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充满可言说的历史——昆明花灯3
书名:非遗绝唱 作者:闻冰轮 本章字数:3089字 发布时间:2024-06-23

花灯的近代故事

一、老灯时期。辛亥革命前,流行于云南各地的花灯统称“老灯”。分花灯歌舞和花灯小戏两类。前者表演时载歌载舞,无故事情节,如各地的《拉花》、《团场》等;而后者则有简单的故事情节,但仍以歌舞为主,如《打鱼》、《乡城亲家》、《包二接姐姐》等剧目。
二、新灯时期。“新灯”即为经过革新后的玉溪花灯。辛亥革命后,云南在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玉溪地处云南中部,临近昆明,交通便利,其农业、手工业、商业均较发达。辛亥革命所带来的自由之风使见多识广的玉溪人不再对原有的玉溪花灯感到满足,变革之风悄然兴起。花灯艺人们开始从滇剧和曲艺善书中移植、改编了一批剧目,如《蟒蛇记》、《金铃记》、《白扇记》等。在音乐上引进了[十杯酒]、[虞美人]、[昭通调]等曲调,并将[出门板]、[五里塘]等传统曲调改编成板腔体式。此外,还学习了滇剧的表演艺术和化妆,这一系列变革,使玉溪花鼓改变了其以往的以歌舞为主的表演形式,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舞台上。新式花灯的出现,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城里观众的欢迎,很快影响到全省。
三、红军灯、救亡灯、学生灯。1936年,红二方面军长征途中经过云南姚安时,当地艺人编演了《洋人闹中华》、《抓兵曲》等小戏欢迎红军,时称“红军灯”。抗 日战争爆发后,云南戏剧工作者王旦东和花灯艺人熊介臣等组成“云南农民救亡灯剧社”到昆明、玉溪、普宁、通海和广东曲江等地演出。他们以玉溪花灯曲调为基础,编演了《抗战十二花》、《抗战十二将》等花灯调和《张小二从军》、《枪毙罗小云》、《汉奸暴》、《新投军别窑》、《茶山杀敌》等花灯戏。这些剧目均有文学剧本,改变了原花灯剧目的“提纲戏”状况。他们还将《义勇军进行曲》的音调引进花灯音乐,创作出一支新的花灯调--复仇调。解放战争期间,在昆明学生 运 动中和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中,曾编演过《农村一家》、《血海深仇》等新剧目,时称“学生灯”。
四、“灯夹戏”时期。1938年,云南农民救亡灯剧团被迫解散,花灯艺人熊介臣在昆明、玉溪一带教灯、唱灯。1946年熊介臣在昆明庆云茶室连唱三天花灯,受到欢迎,该茶室随后改为花灯园子,成为云南第一个花灯剧场,从此形成固定的职业班社。为适应职业演出的需要,花灯艺人开始大量移植滇剧剧目,如《四下河南》、《滴水珠》、《朱砂痣》、《狸猫换太子》、《红灯记》、《纱灯记》等,同时进一步学习吸收滇剧的表演程式、服装道具、舞台装置等。这种以花灯曲调唱滇剧剧目的方式,时称“灯夹戏”。


花灯的迅速发展

花灯剧目约200个左右,分为三类:一,花灯歌舞,有《小邑拉花》等:二,花灯小戏,有《打鱼》、《打花鼓》、《红宝回门》等;三,花灯大戏,有《蟒蛇记》、《白扇记》等。经过整理的具有代表性的剧目有《探干妹》、《游春》、《刘成看菜》、《闹渡》等。现代戏代表剧目有《依莱汗》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成立了昆明人民灯剧团,排演了《小二黑结婚》等反映新生活的剧目,在花灯唱腔、表演的革新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1954年,建立了云南省花灯剧团。在这前后,许多地、州、市都组成了专业花灯剧团。花灯艺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省花灯剧团曾于1959年、1965年先后到北京演出,该团的部分同志,还参加过赴缅甸、老挝及马里、加纳等一些国家访问演出。
1949年前后,活动在舞台上的著名花灯艺人有李芹、李永年、熊介臣、张万育、薛国兴等等;新中国成立后,艺校、剧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花灯演员,大大充实了演员队伍,其中如史宝风、袁留安、黄仁信、张兆祥、张琼华等等都是在群众中较有影响的。
我们已经无法回到几百年前的老昆明时代,无力去寻找到当年的景色人文,也无法划着小木船荡漾在清澈见底的盘龙江中。但是,那些岁月可以在花灯的演绎当中,被聆听者的心际幻想过,被词曲腔调描述过,被高亢低回的唱白表达过。一曲曲花灯的时间轨迹里面,有着对一座城市的缅怀与回忆,有一幅幅心灵中永远不会消失的画面。

花灯歌舞

花灯歌舞是云南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花灯音乐分为唱腔、器乐两大类。唱腔是主体部分,依其不同的表演形式分为戏剧(座场)曲调,歌舞(团场)曲调、小唱曲调,其中又以结构形态各自分为联曲、同曲、散曲、器乐四大类。
花灯音乐,结构短小,旋律流畅,歌舞曲调欢快活泼,座场花灯曲调抒情优美,以生活的调和曲相配韵,赢得了广大观众和专业音乐工作者的赞赏。
建国以来搜集到的上千首曲调,大体上就有这么几种情况:一部分是明清小曲传下来的;大量的是一些民歌小调;一部分是从云南洋琴、宗教音乐及民族音乐中吸收来的;还有的是从兄弟省市的一些剧种中移植来的。多种来源的曲调,一经花灯吸收,由于它的演唱习惯、润腔方法,结合它的舞蹈、戏剧节奏、云南的方言语音,就形成了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花灯音乐。
花灯剧的音乐结构,属于曲牌联套体制。曲调包括民歌小调和少数明清俗曲,如〔金纽丝〕、〔挂枝儿〕、〔倒板浆〕、〔绣荷包〕、〔送郎调〕、〔十大姐〕等。在花灯剧中,舞蹈是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这些舞蹈,有本地民间的,有外地传来的,如“连厢”,也有吸收少数民族的,如建水花灯就吸收了彝族的“跳弦”。近30年来,不仅整理、创作了一些新的花灯歌舞节目,如《大茶山》、《十大姐》等,而且注意运用舞蹈手段刻画人物性格,表达戏剧情节,使之更加适应戏剧化的需要。云南花灯剧长期流传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云南花灯剧演出团体曾到缅甸和非洲一些国家演出。
值得说说它的舞蹈。
花灯的舞步,以崴步、大十字步、小十字步、蹲步、梭步为主。队形有三穿花、二龙出水、跑灯场等。扇子及手巾为常用道具。
云南花灯、包括昆明花灯,有以下风格特征:
一是歌舞体态的基本特征:身,自然摇动,如柳丝飘动;脚,不勾不蹦,自自然然地抬起悠出。
二是歌舞律动基本特征:人们常言“不威不成灯”。“威”即扭动。“威”则是云南花灯歌舞律动的最基本的风格特征。云南歌舞中的“威步”,在行走时两胯自然地左右扭动,则是其律动风格的最突出的呈现。
“威步”的律动特征源于生活,据说是从劳动者挑担行走田埂、坡坎或泥泞道上时,为了平衡身体,利用两胯扭动稳定重心而提炼的。在舞蹈表演动作中,“威”按其动势的幅度、方位、形态等不同的特征,大体可分为小崴,正崴,反崴,柔踩步等。
小崴:是崴中最基本的律动。它是在双膝自然略屈的基础上,一膝向另一膝靠向另一膝移动重心,胯向上划个小的上弧线而形成的。其特点,与崴步相比,胯需要更大一些,尤显轻巧而活泼。其动作有:小崴团扇、小崴放扇、小崴别扇等,这些小崴舞步在云南花灯歌舞中,多用于流动或走场中。
正崴:它在动律上恰恰与小崴相反,它经过一条下弧线,有明显向上的特点,给人朴实大方的美感。正崴多用于舞蹈中板,常用的动作有:扣扇耳旁绕花,扣飘扇等。
反崴:它强调横移的上身及上下肢动作拉到尽头,形成流动中的三道弯,给人们以悠然抒情的美感。在男性舞蹈中,常以小反崴为主要动律,特点是速度快,形成一种潇洒又别致的风格特点。
云南群众过去也称花灯演唱为“崴花灯”,甚至有“不崴不成灯”的说法。可见“崴”在花灯舞蹈中占有重要位置。当然,同样是崴,生、旦、丑各有不同,要崴出人物性格特点来。
花灯舞蹈还有各种跳和转,跳有:跳划步,金鸡独立跳步,跨跳步。转有:花灯转,抱推扇转,低展翅转等。
顺带说一下,花灯舞蹈技巧体现在扇花的丰富多样,这是云南花灯有别于其他汉族民间舞蹈的主要标志。云南花灯的扇花招式繁复,有70余种变化。在舞蹈表演中常见的有:团扇、放扇、别扇、扣扇、划扇、搬扇、抖扇等等,各式各样的扇花在表演中,还有种种韵味要求,如团扇必平,扣扇必立,飘扇必飞,划扇必晃等,绢花扇子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非遗绝唱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