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你在哪里——叙事长诗《阿诗玛》3
书名:非遗绝唱 作者:闻冰轮 本章字数:2134字 发布时间:2024-06-24

在诗的映照下追溯历史

在《阿诗玛》研究中,一般倾向地认为,它产生的年代非常古远。
一种看法是,早在撒尼人祖先与其他支系的祖先共居于滇东北时就已经产生。这种看法,主要是从人名学和地名学的角度进行考证提出来的。根据考证,《阿诗玛》所述故事发生地点“阿着底”,在今曲靖境内确有其地,当年也确有与故事中有的人物名字相同的人。
另外一种看法,通过对《阿诗玛》中表现出的早期人类历史社会某些古老观念和古老内容的分析,也将其产生年代上溯至极为古远。总之,都把《阿诗玛》的产生,定位在了撒尼人与今日各地彝族尚共居一处,没有分散迁徙到今天居住地之前的古老年代。
经过细心考据,确实可以在《阿诗玛》的文本中发现远古观念,故事细节,也可以找到与祖居地有关联的人物和地理名称。但据此就说它产生于那个年代,似可商榷。
民间文学是一条流淌的长河,不管流淌多远,不管流淌途中有多少大小河流汇人其中,但那流淌的河水里,或多或少都会包含有源头之水。后来的民间文学作品,是在前代丰厚民间文学积层之上形成的,长篇作品往往要经过一个长期孕育,多代传诵,逐渐积累的过程,从萌芽到它的最后形成,可能会跨越多个历史时代的门槛。在民间文学作品中,发现不同历史时代思想观念、风俗礼仪的影子,以及从不同时代吸收进来的具体内容,是民间文学存在的普遍现象。另外,在后代的民间文学作品里,把后来的故事说成是发生在历史时代的某个地方和某个人物身上的现象,也并不少见。
在《阿诗玛》整理和后来的研究中,有一个争论得最多的问题,也是《阿诗玛》文中差异最大的问题,即阿黑和阿诗玛是兄妹还是情 人。但实际情况是,把他们作为情 人关系的版本比较起来要少得多,在大多数版本里都是兄妹关系。同时还有必要注意到,当整理本按兄妹关系面世后,撒尼人欣然接受,一致欢迎,并没有人说有不同的意见。由此也可佐证,兄妹关系的说法,在撒尼人心目中占有了绝对的优势和地位。否则,整理本就很难被撒尼人接纳。至于同名电影处理为情 人关系,那是另一种艺术形式,当做别论。无论在写定的版本里,还是在口头流传中,在撒尼人的心里,《阿诗玛》均已呈相当稳定的状态。
现在看到的(阿诗玛》这种相对稳定的版本,正是它的形成形态。
那么,它究竟产生于什么年代呢?
《阿诗玛》的故事自始至终都是围绕阿诗玛的遭遇展开的,是撒尼妇女生活和命运的艺术再现。从总体上对作品思想内容和所揭示的社会矛盾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阿诗玛处在一个贫富差别悬殊的社会里。一方面,穷人和富人都占有属于自己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独自组织生产,独立生活,没有人身依附关系。同时,财富已经与权势紧密结合在一起,富人虽在形式上不得不遵从某些社会规范,但蛮横而强暴,为所欲为。虽然作品没有提供更多材料,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个社会的经济关系,但已不难看出,这个社会已具有封建社会的明显特征。
其他的民间传说、山歌、民谣、音乐舞蹈等等,也可以用来诠释。因为任何一个民间传说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必然与该民族的社会形态、宗教信仰、人生礼仪和婚姻制度密不可分,离开了这些,就无法理解《阿诗玛》当中的一些问题,
无法理解它何以会这样被撒尼人民所热爱。因此,有学者对这些方面作了调查。
从作品表现出的自由意识的觉醒和抗争精神的顽强来看,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阿诗玛身上,显现了强烈的不甘屈辱、追求自由的自觉意识,她不顾一切后果进行抗争,矛头指向以热布巴拉为代表的强权势力。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妇女从母权时代的崇高地位,跌落至社会底层,向来处在被压迫、被蹂躏的地位,自由意识长期被压抑,只是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在封建意识统治相对薄弱的边远地区,才稍稍出现松动。阿诗玛这样的形象,正是这个社会劳动妇女自由意识觉醒的反映和升华,只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才能孕育得出来。
在奴隶社会的背景下,自然产生不出《阿诗玛》那样的作品,只有封建社会的历史环境,才使它的产生成为可能。
根据以上认识来判断,《阿诗玛》的形成应当不会早于撒尼人进入封建社会之前,而是撤尼人进人封建时代以后的作品。
作品中有两个元素:
一,阿黑射箭。当阿诗玛被热布巴拉家抢去后,阿黑骑着高头大马,向热布巴拉家射出了五支神箭,全部射向热布巴拉家的家坛上。而五支神箭,在家坛上构成了东、南、西、北、中的图形。这就引出了彝族在一个时期特定的神圣标识。东、南、西、北,是明显的方位。从此派生出北东、东南、南西、西北又四个补助方位,而正中一箭即位天和地,一共十个方位。这就是彝族南诏时代密宗教的至高无尚的法器——“方位牌”。景庄王所留下的文化遗存大型浮雕上,在门神的天神手中,均捧有这一法器。随着南诏王室的崩溃,密宗及方位牌法器,逐渐在彝族社会文化中消失。
二,兹其当媒人。“兹莫”在彝族历史发展长河中,一直是氏族、部族、部落、支系、彝区的至高无尚的头人。直到“改土归流”后,经历了相当发展后,“兹莫”除具有血缘地位外,不再具有实权。在金本彝文《阿诗玛》中,曾出现:热布巴拉请“兹莫”为其到阿诗玛家充当媒人去说亲,这一特殊诗句,为我们推断《阿诗玛》产生的时代,提供了又一依据。
综上所述,《阿诗玛》所产生的时代,可追述到“南诏”时期,并延续到“改土归流”的近现代。《阿诗玛》这一长诗,由彝族撒尼人经历了近千年的创作过程,勘称民间文学的瑰宝。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非遗绝唱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