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的价值是空前的
中国民间叙事诗,是我国由多民族构成的、作为一个“诗的国家”中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叙事诗的萌芽,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的商周时期,最早用汉文记载的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汇集了我国古代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大约五百年间在中原各地广泛流传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民间叙事诗多收录于“国风”之中。比如《静女》、《硕人》、《东山》、《氓》、《七月》……应该说,都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的叙事诗的雏形。
继后,《楚辞))中的《九章》属于叙事诗,《九歌》则是抒情诗。而《离骚》就被认为是一篇抒情浓厚的叙事诗。
到了汉魏乐府和古诗中,属于叙事诗的名篇佳作则更多。臂如描写孤儿不幸遭遇的《孤儿行》,写一个出征的军人还乡的《十五从军征》,其中最为杰出的名篇佳作《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无论故事结构、人物性格刻画、乃至抒情与叙事的结合都发展到比较完整成熟的阶段。
除了汉魏乐府和古诗中的叙事诗之外,一些文人创作的叙事诗也开始涌现。如曹植的《洛神赋》,不但有故事有人物,而且有景有情,成为古代作家创作中的一篇优秀叙事诗流传于世。
叙事诗到了唐代则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些名篇佳作。
尽管如此,也不能不看到,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叙事诗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繁荣。就其数量而言,为数并不多,篇幅也并不长,多属于一些短篇叙事诗。相对而言,长篇史诗和叙事诗则比较少。即便是汉魏乐府和古诗中的名篇佳作,如像《陌上桑》、《孔雀东南飞》,齐梁时期的《木兰辞》等,篇幅也都不长。相比之下,《孔雀东南飞》篇幅稍长一些,全诗也只有三百五十余句,一千七百余言,就已经算是我国文学史上所出现的最长的一篇叙事诗了。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将该诗誉之为“古今第一首长诗”。至于文人创作的叙事诗,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稍长一些,但也只有八十八行。
《阿诗玛》则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叙事诗中最早被发掘、整理和出版的优秀诗篇。堪称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珍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文坛上所出现的艺术瑰宝。也是我国杰出的民间创作遗产。《阿诗玛》的问世,人们才惊异地发现,在中国大地上蕴藏着丰富的叙事长诗。难怪早在1955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将《阿诗玛》作为“民间文学丛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高度评价:“发现和整理出《阿诗玛》来,应该说是对我国各族人民的巨大贡献,也是对我国文学艺术宝库的巨大贡献”。
首先,《阿诗玛》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在各少数民族人民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云南是个多民族省份,除汉族外,还有2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创造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和史诗、叙事诗、歌谣等等,一代一代地通过口头讲述或吟唱的方式传承下来,并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的不断丰富、加工而保存至今。
多数少数民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或者有文字但不甚完备,也不太普及,因此尚未形成更多的书面文学。所以,各个民族中所流传的多数是民间口语文学。韵文体的诗歌作品,多数是靠歌唱的方式得以在群众中流传,这就形成了云南民族民间诗歌特别发达,而且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和独特的民间诗歌形式。但是,在旧社会由于长期遭受到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对自己民族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遗产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缺乏自信心。
《阿诗玛》的问世,首先就在云南少数民族中引起了反响。有的民族读了《阿诗玛》后,并对照自己民族中所流传的类似的一些长诗,便充满自信地说:“我们民族中也有这样的长诗,也应该把它搜集整理出版,不要让它失传了。”
《阿诗玛》的搜集、整理和出版,确实起到了增强各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对于建设发展我国多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阿诗玛》作为新中国建立初期发掘整理和出版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对于拓宽文艺创作题材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