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符号游刃在抒情的叙事当中
《阿诗玛》是撒尼人在漫长的历史征程中,用自己的智慧培育,以自己的心血灌注出来的一颗光彩四溢的明珠,它伴随着勤劳智慧的撒尼人一起成长,又给了撒尼人以无限的滋养,早已是如影随形般地参与到了撒尼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石林是《阿诗玛》的故乡,但还只能算是圭山的大门,由此盘旋而上,进到那满目苍翠的圭山深处,更是《阿诗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地方。在那里,几乎每一座石岩都是阿诗玛的化身,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撒尼人远远地对着石岩,深情地呼唤亲人阿诗玛在那里。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不管是行走在山间小道,还是驻足于街市村寨,总会有悠悠歌声传进耳鼓,那便是撒尼人在讴歌亲人阿诗玛。至于一些礼仪场合,就更离不开她了。在《阿诗玛》的故乡,在撒尼人的心里,阿诗玛已不是虚构的艺术形象,而是生活的伴侣,是可触可摸、呼吸与共的亲人。
叙事诗作为诗歌的一种,它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闪烁着它特别的光彩。
一,叙事诗虽然也分为章节,但每个章节均以叙事诗主人公为主线,将其贯穿起来,一环紧扣一环,在故事情节上保持着连贯性和完整性,有着严谨的、完整的结构层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整的故事。同时,它通篇贯穿着一个主题。
二,叙事诗抒情与叙事的目的,是为了塑造成功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叙事诗以叙事为主,以塑造典型人物为中心。叙事诗抒情与叙事的目的,正是为了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叙事诗总是紧紧围绕着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抒发感情、叙述事件的。一般说来,叙事诗从头至尾,全诗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但这种感情不像一般的抒情诗直接抒发出来,而是凭借日常生活中具有象征性的具体事物,在叙述事件中形象地表达出来,成功地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它是在抒情、叙事中写人,在写人时,又无处不抒情、叙事,使抒情、叙事、写人,浑然一体,达到完美的统一。
三,《阿诗玛》对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标志着彝族叙事诗创作的成熟
早在产生叙事诗之前,彝族民间就产生了叙事性创世歌谣、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这些诗歌的创作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叙事诗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彝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特别是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更为丰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阶级矛盾和斗争更加尖锐,促使反映社会生活事件的叙事诗的产生。彝族叙事诗,犹如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它经历了童年、少年、成年期。保存至今的彝族民间叙事诗,是极为丰富的,多姿多彩的。但相当一部分叙事诗,是它童年、少年期的作品,可以明显地看出它的不成熟、不完善。而这种不成熟、不完善,正是最突出、最集中地表现在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也就是说,典型人物塑造还不成功。有的作品,虽然也写了人,刻画、塑造了人物形象,但人物还不典型,立不起来,不完美,不那么感人。还处在它的童年或少年期。这也是诗歌发展的规律,叙事诗一产生,没有经历一段发展过程,就达到完美的程度、成熟的程度,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想像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诗歌发展到了产生《阿诗玛》的时代,也就产生了《阿诗玛》。应该说这是彝族叙事诗创作成熟的时代。
《阿诗玛》是一首反抗压迫、歌颂劳动、自由和智慧的叙事诗。它充分表现了当时阶级的对立。有权有势有钱的人,可以胡作非为任意抢人,劳动人民面对这种野蛮的压迫和抢掠,展开了顽强的斗争。在阶级对立和斗争的风口浪尖上,塑造了两个坚强勇敢的人物——阿诗玛和阿黑两兄妹。他们为了反抗封建恶霸热布巴拉的压迫和抢掠,兄妹俩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和斗争。阿诗玛和阿黑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撒尼人民的心中,人们传颂着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为阿诗玛的不幸流泪,为阿诗玛和阿黑的斗争胜利欢欣。撒尼姑娘说:“我们个个都是阿诗玛”,撒尼小伙子说:“我们个个都是阿黑。”
叙事长诗《阿诗玛》的主人公阿诗玛和阿黑,是穷苦、善良、勤劳的劳动人民,是撒尼人民千千万万同样命运的人们中的两个。撒尼人民带着浓厚的感情,用自己的理想和智慧,细腻地、深刻地刻画了阿诗玛和阿黑,把他们兄妹俩塑造成为最心爱、最完美、最崇高的形象。阿诗玛和阿黑这两个人物形象,是撒尼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的两个性格鲜明、光彩照人的艺术典型。阿诗玛和阿黑两个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标志着彝族叙事诗创作的成熟。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成就来看,《阿诗玛)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从中可以窥见彝族叙事诗创作的一斑。
历史在斑驳的文字下脱颖而出
任何一个民间传说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必然与该民族的社会形态、宗教信仰、人生礼仪和婚姻制度密不可分,离开了这些,就无法理解《阿诗玛》当中的一些问题,无法理解它何以会这样被撒尼人民所热爱。
从原始材料中看出,《阿诗玛》故事中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由狩猎经济进人农耕经济初期,人与自然斗争的艰苦情况;
二,婚姻形态由族内婚向族外婚转变、由血缘婚向一夫一妻制转变,由夫从妻居向妻从夫居转变之后,社会观念的变化和思想斗争历程。在婚姻形态转变之后,由于对被取代的血缘婚仍然抱有怀念之情,因而产生了两种观念两种力量的矛盾冲突;这就是《阿诗玛》故事的原生形态。可以清楚地看出,它所表现的矛盾冲突,是血缘婚留恋者与一夫一妻制推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阿诗玛和阿黑是前者,热布巴拉、阿支和媒人海热是后者。阿黑和阿诗玛是兄妹,同时又是爱人,所以阿诗玛不愿出嫁,阿黑也不愿她出嫁。实行一夫一妻制是神的意志,阿诗玛的行为违反了神的意志,所以岩神对她进行惩罚。
三,进人阶级社会之后,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与凶狠狡诈的恶霸地主进行的机智勇敢的斗争。第一、二两部分是故事形成初期具有的内容,第三部分是流传至阶级社会之后,传诵者加进去的,或者是对原作品修改之后形成的内容。这次变异突出了两个方面:其一,以阿诗玛、阿黑为代表的劳动人民,坚决果敢地对以热布巴拉为代表的地主恶霸展开了斗争;其二,通过斗争,通过阿诗玛、阿黑与群众的亲密关系,塑造了两个美好的形象。
这部民间长诗和民间传说的精神内涵,是赞美、歌颂以阿诗玛、阿黑为代表的撒尼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对阿诗玛的悲剧结局表达真诚持久的怀念;谴责以热布巴拉为代表的恶霸地主依仗权势进行掠夺婚姻的恶行。
这种认识的形成,首先源于民间作品本身的闪光点。在阅读原始材料的时候,尽管它的内容比较庞杂,但最能打动我的是阿诗玛、阿黑与热布巴拉父子斗争过程表现的美好品德。
第二,源于撒尼人的社会发展形态与这场斗争的紧密联系。撒尼人聚居的石林圭山地区早在13世纪末叶,即已进入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与领主或地主之间的矛盾。阿诗玛、阿黑与热布巴拉父子之间的矛盾就是这种矛盾的体现,也是这个历史时期社会观念、审美标准的形象展现。
第三,撒尼人的其他民间故事中,如《彩虹》等存在着与《阿诗玛》原始材料中的精神内涵相同的感情趋向。
第四,撒尼人不把阿诗玛、阿黑当做远古的人,而是当做离他们生存的时代相隔不久的人,所以他们说:“我们撤尼姑娘,个个都是阿诗玛,我们撤尼伙子,个个都是阿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