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花灯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空气中飘忽着的味道,是一座城市最为鲜明的特征。空气总是比一座城市的景观更快地递契入一个陌生人的鼻翼之间,随之进入大脑皮层。
这是一座四季如春的城市,当旅者的脚步刚刚落在昆明的大地上时,首先嗅到的是花香。空气中飘洒着金色的阳光粉末,洋溢着露珠融化的晶莹,充斥着花蕾鲜美芬芳的味道。就像弯弓发出柔美的利箭,像无形无影的透明羽毛,飞扑在旅者的鼻翼之间,徘徊、徜徉,渴望与人们的感性相遇。这样鲜美的空气犹如金光闪闪的光芒,穿越城市的台阶、商铺、低洼之地和隆起之城,直抵心灵深处。
空气中飘来山茶花的味道,无限惊喜的心灵在刹那间奔涌而出。它伸出自己感知世界的触须,这触须是那样的浓密,那样的敏感。它带着心灵出发,在迷宫般的地理中开始一次又一次探索这座城市存在的秘密。
空气也是一座城市存在的秘密吗?空气是从哪里飘来的?验证空气史迹的是历史吗?究竟是空气还是音乐正在飘来?
噢,花灯!花灯!这是神造的另一种无影无形的精灵,它汇聚在一座城市人文主义的素材之中,以绚丽的色调晕染开来,唱响开来,巡游着,飘荡着,犹如不眠的梦游者。
“八百年的灯,三百年的戏”、“唐朝的花灯宋朝的戏”,最早的老昆明,八百年前花灯就已经开始上演,源于民间歌舞的花灯,滋生出一份超越主流文化的边缘色彩,携带着汹涌的流行趋势。
我想到这座城市所有盛开的花,茶花、梅花、菊花、兰花、挑花、杏花、梨花、荷花、牡丹、芍药、海棠、杜鹃、丁香、芙蓉、蔷薇、茉莉、玫瑰、报春、百合、水仙、马缨……每一种花都代表一种精灵,每一朵花都代表一种曲调,人们被这座城市的花絮笼罩其中。
那些热烈而温柔的花卉开始演奏音乐的篇章,花的盛开,音乐的飘扬,风和雨不断变奏着春城的容貌,在一曲一波中缔造着春城。风和雨,水和花卉,音乐和戏曲编织出演出的序幕,像历史摇篮一样孕育出这座城市的姿态。这姿态中萦绕着汩汩的泉水,飞行着洁白的海鸥,萦绕着春城的灵魂。在鸟语花香仙乐飘飘当中,每一个细节都映现出天堂美景,展现出千百年来昆明城所笼罩的传统习俗,那些美德与习俗依然影响着现代昆明的生活,传承着这座文化名城的符号,以自己恒久的魅力吸引世界,让花灯的节律像仙乐般扩散到天宇。
一种缺乏灵性的艺术,很难获得赋予人类生活中那丰盈的诗意,很难获得赋予人类生活神秘物的那把钥匙。然而花灯就是一首诗,就是一把奇妙的钥匙,奇妙得就像美丽的花香。
心灵,带着那把钥匙,就这样一点一点深入到了一座城市最核心的中央。花灯飘来了,那是山茶花中最红的那一朵,带着最绚丽的姿态。
一座城市离开了音乐,意味着万物离开了滋润之甘泉,城市只剩下一种枯萎、衰败的荒漠。音乐,弥漫于城市的角落,就会涌现出一座城市欢乐的世界。只有当音乐附着在一座城市的精神史上时,一座城市才充满可以言说的历史。
云南人恐怕没有谁不知道花灯,也没有谁没听过花灯。
当初谁都不曾想到,由明清小曲演变而来的花灯,居然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在云南各地传播、流行,进而风靡一时。花灯歌舞内容丰富,情节简洁,舞蹈朴实明快,优雅别致,曲调柔美,风格鲜明,深受人民喜爱,成为歌舞园地中一株修理别致的“山茶花”。
不得不相信,一曲唱腔歌调除了用音律造就婉转迂回的旋律之外,也在用音乐之外的千万层意境扬起人间一层又一层帷幕。
细说花灯
这里所说的花灯,是指花灯歌舞和花灯戏。一说昆明花灯,我们就想起广场上、庙会上、舞台上的载歌载舞,听见那熟稔的音乐腔调。
昆明人几乎都听过花灯,很多昆明人在梦境深处都会听到花灯,会吟唱花灯,尤其那些老昆明人每每谈到花灯时,眼眶会变得湿润起来,仿佛又回到了从汉唐时代起所形成的关于花灯的历史中去。而此刻,悄然间,我们又来造访花灯了。访问一个古老剧种,必须先访问它的脉络。
作为名词的花灯,是古代的“彩灯”,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起源自汉武帝於农历正月十五日於皇宫设坛祭祀太一神,由於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隋朝炀帝时,元宵节期间赏灯活动热闹非凡,夜夜笙歌,通宵达旦,张灯遂逐渐发展为元宵节的重要活动。从此元宵节成了传统的灯节。每到这时,各式花灯高悬街头。到了唐代、宋代,此习俗遍及民间。
我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十分讲究,品种繁多。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可见传统的灯节源远流长。
我国除了灯节,还有一种民间的文化娱乐活动,叫“社火”。
“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社”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每逢春节或重大节日,在各地的农村都有社火表演,有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打腰鼓、百戏、乐舞、民间杂耍等民间歌舞娱乐活动。在西南这类活动则是庙会、灯会、节庆。
中国人元宵节迎花灯的习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全国各地种类繁多,灯式不一,各有流行。台湾花灯,俗称“鼓仔灯”,因早期制作时多形似锣鼓而得名,流行的种类有走马灯、骰子灯、圆灯、关刀灯等。由於闽南语“灯”与“丁”同音,故一般将提灯、闹灯视为人丁旺盛的佳兆。台湾习俗中,妇女在元宵节穿梭於灯下,祈求来年得子、添丁;在台湾北部桃竹苗客家庄里,男丁从农历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庙挂灯,称为“起灯”;谐音“起丁”,为新生男丁入族的仪式之一,涵意深远。
在这些传统的节日中,都少不了民间歌舞戏曲。
云南花灯戏,渊源于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花灯就是这样转借而来,成了一种歌舞、戏曲的专用名词了。它不再是名词的本义,而是有了色彩和动作,有了乐曲和旋律的“花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