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气质 高端雅赏——乌铜走银1
书名:非遗绝唱 作者:闻冰轮 本章字数:3049字 发布时间:2024-06-21

【2006年,乌铜走银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爱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
因为缓慢,当你发现爱上一个人,或一件器物时,那个人,那件器物,已经成为你眼中和心头难以戒掉的一个结,进而成为你如影随形的一种习惯。爱他,就像一个字根爱着改变命运的偏旁。即使那个人是狂浪之徒,你也会爱上他身上那股游邪的气息;即使那件器物千金难求,你也会为它倾囊而尽。
人就是这样,因为深爱,而被自身的跌宕命运所驱逐,却无怨无悔。
有这样一件器物,它以合金铜为胎,在胎的表面先镂刻出精美的纹饰图案,然后将熔化了的银流入阴刻的纹饰内,冷却后打磨光滑,再经过特殊处理,底铜即变为乌黑,透出银纹图案,使其在庄重深沉的黑底上衬托着银光闪闪的灿烂饰纹,呈现出黑白分明的装饰效果……闭上眼睛遐想一下吧,那是怎样一件器物?雍容华贵,精致绝伦,瑰丽多姿,过目不忘。金光闪闪的银流在铜坯上,沿着那些如时光隧道般精雕细刻的细糟,缓慢地画出美妙绝伦的图案。看着它,抚摸把玩着它,你的心会穿越时空,体味到一种天地玄黄、混沌初开的意境。
这时,全部的心神,全部的爱,都会无怨无悔倾注在它身上。
它有一个古老的名字——“乌铜走银”。
如果说典雅别致、低调奢华是乌铜走银器具的白描,那么“天下铜艺一绝”的荣耀,便是世人对这门惊世绝技的折服和肯定。
乌铜走银从来不是庶民之物:史料记载,在上世纪20年代,昆明的达官显贵、学绅之士相互赠送的礼品就是乌铜走银墨盒。


鲜为人知的特殊工艺

乌铜走银的工艺品,识者不多。这是因为它是一种高档的工艺品,传世不多,且多为商贾富人收藏,缘悭一面,陌生是必然的。
乌铜走银是一种特殊工艺,一般人均感到陌生。乌铜走银的工艺有其独到之处,且十分精美,不同凡响,这种有着独特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民间工艺显得十分珍贵,它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必然的了。
人们常说的“天下铜艺论双绝”,北为北京景泰蓝,南即为“乌铜走银”,这句话就能使人明白它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了。
“乌铜走银”独特的铜制工艺是云南所特有的传统工艺,属于一种民间技艺,传承至今已280多年.由于“鸟铜走银”的制作难度非常大,复杂的工艺使得每年作品相当的少,并且不外传,导致可以制作乌铜走银的艺人只有几人。
让我们伸展出探寻的触角,去历史最深处探寻这种古老技艺,领略它的罕见美色,聆听它传出的诗美之音。
“乌铜走银”的技艺简单描绘出来,就是以合金铜为胎,在胎的表面先镂刻出精美的纹饰图案,然后将熔化了的银流入阴刻的纹饰内,冷却后打磨光滑,再经过特殊处理,底铜即变为乌黑,透出银纹图案,使其在庄重深沉的黑底上衬托着银光闪闪的灿烂饰纹,呈现出黑白分明的装饰效果,制作出来的工艺品雍容华贵,精致绝伦,瑰丽多姿,过目不忘。
景泰蓝也是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景泰蓝是镶嵌上去的,乌铜走银是液态的银流进去制作的,其难度不亚于镶嵌。


去古镇探访乌铜走银

清代著名学者袁嘉谷的长诗《异龙湖歌》曾经称颂过乌铜走银。“独异异龙湖,东流走粤桂。珠江源数十,论远此为最。斗大一州水,两海各分配。独有异龙湖……树头美。器精称乌铜……”这是一首五言诗,足足200行,不可能全诗品评,只能选取部分欣赏,诗中所称赞的乌铜也就是乌铜走银。
这民间技艺,是云南冶铜文化上辉煌的一笔,是滇文化的代表。读到关于它的描绘之后,我忽然间对乌铜走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想要一睹其芳容。
抱着这样的好奇,我来到了官渡古镇。
官渡古镇文化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在不到 1.5 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就有唐、 宋、 元、明、清时期的五山、 六寺、七阁、八庙等多处景观。
官渡“六寺之首”妙湛寺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1295年落成,后因被水淹倒塌,1325年迁建于现址古镇的中央。寺内建有东、西两座13层密檐实心方形砖塔。后来西塔毁于地震,而东塔保留至今。
在官渡古镇宗教建筑中名气最大,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妙湛寺前的金刚宝座塔。
明天顺二年(1457年)重修妙湛寺时,“乃即寺之前辟地复造浮图一规”,这“浮图一规”就是金刚宝座塔。建金刚宝座塔的倡导者是特进荣禄大夫镇守云南总兵沐璘,出资者是镇守云南太监罗珪,他们都是当时统治云南的头面人物。新建石塔的目的是为了“造功德”,“求延寿”,“顺习俗稳民心”,“而以不治治之也”。这里说的“顺习俗稳民心”,指的是民间有螺丝怪兴风作浪的传说,故建塔以镇之。在我国现存的十余座金刚塔中,妙湛寺金刚塔是建造时间最早,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座。这座金刚塔,与妙湛寺的两座密檐砖塔相辉映,不仅体现了“有容乃大”、“显密并举”的佛门精神,而且建筑上高低错落,品字布局,十分壮观,构成了官渡镇古建筑群的核心。
金刚宝座塔原为印度伽耶城尼连禅河畔释迦牟尼佛得道成佛处的纪念塔,称为“佛陀伽耶大塔”。又被称为“坛城”,即“神坛”。塔座四角各建一幢小方形塔,拱卫着中间一座高大锥形塔。五个塔代表五方佛,正中大塔代表大日如来,四周四幢依顺时针代表阿閦(chu╲)如来、宝生如来、弥陀如来和不空如来。
官渡金刚宝座塔由基座、塔体两大部分组成,基座的平面为正四方型,边长为10.4米,高4.7米。基座的底部跨空, 有东西南北四道券门相通,可过往行人车马。基座之上,五塔耸立。中央建高16米的主塔,四角配以高8.84米的小塔。主塔宏巨雄伟,小塔小巧玲珑。主塔与 小塔都由须弥座、塔身、塔颈和塔刹组成,但式样不同,风格迥异。大小塔相映生辉,十分谐调。高耸俊秀的塔刹,簇拥耸立,犹如雨后春笋,争相破土,形象轻盈俏丽,有一种飞动之美。
官渡金刚宝座塔不仅整体构思意象飘逸,令人沉思遐想。细部的铜铸石刻也十分精美。无论是主塔须弥座上的五种坐骑动物形象和四角的金刚大力士,还是佛龛中的佛像,雕工都极为精细,无不细腻逼真,活灵活现。铜铸伞盖上的手持宝剑、琵琶、珍珠伞、花狐貂等法器的四大天王,以及跨空的塔基顶部中心嵌砌的铸有九尊佛像的铜质金轮,铸刻也极为精美,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沿着金刚宝座塔前行,就抵达著名的乌铜走银传习馆。
今天运气不错,有幸遇见了乌铜走银第六代唯一传人——金永才老先生。
于1953年出生于官渡区小板桥的金永才。自幼热爱艺术,对古玩珍品、文房四宝、珠宝玉石和青铜器等情有独钟并有较高的鉴赏识别能力。1982年,因机缘巧合拜师于乌铜走银大师李加汝的门下,系统学习濒临失传的乌铜走银制作工艺。经过近30年的辛勤耕耘,金永才不但熟练掌握了乌铜走银制作工艺,而且使这项古老的工艺完整地传承和保留下来,共创作了百余件乌铜走银工艺品。其主要乌铜走银作品有文房四宝、酒器、茶器、香炉、花瓶等,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近年来,金永才多次被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探索发现》、华语广播《走进昆明》、云南电视台等相关媒介报道。与此同时,他还创办了“乌铜走银工艺馆”、“乌铜走银传习馆”开馆授徒。
金永才先生现为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第六代唯一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特聘专家”、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金李记”品牌创始人、乌铜走银工艺馆馆长、乌铜走银传习馆馆长、云南乌铜走银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近年来,金永才的作品《一品香酒具》、《倒转乾坤酒壶》、《后生求艺笔筒》、《四季平安花瓶》、《五福捧寿方鼎》等作品先后获得金银铜奖。为此,金永才不仅被命名为“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且还先后被授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和“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非遗绝唱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