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气质 高端雅赏——乌铜走银4
书名:非遗绝唱 作者:闻冰轮 本章字数:4214字 发布时间:2024-06-21

曲高和寡

乌铜走银作为云南独特的铜制纯手工工艺,距今已经有280多年历史,看尽沧桑,历尽了跌宕起伏。
乌铜是材料,走银是技术,正是由于原材料的特殊性和制作技艺的独一性,使得“乌铜走银”具有了非凡的艺术、收藏、商业价值。
  师傅掌握的炼制配方比较特殊,制作都是在晚上进行。一方面天黑可以更好地看到火的情况,从火的颜色判断温度,另一方面,漆黑的夜晚也可以保证乌铜配料的秘方不外泄。
  神秘炼制的乌铜,细密的篆刻,独特的走银和“焐黑”,加上所有步骤纯手工制作,使得乌铜走银每一件成品都独一无二而又价值不菲。
到了本世纪时,乌铜走银器已散失殆尽,懂行的中外收藏家也都珍视乌铜走银器,甚至出现千金易得,一器难求的局面。
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直到今天袁家会做乌铜走银的信息还鲜为人知,前来订货的人不多,市场前景一般,云南这一独特的传统铜制工艺面临消亡的命运。
冯骥才说:“曾经代表我们民族生存形态的东西已经黯然消逝……无数的一民间老艺人在无声无息地逝去。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的离开,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的断绝!”
从事该工艺的手艺人,以及乌铜走银工艺本身的传承都处于困境当中。作为传统的自然经济、农耕社会的产物,民间工艺是与特定环境相适应的民族智慧的体现,一件工艺品就是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缩影。今天,由于现代工业产品的冲击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传统正在离我们而去,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和生活正在慢慢消失,民间工艺正在逐渐被边缘化。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剧,原生态民间工艺生存的土壤正在渐渐缩小以至消失。一些主要存在于广大偏远农村的民间工艺正面临绝迹,很多民间工艺也后继无人。
乌铜合金的配方迄今没有公开,这得归功于数代乌铜走银人的守口如瓶。
从工艺美术传承的角度来讲,这种自我保护的做法对于文化的传播没有益处,但从匠人生存环境的角度来讲又无可厚非。乌铜合金的配方是关键技艺,因为涉及到熔点的相伍,关系到“走银“的成功。
此外,乌铜走银工艺从创始至今,所生产器具、花瓶、香炉、如意、首饰、烟具、首饰盒、长命锁等,200多年来未有太大变化,与现代消费脱节,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然,它作为一种高端的产品,堪称奢侈品,曲高和寡也制约了它的发展。


古老工艺的生存困惑

目前,分析乌铜走银工艺的生存困惑,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方式
一直以来,乌铜走银都是在小作坊中或是工匠的家中,靠手工生产完成。当年因岳氏全家死于非命,乌铜走银的生产也一度中断。后来虽然由云南老艺人杨用宾反复研究,使乌铜走银工艺得以恢复,但产品质量远不如岳家所制。如今,乌铜走银主要依靠未得岳氏真传的徒弟的徒孙辈们传承着,他们仍继续着传统,主要依靠铁锤、铁砧、煤炉、锉刀、砂轮、錾子、砂纸等一些普通的手动工具进行生产。工匠们虽然能够把这些工具运用的随心所欲,但手工制作乌铜走银器皿还是极花费时间,加上乌铜走银为家传手艺,其中的一些祖训导致从事生产的人数少之又少,因此,使之难以借助先进的自动化生产工具以达到规模生产。
2、销售渠道
过去乌铜走银的生产都是针对昆明的达官贵人,乌铜走银因其在合成乌铜时需加入金,其价格比较昂贵,一般的普通百姓根本无法享受,所以工匠们都是应这些具有显赫地位与经济实力的人邀请,到他们家中为其定做。这些人并非是把乌铜走银器当作日用品进行消费,而是把制作好的乌铜走银器当作珍贵的礼品赠送之用。
前几年,由于乌铜走银的生产数量比较有限,加上了解乌铜走银的人也很少,所以乌铜走银的销售渠道也相对比较狭窄。据袁昆林说,他曾经在昆明开设过一个铺面,其中主要就是销售乌铜走银器物,但销路并不理想,所以他只能停业回家,继续过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制作乌铜走银的生活。一般来说都是懂得其价值的收藏家到匠人家中进行定做,因此工匠们不用担心自己生产的产品销售问题。
乌铜走银吸引了大量外国人的眼球,许多外国商务人士一旦见到乌铜走银器,就爱不释手。现在随着人们对乌铜走银的关注与了解,加上人们生活也逐渐富裕起来,乌铜走银的销售也逐渐有了好转,有时候,还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时,少数的几家手工作坊的生产就显得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了,因而市场上便出现了不少仿冒的乌铜走银器,它们无论是从外形上,还是从做工上来说都离真正的乌铜走银相去甚远。
3、手艺人的经济状况
制作乌铜走银是一项需要投入较多费用的手工艺。由于炼制乌铜的时候需要加入黄金等贵金属,加上其工艺中一些秘不外传的特殊药水也需要投入较多资金,从而使得乌铜走银的原材料价格居高。一件成品乌铜走银器,虽然可以卖上2万~5万的好价钱,但其利润却比较微薄,甚至不如制作普通的金银首饰利润丰厚,因此,袁昆林等人更多地便以加工金银首饰来赚取收益。
相对来说,从事乌铜走银的匠人们在社会中第一位的角色是朴实的农民,袁昆林等手艺人家境并不宽裕,一年到头,他们主要从事的还是普通农业生产劳动,只有在农闲而又有人请他们制作乌铜走银的时候,他们才开始制作乌铜走银。某一段时间可能会有很多人同时请他们制作,这时他们就会一天到晚忙个不停;而某一段时间也许没有一个人请他们制作,这时他们就只能从事其他的一些手工劳动以获取收益。这样一种隋况下,乌铜走银的活计总量没有任何可预见性,加上工匠们能够投入到乌铜走银当中的资金相对有限,因此他们对经营风险的承担能力比较薄弱,如果他们单依靠制作乌铜走银来获取收益,那么他们的生存将会面临威胁,所以乌铜走银生产也只能停留于家庭作坊的传统模式上,制作乌铜走银也不可能成为他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只能是家庭总收入中的一个重要来源。
4、人手不足的限制
一般来讲,历史上某人创造了某一项手工艺绝活之后,他都会制定出一些后人必须遵循的规矩以保证其传承。其中有的规矩比较苛刻,他们规定: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这样一来,可获得学习机会的,往往只限于家庭男性成员。
一直以来,乌铜走银也有自己的祖训,与其他手工艺也具有相似的严格戒条,每一代匠人也都遵循着家庭技艺传承的祖训不变。由于训诫的存在,现在懂得制作乌铜走银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乌铜走银缺乏同行之间的竞争,他们在技艺上没有进步,相反还有所退步,这样乌铜走银也几乎到了不为人知的地步。
现存人们的思想观念虽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再把乌铜走银视为自家的私人绝技,而把它作为一种人们共同拥有的遗产,也希望通过某些手段,可以把乌铜走银做大做强。但由于资金短缺,加之人们对乌铜走银的认识不多,现存的三家乌铜走银生产者,都面临相同的问题:他们每家都只有两三个人会制作乌铜走银,仅依靠他们不可能把乌铜走银做成一个大规模的产业。如果想把乌铜走银做大,就必须招收学徒,但目前来说,由于资金的短缺,以及人们对乌铜走银的无知,招收学徒对于他们来说比较困难,若是想要招收比较有天分的学徒,那更是难上加难。
乌铜走银技艺的传人之一袁昆林就表示他希望多招收几个学徒,然后把技艺传授给他们,以改变乌铜走银的现状。先前他曾做过几次尝试,但学徒们都是没学几天就自动离开了,目前他依然只能依靠自己以及弟弟的帮忙来维持局面,同时仍寄希望于能够招收到几个徒弟来继承自己的衣钵。

金大师的梦想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乌铜走银传习馆馆长,云南乌铜走银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大师”品牌的创始人金永才,对自家宝贝的传承和发展信心十足。
自2008年他自筹经费开办乌铜走银传习馆以来,每年乌铜走银的销售额都翻倍增长,2009年接近60万,直至2012年时,年销售额已经突破了500万。
“我们的计划是,2014年争取拿下1000万。”金永才不仅敢想,而且敢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过六旬的金永才不仅仅满足于传统工艺品,他更是把眼光投向了装饰品的高端市场。“春节以后,我们准备推出一批由云南艺术学院的大师专门设计的乌铜走银装饰品,填补在装饰品上的空缺。”而装饰品的突破,正是金永才不断尝试,不断创新,反复试验得出的丰硕成果。
“要打进高端市场,就要提高我们品牌的知名度。”已经拥有“金李记”品牌的金永才非常明白品牌效应带来的益处。“金李记”是银镂,银镂可能有很多家,但“金大师”是独一无二的乌铜走银品牌,“我希望以后说起‘金大师’,人人都知道是乌铜走银。”金永才想通过品牌,把这门古老的技艺一直传承下去。
  回忆往昔,当年金永才还是一个倒卖古玩玉器的商贩,他说:“我在云南省内到处跑,认识的很多老艺人,如今大多都不在了,技艺也随他们失传进了棺材,我不能让这门这么好的技艺在我这里断了。”
  自从开办乌铜走银传习馆,有了“金大师”,金永才一颗心踏实了,每天在把关乌铜的炼制之余,才有闲心唱唱曲,赏赏古玩。
  “物以稀为贵,现在我做的东西,等我百年之后,那升值空间可就大了。”金永才乐观的生活心态和周全的大局把关,使得“金大师”乌铜走银短短几年,被越来越多人熟知,发展前景看好。
金永才还不满足,他又把眼光投向了立体物件。中国人酷爱貔貅,很多客户更希望做出一个貔貅的物件收藏把玩,但是乌铜只能铜片拼接,如今,金永才正在努力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正如在一件器物上同时走金走银,金永才就是能做到把原本的不可能变为可能,不断挑战自我,又不断超越自我。
刘清海是地道的昆明官渡人,也是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第六代唯一传人,金永才的第三个嫡传弟子,历经“人品”、“作品”、“精品”的三重考验和数年艰苦研习,才得以拜入“金大师”门下。
“下一步,就是打造乌铜走银‘金大师’品牌,挺进国内外奢侈品市场。”刘清海气定神闲地端坐在昆明官渡古镇乌铜走银展览馆,为访客斟上一杯香茗,缓缓说道,“在古玩收藏和工艺美术领域,‘金大师’必定会是一个朝阳品牌。”

寄语乌铜走银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已成为全世界都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对待这个问题当中,民间工艺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它是由各地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它不仅仅是对民族性格的直接表现,而且是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载体。
今天,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民族的本土文化受到冲击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对于中华民族本身而言,还是站在外国了解中国的角度,民间工艺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它既是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也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更是树立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独特气质的重要方法与途径。
如今,乌铜走银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传承,才刚刚起步。
对乌铜走银的传承和发展,我寄予深深的厚望,也怀着深深的担忧。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非遗绝唱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