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光大,终成一绝
为什么烤鸭技艺在宜良得以光大发扬、发展成为一绝呢?
这同宜良的地理环境有关。
早在唐樊绰的《蛮书》里就记载云南有鸭子养殖。根据史籍记载,云南养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864年。清道光年间,宜良坝子就开始了小规模饲养鸭子的历史。宜良坝子的气候特别适于养鸭子,它夏天平均气温是28度,冬天是12度,全年平均气温在16左右。加上这里的地理条件也造合,这里的鸭子基本是放养,所以肉较瘦,比北京烤鸭的肉瘦多了,口感好多了。
滇麻鸭,一种体格较小的家禽,在1000多年前,还只是一种每年从西伯利亚飞往云南过冬的野鸭,后经宜良当地人捕捉、圈养,形成了滇麻鸭品种。此后的几百年间,宜良人对于滇麻鸭的食用主要局限于炖。
北京烤鸭的鸭是“吊养”。什么叫“吊养”呢?这种鸭子肥大,全身白色,每天定时由技术工人将用莜麦面和其他营养物调好的饲料,一团团地塞入鸭子食道中,鸭子几乎不会自己进食了,这也是衍生出“填鸭式教学”这种说法,典出于此。
品过北京烤鸭的人都有体会,那鸭很肥,一口下去全是油。只是近些年北京烤鸭有此改进,选用瘦型的鸭而已。北京烤鸭片成小片配黄瓜配荷叶饼蘸甜面酱吃,不过吃法似乎太雅,太单调,且价格奇高。相比之下宜良烤鸭的优势就显而易见了,加上宜良的烤鸭由水土造就的本身材质的关系,其味和口感自然独特佳妙。
品宜良烤鸭还需细说刘烤鸭。
刘文对烤鸭事业精益求精,为保质重誉而到了执拗的地步,故当时有一句俗语流传:刘文的烤鸭好吃,脸嘴难瞧。
每年秋后麻鸭初肥,刘文便带着徒弟杨国才等应邀前往省城,在省府及所属四大厅大显身手,满室赞叹,技惊四座,曾获各界人士嘉奖褒扬的对楹联匾牌锦旗无数,蜚声全省名流界。
刘文有子刘文达,善养鸭,不善烤鸭。刘文高徒杨国才,艺传其子杨得春。
刘文在烤鸭子的时候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北京烤鸭用糖水抹鸭子上色不同,他采用云南的蜂蜜来上色。当时的北京烤鸭子是用几根筒子来支撑,他却用鲜芦苇进行支撑,这样烤熟的鸭子上就带有芦苇的清香甜润。烤鸭子所用的青松毛编成的松毛结,也和北京的木炭烤制不同。
三十年代初,刘文得到县里的推荐,到省城为当时的省主席龙云烤鸭子。由于他亲手烤制的宜良烤鸭味美独特、香脆酥嫩、食而不腻,省政府送了他一块匾牌,上书“京都烧鸭”,派专人送到刘文的小店挂了起来,取代了原来的店名“质彬园”。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方大学南迁,钱伟长、国学大师钱穆等教授和一些学生遇上节假日,就专程坐着火车来狗街品尝烤鸭。食过之后,啧啧称道宜良烤鸭颇具特点,比起北京烤鸭来毫不逊色,且比北京烤鸭更口感细腻品质佳妙。刘文烤鸭渐渐出名,在各界人士中得到广泛褒扬。
现在的宜良烤鸭不但是婚丧嫁娶、宴客迎宾的桌上珍品,也是普通人家的寻常菜肴。刘文给宜良人增添了骄傲与自豪,川菜横扫天下所向披靡,但在宜良却折戟沉沙,宜良人都说,原因就是这里有烤鸭。
根据现仍在世的刘文之嫡传弟子杨国才之子杨德春(第三代嫡传人)的总结讲述,刘文在鸭子烧烤工艺上的改进创新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 北京用高粱杆做撑筒,刘文就地取材,改用旧时南盘江边到处都有生长的芦苇。每鸭共用四根,两翅下的撑筒两根,另在胸腔之内放一根,将腔膛撑空,以利热力透入,还在鸭屁股中塞一根屁筒。按烧鸭炙熟原理,实为内煮外烤。经确测,明火烧尽之后的炉温达到400℃。白条鸭放入炉中,随着受热不断升温,鸭体内的水份就溢出积存于体腔之内,并很快涨沸,内膛是被水煮和腔内散不开的热气蒸共同加工成熟的,外皮则直接靠炉温烤熟。因此,从下肛内插入的屁筒 (中间必有节),既堵住了膛中水份不外渗下泄,使之在体内长时间存留,鸭体也就成熟得越透,从而实现骨肉酥离。另外芦苇又在煮烤过程中散发其清香味,因而其食味就别具一格。他使用鲜苇做辅材,应该是从端阳节用苇叶包粽子而有清香味得到的启发。另外,由于使用了撑筒,烤熟的鸭子成型美观,有仰首挺胸,气宇轩昂之态,邑谚所说“烧鸭脯子拎着”,即是对其固有的商品造型的准确描述,并久已深入人心。
二、北京用麦芽糖水做鸭胚表皮涂料,刘文改用滇产蜂蜜水,用蜂蜜水涂抹表皮,反复搓揉后鸭表皮极易于吸收。(旧时防冬天手皴开裂也是用蜂蜜擦抹手背反复搓揉让皮肤吸收,刘文应受到此法启示),因而烧炙后烧鸭更能提色呈金黄赤铜色。而麦芽糖比蜂蜜的被吸收程度差,烤炙后表皮上残留的糖汁易变焦黑,成品的外色稍黯。《云南风物志》评价说:“宜良烤鸭一点蜜”,正是对此项改进工艺成功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三、刘文在燃料上也做了重大改进。北京燃料用木柴,烧成炭烬后放入生鸭烤炙。而刘文结合本地实际,改用青松毛结做燃料。松毛结燃透时间短于木柴,可使炉温迅速提升又使热量得到充分集中利用,无烟气而有清香味,燃烬热度均匀持久,所用土炉保温储热性好,从而保证了足够的烧烤温度。经过反复试验,每炉鸭子的加盖烧烤时间为40分钟。时间不到不起盖,中途也不能揭盖闪火泄热。规定时间到了,才能揭盖取食。邑名士严子述先生《食烧鸭诗》所云:“炮燔仗火工,土灶松烟馥。出炉气蒸腾,炙手香盈掬”,正是对此情形的生动写照。刘文烧鸭,提着鸭腿骨一抖,腿肉即离骨脱落。俗谚云:冷鸡热鸭。烧鸭趁热食用,软骨可嚼。一只鸭子只丢四大骨(两腿两翅),余皆酥嚼啖尽,越嚼越有味。
由于使用了撑筒,烤熟的鸭子成型美观,有昂首挺胸,气宇轩昂之态,甚至产生了宜良歇后语:“烧鸭脯子——拎着”。
四、刘文烧鸭,首重选料。
宜良传统鸭种为滇麻鸭。麻鸭属瘦肉型鸭种,过去民间养殖多以母鸡孵化,数量有限,因而饲养也较为精致。民国12年(1923)江川县人王开兴(住匡远镇土桥村)携带其家乡地区发明的家传谷桶火抱鸭技艺进入宜良,并逐步推广这种较为先进的孵化方法后,宜良麻鸭的饲养数量才有了显著的增加。据初步估算,王氏火抱鸭技艺传入前,全县麻鸭的饲养数为1万多只。而此后则迅速发展,到40年代后期已发展到数万只。
江川火孵鸭历史已有百年,该县养鸭规模也是百年徘徊,没有做大。而一山之隔的宜良却迅速做大,这主要是受惠于“京都烧鸭”的创牌成功,所谓名牌效应吧。
麻鸭长期生活在滇中地区,其基本生长规律是:除专门饲养生蛋的老鸭外,一般的育肥鸭是不过冬的。冬季积攒的鸭蛋,一般在开春后天气渐暖时孵化。旧时没有电暖设施,才出壳的小鸭受不得低温,因此天不转暖不孵抱。待第一批小鸭孵出后,已是春分时节。此后陆续孵抱,到夏五月许即停止孵化,以保证最迟一批小鸭也能在秋末育肥宰杀。由于这个季节上的原因,麻鸭的生长期大抵与坝子中大面积的水稻种植时间相一致。而宜良坝子水田面积宽广,全部鸭子都是放养在水田中。旧时不施用化肥农药,水田里小鱼小虾田螺之类及各种活物很多,麻鸭是吃富含有机质的生物长大的,体内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也十分丰富,因此肉质特别的鲜美,是真正的有机食品。到水稻收获季节,所有麻鸭都已渐次长大,又能吃到刚成熟而掉在田里的谷粒,身体得以迅速催肥。对联“西村秋后乳鸭肥”,正是这种育肥方式的真实写照,也是吃烧烤滇麻鸭的最佳时令。宜良习惯的说法是,待秋末霜降之后,鸭子的骨头就硬 了,肉质也变老了,食之无味,一年的烧鸭也就吃到头了。
季节性极强成为旧时滇麻鸭生产及烧烤加工的一个显著特征。
刘文所选用的鸭源也同样是按照上述季节特征育肥的。别人饲养的鸭子都入不了刘文的眼,即达不到他的选料要求,因此令其第三子刘荣逵养鸭,并创出一整套养鸭的技艺规范。开始放养的小鸭是用大篾箩挑运,宽敞的篾框累叠起。以后再放养到水塘。去宜良就会看到群鸭在水沟池中嘻戏的景象,很是欢畅。
所谓“食不厌精”。刘文炮制烤鸭就是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从选材到加工到工艺,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品质烧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