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你在哪里——叙事长诗《阿诗玛》6
书名:非遗绝唱 作者:闻冰轮 本章字数:3188字 发布时间:2024-06-24

斐然夺目的艺术成就

长诗《阿诗玛》,主要刻画、塑造了两个主要人物:阿诗玛和阿黑,他们是兄妹,是长诗的主人公,是劳动人民,也是撒尼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对立面人物,也主要是两个人物:热布巴拉和阿支,他们是父子,是压迫、剥削者,是彝族社会封建领主的代表。
长诗《阿诗玛》展开的矛盾斗争,是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诗篇中,封建领主的代表——热布巴拉父子,是狡猾、愚鑫而怯懦的、被嘲笑、抨击、鞭挞的对象。撒尼人民对热布巴拉父子的仇恨,表现了人民对封建压迫剥削者的仇恨,撒尼人民歌唱阿诗玛和阿黑的美丽、智慧和力量,也就是歌唱自己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长诗通过描写圭山地区的风光场景以及有关具体事物,体现出人物的民族性和个性。因此,长诗主人公阿诗玛和阿黑这两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那么富有民族性和个性,又那么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阿诗玛》的艺术成就是斐然的,不愧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艺术精品,同时又是彝族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它对彝族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与浪漫主义精神的发扬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学,都是各族人民集体创作的精神财富。一部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从创作到流传,都有该民族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方式,也就是只属于这一个民族所独有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方法和手段。特别是长篇史诗和叙事诗的创作,就更能体现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阿诗玛》作为彝族文学史上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相结合的杰作,这种特殊性就表现得更明显。首先有着对彝族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继承性;其次,对神话传统的继承性与人物的传奇性特征;第三,展现人民的理想与人物的悲剧命运。
二、《阿诗玛》独特的故事结构
任何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都必须通过一定的艺术构思、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构成一部完整的文艺作品把它表现出来。尤其是那些篇幅较长的小说、戏剧、电影和叙事诗,对于人物、事件、环境、矛盾冲突的艺术构思及其相互关系的前后呼应和合理的处理,也就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合理组织与布局,使其既要合情合理地展开与发展,又要做到艺术上的完整、和谐统一。这是考验一个作家艺术功力的标志之一。整理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尤其是民间长篇史诗、抒情诗和叙事诗,也同样存在如何从所搜集到的原始材料中,经过整理者的分析、研究、剪
材取舍、精心构思、细致布局,组织结构出一个比较符合原诗风格特点的完整统一的故事。《阿诗玛》在结构故事情节方面,就有其独特性。
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阿诗玛》中采用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形式的,作者使用多种艺术手法使《阿诗玛》尽善尽美。灵活地应用了伏笔、夸张、讽刺等综合技巧,诗歌写作中的很多重要手法也都用上了。为使语言更好地表达内容,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更有感染力,使用了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对全诗进行锤炼。比如谐音修饰,顶针与拈连方式,还有比喻,排比、层递、反复、反语、双关等方式。
《阿诗玛》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才成为璀璨的明珠。当年的《阿诗玛》作者不知道什么叫伏笔,什么叫夸张手法,但是他们把这些写作知识实实在在用到了创作中,对一群面朝红土背朝天,为生存终日忙碌的人来说,在闲暇中,在黑夜里创作出这么明亮的杰作,不得不令今人敬佩。

四、独特的语言特点及民族风格。
叙事长诗《阿诗玛》一读下去,首先就感到它的语言的特色,那样有节奏,那样富于音乐美,有那么多生动而确切的比喻,那是只有撒尼人民才能创造得出来的,而且在全诗中都充满了那么自然、朴素、简洁、新鲜、明朗而又风趣的表现方法。在这里可以看见惊人的丰富的形象,比拟的确切,有迷人的朴素和形象的动人的美。
所谓“艺术风格”看起来似乎只是语言、结构与词藻润饰的问题,其实不然,风格的形成与其本民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族性格等是密切相关的,它有它自己特殊的传统因素,有它自己的声音笑貌。
《阿诗玛》的艺术魅力还来源于它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色彩与韵味及地域特色。虽然我们读到的是汉文整理本,然而长诗中无论是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文字语言表达,都使人深深感受到撒尼的民族文化特色。阿诗玛这个个体生命中体现的个人气质,是彝族撒尼民族精神的流露,她对爱的执著追求,她对大自然与劳动的热爱,她的单纯与质朴,体现了民族性的个性,而这种民族性又与美好的人性相通。这就使阿诗玛成为撒尼妇女中的一个理想的典型形象。
长诗的民族色彩、地方色彩还表现在对撒尼一些民族习俗的描绘。比如描写阿诗玛出生时到陆良买犁桦,到沪西买盆;阿诗玛学习织布时到昆明买梭子,到曲靖买踏板索,到祥云买棉花,到路南买麻线,到宜良抽红线,到澄江抽黄丝等等。长诗的语言也有一种独特的天然的美,如形容阿诗玛的美丽,说:“小姑娘生下满三天,哭的声音像口弦,母亲给她梳头发,头发像落日的影子。”形容阿诗玛与父母的关系,说:“伸脚随囡心,缩脚随囡意,绣花随囡心,缝衣随囡意。”形容阿诗玛与阿黑的关系,说:“哥哥像一顶帽子,保护妹妹,盖在妹妹头上;妹妹像一朵菌子,生在哥哥大树旁。”等等。
《阿诗玛》是一部有古彝文传本的,在撒尼人民口头上如流似水,代代相传的精美长篇叙事诗,是撒尼人民经过千锤百炼而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是我国杰出的民间文学创作遗产,也是我国发掘、搜集、翻译、整理和出版的最早的一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汉语译文叙事长诗。
《阿诗玛》自1954年汉译本出版后,又先后被译成英、法、俄等19种外文本,此后她一直声蜚艺林,驰名中外。
《阿诗玛》在国内外广大读者和学术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它不仅是彝族文学发展史上闪耀着艺术光彩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彝族文学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同时也是我国多民族文学尤其是民族民间文学中不可多得的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它无愧地进人了世界文学名著的宝库。
发掘、整理和出版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应该说是对我国各族人民的巨大贡献,是对我国文学艺术宝库的巨大贡献,也是对世界文学艺术宝库的巨大贡献!
《阿诗玛》是由一个诗的民族,歌的民族,悲壮的民族让她成为了《阿诗玛》。悲壮浓郁,是撒尼人心血流成的诗,是彝族撒尼人悲壮而久远的历史,是撒尼人泪水哭成的歌。
《阿诗玛》的故事贴近人生,句式整齐,贴近社会、复踏环唱、内涵深沉、比兴不俗、诗唱感人、夸张得体,结局诗韵,具有独特而又强烈的民族语言谐音诗韵感。
《阿诗玛》涉及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文字学、取名学和美学等诸多学科知识。是一部反映撒尼人历史社会的史诗。
《阿诗玛》通过阿诗玛兄妹对土司父子顽强斗争的故事,反映了撒尼人民与土司制度的尖锐对立,表现了撒尼人民蔑视强权,反抗霸权的不屈气质和追求自由,鄙夷钱财的婚恋品格,展示了撒尼人民万古指控神权的悲愤心境,讴歌了撒尼社会兄弟与姐妹之间生死相依的血缘伦理关系,褒扬了撒尼社会“舅舅为大”的世代传统道德观念,著涉及十分广阔与深刻的社会思想内涵。
《阿诗玛》从撒尼人社会中走出来,走向中华大地,走向五洲世界,赢得了世人的赞美,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受到了世人的呵护!
《阿诗玛》登上世界文坛宝座是水到渠成的事。



你没有消失

让我们回到石林的远古时代,回到奇峰林立的山野里。
那些石头以悲壮的、抒情的、刺破青天的、纵横出世的、舞姿弥漫的、盛满灵魂的姿态耸立着,巨大的石峰组合成震撼世界的传颂。崇山峻岭中回荡着阿黑深情的呼唤:阿诗玛……阿诗玛……你在哪里?那呼唤吸引了全世界的聚焦点,阿诗玛石峰古老而年轻的传轮获得源源不断的滋养与传唱。
当人们沿着诗歌的轨迹去访问阿诗玛时,那婀娜拔节的石峰融入了人们的内心,使人们产生出永恒的怀想。阿诗玛没有消失,她活在彝族人民心中,活在世界人民的传颂中,屹立在艺术殿堂的舞台中央。人们仰视她,被她的美激荡胸怀。她的存在映射着人类对自由和美好的渴望,创造了人类对浪漫爱情的不息追求,隐喻为人类生活的一种永恒美学。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非遗绝唱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