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极而衰盼辉煌——云南滇剧3
书名:非遗绝唱 作者:闻冰轮 本章字数:3338字 发布时间:2024-06-19

永久而独立的圣境

滇剧的丝弦源于较早的秦腔,襄阳源于汉调襄河派,胡琴源于徽调等声腔。浸淫在这些或婉转或激昂或潇洒或明亮的音律曲调之中,不但可以重温滇剧起源之梦,还可以看见残留在记忆里的历史片段,重拾起那些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逐渐发展形成,流行于云南九十多个县市的节律。
  丝弦、胡琴和襄阳三个主要腔调,虽出于秦腔、徽调与汉调,但是经过云南人民的语言、风习和地方戏曲长期融合之后,已经与原来的秦腔、徽调、汉调风格不同,成为了云南人民所特有的东西,成为一种被心灵所召唤的旋律。
丝弦,在滇戏三种构成因素中是主要的一种,它的唱法有“甜品”、“苦品”之分,可用于喜剧,也可用于悲剧,听起来仿佛遥远纬度中吹拂而来的一缕春风
胡琴犹如满地落英的悲啼。它源于徽调的石牌腔,与二黄腔同源,近似京剧二黄,但与京剧二黄又有不同,没有“原板”,其中有一种“梅花板”是由“二流”跺起来加以变化而成的,在歌唱中夹带诉说,可以唱到数十句不觉其繁复,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常用于《黛玉焚稿》之类情节悲啼的戏里。
襄阳是吸收了汉剧“襄河派”的西皮调而演化而来的,旋律流畅,像漫山遍野怒放的山茶,适宜于表现愉快、喜悦与激昂奋发的感情,常用于《豆汁记》、《菱角配》等喜剧中。
滇剧的表演善于刻划人物,富于生活气息,这是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牛皋扯旨》中的牛皋与陆文亮,《烤火下山》中的倪骏与尹碧莲,都是通过具有丰富生活内容的动作,表现出人物矛盾的过程,形象生动,性格突出。
滇剧继承和吸收了徽、汉、秦腔等剧种之长,具备丰富扎实的表演艺术基础。它体验和体现角色的思想感情,语言生动,通俗流畅,具有民间歌谣的风格,如《秦香莲》一剧中的许多唱词,与全国其它剧种都不同,词句明白如话,充满生活气息。
云南是多民族的省份,是民族艺术的海洋。滇剧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在农村草台演出,吸收了民间多种艺术营养,有着鲜明的民族和乡土特色。名艺人都有自己的绝招,李少白饰《审潘洪》中的潘洪,能通过头上纱帽的高低移位,表现出潘洪惊悸、焦急的复杂心情;花脸卜金山在《梅花簪》中饰禁子,只用一个锁牢门的动作,使观众似乎听见锁簧入锁的声音,从而表现了他对犯人的同情和对官府的愤恨;名须生栗成之,他所扮演的《清风亭》中忠厚老实的张元秀,《马房失火》中机智沉着的白槐,《四进士》中不畏权势的宋士杰等角色,个个栩栩如生。尤其是《七星灯》中的孔明,唱工相当吃重,为了表现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必须越唱越衰,而身衰心不衰,“滇剧泰斗”栗成之表演得恰到好处。
痴迷滇剧的人只要闭上眼睛,就会从中感受出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晕轮。它的柔软可以在弹指间变换,它的刚烈令人在扼腕间唏嘘。它是婉转而妖娆的,激昂而清越的,在滇池上空追逐着彩云奔跑,在云南大地晕染出春天的色泽。
  

广袤的流布与倾诉

每次走近滇剧,与滇剧相遇,都想从它的旋律曲调里读到那些曲折的过往,一次又一次倾听它来之不易的诉说。
早在同、光时期,滇剧就犹如追逐阳光的虹练,在保山、腾冲、大理和滇中地区盛行开来。辛亥前后,又在个旧、蒙自、开远等地发展成为戏园、戏院。一些城市在抗战前形成了班社。
当滇剧形成以后,在戏班流动所经之地,或演员落脚的地方,就撒播下了戏曲种子,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演员和票友。这些人组成了戏班或票社,以至发展成为茶园、戏院。他们的演出活动持续不断,一直相延到解放以后,建立了滇剧团。
昆明与各地的演出是互相消长,彼此促进的。民国时期,滇剧是四起四落,而在将落未起之间,知名演员分赴各地,不仅活跃了当地的演出,促进了滇剧的艺术交流,同时也辅导了当地的演员,使各地的滇剧迅速发展起来。
艺术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某个地区滇剧活动的人群越广泛,观众的欣赏水平就越高,反而就越能促进演员提高演技,使滇剧活动的发展更快,布点更多。
滇剧以省会昆明为中心,四面向外扩张,遍及滇东、滇南、滇西各县,远达边疆民族地区及川黔部分地区,均有其流布和影响。在云南省内,尤以一些交通便利、商业繁盛、农业富庶之区更为活跃。大致分作三路。

一,滇剧轴心之滇西

滇西的滇剧以大理为轴心,飘荡着,旖旎着,沿着滇缅公路的轨迹四出演唱。
滇缅公路所经各县,以及下关南北各县,均成为滇戏流行的地区。大理为滇西首府,历来庙会演戏之风甚烈。后来,下关的云福班、鼎仙班流散到缅宁(今临沧)一代,庆云班流散在丽江,其余各班也流散到各地,演员各自搭班。
滇西的滇剧很早就已流行,多为庙会演出。在抗日战争时期除保山、下关建成戏院外,其余仍保待着庙会演出的形式。
保山在清代叫永昌府,很早就是滇剧的活跃地区。在保山城乡,每逢庙会,各地接班演出,从过年到三四月间从无间断。民初,昆明的福寿班流落在保山,后来玉林班也来到保山扎根,名角颇多。抗日初期,新建了保山大戏院,演出京、滇剧、1945年滇西战役胜利后,保山又另盖光华滇剧院,其规模比昆明的群舞台还大,演出很是兴旺。解放后在光华滇剧院的基础上建立了保山县滇剧团。
腾冲在清代叫腾跃厅,滇剧班子演员的编制和薪饷都由军费开支,镇台宴客时必演滇剧,附近七大土司都来看戏,留连十多天不散。民国期间,腾冲的业余滇剧演出一直未断。抗战胜利后,腾冲成立了凤山社,演出颇为活跃。1957年,在凤山社的基础上改建为腾冲县滇剧团。
丽江、鹤庆、剑川的演出甚为兴盛,解放后成立了鹤庆县滇剧团,丽江专区滇剧团,永胜县滇剧团等。


二,自来兴盛之滇南

宣统二年滇越铁路通车后,小火车一路呼啸着,激荡起工矿业和商业的迅猛发展,也搅动起沿途的文化娱乐生活。于是凡铁路沿线上的大县城,几乎都有了戏园的设置。一时涌现的优秀演员和业余票友很多,观众的欣赏水平也较高。凡是滇剧名角,大都先在滇南演过,然后再到昆明演出,从而成为名闻全省的演员。
滇剧在三迤当中尤以滇南发展最快,分布面广,演出点多,不仅专业演出兴盛,业余活动也很活跃,因而涌现了大批演员和票友。民国时期昆明舞台的优秀演员,大部分都是来自滇南。不仅专业演出兴盛,业余组织和演出也很活跃,直至解放后,仍然是滇剧剧团最多的地区。
蒙自位于滇南边陲,滇剧活动自来兴盛,光绪时即有阳春班,辛亥以后,先后开设过新新舞台和权逸茶园,常邀各地滇剧名角来此演出。
个旧是滇南较大的工矿城市,民国初年先后有滇舞台,幻乐社,文明茶园,玉林社等组织,其规模不亚于昆明的戏园。解放后建成了个旧市艺光滇剧团。
建水先有个雅集社,后开吟生戏院,解放后建立建水县大众滇剧团。
开远在民初即有戏园,魏巍与贾云两夫妇开设的魏云剧场一直维持到解放初。
文山在清代叫开化府,滇剧盛行。
广西直隶州包括今泸西、弥勒、师宗、邱北四县,均为滇剧兴旺的地区,早在乾隆时泸西就建有戏台。
玉溪在清代同、光年间的滇剧就很兴盛,昆明和个旧的滇剧演员常到玉溪演出,玉溪附近各县的滇剧活动也很兴盛,1952年成立了玉溪试验剧团,后改为玉溪地区滇剧团。
通海素有“小云南”之称,清末有福寿班等来此演出过,昆明的滇班也经常来演。抗战之前曾有三个班同时在此演出,名角也多。1952年成立通海线滇剧团。
华宁、澄江、元江、思茅一带滇剧活动开展得都很活跃,颇受当地观众喜欢。


三,票友众多之滇东

滇东即今天的昭通地区、曲靖地区和东州市等地,很早就萦绕着滇剧流传的身影。
昭通府地接川黔两省,在清代颇为繁盛。现存光绪三十三年所立的《毛货行碑》中曾云:“光绪三十一年因挂匾唱戏办会,用去银四十五两正”,记载了当时皮货业举办行会时还演过戏,由此可见,昭通在光绪时即有了滇剧班社的存在。民国以来昭通曾建盖悦和大戏院。
会泽县在清末就有两个滇戏班,解放初合组为会泽县滇剧团。
宣威抗战前有榕城大戏院演出滇剧。
路南县民初即有滇剧艺人,陆良在清末民初就有乡绅班的组织。
曲靖为外省进入云南的交通孔道,流动戏班常过此演出,乾隆初年就有村优演剧的记载,抗战时所建曲靖大戏院票友众多,1953年,昆明“太华春”的滇剧演员到曲靖合并建成曲靖专区滇剧团。
宜良是滇越铁路线上靠近昆明的县城,清末就有一班票友经常在庙会演出。抗战前有两个著名戏班常在宜良演出,抗战后,碧金玉、盖世伶的班子也在宜良演出过,1949年,还在东门前开班协兴彩排茶室,竹八音、碧金玉、翠竹轩、状元红、戚少斌等许多滇剧名演员常去演出,可见当地滇剧演出的兴盛。1955年成立宜良县滇剧团。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非遗绝唱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