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湖澄碧时光不老2
书名:行走的光影 作者:闻冰轮 本章字数:2622字 发布时间:2024-06-15

寻幽幽古道情


来到这片古韵弥漫的地域,自然想去那条古老的、有着马 蹄回声的小道上独自漫步,让魏晋的优雅,江左的风流,变得 甜蜜而具体化。在悠缓的节奏中,吟一首悠悠古诗,带一点烟 火气息,像陶潜和王维曾经梦见过的那样。



阳宗海是一片有古韵的疆域,曲径通幽处,潭清 空人心,古迹文物、参天古树、山野古歌,无不记述着 一段璀璨的历史过往。关于阳宗海的故事,可以上溯到 一万年前。
红山遗址的发现,打开了一扇通往新石器时代的大 门,将阳宗海坝子的人类文明史往前拉了一万年。石器、 青铜器以及夹砂灰陶片等文物横亘万年光阴之后,重见 天日,为研究滇流域的青铜文化,留下一笔宝贵的物质 遗产。
阳宗海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临湖,山色如黛, 美丽宜人。阳宗海水域面积与蓄水量在云南高原九大湖 泊中排名第三,加之历史人文深厚,“阳宗八景”历来备 受文人墨客青睐。清康熙《澄江府附郭河阳县志》和道 光《澄江府志》,明确记载着“阳宗八景”。历史上“阳 宗八景”每一景皆有诗赞,已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民间 流传,独具文化特色。阳宗海这部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的书,厚重而久远,蕴含智慧与传奇。梵境龙潭,清泉潺潺,本土民族与中原民族互相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成一个 民族大家庭的整体,历经千百年的风雨之后,矗立在这块土地上。沙帽山古墓群的 发现,确立了那个远古时代里,阳宗海坝子的先祖在这里创造的璀璨农耕文明。

明洪武十五年(1382 年),驿道商贾往来繁忙,七甸为云南四大驿道中的“滇 桂道”“罗平道”的必经之地,沿线有黄土坡哨、保安哨、七甸哨、大哨等,军民共 同开筑道路,准古法,广十丈,以三十里为驿,掀开了古道文明的序幕。来到这片 古韵弥漫的地域,自然萌生出强烈的愿望,想去那条古老的、有着马蹄回声的小道 上独自漫步。
最浪漫的一条古驿道,应该在汤池。
汤池镇原名汤池驿,是旧时“滇中粮仓”通往省城的重要驿站。因了汤池温泉 的天赐地利,这里云集了大大小小的马店和商号,旗号飘飞,商贾云集,每日马帮 南来北往,小镇因此富甲一方。细雨霏霏的黎明,我徜徉在幽幽古道上。耳机里播放的旋律中系着依依的愁绪, 眼帘上犹浥着轻尘。马蹄声已渐远,叫卖声亦渐渺,《甘州曲》《凉州词》《阳关三 叠》的节拍里我徐步向前,琴音诗韵的古驿道右边是马店、茶坊、温泉,左边是烟 馆、商号、马店,密密麻麻铺排于老街青石板路的两侧。以舒缓的形态步入古人的 梦,步入马锅头的世界,足迹下重重叠叠多少南来北往的蹄印。

行走在驿道的江湖,市井间流传着马锅头丰富多彩的故事,关于传奇,关于恩 怨,关于是是非非,关于天高水长。因为这些踏足四方的行者,天下浓缩为一曲民 谣,一段闲话,一件器物,一桩公案。小镇因此鲜活而丰满,怡然而自足。穿过最 喧嚣热闹的街区即是著名的老澡堂,可容纳上千人入浴。每年端午节这天,女人必 须同时沐浴,男人在这一天里却不许入池,这就是著名的“女占男塘”现象。
鞋印踩着深深的马蹄印,行走便有了特别的味道。在悠缓的节奏中,吟一首 悠悠古诗,带一点烟火气息,像陶潜和王维曾经梦见过的那样。古驿道充满故事,三十匹马以上为一队的马帮,通常在汤池住一宿,第二 天踏着晨曦匆匆上路。马背上卸下的雪白粗盐,日用百 货,是人们翘首以盼的物品。马锅头们讲述的骇人传奇 以及莺莺燕燕,是坊间茶余饭后乐此不疲的调料。民国 年间,一名姓苏的老头告老还乡,每日里叼着精致的烟 斗坐于门口养神,颐养天年。这日恰逢马帮押银路过, 浩浩荡荡颇有排场,苏氏老头起身探看,马锅头竟是自 己昔日部下。旧僚相见把酒言欢,席间要下白银三锭, 建成一幢汤池驿最华丽的房厦。此房如今仍静立于汤池 老街,每根柱子、每根房梁都与当年毫无二致。墙上的石缝与沉绿的苔藓,书写着昔日的深刻记忆,记录着汤池驿的繁华过往。

汤池古镇素称会城锁钥,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大理国时代由昆明通往贵州、 广西的古老驿道均经过此地。元朝末年设驿站,明代改为汤池巡检。清末修筑滇越 铁路,从阳宗海西北岸通过,设有阳宗海车站。1922 年修建的昆那公路亦经阳宗海 西北岸。安石高等级公路经阳宗海西北岸,到昆明 35 千米,宜良 17 千米,九乡 59 千米,石林 46 千米,交通尤为便捷。
从茶叶寺到关松庙,老爷山十九峰以下,仍有古驿道遗迹可寻。多少现代的愚 公正在高原小阳春的艳阳下移山开道,路机的履带轧轧,铲土机孔武地举起,起重 机碌碌地滚着辘轳,为了铺一条巨毡连接两个城市,为了迎接一个新时代的驶来, 四衢无阻,千车齐毂并驰,南昆铁路与滇越铁路并肩从山腰一掠而过。那条远古绵 延的古驿道就这样在历史的烽烟之中,永远地消失了,变成了现代时空里一缕淡淡 的烟雾,只残留下若隐若现的几段痕迹。依稀还能看见马帮人风尘仆仆的脸,还能 看见役役征尘中马背上的累累血痕。那些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记还顽强地铭刻在几段 残留的驿道上,向着老爷山蜿蜒延伸,仿佛要驰骋放纵至超速,在亢奋的脉搏中, 沾染上一点带着汽油味的时尚。
情韵妙曼的古道,在七甸大哨村。
七甸古驿道缘起唐、宋、元、明时期,顺应中央和地方政府发展驿站交通的需 求,尽管现已是一条几乎消失的古路轨迹,却凿凿记录着这条遥远驿道的来龙去脉。 马帮跋山涉水,风霜雨雪,把生命的长度抛洒在深邃难测的深山丛林。经呈贡水海 子、黄土坡、头甸、新发村、大哨入汤池,约 30 余千米的道路蜿蜒于山林峡谷间。 南来北往的马蹄在长条石头上踩出深深浅浅的印子,光滑的石面投射出那个交通不 便时代的人们对于沟通和外联的强烈需求。
七甸古驿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南宋时,大理马帮贸易兴隆,七甸古 驿道自然成了商贾交易之地,持大江南北口音的商客擦肩而过,刀砍斧削的“五尺 道”,骇人听闻的“蜀身毒道”成为一道赫赫有名的风景线。每逢雨天,商人们便 会在此驻足,饮酒谈事,漫话江湖。清朝末年,昆明著名商号“同庆丰”羽翼丰满, 商业版图一天天扩张,庞大健硕的马队在古驿道上格外醒目。为了增强大宗马帮的 运输能力,“同庆丰”广集财源、广招劳力扩修了古驿道,一时间人马商贾络绎不绝,沿途客栈时常爆满,流传下多少奇闻逸事。

因为拥有古道驿站,因为还能寻觅到它们的踪迹,这片地域立刻变得亲切可感, 情思悠悠,各路文人对此思慕不已。很多文青自发组织徒步探寻古道之旅,通过再 走古道的感受,还原当年马帮役役的风采神韵。一个地方,假若少了古风徐徐,少 了古道幽幽,似乎顿时少了很多文化元素,也少了许多灵韵。在文人心中,一座城 市纵然高楼林立路网繁织,也不如一条小小古道有魅力,因为它能够让古风扑面而 来,让魏晋的优雅,江左的风流,变得甜蜜而具体化。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行走的光影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