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宜良古城大香会被列入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正月初八的宜良小城,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无边的焰火,爆竹的纸屑,就像大地落下了最热烈的花瓣,碎了的点点红色映现在眼前,像小型的焰火。灯笼、炮仗、礼花和充满期盼的人群,让这个日子像极一场盛大的纵火仪式。每个节日下面都埋藏着暖人的火堆,人人添捡着柴枝,持续上升的温度使一切变得轻盈、透明而光亮,即使有所忧伤,有些孤苦,也可以忍耐的,仿佛爱情终将来到寂寞的身体,仿佛幸福即将来到树根之下。
人群沸腾起来,犹如篝火映衬,一张张脸生动起来。跃动的心被喜悦烤暖,眼睛里闪烁出璀璨的光辉。
远处有三支粗逾尺而长丈逾丈的大香逶迤走来,外壳用篾编扎而加以纸糊,插于大木架上,迎台阁彩亭、绣幡珠盖,以八人抬之,高二、三丈,一抱多粗。大香之后长龙般的队伍随性,舞狮的,划旱船的,踩高跷的,跳花灯的,敲锣打鼓的,边走边唱的,燃放鞭炮的,耍龙灯的,巅毛驴的,玩铁滚的……这是一场只能发生在节日的挥霍,它美得惊心动魄,美到可以让最任性的孩子一声不吭地听从。
这是每年一度的宜良大香会,从康熙年间一直延续至今。
焰火和爆竹在冬季晴朗的天空绽放,虔诚的宜良人就没见过正月初八这天会天阴。个人的欢乐需要被烘托,否则就显得单薄而不确凿,惟有公众节庆能使幸福获得众人的参与和支持。
过于壮阔的美让一切如梦似幻,大人和孩子站满楼顶和街道两旁,看那壮阔的大香缕缕飘渺至天庭,犹如一颗果实缀满枝头的大树,被赐福的神手一粒一粒摘走。只有头顶的丰收被神采摘,现实的欢乐才能被如此享受。无边的飨宴啊,让人们对大香会保持了永久的饥渴。
冬季的风旋起树叶和彩色烟花在人们脚下盘绕,就像这个季节不甘心沉睡的美丽蝴蝶。漫天的彩色扬撒在欢乐的人群周围。
三炷大香被款款迎至古城街老戏台之台前树立,人们进行虔诚的祭祀仪式,将大香从戏台送到山顶土主寺主殿前立放,然后开始上演亘古不变的三国关老爷之《古城会》等传统剧目。正月十六晚子时点火,命为“烧大香”,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香会仪式至此结束。
那些举着灯笼兴奋地跑来跑去的儿童,不知道橘色的焰火正因他们的走动在黑色衬底中变化了图形。灯盏不眠,人间的礼花终夜不败,天神坐在剧场最后尊贵的包厢里,缄无一语地观看这一幕。星星仿佛瞬间冻硬的礼花,使黑暗闪闪发光。沉浸在大香会喜庆的人们心中,洒了满天熠熠的星光,像突然定格的大屏幕,施放着一场盛大的图腾一般的焰火。我站在广场中间,像是站在焰火的中心位置,不知不觉,被抬升到天堂的高度。
从万花筒的这端张望,每一次轻轻地旋转,天空就展现璀璨的新图案,沉迷在似乎是无限的变幻里,大香的感恩氤氲了思维的想象。人们相信,人和神灵是可以沟通的。大香会就是一种特殊的对话行为,人神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人与先人之间或他人之间的集体对话。这种对话并不是单独的言语进行,而是伴随着虔诚而隆重的仪式氛围来实现的。神会不会轻视人类的赞美?那些大香,那些烟花爆竹,轻飘,琐碎,暂时被保留,是否不过是上帝眼睛中的彩色纸屑?仅仅被儿童宠爱?但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热爱万花筒的伟大魔法,热爱大香营造出来的节日,它用简单的形式筑造辉煌的宫殿,用微笑的袅袅青烟,铺开朗阔的春天。凝望大香。
年复一年生生不息的大香,赐福人们一双永远置身幻觉的眼睛。喜庆中,氤氲覆盖了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人们在节日的火边烤暖了手,能够抵御冬季的寒冷,然后在漫无际涯的生活中且歌且舞,并生生不息。
大香会之典故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云南省开始了滇越铁路的修筑。因为宜良有轨道过境甚长,(据民国十年《宜良县志气 》载称,其长为九十五华里),外交事务繁杂棘手。云贵总督岑敏英因而调其同乡(广西昭平夕人)、向称能吏干员的罗守诚为宜良县令。罗守诚果然不负所望,于任内以公法力争,维护地方权益。
罗守诚有一子名叫罗养儒,在宜良随侍其父四年,因此游历宜邑山川,遍观风物民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养儒任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所撰《记我所知集》一书,在《见明地方之巨大物品》条中。有以下一条记载:
宜良人所迎之大香,亦粗逾尺而长丈逾丈,外壳用篾编扎而加以纸糊,内实香末树挑,插于大木架上,以八人抬之,游街一转,然后抬往关帝庙内。香则不止一柱,为三柱,为四柱,为五六柱。无一定则。是看街众和乡众之发心,挂出之功德,能做若千支香,故无一定之数也。香抬入庙后,则安放于殿上,有人随时查伺之。此香燃五日始尽。
宜良县清末所燃供大香的台庙终有七处:第一处即中所载街众捐供者,在县城关帝庙;其余两处,则为所谓“乡众”捐制燃供者,分别为北古城之士主寺及耿家营乡之古戏台两处。
这三处之所以燃供大香,一是由于庙会的使用,二是民间演戏酬神而设置。这里所谓的“香”,即”香炷”的略称,祭祀神鬼所必用。古人以为,燃供香炷,香篆袅袅,清香缭绕,可通人天。故自占迄今,使用不绝。
宜良大香即由民间平素所燃供的香炷演变放大发展而成。宜良县城关帝庙建自明初,其戏剧演出的记载始见于明万历年间,也是云南省戏剧演出活动最早的记载之一。宜良历史上向称“滇戏窝子”,殆非偶然。清中叶,县内佚名氏所撰记该庙会《五月十三日即景舒怀》诗有句云:“谈经名士声洪亮, 演戏幽人韵抑扬”、“谈经演戏笙箫和,愿祝千秋福寿康”即是证明。
民国《宜良县志》风俗条亦载:五月十三日,庆祝关帝诞,编竹贮香,饰以五彩人物、花卉,新奇工巧,高二、三丈,大可以围,约三、四对,名大香会。又迎台阁彩亭、绣幡珠盖,自十三日至十八日演戏敬神,始燃大香。观者如堵,称盛会焉。这与罗养懦所《云南掌故》一书的记载相呼应。唯自建国之初,关帝庙拆毁,燃供大香之俗即已中绝。耿家营古戏台亦拆毁于同时,香祀亦寝。而宜良北古城之土主寺,传其土主崇拜则始于南沼。《宜良楹联》一书所载该土主寺即是最有力的证明。联云:威镇滇疆,万里山河吾作主;职司南诏,一方王地我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