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极而衰盼辉煌——云南滇剧6
书名:非遗绝唱 作者:闻冰轮 本章字数:3261字 发布时间:2024-06-20

虚实结合的写意

在时光的雕刻刀下,在风月的呼啸声中,滇剧形成自我的一套虚实结合表演艺术。写意写实结合,更强调写意性,以虚拟的手法,通过程式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一个时代栩栩如生的生活景象。
滇剧的表演艺术自有其独具特色的风格。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特别强调歌舞性和节奏感,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滇剧演员善于灵活应用四功五法和表演程式,来刻划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塑造出血肉丰满的舞台艺术形象。
滇剧发展到现代,角色体制和表演形式已趋于完备和严谨,生行有小生、须生、红生、武生、文武老生等;旦行有花衫、小旦、闺门旦、青衣、老旦、摇旦、恶旦等;净行有唱工花脸、架子花脸、摔打花脸、二柄柄等;丑行有方巾丑、袍带丑、武丑、老丑、小丑、童丑等。它们在表演艺术上都各有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
从各行当优秀演员唱念做打的表演中,可以清晰看到滇剧表演艺术的大致轮廓和发展水平。这些前辈演员虽各有师承,各有名戏,各有发挥,各有专长,但都不同程度地坚持了现实主义的表演方法。他们在长期的流动演出生活中,观察了形形色色的世态人情,有了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又在长期舞台实践中不断地加工提炼,塑造出如此众多而又各肖其形的舞台形象,大大发展和丰富了滇剧表演艺术。他们苦练过基本功,以及一些绝招和独特的单项技巧,其中还有一些脱离剧情的单纯技巧表演,沉淀下许多或凡俗或空灵的优秀作品。


脸谱晕染的精神典范

如同创造了杰出的唱腔旋律一样,滇剧还塑造了传神的脸谱艺术,从而构造出有丰富内涵的表演艺术。
喜怒哀乐是由表情传达的,一个人的内心活动与性格特征通过面部晕染出来,脸谱艺术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手法。它紧紧抓住人物性格中的本质特征,经过长期的提炼和高度概括,应用象征的、夸张的色彩和图案,突出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塑造典型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滇剧的花脸,以红、黑、白三色为主色。老艺人常说“红忠,黑直,粉脸奸”,概括了三种不同色彩的脸谱所表示的基本性格特征。
用黄色表示干练,绿色表示凶狠,蓝色表示侠义,紫色表示猛勇,金银二色表示神佛,其它杂色则多用以表示绿林好汉、剑仙侠客、刀手狱卒、妖魔鬼怪、水族鸟兽等类形象。
滇剧花脸的分类,从前有“五张半”之说。即整脸(大红如关羽,大黑如包拯,大白如曹操)、豹头出山像(如张飞等)、五彩脸、三块瓦脸、蝶式破鼻脸、半儿脸(即坝儿脸,如关兴、张苞等)。
如按构图色彩、性格形象及身份特点等的不同,可细分为十类:红脸、黑白脸、粉脸(这三类属整脸)、三块瓦、五彩脸、象形脸、阴阳脸(包括歪脸)、坝儿脸、二柄柄、小花脸等类。



疼痛的毁灭


结束漫长时间的回忆,滇剧重新回到了近代直至今天的影像。
在一个个被繁荣、衰落、诡谲、荣辱、动荡、梦靥、萎谢、死亡、战火笼罩的岁月里,滇剧在时代的不测风云中被悄无声息地、极其残忍地,改变了命运。
黑暗吞噬光明的日子,那个扭曲的年代,滇剧所遭受到的摧残和亵渎,像图像一般陈列眼前。
极左思潮强调“以现代剧为纲”,割断传统剧目和历史剧的编演。涌现出的海量现代剧艺术质量极低,保留剧目更少。剧团被迫解散,优秀演员受尽折磨,大量戏曲资料被销毁,滇剧事业的元气大受损伤。幸存的剧团,只得在“样板戏”的模式内削足就履地进行移植,传统剧目已在滇剧舞台上绝迹,演出传统戏的戏装被迫焚毁。
三中全会以后,滇剧得到新的发展,剧团也次第恢复,计有:云南省滇剧院,昆明市、曲靖地区、陆良县、宜良县、玉溪地区、通海县、澄江县、红河州、石屏县、弥勒县、沪西县、广南县、思茅地区、楚雄州、丽江地区、永胜县、临沧地区、巧家县等十九个滇剧团。然而,满目疮痍的滇剧并未痊愈,毁灭过后的残片依然在隐隐作痛。
斗转星移,岁月进入21世纪,命运多舛的滇剧再次被漠视的目光和沉重的帷幕笼罩住。
全省剧院仅有云南省滇剧院、玉溪市滇剧团两家,专职从业人员最多不到500人,能上阵演出的担纲演员只是百多人,尖子演员只有10 多人,梅花奖得主仅三人。净行奇缺,至今滇剧还没有出现过女花脸演员。剧团常年不能坚持演出,只能在春节或重要节日能为地方或下乡商演一段时间;有的剧团人死艺亡,行当不全,只好与其它艺术剧种合并,演出时参演一两个滇剧节目点缀一下。全省没有几个专业民营剧团,演员老化,后继乏人,老年观众也不断流失,几近无法生存。全省的票友、戏迷至多一两千人,文武场面很缺乏人才操作,爱好滇剧的观众较分散,全省至多几万人。
过去滇剧比较兴盛发达的个、开、蒙等地局面惨淡,在个旧市文化宫,会唱滇剧的票友只有五六人,能操琴的只有一两人,武场面基本敲打不起来;开远市也只有几个老年人会唱滇剧了,因缺乏文武场面,他们也很少聚会,有的票友只好跑到几十里外的弥勒县竹园镇去参加那里的票友聚会演唱;蒙自县是已撤消的红河州滇剧团所在地,南湖公园也只有三五个老年人会唱滇剧,缺乏演奏员,原州滇剧团退休和转业的演员四散东西,也很少来参加活动;建水县孔子文化节期间,附近州县赶来聚会的滇剧票友也只有十来人,无演唱场所和武场面,只能每晚在东门城脚边坐着清唱玩。澂江县城逢街天,有一批票友戏迷在文娱茶室聚会,但武场面敲打不起来;昆阳县城乡有几个票友会唱滇剧,但没有人会操琴,因此滇剧演唱活动开展不起来。
云南省职业艺术学院滇剧科招生很困难,甚至招不起生来,只有三、四十名学员,还时有转科及流失的危险。多年来,剧团很少为大中小学生演出滇剧和进行少儿滇剧培训,也很少到社区为群众演出,更未能进高校为大学生进行演出。
在滇剧鼎盛期,云南省滇剧团的演出基本是每天一场。但是随后每况愈下,现在已经很少看到滇剧演出了。有很多滇籍的大学生从来还没有面对面地看过一场滇剧,全省二十多所高校无一个学生戏曲社团,几乎没有见过有哪个少儿会唱一两段滇剧,大学生会唱滇剧者少之又少。中央有关部门号召戏曲进高校,在云南几乎是空白,而且阻力很大。
……
至此,内心充满着无法驱逐的哀鸣。
滇剧永久而独立的美曾经是一道圣境,如今,美轮美奂的它沦落了,消失了。闭目回忆那些明艳的往昔,炫目的服饰,动人的脸谱,婉转的旋律……在难以释怀的恻痛里,一次又一次感受到在漫漫历史长河里,伟大的滇剧忍受了如此多的残片,如此疼痛的毁灭,如此多的疮痍。如今,它日渐衰落,苟延残喘,岌岌可危,已属濒危剧种。一天天任其边缘化地衰亡下去,迟早灭亡,迟早从历史舞台彻底消失。


谁来拯救你,灾难深重的滇剧


天空是幽暗的,看不到彩色。声声胡琴穿透滇剧所有的哀伤,幻想在遥远的天际线找寻奇迹。
悲凉的目光再次回头看着逐渐从视野深处消失的“省粹”——滇剧。
它曾经是中国戏曲大家族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以充满活力的璀璨品质,创造了艺术世界不朽的铭文。它以丝弦、胡琴、襄阳编织出旋律声声,用红、白、黑构筑出人间百态,以用韵念白打琢出一个个传奇。但是在一个轮回又一个轮回的黯淡之后,滇剧饱受了沧桑之痛,饱尝了摧残之苦,历经了由盛而衰的悲凉。这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时代的不测风云中被改写了命运,一天天灭绝,濒危,失传。
静静的时间仿佛合拢的幔帘,伟大的艺术是由时间组成的沙盘,破坏一件东西是多么容易,多么快疾,而构建一项伟大的艺术是何其艰难。
一座城市因为一曲美妙的旋律,会衍生出怡人的经度纬度,给人带来诸多美感与念想。一座文化名城的建树,应该集人文、历史、建筑、绘画、音乐、戏剧等等于一体,才能有生命的原生状态,才有更远大的前景,那才是心灵所需要和期待的磁铁。
来到官渡古镇,来到民间滇剧爱好者张雄自筹资金惨淡经营的原梦之乡——古渡梨园。我看到这样一幅景象:他正带着执着的幻想和不朽的渴望,用微弱的力量呼唤这座城市几近泯灭的滇剧热情,正用倾囊而尽的方法挽救着频临灭绝的滇剧。丝弦声声弹奏着记忆深处的迷惘,这迷惘也被看不见的时间吞噬于历史的浊浪中去。我深深感受到一项伟大艺术的寂寞与失落,耳畔一次又一次倾听到它凄婉且无奈的娓娓诉说。
试问,历史的沧桑轮回,是否已准备好前去拯救濒临灭绝的滇剧?这是一个冒险的追问。
人类历史的演奏旋律总是围绕着黑暗与光明来进行的,在历史长河中,穿越黑暗的里程遥远漫长,但只要坚守,终有一天黎明会来临。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非遗绝唱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