸大饼 种类繁多,以饼重量分,从 100 克到 10 千克不等;以饼的口味分,可分为苏子胡麻大饼、苏子五仁大饼、玫瑰苏子大饼、玫瑰洗沙大饼、 花生红饼、云腿红饼等。现如今,已成为七甸非常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一张名片。
掌握七甸大饼制作方法及制作手艺的人十分稀缺,王掌柜七甸大饼的继承人和 发扬者王志娟和王志娥便是这少数人中的佼佼者。市场上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糕饼西 点,各家店铺竭尽全力渲染自己产品的美妙可口。而她们,听任岁月的风蚀雨剥, 听任红尘的喧嚣拥挤,始终拥有属于自己的沉静,与浮躁的外界保持着完美的孤儿 般的距离。为使这款家传渊源的传统文化不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她们潜心钻研, 精益求精,从选料到烤制工序都冠以更加严苛的规范。
1. 选料:上等芝麻,生长于海拔 2500 米以上的优质小麦或荞麦、无皮香火腿、 玫瑰、花生、核桃仁、瓜子仁、松子仁等 15 种原料。
2. 饼皮制作:小麦、荞麦用微火焙炒成金黄色,用传统 石磨磨细,细筛筛去麸皮磨粉,加入提前用红糖、白砂糖、 蜂蜜熬制的糖浆,揉成面团备用。
3. 馅料的制作:将苏子、胡麻、花生、核桃仁、瓜子 仁、松子仁等按配方比例用大锅炒香磨细,加入用红糖、白 砂糖、蜂蜜熬制的糖浆,加入大火炼制的菜籽油搅拌成糊状 备用。
4. 制作成形:按照馅料 60%、皮料 40% 的配比制作成 形。饼皮所备原料搓成面团,用面杖慢慢碾压成扁平状,便 于内馅盛入,依据人们的采购需求,和出大中小型皮面装量 取材。大的一般做成簸箕大小,称重约每个 7 千克~ 8 千克。 中到竹筛子大,约 3 ~ 4 千克一个。小至盘子大,约 1 ~ 2 千克一个。再用软化后的十四五种内馅放入扁平的皮料内并逐渐收拢外皮,内馅包好后用手工压成扁平圆形,成形后在饼面书写“中秋月饼” 字样。
5. 焙烤:用当地人们称之为大根头的木材生火烧旺,将用盘盛好的大饼,慢慢 移入锅中,而后盖上锅盖,置入火中。炉锅上下必须生火,上面火稍大,下面采用 子母火烘烤,在这个过程中需经常揭开锅盖观察。如火太大,需撤出大火降温,以 免大火烤煳产生烟味。这样一步一步地加火撤火,使炉中的大饼水汽得以平衡蒸发, 内中馅料产生高温后,致使各馅料精华融合营养均衡,并得以持久地保留其中。待 饼皮面变至金黄、酥脆时,观察内馅,内中水分得以彻底蒸发烘干后,则表明整个 大饼烧制成功,即可出炉。
从原材料的优选到焙烤技艺的精益求精,这样制作出来的七甸大饼,仿佛为食 客提供了一张享乐的餐台和赏心悦目的美味。大饼出炉后用竹编制品盛装,竹子的 清香与大饼合二为一,食之香甜可口,舒心润肺。大饼成为如此迷人的糕点,以至 于它从边缘漫溢出来的焦香色看起来就像飘摇在酒肆外的幌子。即使以瘦身塑形为 终生追求的美女们,也难以抵抗它散发的阵阵诱惑。虽然时刻告诫自己要控制饮食, 她们也会奖励自己一块新鲜出炉的玫瑰苏子饼,小口小口品尝它的香甜糯滑,如此 美味,滑下喉咙的时候能感觉到味蕾美妙的漾动。
在保留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王掌柜新一代的传承人不断学习,引进了许多 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姐妹俩齐心合力传承父辈伟业,兢兢业业,辛勤钻研,传承 王掌柜传统大饼制作工艺,使得这一传统技艺得以留存。此外,在先辈基础上, 姐妹俩也在经营中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意识,融入品牌创新的理念,将王掌柜七甸 大饼发扬光大,确保了传统手艺的传承,继承了无形的文化遗产,实现了文化、 记忆的延续。
百年沧桑附着在每一款形式、口味各异的大饼之上,通过美味的流传实现了自 身的不朽,王掌柜七甸大饼因此具有了神话传说一般的地位。关于人们最朴素的沟 通语言——食物,也借助于它,与美食文化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2015 年,七甸大饼被列入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