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味蕾诉说灵魂的革命——宜良烤鸭3
书名:非遗绝唱 作者:闻冰轮 本章字数:5307字 发布时间:2024-06-25

宜良的一张崭新名片

今天的宜良烤鸭名家,和刘文一样都出身于农户,但是,宜良烤鸭能烤出百万身家,也许刘文生前做梦也想不到。
宜良的兰学成、徐双禄,就是以烤鸭起家,先后打响了“昆明兰老鸭食品有限公司”和“双禄酒店”,还是以鸭子为餐饮的主体。现在,以烤鸭为主的李烧鸭、水笑鱼等加工企业,在养殖、加工方式上进行科研,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提高宜良烤鸭的品位,在市场上打响喊亮了自己的品牌。
当年刘文在狗街火车站开店烤鸭,却从来没想到坐着火车出去把生意做大,如今,宜良烤鸭已是香飘万里,给宜良人留下了一份口福、一个生计,一个新的发展后劲。这是一个宜良的符号,也是宜良的一张名片。
如今,这名片上又写上一个人的名字:兰学成。
从兰学成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宜良烤鸭的一种传承。
昆明人都知道,在昆石公路宜良县李毛营段的西侧,一块用混凝土筑成的碑立在骄阳下,上书“北有全聚德,南有兰老鸭”。其背景是一家装修豪华、占地广阔的饭店——学成饭店。
20多年前,宜良人兰学成靠烧石灰起家,开设学成饭店,成立公司,让兰老鸭家喻户晓。公司从最初的一家饭店,发展到顶峰时期的12家。然而宜良烧鸭从饲养、屠宰到加工的不规范,最终让这个龙头企业吃尽苦头。由于劣质的货源,兰老鸭的经营在2004年跌入低谷,饭店关闭得只剩4家。时隔7年,兰老鸭痛定思痛,再次进入发展期,下属企业13家,包括饭店、外卖店、食品厂、鸭厂、屠宰场,每年生产销售烧鸭、酱鸭、玫瑰鸭100多万只。兰老鸭20多年走过的历程,成了宜良烧鸭的缩影。如今,兰学成的另外一个身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宜良烧鸭”的传承人,兰老鸭高举帅旗,担子很沉重。
兰学成出身穷苦,20岁出头时,他跟着生产队外出烧石灰。
到1984年秋,在昆明烧石灰、卖石灰膏的兰学成已小有名气。一天,其好友相约到他家小聚。拿什么招待呢?这愁坏了兰学成。幸得老乡提醒:“狗街烧鸭有嚼头。”于是兰学成赶往宜良狗街,次日清早,在狗街桥头买了十五只烧鸭,乘米轨小火车,历时四个半小时赶至昆明,带到住地已是正午,兰学成小妹的拿手菜早已上桌,朋友们叫学成:“甭忙了,冷鸭子就不必上啦。”热情、执拗的兰学成坚持把烧鸭砍上桌来,小屋顿时热闹起来,喝酒、猜拳、谈古论今。饭毕,一位朋友问:“学成,你提来几只烧鸭?”兰学成答:“十五只。”朋友疑惑,在座的仅有七人,竟然能吃掉十五只烧鸭。小妹也奇怪,自己用心做的好菜却不受欢迎,剩余不少。兰学成却心中暗喜,终于有招待朋友的菜了。
兰学成朋友甚多,每月有一二十次招待,为了方便,他索性在小菜园开了家烧鸭店,取名“歪宗烧鸭”。朋友纳闷:“世人都觉正宗好,你却偏拿歪宗叫。”兰学成笑答:“正宗随处可见,歪宗世间难找,我本是歪宗,怎能骗人?”由于学成勤奋好学,弄通了宜良烧鸭“一点蜜”的秘密,加之“歪宗”悬念的诱 惑,宾客蜂拥而至,买烧鸭的市民排成长龙,常常阻断交通。
这时,一位老人盯上了兰学成,暗中打听,详细了解,三个月后登门来访。兰学成不敢怠慢,热情款待,酒菜上桌,无话不说。在交谈中,兰学成感到来者高深,无论是鸭子的习性,还是烧鸭的技艺,无不精通,不经意间便到了深夜,两人只好在值班室和衣而睡。
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名震滇中的刘烤鸭的第三代掌门杨德春师傅!
杨德春老人住在狗街西村,是宜良的“活宝”,是兰学成跪拜的师傅。此前数十年,刘文曾收徒三人,有其四子刘荣昌,同村人马超福、杨国才,可惜三人都不幸相继去世,只有杨国才将宜良烧鸭技艺传授给长子杨德春。2007年6月11日,兰学成正式成为京都烧鸭第 四代掌门,宜良烧鸭技艺在单传半个多世纪后又终得传人。
斗转星移,十年后兰学成学得老人传授的知识,烧鸭技术炉火纯青,并用自己的名字开了多家学成饭店,同时秉承“吃完有奖,拒开超额发票”的经营理念,一时间,各家报刊纷纷报道:“学成烧鸭顶呱呱,千里飘香进万家。”老人得到消息,哈哈大笑:“好,好,好!十年磨炼,终有传人。”
自从1988年兰学成在昆明市东华小区铁路边成立第一家学成饭店后,其经营势头很猛,1994年发展到4家,1995年成立了昆明兰老鸭食品有限公司,到1997年,兰老鸭已经在昆明各地拥有12家饭店,兰老鸭在昆明已享有盛名,甚至出现顾客为争座位而打架的情况,但是兰老鸭的失败,很大程度上也在烧鸭上。
兰老鸭总经理尹波回忆,由于发展过快,兰老鸭遭遇了鸭源紧张,长期用北京鸭的兰老鸭,开始大量从市场上采购鸭子,而市场上的鸭子质量参差不齐,对鸭子体内的药物残留、激素都无法把关。1999年昆明世博会后,餐饮企业又开始陷入恶性价格竞争,兰老鸭的经营每况愈下,到2004年,只有4家饭店在经营,此时兰学成不仅将10多年的盈利全部亏空,还欠下500多万元的债务,这个宜良烧鸭行业的龙头企业,其兴盛衰退成为整个行业的一个缩影。
尹波说,宜良烧鸭行业所存在的问题,从1982年开始就已经出现。根据政府的资料记载,上世纪80年代,宜良养鸭数量从20万只猛增至数百万只,但以数量取胜的战略带来了一些问题,宜良烧鸭遍布全省各地,价格以只来计算,结果就有不良商贩将半斤的烧鸭也拿出来卖,价格很低,5元一只,甚至卖到2元一只,价格竞争导致商家追求低成本,因此货源中很多都是死鸭、病鸭、残疾鸭和年幼的鸭子,养殖户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还给鸭子喂激素。
在屠宰环节、制作工艺上,商家也普遍存在不规范行为,尹波说,很多都是低矮棚子,烟熏火燎,卫生条件无法保障。
2011年1月28日,兰老鸭曾作《拯救宜良烧鸭》一文,文中明确指出宜良鸭产业存在的问题:鸭源渠道杂乱无章,鸭子品种五花八门,翻代鸭占据了市场,劣等鸭秧因基因变异,极不健康,导致鸭子在饲养过程中死亡率高,畸形鸭大量出现。饲养鸭子的环境也很恶劣,人鸭混居,没有排污设施,到处粪便堆积,鸭子相互感染,容易生病,鸭农为保鸭命,多加针药,这样的鸭子品质低劣,不堪食用。
如今77岁高龄的杨德春说,目前在宜良已很难找到真正的滇麻鸭,烧鸭工艺也乱七八糟:“连小娃娃都在烧鸭子。”另外,外地人也加入到烧鸭行业,打着宜良烧鸭的品牌,烤自己的鸭子,让宜良烧鸭在市场上真假难辨。
“让我感觉只敢吃自己的鸭子。”尹波痛心疾首。
宜良烧鸭,这个从上世纪70年代 开始在宜良局部范围产生影响力,再到上世纪90年代因兰老鸭而全省家喻户晓,品牌效应曾达到巅峰的行业,却长期饱受负面因素的困扰,走入困境,引人思考。
2004年以后,兰老鸭痛定思痛,发展战略从昆明转移到宜良,自己建设了鸭子养殖场所,每月有3万只左右的鸭子供应,仅位于昆石公路宜良县李毛营段西侧的学成饭店,每月就能卖出上万只烧鸭,效益也回到了曾经的巅峰时期。
目前在宜良,已经形成了以兰老鸭、李烧鸭为首的龙头企业,兰老鸭走餐饮路线,李烧鸭则走深加工软包装路线,为宜良烧鸭行业的发展壮大举起帅旗。
尹波说过一句话:“武术的最高境界是内功和借力,而企业取胜同样如此。”企业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企业内部挖掘潜力、要效益,自从杨德春给兰学成传授手艺起,兰老鸭的烧鸭制作工艺在宜良就已经首屈一指,如今,这种传统单传的方式已被打破,为了有效传承传统工艺,兰老鸭走办学之路,有志之士均可以参加培训,学习烧鸭工艺。
另外,尽管兰老鸭自己建设了养殖场所,由于政策支持不够,养殖场所还不能完全达到规范的要求,烤制技术上,传统的闷炉和经过改良的铁炉均得到保留,但是这些都还不够。
尹波说,他希望宜良烧鸭行业得到政府的支持,划出一个正规的饲养区域,对屠宰加工工艺要制订标准,烤制技术同时也要标准化。
兰老鸭在走入低谷7年后,如今又进入发展期,下属企业13家,每年生产销售烧鸭、酱鸭、玫瑰鸭100多万只,先后被评为“中华特色美食名店”、“中国餐饮名店”、“云南省餐饮名店”。
在兰老鸭的推动下,2009年,宜良烧鸭已被评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学成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宜良烧鸭”的传承人。宜良烧鸭,这个百年来形成的品牌,终于在企业、政府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重新开始焕发活力。
不过,宜良烧鸭和全聚德烤鸭相比仍有差距。目前全聚德烤鸭的价格是228元一只,宜良烧鸭最贵的也才40元。尹波认为,从源头开始,宜良烧鸭的质量就普遍不如全聚德,就算兰老鸭一直在精心打造,烧鸭的质量与全聚德相差无几,口感与全聚德各有千秋,但是这改变不了现实的差距,宜良烧鸭还没有商标,兰老鸭要走的是历史文化道路,努力做成百年老店。
“北有全聚德,南有兰老鸭”目前只是一个口号,但是这是兰老鸭长期奋斗的目标。
2009年,宜良县鸭产业协会成立,这是一个半官方性质的协会,由畜牧、发改委、经贸、农业等十多个部门和龙头企业、养殖大户组成,成立的背景就是宜良烧鸭行业很大,管理责任不明确,感觉每个部门都可以管,却都没有有效管理,宜良县虽然在2005年出台了养鸭标准,让鸭产业的源头开始有章可循,但加工滞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鸭产业发展今后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宜良县鸭产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实现了三次飞跃,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 革开发的深入,宜良大量引进北京鸭和技术措施,鸭子养殖数量增加,实现第一次飞跃;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养鸭数量的增加,宜良官方加大对鸭产业的扶持,引进技术,建立鸭绒制品、软包装食品厂,实现从养殖到加工的飞跃;第三次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的变化和生态、健康、安全理念的融入,宜良养鸭业在养殖规模扩大的同时,以无公害、绿色产品开发和标准化生产的理念,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目标迈进,李烧鸭、兰老鸭的发展壮大,让宜良烧鸭入选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注册了“宜良烧鸭”地理商标。
2010年底,宜良县规模养殖户1100户,个体种鸭饲养场138户,饲养种鸭33万只,全县商品鸭饲养量2000余万只,从业人员近5万人,从事白条鸭屠宰加工销售户200余户,从事烧鸭加工销售的近千户,全县建有年加工300吨羽绒、8万余件羽绒被服制品的大小冷库21座,鸭产业产值5.8亿元,成为宜良县一大支柱产业。
围绕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目标,宜良烧鸭还将继续走下去。
近年,宜良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授牌仪式在宜良学成饭店隆重举行。昆明兰老鸭公司董事长、学成饭店老板兰学成拜师学艺“学成正果”,与师傅杨德春一同从有关领导手中接过了“宜良烧鸭”制作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的“金牌”,标志着云南(食品类)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宜良烧鸭”、云南(食品类)第一个代表性传承人双双落户宜良。
北京现在的烤鸭分三个流派,其代表北京全聚德传统老字号以工艺制胜,便宜坊闷炉技术主打营养牌,大董细分市场面向高端人群。
宜良烤鸭也面临着竞争的风险。市场上如今打宜良烤鸭的招牌很多,这样就可能砸了宜良烤鸭的牌子。在昆明市场你很难区分谁是正宗的谁是假冒的。将这个产业规范,做大做强,并推出新产品,可能还大有文章可做。

你也可以学习制作美味烤鸭

在网上可查到烤鸭的详细制作方法,不过那是很专业的做法。民间有人将宜良烤鸭总结为文,简述如下:
烤鸭味好,看相也好。制作它要鸭1750克、椒盐5克、蜂蜜5克、大葱15克、葱汁5克、姜汁5克、甜面酱50克。     
制作方法如下:
1,鸭子宰杀后烫退羽毛,在左翅膀下切一小口,掏出内脏,食袋,取下鸭舌,从关节处切去鸭翅前梢和鸭掌,用一节长约10厘米芦苇杆削成叉形,从翅下小口放入胸腔,撑住脊骨与三岔骨,使鸭胸脯挺起,用清水漂洗干净,取出鸭钩,吊住头部,在左侧口吹气,使鸭皮张开,放入沸水锅中滚一滚,立即出锅,再把7厘米长的细芦苇杆削成两端斜形插入肛门,保持腹内汤水不外流;将大葱洗净取其葱白待用。
    2.用蜂蜜在手掌上化开,均匀涂抹在鸭身上,然后用鸭钩挂在鸭脖上,两只翅膀用小棍顶开,挂在通风处晾皮2至3小时,并且腹内注入葱姜汁。
3、烤鸭炉用干松网结成团(每炉需十公斤左右干松毛),点燃炼炉,30分钟后,炉体发热,松毛火苗已下,再用火铲将松毛炭火抚平,然后将鸭子吊在炉口上,盖上盖子,焖烤10分钟左右,转动一下腹背,让鸭体受热均匀,约30分钟成熟。
4、出炉后,拔去肛门芦苇杆,挖出腹内汤汁,剖开斩成长条形,整齐入盘,保持鸭形,也可片皮切肉,剔骨蒸汤,上桌时带花椒盐,葱白和甜面酱。这样,一只色、香、味、形俱全的宜良烤鸭就做好了。
这一实用文本昭示了美食家在饮食文化上的倾情投入,热爱美食的你不妨亲自动手一试?


带有传说性的舌尖之味

宜良烤鸭,历经时间变革,沐浴几起几落,终于成就出香味和舌尖相互交织的魔幻篇章。它的伟大之处在于既体现了美食传承,又影响了整个昆明城的美食文化,喷香的滋味回荡在昆明城区主流美食或非主流美食的舞台上,经久不衰。
餐桌上无人会拒绝一只喷香出炉的烤鸭,也无人能抵御那世间罕见的美味,它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既骄傲又自豪,却依然充满情趣。烤鸭就是这样以它特定的小火慢烤妙法,推开一道别致的饮食文化之窗,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层层烟幕,看到了从烟幕中诞生的崭新美食篇章。
美食是带有传说性的舌尖之味,它必须由品尝者传播美名。
烤鸭的诱人是货真价实的,它从古老的凡俗生活中走出来,风靡了昆明美食餐桌。它因为取悦了食客们的舌头,所以创造了全国性的美誉,引来大江南北各种食客,吸引了众多美食爱好者。烤鸭的美名在不断的轮回中继续传播着,烤鸭的美味在不断的繁衍中浓浓飘香着。
舌尖上的舞蹈,美不胜收。


上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非遗绝唱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