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围棋各奇妙
比较象棋与围棋是件很意思的事。
中国象棋的出现应当比围棋晚。中国象棋的棋盘上有“楚河汉界”。可以推算它的正式发明应在2000年前楚汉相争的时期。楚汉相争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故事,鸿门宴,醉翁之意不在酒,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四面楚歌,江东父老,霸王别姬……都源于此。这段由陈胜揭杆项羽称雄暴秦灭亡乌江自刎刘邦开国的史实,同象棋的争夺拉锯、审时度势、谋略战术,颇为形象相似,大有河界非楚汉莫属的味道。
而围棋同象棋一样,都是战争风云在棋盘上的形象演绎。
如果说围棋是从尧开始,那是在夏商周之前了,实在早得不可考证了,那时的生活水平很低,如果有,只能是围棋的一种雏形,其后的一千多年中,它可能丰富完臻起来。黑白两子,平等,无大小高低之分,这是上古时期部落战争的形态。
到了二千年后的春秋战国,有了阶级、等级,于是象棋就有了等级森严的制度、规范。从围棋中可见平等、自由,在象棋中则见到皇权、制式、等级、分工的结构。围棋形象的思维更多一点,每一个子的子力本身都是一样的,只有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接应和变化,才能显示出威力,而不像象棋,有帅士象车马炮的区别。
在春秋时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认为下围棋仅仅比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好一点。道家则把围棋同射、御、琴相提并论。及至战国时代,名家的代表周尹文则把围棋比作智慧的化身。他说;“以智力求者,譬如弈棋。”孟子则将它列入六艺之一的“数”中。他认为,必须专心致志,才能精通这门艺术。
的确,围棋是“数”,它的精确计算已到极致。据说象棋在电脑中已完全可以计算穷尽了,而围棋则不能,电脑也拿它无法。象棋有各种下棋软件,可以同电脑软件下象棋。围棋则不行。
看看棋盘就知道了。盘面有纵横各十九条等距离、垂直交叉的平行线,共构成361个交叉点。用数学的排列组合计算,它的变化是个天文数字!
围棋是战斗的游戏,数学的艺术,趣味的科学,智慧的化身。
清乐忘忧在棋枰
我国下围棋的古画不少,但现存最古的要算山东曲阜孔庙中的围棋图了。这幅图画在汉代的画象砖上,图中画有围棋局和六博局,旁边两人正在专心致志地对弈。
汉高祖刘邦,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围棋颇为爱好。据《西京杂记》谈到汉高帝与他的妃子下围棋时说:“戚夫人侍高帝,于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户竹下围棋。”相传嗣后每年这个日子下围棋成为汉宫中的风俗。
魏太祖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据《三国志·太祖纪注》说,曹操的围棋造诣也甚深,与当时著名的围棋名手山子道、王九真、郭凯等人不相上下。孔桂因为精通围棋,甚得太祖的宠爱,每在左右,常与之下围棋和踢足球等。
据西汉桓宽《盐铁论》说,剑客与下围淇,是当时的一种社会风尚。而剑客论围棋,“辨盛色而相”,着重围棋战略、战术的灵活性。在临局交争时相机而下棋,这已有点把围棋和兵法联系在一起了。
我国古代的围棋谱,如果从三国时的《吴图》算起,至少也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然而,宋代以前的棋谱原本至今尚未发现,现存最古的围棋谱要算宋李逸民编《忘优清乐集》了。原宋版本现藏北京图书馆,还有清末南陵徐乃昌影摹宋本传世。在宋古谱中保存了东汉末“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这个棋局如果可靠的话,距今约有一千八百年了。这珍贵的围棋史料,多少年来一直被围棋界视为瑰宝。
两晋的统治者,一方面用老庄出世思想支持其不受拘束的纵欲享乐生活,一方面又从老庄超然物外的出世思想中寻求苟安生活的恬静心境,所以,东晋的名流祖纳又称围棋为“忘忧”,以掩饰精神上的空虚。
祖纳,字士言,范阳道人。据王隐《晋书》说,他“九世孝廉……最治行操,能清言,历太子中庶子廷尉卿。”他的弟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闻鸡起舞的英雄祖逖,后因北伐无援而失败。祖纳对弟弟的失败是十分痛心的,于是终日以下围棋来解脱内心的痛苦,王隐劝他“惜寸阴,”他回答说:“我亦忘忧耳!宋刘仲甫撰有《忘忧集》围棋谱,宋徽宗赵佶还写下忘忧了“清乐在棋枰”的诗句,都出典于此。
手谈、坐隐及忘优,都是围棋的别称。考这三个名称的出现,都在东晋时代。
汉末清议之风已盛,魏时转清议为清谈,讲玄学,尚虚无。围棋甚是玄妙,变化无穷,深不可测,这正符合士林间名流们的脾胃,他们不敢正视或无力正视充满着尖锐矛盾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只能把满腹牢骚和不能发泄的思想感情倾注于一局棋事之中,于是又把清谈变为“手谈”。
唐国公李渊(即唐高祖),从小笃好围棋,他的儿子李世民(唐太宗)和李智云(楚哀王),也以好围棋而闻名。据《旧唐书·裴寂传》说,隋场帝大业时,裴寂任侍御史、晋阳宫副监,而李渊恰好留守太原,老友相逢,格外亲热,两人常纹枰对坐,甚至“通宵连日,情忘厌倦”。
棋分九品论清谈
由于汉魏时围棋比赛频繁,高手辈出,棋手们的等级差别悬殊,于是逐渐形成了若干等级。为了与当时曹魏实行的九品官人制相统一,围棋也分九品。棋品的高低是以棋艺的水平高低而定的,与门第的高低没有关系,因此,围棋等级制的出现与推行,对于围棋艺术的发展和提高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彼时,围棋成了“国棋”。
那时,给了棋艺家很高的荣誉。所以《后汉书》说:“弈秋以棋局取誉。”西汉时,杜陵杜夫子棋艺甚高,“为天下第一”,据《西京杂记》说:“或讥其费日,夫子曰:精其理者,足以大裨圣数。”
一种文化形式总是和一个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史相关联的。围棋从摹拟争战,之后回到玄学、清谈、手谈,最后归于一种高级“娱乐”,算是一种回归吧。
横空出世一永子
从小棋盘回到大棋盘,从虚拟的空间回到现实的空间,看看“云子”的前世今生。
“云子”又称“云扁”、“云窑子”,原产于云南永昌郡(今保山市),故又名“永子”,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云子生产始于唐代,元、明、清三代曾享有盛名,深受名士、高僧的喜爱,也是敬献皇室的上乘贡品。
发明云子的人是谁呢?
一是传说中的吕洞宾。相传900多年前,吕洞宾来到永昌郡,在龙泉池畔的塔盘山下见到一个孝敬母亲的穷苦农民,为了周济这个农民,吕洞宾就教他用当地盛产的玛瑙和琥珀锻造围棋出售,从此母子摆脱了困境,“永子“传播于世。
吕洞宾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他真实身份是唐朝人,原名吕岩。吕洞宾的故事和传说很多,在岳阳、太原、广州、北京、河南、西安、新津、山西、邯郸都有他的遗址,也有传说他到过云南的巍山传道,他到没到过永昌(今保山)无据可考,不过保山离巍山不算远。
吕洞宾是极力主张内修、外养的仙道之一。他主张口服以铅汞为原料烧炼而成的丹药,也主张在人体内部通过存精保神运气的功夫,以结成“圣胎”、“内丹”。并且,吕洞宾更强调内丹的炼养。他因为烁丹,多少懂些化学的冶炼之术,用保山当地的玛瑙和琥珀造棋子也是可能的。能猜测的肯定的只有这些,其它有传说均不可稽考。
另一说法是,明代有位永昌人氏在京城保管珠宝玉器,在一次宫廷失火时,发现熔化的珠玉具有晶莹透亮的色彩。回到家乡之后,他就用永昌盛产的玛瑙、琥珀等原料制成了“永子”。
“永子”一出即得到文人及显贵的欢迎,并成为进献皇室的贡品。
然而究竟是何人何时何因缘造出了“永子”,无法定论。
学者们倾向于认为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因为保山当地有玛瑙和琥珀,那么有了原料便使偶然变成了必然。据说在上古以前,埃及人采用苏打作溶剂的方法从沙中提金,偶而发现了制造玻璃的方法。那么当地人偶然发现制造了云子就不是不可能的事了。
玻璃是由石英砂、纯碱、长石及石灰石经高温制成的。玻璃是清代雍正年间传入中国的,到了康熙年间才正式开始自己制造玻璃。在温长的岁月中,中国人也极有可能自己在制造一种类似玻璃的试验。
就算是玻璃,也是几经试验才告完美的。比如几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玻璃是绿色的,是无法改变的。后来发现绿色来自原料中少量的铁,二价铁的化合物使得玻璃显绿色。在加入二氧化锰以后,原来的二价铁变成三价铁显黄色,而四价锰被还原成三价锰呈紫色。光学上,黄色和紫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补,混合在一起成为白光,玻璃就不偏色了。不过若干年后,三价锰被空气继续氧化,紫色会逐渐增强,所以那些古老房屋的窗玻璃会略微带点紫色。
保山人发明的“永子”走了另一条发展道路,不是将它弄成玻璃,而是弄成了一种取代棋子的高端工艺品。
事实上,“永子”就是属于琉璃的一种。据《永昌府志》、《滇南杂志》等史籍记载,“永子”系以玛瑙石、紫瑛石合研为粉,再加上红丹粉(氧化铅)、硼砂等多种原料配合一起熔炼,然后用“长铁蘸其汗,滴以成棋”永子的工艺精细复杂,其中配方、火候、点子的手艺都是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最后,毛坯经过琢磨成为大小一致的成品。
“永子”一面市,便受到高度赞赏。
《明一统志》中说“永昌之棋甲天下”,《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棋子出云南,以永昌者为上”。清代赵吉士的《寄园寄所寄》引用《南中杂说》也有:“滇南皆作棋子,而以永昌为第一”。
明代末期,由于社会动荡和保山地区的战乱,“永子”的生产日趋没落。到了清末,已是苟延一线如游丝似绝未绝,薪传不再,云子的传统制作技术在民国初期失传。上世纪五十年代实,据说保山城中仅有一位庄姓人家,保有一副完整的“永子”。另有说法是,保山城内有人至今仍藏有明代祖传古品,现存的正宗永子还留下一副半,历经数百年沧桑仍光彩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