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阿诗玛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喀斯特地貌景观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自然遗产,总能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喀斯特地区奇特的山形、神秘的洞穴、清秀的水域,加之当地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其它人文景观,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引无数文人骚客趋之若鹜。
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堪称喀斯特地貌中的奇葩,属亚 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世界唯一位于亚 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素有“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博物馆”的美誉,是首批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
石林的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岩溶地质地貌,是以石林地貌景观为主的岩溶地质公园。石林形态类型主要有剑状、塔状、蘑菇状及不规则柱状等,有柱状石林、剑状石林、石林洼地、石林岭脊等,或突兀于广阔的石芽原野,或残留山脊,或藏于林间,或立于湖泊洼地……变化万千,展现了一幅美妙景观。这里连片出现的石柱群,远望如树林,人们望物生意称之为“石林”。石林地貌造型优美,似人似物,在美学上达到极高的境界,因而被命名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地质公园,被誉为世界喀斯特地貌的精华,世界喀斯特地貌博物馆。
在石林这片喀斯特地貌区,世代生活着勤劳善良的彝家人。周边石峰、石柱、石芽形态各异,状人拟物,惟妙惟肖。其中有一尊石峰头戴包头,身背背篓,亭亭玉立,昂首远眺,它就是撒尼族美神阿诗玛。
世代生活在喀斯特地貌上的彝家人,千百年来在同自然界石头的和谐相处中,产生了对岩、崖的崇拜,岩崖“神斯里”既是献祭的对象,又是敬畏的一种神秘力量。对岩神、崖神的崇拜与敬畏,对美好婚姻的憧憬,对现实状态的觉醒与抗争,最终沉淀出一部蜚声中外、脍炙人口的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
《阿诗玛》的原生态是用撒尼彝语创作的,在民间也是用撒尼语来传唱的。作品以主人公“阿诗玛”为主线,用诗体语言,以叙事方式来讲述事故。《阿诗玛》的文化灵魂与艺术灵魂,激活了亿万年形成的千姿百态、风景亮丽的石林,底蕴深厚的彝族文化内涵,让千古名胜焕发出源远流长的青春活力。
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艺术作品,犹如一条矿床,由于时空的作用,所形成的社会历史内涵等副矿亦有必要进一步挖掘。从文学的角度上,很多专家都作了深人而细致的研究,并且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石林因为拥有阿诗玛,从而使这个普通平凡的地名获得了清晰的脉络和崭新的注释。
阿诗玛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格路日明夫妇和热布巴拉夫妇每日跪拜祈求,求神灵赐给他们子女。神灵显灵,格路日明的女儿阿诗玛,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在同年同月同日同时降临人间。
岁月荏苒,阿诗玛出落得美丽又可爱,诗歌是这样描写的:
“小姑娘就叫做阿诗玛,阿诗玛的名字像香草,像石竹花一样清香。”
“千万朵山茶花,你是最美的一朵”。
长篇叙事诗《阿诗玛》是这样描叙她的成长:
“小姑娘生下满三天,哭的声音像口弦,头发像落日的影子;小姑娘长到三个月,笑声就像知了叫一样;长到五个月,爬得就像耙齿耙地一样;长到七个月,跑得就像麻团滚一样:长到六七岁,就会帮母亲绕麻线;长到八九岁,就会拿着镰刀挖苦菜;长到十岁,就到田埂上割草;长到十二岁,锅灶就是她的伴;长到十四岁,就和小伙伴放羊去了;长到十五岁,就麻团怀中挟,麻线机头挂;长到十六 岁,兄妹一齐去做活。
“姑娘长到十七八,美名天下传”。
“像石竹花一样清香,绣花围腰亮闪闪,歌声最响亮,手艺最高强,站起来四方亮”。
阿诗玛出落成一个地道美丽的撒尼姑娘了,她的勤劳和智慧迷住了阿着底地方的青年,小伙子们“都偷偷地把她恋,没事每天找她三遍,有事每天找她九遍”。她的俊秀美丽,也迷倒了寨子外的青年小伙,来求亲者络绎不绝。
阿诗玛喜欢和理想中的爱人是“心和直树一样直”的人。她说:“会盘田的人我才中意。”这是撒尼劳动人民选择对象的标准,是撒尼劳动妇女爱情的理想,也是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理想。她爱的是人不是金钱。
然而,在阿诗玛所处的时代,她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在那个世代,这个撒尼姑娘和千百万穷苦姐妹一样,遭到了恶霸热布巴拉的践踏迫害。正当她“只知道高兴,不知道悲伤”,幻想着一个“跳起舞来笑脸开,笛子一吹百鸟来”的如意情郎的时候,住在阿着底下边虽“有势有钱财”,却“就是花开蜂不来,就是有蜜蜂不采”,连“蚂蚁都不敢进他的门”的热布巴拉家托媒说亲来了,要她嫁给那个“他像猴子,猴子更像他”的阿支!这是多么可怕的命运啊!
热布巴拉家派来说亲的媒人吹嘘巴拉家“银子当屋架,金子做砖瓦”;“老鼠九斤重”,“黄牛遍九山”。这是媒人的鬼话,也含有热布巴拉家颐指气使的的傲慢。
这番甜言蜜语哄得阿诗玛的父母很开心,她们信以为真,答应了这桩门不当、户不对的亲事。
对于压 迫者,阿诗玛有一种出自阶级本能的憎恨。当狡猾奸诈的媒人花言巧语骗过父母又来说服她嫁给热布巴拉家时,她坚决地拒绝。阿诗玛追求的是自由美满的爱情,而不是荣华富贵,虽然嫁给穷苦人家,有时免不了挨饿受冻,受苦受累,要经受贫困生活的磨难,但这也总比在“蚂蚁都不敢进他的门”的热布巴拉家做比牛马还苦的奴隶好。
如果说,“说媒”之前,长诗以抒情的格调,唱着欢乐生活的赞歌,那么,故事情节发展到“说媒”,阿诗玛的悲剧命运由此开始了,长诗的格调也由此转为深沉、悲苦。阿诗玛和阿黑兄妹俩反抗封建恶霸热布巴拉父子的压迫的斗争,也就从此展开了。
于是热布巴拉家只好抢亲。
阿诗玛的哥哥阿黑在很远的地方放羊,阿诗玛被抢走后,由于神秘的感应作用,阿黑梦见大蛇爬在家中的柱子上,家中的天井被水淹。他赶回家,得知阿诗玛被抢后,就骑着黄脸骤马去追赶。
阿黑,也是长诗《阿诗玛》集中塑造的一个主人公—一个勇敢的有智慧有力量的撒尼青年英雄形象。他“像高山上的青松,断得弯不得”;他“从小爱骑光背马,不带鞍子双腿夹”;他“拉弓如满月,箭起飞鸟落”;他唱山歌,“画眉飞来和”;他吹笛子,“过路马鹿也停脚”;他勤劳、热爱劳动,风雨天上高山砍柴,石子地上开荒种玉米;他放羊,“别人不去的地方他也去了,别人不到的地方他也到了”。人们赞扬他是“撒尼小伙子的榜样”。
这就是长诗开篇对阿黑这个英雄人物概括的、理想化的描写。短短几句,就生动地勾勒出了“阿黑”这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黑对自己的妹妹阿诗玛,有着深切的热爱。长诗是把他作为阿诗玛勇敢反抗热布巴拉父子的抢婚、逼婚的强有力的支持者和保护者来塑造的。这就表明,只有哥哥阿黑,才能救得了妹妹阿诗玛。阿黑也就成了人们的希望和寄托。也就在这关键时刻,他作为有智慧、有力量的人物,从“幕后”走到尖锐的矛盾冲突的“前台”。在人们的急切盼望中,阿黑回来了。他是作为搭救阿诗玛的惟一的力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的。
在热布巴拉家外面,阿黑高声呼唤阿诗玛,阿诗玛在被关押的地方用口弦与阿黑对话。阿黑勇敢、有力量,他一赶到,就吓得阿支把大铁门关上。阿黑与热布巴拉父子的斗争就从“比赛”展开了。
热布巴拉父子提出要比赛唱歌、砍树、接树、撒米、拾米,要阿黑比赢了才让他进去。阿支用一些他认为的难题与阿黑进行较量,较量内容都是刀耕火种的一些耕作程序,如砍树、烧山、撤种、捡种。勇敢而又智慧的阿黑,一一比赢了。
长诗始终把阿黑放在紧张、激烈的斗争中展示他青松一样的性格。战胜了愚蠢、无能的热布巴拉父子,终于进了他家门。但热布巴拉父子仍不让阿黑见妹妹阿诗玛。夜里还放出三只老虎,想把阿黑咬死吃掉。妹妹阿诗玛用口弦给哥哥阿黑传递了这信息,阿黑用竹笛告诉妹妹“别担心”。他三箭射死了三只老虎,又一次挫败了敌人的阴谋。剥虎皮时,阿黑轻蔑地对热布巴拉父子说:“万般毒计都用过”,阿黑抓起虎尾巴,“左一甩,右一甩,好像身上脱衣服,一下子就剥下一张整皮来”。
热布巴拉父子仍不让阿黑见妹妹。阿黑又射出三支神箭,其中一箭射中热布巴拉家堂屋的供桌,从比赛唱歌到剥虎皮到射箭,热布巴拉父子一次次比输了,都失败了。但他们是不会甘心自己的失败的。当阿黑“要带妹妹转回家”出门备马时,热布巴拉变了卦,又关上了大铁门,“还是不放阿诗玛”。这就更加激起阿黑的愤恨,他拔箭一连怒射三箭:第一箭射在大门上,第二箭射在柱子上,第三箭射在堂屋的供桌上。
斗争达到了最高峰。
按照撒尼人的风俗习惯,堂屋的供桌上是敬供祖先的,是神圣不可冒犯的地方。把箭射在供桌上,这是最严重的冒犯和打击。这就更深刻有力地表现了阿黑的勇敢、坚强的性格,也表现了他的机灵和能干。同时也进一步蔑视、嘲弄、鞭挞了底层人民痛恶的热布巴拉家。这“当当当”的三箭,把热布巴拉一家都吓慌了。
热布巴拉全家感到恐惧,但使用各种方法都不能把箭拔掉,只好请阿诗玛来拔,她拔箭时这样说道:“哥哥射的箭,妹妹能拔下。”阿诗玛轻轻喊着哥哥的名字,就像“摘下一朵花”,举手轻轻一下,拔下了箭。
阿诗玛和阿黑斗败了热布巴拉家,取得了胜利。热布巴拉父子只好放他们兄妹离开。
阿黑带着阿诗玛欢天喜地回家。一路上鸟语花香阳光明媚。阿黑吹笛子,阿诗玛用口弦与他对话。阿黑说:“哥哥像一顶帽子,保护妹妹,盖在妹妹头上。”阿诗玛说:“妹妹像一朵大菌子,生在哥哥大树旁。”
阿黑带着阿诗玛走在回家的路上,代表神魔的“小蜜蜂”诱骗阿黑兄妹到它所居的岩洞一息,不料,崖神把阿诗玛牢牢地粘在了崖壁上。尽管阿黑使尽浑身的解数,还是没法救下阿诗玛。
此时崖神、十二崖子神显身,要阿黑和阿诗玛用白猪、白羊、白牛来敬祭崖神,才放过她们两兄妹。阿黑和阿诗玛四处寻找,只找到了黑猪,无法可想,只好在黑猪身上涂上白泥,以祈崖神协助。可是,他们兄妹赶着白猪过河,白泥被水冲刷后,变成了黑猪。十二崖子神认为阿黑、阿诗玛欺骗它,哄它,大发雷霆,决定惩罚他们兄妹二人。在阿黑兄妹双双渡过小河,跨入大河时,十二崖子神突然施发洪水,漫卷而来的大水把阿诗玛卷进漩涡,冲得无影无踪。
哥哥阿黑看不见妹妹,大声在洪水中喊:“阿诗玛,妹妹,你在哪里?”洪水汩汩之声似哀嚎,似求援,“阿黑哥哟,赶快来救我哟!”
不论阿黑如何 勇敢,如何奋力寻找,阿诗玛已经永远消失。山野间回荡着若隐若现的回声,那是一曲永不消失的回声。
母亲绝望地对着石崖、洪水呼唤:“阿因,阿诗玛!好固,阿诗玛!”得到的是同样令人迷惘的回声。
我同撒尼姑娘一起上山放羊,四周寂静无声,她们唱起了山歌,对山回应同样的歌声,这时姑娘就会说,“你听!这就是阿诗玛!”使我更加领略到故事的魅力。
是的,它是美好的回声!
阿诗玛化为回声,在山区和人们相伴,还有什么比回声更让撒尼人民感到亲切呢?
长诗中增加了三段哥哥、爹妈、小伴对阿诗玛的怀念,使长诗浑然一体,首尾相接。
曾经战胜代表封建势力的阿黑兄妹最后成了神权的牺牲品。不甘心失败的阿诗玛变成了群山中的回声,变成石林丛中那座闻名遐迩的石峰,把美丽留给了人间,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共存、与人民同在。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