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炷的吟唱与祈福——宜良古城大香会3
书名:非遗绝唱 作者:闻冰轮 本章字数:4816字 发布时间:2024-06-21

大香制作的传承

大香制作技艺的传承有清晰的脉络,谱系十分明晰。
大香制作的创始人姓蒋,至今已失其名字,南京籍人氏,1884年生。清朝末年落籍古城镇后,即以大香制作为其生活来源。因地方尊崇,民风醇厚,营生越做越旺,技艺也不断创新、完善,外接的业务越来越多,影响也越做越大,便于当地雇请些零工,帮助准备原材料,做些辅助和帮衬的杂活。蒋氏最初制作大香时,年岁不大,约二十岁左右。但出于对大香的敬重,因而辈分就高,街坊邻里都尊称其为小耶耶(叔叔之意)。在跟班制作的入员中,得其亲传,又心灵手巧,能全套制作者尚有安家桥村的韩聋聋其人。此蒋姓创始人享年70余岁,20世纪五十年代去世。韩聋聋也于此后去世。
而今之大香制作者则为张廷楷,1935年生,现年76岁。张出身书香世家,白幼聪颖,吹拉弹唱,书法绘画,无所不好,又都能自学成才,为乡里才俊。唯因幼年家道中落,没机会接受正规教育,故只得将一生聪明才智,发挥在乡里民间的传统技艺上。张先生的住家,恰好在蒋光生对面,邻里街坊,虽未曾正规拜师,但大香制作从小就眼观心识,了然于心。更由于心生爱好,就更加留意,自己钻研,认真学习。见到蒋先生人手不够时,也主动帮忙上手去做,因而颇得蒋先生指点,久而学成其艺。做大香为手上活计,眼见功夫,劳动强度不大,故张廷楷自十岁起即私淑蒋先生,从而学成了大想制作乎艺。由此至1952年,共跟随蒋先生制作大香6年。其间的1945年,通海县来人请去做大香,蒋先生即带张廷楷前往,并放手让张廷楷大胆单独去做。据张廷楷回忆,蒋先生绘画技艺不高,因而图像画得很粗糙。而张廷楷天资聪颖,人又年轻,又肯用心,反比蒋先生画得生动形象。由于蒋先生也是在制作中不断完善,故在实际操作中,也多有不够完美之处,张廷楷即不断地加以改进。例如,大香立于室外,点燃之时,最怕遇雨,这个问题,蒋先牛以前井没有解决。因为初春时节燃供大香时多旱季,雨天极少,因而忽略。但天长日久,遇雨是总免不掉的。张廷楷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大香外壳加漆至厚,不怕雨淋,顶土有帽,能够遮雨,因而大香在雨中可以越烧越旺,越淋越新鲜。另外一项创新则为防震,不会在搬运申捧坏。大香搬运须八人抬扛,尤其绕街登山时,稍有不慎摔跌,大香就会被损坏,这个间题也在张廷楷手上得以解决。
张廷楷先生虽然身手矫健,至今仍能独立完成大香制作,但技艺传承,不可不早留地步。因此近些年来,其子张国忠不仅连学带帮,早已上手参与,并已学会全套技艺,成为一把好千。抬扛大香的活计费时费力,很花功夫。张国忠就发明了一个车轮支架,可以将大香固定住立于支架上,搬运省力,装卸便捷,众人称便。而大香制作的全套器具轴架等,也经不断改进,日趋完备,更加方便实用。在张氏父子的精心运作下,古城大香制作已更加完关,臻于善签境,驰名乡里。
大香会最后一项仪程,名曰“解粥”,不知起于何意和缘何而得称。庙会人员用香心树之余烬做为燃料,熬成糯米粥,分送各户乡亲及出资出力人员,认为食之可保庆吉平安。

大香会的起源

大香会起源于庙会的祈愿习俗。
庙会的实质在于信仰,是一种群体性的信仰活动。它的形成是和我国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分不开的。
宗庙社郊是指祭祀神灵的信仰形式。宗庙是祭祀祖宗的场所,社郊是宗庙之外的祭祀场所。远古社会的神灵信仰,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一般的大神,如盘古、伏羲、女蜗、黄帝、撷项、窖、禹等氏族或民族的祖先,又包括普通的英雄神,如部落内部所崇祀的更小单位内的祖先。这些大大小小的祖先神,共同构成了远古人心目中的神灵世界。这里,部落内部的祖先神崇拜的意义尤为特殊。也就是说,宗庙制度对于庙会的形成及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庙的实质在于偶像的供奉。 庙会,是指围绕着庙宇所发生的群体性信仰活动。而庙会这一概念,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在远古时代,它包含的更广泛,即我们所讲的宗庙社郊,在一定程度上,都可称为庙会的场所。严格讲来,宗、庙、社、郊,这四种概念又是有差别的。
宗,即尊崇的意思。《说文解字》解释为“尊祖庙也”。郑玄在注《白虎通》和《孝经》时,也解释为“尊”。宗的甲骨文写法为品,犹如宽敞的庙宇中陈放着“示”字。“示”的意义体现为神灵的位置。前曾列举“庙”的偶像崇拜意义,将其与“宗”相列,可以看出,都是对祖先神的崇拜。所不同的是,庙的单位更小,是祖先神庙的个别所指,而宗则有着共同的意义,指血缘联系中的胞族的各个分支所共同崇祀的对象。宗与庙的结合,形成宗庙制,则是随着民族的高度统一为前提的宗法社会制度中的产物。如《礼记·祭义》中讲:“建国之神位,右社樱而左宗庙。”从郑玄所注“周尚左”中可知,宗庙在国家社会中的文化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宗庙与社樱并重,在社会发展中更具体地表现为明清时代民间视为神圣之地的宗族祠堂,这里是宗族议事、执事最为重要的地方,与州府县衙的意义可相媲美。民间也有把祠堂称作“家庙”的。
总之,宗庙制度是庙会文化的基础内容。太庙、亲庙、称庙、桃祖庙(桃庙)、考庙等概念,是早期庙会文化的基本概念。
庙号即神庙称号,体现出以神主制度为重要内容的庙祀文化的基本成分。
宗庙制度是庙会文化的基础内容。太庙、亲庙、称庙、桃祖庙(桃庙)、考庙等概念,是早期庙会文化的基本概念。
社,在卜辞中与“土”为一体,与宗庙制度不同的是它不是祖先神崇拜,更多的成分在于自然崇拜。社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时代的保护神,体现出一定的人民对自己所处的区域生发的神圣感情,是神性化的自然。
社神即土地神,社祭即自然神崇拜。与之相连相应的另一种自然崇拜,是郊祭。
郊是一种地理概念,指都城以外的地方,有远郊和近郊之分。人们划分远近郊一般以五十里为界限。郊祭的场所一般在近郊,是五十里以内的区域。郊祭的主要内容为:祭天地,祭日月,祭明堂等,其内容更丰富。古人敬畏天地万物,希望借助某种力量适应于自然而获得满足和幸福,他们除了祭祀能够看得见的自然物,还要广泛祭祀虚无缥缈的超自然物。郊祭的意义在于它是社祭的延伸,也在于它是宗庙制度的补充。
宗庙社郊制度在庙会文化中的作用,可以管窥庙会的起源。
首先是以宗庙社郊制度为主体的仪礼、仪式。如果把庙看作一个载体,那么,庙会文化的内容,以仪礼、仪式为主的各种因素就是其包含并运行的具体成分。理解庙会的原始形态,应该充分重视到这些。
庙会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人们不但相信先人的面容犹在,包括各种神灵的永不消失,即后世学者所讲的“灵魂不灭”观念,而且,人们相信,人和神灵是可以沟通的。庙会就是一种特殊的对话行为,人神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人与先人之间或他人之间的集体对话。这种对话并不是单独的言语进行,而是伴随着多种行为形成浓郁的氛围来实现的。这样,就有了人自己所理解并选择的沟通方式。在庙会上,供奉的内容,包括吃、住、行、乐等因素,其心理基础就在于此——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为庙主设计了宫殿或普通房舍,为神灵设置了自己以为堪称佳肴的食物,为神灵演出一些精彩的乐舞,直到戏剧发展到一定阶段,又把戏剧搬进庙会即神戏。凡是人自己所拥有的,神灵都可以拥有。除此之外,对话也不能简单地进行,巫,在庙会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他直接扮演着神使的角色。巫通常起到庙会中的导演、主演作用。
祭品是庙会中至关重要的“硬件”。
祭品包括牺牲、玉帛、酒和各种礼器或称神器等物品。
庙会的牺牲制度和通常的牺牲制度应该说是没有什么两样的。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正由于这种牺牲制度及其相关的社会基础,祭祀活动在庙会中一般排除了下层百姓,而仅限于上层统治者。这是阶级社会形成之后庙会文化初始阶段的一个特色。关于牺牲制度更深远的背景及庙会文化对原始文化的承继问题,只能从民间信仰的文化心理去理解。同时,对庙会的理解,也不能用今天的形状来比照昨天。庙是人类生活水平、生产能力发展的基本标志,在今天和在昨天是不一样的。
按一般的道理讲,有了宗庙制度,才有庙会,在这之前,原始歌舞与牺牲制度并存时,只能称庙会的萌芽,而不能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庙会。诸如《吕氏春秋》中关于“昔葛天氏之作乐,三人操牛尾以歌八胭”的描述,有人把它当作原始庙会,现在看来,只是一种揣测。但有一点可以讲,这段描述从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庙会文化产生的直接基础。
一般来说,祭祀从时间上来划分,可分为常祭和非常祭。常祭,就是定时的祭祀,非常祭则指临时性的,带有突发性的祭祀。庙会更多的是常祭,每一次的庙会都要遵守时序。有的庙宇发生庙会,一年一次,有的则一年有数次,而有的是数年一次。在甲骨文中,大型的祭礼的记载相当多,有关学者提到的“周祭”即按照一定规则所举行的盛大祭礼,应把“周祭”看作庙会的一种形态。这种祭祀方式影响到后世庙会的基本规则。《尔雅·释天》讲:“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庙会作为一种祭礼,甚至成为古人纪年的方式。至今,许多地方的村民常常把什么庙会发生的时期作为记时一记事的单位概念。如“小满会的时候”、“火神爷庙会的时候”等,庙会成为人们心目中难忘的大事。
庙会的“硬件”是庙宇,其“软件”是祭祀行为。在祭祀行为中,除了常祭与非常祭的活动之.外,心理基础十分重要,它直接支配着原始先民的庙会文化。这种心理基础就是原始信仰。
原始信仰是全民信仰。它具体包括自然崇拜和灵魂崇拜。有些学者又把这些内容称之为“原始宗教”。
各种原始信仰并非截然分明,而是相互混杂在一起的。自然崇拜包括天象崇拜、山岳崇拜、河流崇拜(或水崇拜)、土地崇拜、动物崇拜和植物崇拜,可称作“有形崇拜”;而灵魂崇拜则包括图腾祟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可称作“虚幻崇拜”。
面对由庙会而形成的大香会,也就面对了这座城市特有的仪表与特征。它散发出来的灿烂色彩使得这座城市区别于旁边的邻城,更区别于其他所有城市的风格,让这个城市的特色和人文景观永不丧失其热情炫目的光芒。

宁静致远大香会

亨利.詹姆斯说:无边无际的历史内容创造了一点一滴的传统,无边无际的传统创造了一点一滴的实践,无边无际的实践又创造了一点一滴的安宁。
一个城市的历史习俗就像一座桥梁,牵动着巨大的、遥远的、素暗的、盲目的、彩色的历史。这桥梁像一条波光粼粼的潮汐,为这座城市的心灵铺下一条弯弯曲曲的、盈动跳跃的彩带。然而许多现代化车辆压向这条这条彩带,堵塞原本蜿蜒清丽的道路,让原本清新的空气变得污浊。有着高大茎秆的玫瑰园用花茎与花瓣发出渴望的声音,所有万物都以同一声音发出渴望。一个古老的大香会让心灵与心灵相遇,让这座城市的胸怀荡漾出春意的晨光。宜良人是幸福的,他们可以在小小的城池中幻想着远古时代未被污染的大自然景象,可以幻想岩石、树林、峡谷、雪山、青草地,城市闪烁在橙黄色的斜阳落照中,然后用冉冉大香演奏出城市胸怀。
宜良从来没有停止过自己的梦想,他们今天的许多城市图像正是在沿袭着昨天的梦想。假如你是一位到宜良的旅者,想举起手指轻轻叩问这座城市,那么你一定会聆听到这座小城仙朗的回声,会在四周弥漫着持久的渗透力中寻找到一片梦的前额,那前额触及着遥远的幻想。
自从2007年宜良县申报而被批准为昆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后,享有“中华第一大香”美誉的宜良大香会就变得举世瞩目,它富含喜庆形式感与古典神秘感的艺术生涯就开始了。整个世界都注目着它长燃不熄的三炷大香,时间随着风月在年轮呼啸中一次次平息下来,现代人紧张仓惶的脚步在袅袅大香的冉冉中缓慢下来。在漫长的时间里,寂静的小城回荡着香炷的吟唱和祈福的诵扬,不知道也想象不出大香燃尽时,天庭将出现怎样一幅光景,不知道那些飘荡的香烟到底会在上帝眼前萦绕多长时间。
所有伟大而不朽的传承都是在坚守当中,在淡然宁静当中完成的。有些东西之所以持久永恒,是因为人的信念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为这里的人们愿意做造梦者。他们虔诚地伸出双手,敞开心扉,触摸这座城市的命脉,延续这座城市的传承,让圣灵之光朗照着星空和大地上人们的梦之触角。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深信是世世代代的坚守,祖祖辈辈的与世无争和淡泊宁静,造就了源远流长的宜良大香会。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非遗绝唱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