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音乐
云南花灯歌舞风格是由花灯音乐决定的。花灯音乐多属小调,音乐规整、轻快、跳荡、动感强。当音乐响起,演员就会情不自禁地“崴”起来。如“梁祝小唱”、“倒采茶”等欢快跳跃的音乐节奏,会引发“提时小崴”、“吸跳步”、“快平崴”等活泼灵巧的舞步;“绿柳阳”、“滴水调”,会引来悠扬的“船步”;“玉溪采茶”,则招至“吸腿崴胯跳”、“一拍手转身”等粗犷奔放的动作。这些都说明了花灯音乐对花灯歌舞律动形成的重要性。
从节奏、律动、音乐和情感特点等方面来欣赏云南花灯舞,不难看到它所呈现出的一种独特的美感特征,即其女性舞蹈表现出内秀、淡雅,具有南国的清新风格和恬静的心理特征,区别于热情火爆的东北秧歌和婀娜多姿的花鼓灯;男性舞蹈则区别于蒙古舞的剿悍和鼓子秧歌的刚劲,展示出洒脱的美感。欣赏云南花灯舞蹈,如同身临其境游览四季如春、繁花似锦的云南风光一样,得到一种自然美的感受。
在昆明有很多原生态的花灯。昆明花灯流行于昆明市多数县区的农村城镇,如昆明城郊东庄、大树营、小坝、小菜园、岔街和大、小厂村;官渡区龙头街、岗头村、波罗村、广卫村;西山区明家地、厂口、上哨村、梁家河、积善乡、龙院村、谷律、妥排乡、普吉,呈贡县上、下可乐村、松花铺、小营、吴家营、郎家营、观音寺、马郎、大渔村、小河口;富民县永定镇、东邑村、丁家营、永安村、黄坡村、者北、欺庄、东村、散旦;晋宁县晋城、二街、双河、上蒜、宝丰、昆阳镇;宜良县草甸、匡远镇、汤池、狗街等,此外,玉溪地区的澄江县部分村寨也演唱昆明花灯。
用爱坚守的花灯
59岁的杨文平经过多年的奔走、采访、记录、整理,出版了《嵩明花灯音乐》,收集整理了《嵩明宫观道教音乐(龙门派)》、《嵩明锁呐吹打乐》等书籍,获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颁发的编撰成果三等奖。
“因为有爱方能坚守。”正是因为这样的执著坚守,杨文平被评为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人。他为挽救嵩明非物质文化遗产默默无闻的奉献,捡拾着那些散落在民间的非遗珍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嵩明这片沃土不仅养育了兰茂、贾惟孝、赵绅、李文汉等贤人杰士,也孕育了灿烂的嵩明文化。杨文平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民间音乐艺术家。
杨文平自幼就受花灯艺术的熏陶,8岁时自学笛子,12岁时自制二胡进行练习。小学毕业后,他参加了正义大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花灯演出活动,期间得到李兆林、赵连金、薛孟等艺人的传授,学习了《嵩明采茶》、《金鸡调》、《十二鲜花》、《走板》等二十余支花灯曲调。
1971年,17岁杨文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花灯团,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主弦杨奉老师的指导下,他掌握了花灯主奏乐器丝弦、滇胡的演奏技巧。由于有较为扎实的乐理乐器基础和对花灯艺术的执着追求,他又自学了小提琴和单簧管乐器。
1972年,年仅18岁的杨文平担任花灯团主弦获得好评;后来,他又在省、地、市举办的200余场花灯剧中担任主弦,并在“第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晚会中担任首席二胡,名噪一时。
在花灯音乐创作中,为更好地把握嵩明花灯的演奏、演唱风格,杨文平常抽时间走村串寨,向民间老艺人学习,并发展创新,让嵩明花灯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更具鲜活的表达力。他先后为花灯剧《兰止庵》、《奇婚记》、《谁之罪》、《让妻》等100多个剧目编写音乐;大型花灯剧《古滇天民》的部分选段及音乐创作手法讲话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在“九州综艺”三套节目中对海内外播放;花灯歌舞《红灯舞》音乐被省舞协采用赴日本进行文化交流演出。
杨文平还撰写了《简述嵩明花灯的艺术形式》、《嵩明传统花灯“团场”》、《浅谈花灯曲调中的衬词与衬腔》、《嵩明道教音乐初探》、《云南嵩明县儒家洞经音乐浅析》、《云南滇东北苗族芦笙刍议》等30余篇文章,分别刊载于《艺术研究》、《云南群众文化》、《春城文化》、《世界学术文库》等刊物。
2004年10月,杨文平退休了。“退休了,却更忙了。”杨文平骑着自行车,带着笨重的录音机,跑遍了嵩明的所有村庄,采访了近300名民间艺人,记录花灯曲调400余支及部分民族民间音乐。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杨文平除对《洞经音乐》、《嵩明宫观道教音乐》、《嵩明锁呐吹打乐》进行挖掘整理,还为本县及昆明官渡区、玉溪市易门县等地的专业和业余演出剧目作曲,创作了《杨林美哟美杨林》、《家在杨林》、《兰茂功绩春长在》、电影《老树》插曲等三十余首歌曲。他的传略已被编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专家人才库》、《世界文化名人辞海》、《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
在民间的土壤里面找到自己
云南花灯的根脉在农村,要振兴花灯,必须抓好农村花灯艺术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在花灯发源地,人才培养更为重要。嵩明县就充分发挥了县级文化的馆培训作用,与乡镇文化站密切配合,适时开办花灯基础知识培训班,利用农闲时节开办花灯歌舞表演、创作讲习等形式多样的辅导讲座。
花灯源于民间,应还于民间,才能回归本色。精品固然重要,但并非为了赛事,为了有好成绩,四处招兵买马一味地钻进奖杯就是好事。忽略了对地方戏剧人才的培养,荒芜了这块土壤,何谈传承、发展和创新?各级政府要更加重视对身边、本地的作者的锻炼培养,真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作激情。
首先要在实践中充分理解和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应将艺术生产部门纳入公益性事业范畴,提供资金支持,为更多人才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还要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广大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院团要对艺术家的成果在经济上的待遇有所倾斜,调动主观能动性;再则,进一步理顺进出渠道,增添新鲜血液。
现在让我们走进一条小街:嵩明青龙街。
这条街名不见经传,是一条土气十足的乡街子。每周四,附近约50个村委会的村民便会相互邀约,赶每周一次的街子。在人气十足的街天,百姓们添置生活所需,交易农家产品,在享受“人挤人”的乐趣中,体味乡街独有的花灯会。
青龙街就在离嵩明县城不远的小街镇木纳村委会,是当地著名的乡街。从新建到如今,青龙街已经有25个年头,当初那条小小的菜街子已经演变成了一个“井”字形的集贸市场,每到周四集日,专职的赶集人、最纯正的花灯演艺,种种场景充斥整个乡街,好一派热闹景象。
青龙街不是那种单一的特色乡街子,它有它的韵味。
嵩明被誉为“花灯之乡”,这在青龙街的集日便可见一斑。中午10点以后,一群中老年人便从集市上慢慢“隐退”,来到了青龙街外面一块空地上,开始了正宗的传统花灯演绎。
青龙街的花灯会是因赶集而形成的,只要是街天,附近村的老人们都会带着自己的扩音机、麦克风,聚拢在一起,唱自己最最喜欢的《数罗汉》。青龙街花灯会会场其实就是一块包谷地边的空地,没有任何装饰,就连坐的小板凳也都是自己带来的。
“唱法和内容都是老传统了,但和城里的相比总觉得味道更足一些。所以,来听的往往都有上百人呢。”正像村民们所说,如今,青龙街已经成了一个赶集唱花灯的定点,在村民心里赶集和花灯已经分不开了,原生态的演唱已经成了青龙街集日的一大亮点。
花灯就是一个大俗的东西,俗中见雅。为什么流行歌曲那么流行,就是因为它贴近生活。为什么年轻人不喜欢看花灯,就是因为现在的花灯的问题就是没有找到群众真正喜闻乐见的东西。
花灯是民间艺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民间歌舞艺术和说唱艺术的组合,演唱风格多样。那些花灯调子是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化,与地方方言和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结合的山歌小调。花灯的受众主要是农民,花灯是农民的民间艺术。花灯应该还于民间,让它在民间的土壤里面找到自己。
如果你真想感受一下“最土”的乡街子,听一听原生态的花灯。就从昆明出发,走昆曲高速公路到嵩明小街收费站下,再往左转1公里左右就到达了本纳村委会的青龙街。
且行且保重
我国地方小戏面临危机,平均每年失掉一个剧种,中国各地留下的地方小剧种有300多个,但据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一项调查,地方小剧种消亡的速度正在加快。据统计,中国平均一年失掉一个小剧种,不少剧种在全国范围内只剩下了一个剧团。有的剧团长达10年之久没有过完整的演出。这些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市场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格局。受市场发育程度低和市场主体适应能力低下等因素的影响,演出团体与观众之间的天然联系逐渐削弱,加上外来文化、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的冲击和消解,戏曲由曾经的大红大紫归于平淡,导致了小剧种、稀有剧种的减少。缺少观众和市场的地方小剧种陷入了生存困境,剧团经济状况拮据,人才老化断层,表演技巧流失。一些濒临消亡的戏曲剧种,资料散落民间,因无经费抢救,艺术遗产存在失传的危险。
花灯同样面临这样的危险。
应该如何弘扬民族文化、繁荣地方戏剧、振兴花灯艺术呢?
花灯虽然是个小剧种,是一种轻松诙谐的艺术,但小剧种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保存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艺术和区域本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这种艺术是上帝笑声的回响,在这个艺术领域里,没有人掌握绝对的真理,人人都有被了解的权利。米兰昆德拉说:那些不懂笑的人,毫无幽默感的人,不但墨守成规,而且媚俗取宠。他们是艺术的大敌。
内心翻滚不息的孤寂和深切的担忧,化为一道彩虹般的希翼与憧憬,激荡而起澎湃的情怀。我看见花灯在前方微笑,整座昆明城都在微笑。在山茶花的缤纷中,我看见了隐藏在汉唐旧影中的隐喻,看见了时间的花絮纷飞,看见了花灯守望者那感伤而纯净的笑脸。
花灯比歌舞更具备流行趋势,因为花灯从八百年前开始,上演的都是凡夫俗子的生活,花灯当中充满了人物,充满了互相缠绕的情节,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容易被人们所接收,能够在社会最广阔的层面寻找到观众。在八百年的风风雨雨中,世事已变更轮回了不知多少回合,审美的节律已变幻了多少口味,但那经历了八百年的花灯,在各种场合依然能够上演,在街头,在巷尾,在公园,在广场,花灯痴迷者们自发地组织起花灯演唱队,倾注全部才情演绎着古朴的花灯唱调。翠湖公园、大观公园、黑龙潭公园、关上公园,在芳草地上,在荷花飘香的湖面上,在暗香浮动的梅花树下,在元宵灯节的喧嚣中,总会依稀传来花灯调。可喜的是,八百年前的花灯已经进入了昆明主流文化的舞台,在盛大节日之时,在企业文艺汇演中,花灯频频再现着古老的唱腔韵味。尽管唱调随着岁月在变幻,但那些古老的韵律依旧浓郁,一把土二胡,一把月琴,一把三弦,用灯笼火把照明的古老花灯舞台,千姿百态、情趣无限的花灯,依旧延续着八百年的妖娆与多姿。
花灯,一路走好,且行且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