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彝族撒尼摔跤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片被梦覆盖的大地上,交织着农业的果实和待收割的穗谷,还有各种植物的身姿。远处的山峦绿树掩映,空气里散发出苍柏古松的味道。骑着马的彝族从这里经过,他们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主人。他们满足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视觉与果实和麦穗相遇,满眼顿时充满这片广袤大地编织出来的金色画面。
马上就是收获的季节,绿油油的地毯如此柔软,是他们最最舒服的大床;沉甸甸的麦穗如此美妙,是他们来年的希望。即将收获的心情是如此兴奋,等待他们的是即将到来的狂欢。
历史并未因为久远的沉淀而堆积起厚厚的尘埃,这种满心欢喜的丰收景致,源于他们趟过了泥泞黑暗的混沌时代,躲过野兽猛虎的袭击,战胜自然界一次又一次狂风肆掠,避开地球反复无常的震颤发威。
踏遍苍凉艰苦的行程,历经日月更替的摸索探寻,隐忍了几代人的食不果腹,望穿了无数人的秋水。彝族人民终于在沧海桑田变迁的漫长光阴之中,耕耘出一片丰饶肥硕的土地,撒下希望的种子,祈祷得风调雨顺的一年。最终迎来收获的秋季。
这是他们渴盼已久的丰收年!收割那天,撒尼人欢腾起来了,他们舞蹈,歌唱,腾跃,奔跑,依旧无法尽情抒发丰收的喜悦。他们需要宣泄,需要表达!
两个身强力壮的汉子突然跳到草地中央,半蹲半走,眼晴互视对方。一声呼哨起,扑上前抓住对方腰带,有史以来第一场以力量、智慧、胆略和信心支撑的摔跤竞技掀开序幕。围观者越来越多,心情莫名地激动腾跃。这是他们需要的一场竞技,他们希望以这样独特的方式来庆祝丰收,宣泄内心。
抱单腿、过背、夹臂翻、穿腿……两个汉子充分发挥自己的身体优势,调动起大脑里所有的智慧,背、带、推、拉、单手过背、夹颈背、穿腿、绕背转移、抱单腿、抱双腿、握颈抱腿……一系列的技巧和灵感瞬间萌生爆发,力量与韧性并存,体力与智慧并肩。
这场飞沙走石的竞技以一方双肩着地告终,得胜的一方起身直立,双臂向天,代表族人虔诚而热烈地地表达着对上苍的感激。全体族人与他一道双臂向天,感谢上苍赐予肥硕的土地,累累的果实,满目的收获。以摔跤为序幕,拉开了随之而来的歌唱、舞蹈,以及彻夜的欢庆。
此后,每逢庆贺丰收、欢度节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传统日子,摔跤便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体育活动。彝族人不断地对摔跤活动进行完善、改进,逐渐使之成为彝族生活中一项隆重的节目。
经过岁月的沉淀、打磨,摔跤活动的细节、服装、规则日趋完善。撒尼摔跤分布于撒尼村村寨寨,每到节庆,各村寨都会举行传统的摔跤比赛交流技艺,庆贺节日。
目光的触角
摔跤这一经典活动自古就盛行在石林彝族自治县撒尼村村寨寨,每到节庆,各村寨都太举行传统的摔跤比赛交流技艺,庆贺节日。至于这一活动的历史渊源,恐怕很少有人过问或者涉及。
仅仅从热闹喜庆的表面,无法精准捕获到历史的神秘光芒。倘若游弋于苍茫大地的怀抱中,与层层叠叠的麦浪亲密相拥,与辛勤耕作的撒尼人亲近。肌肤触摸到的,眼睛观察到的,心灵感受到的,定然有历史诱人的神秘因子在其中。
望着历史的尘埃从眼前纷至沓来是一种奇妙的景象。想象力丰富的人总会从微小细节里探索出一段民俗的渊源。当历史将时间与空间浓缩后,后人一时间无法踏上通往远古历史幽深处的神秘走廊。
想象力穿越到四千年前的旷野,群鸟在天空穿越云层,豪猪、犀牛、野猪、老虎们奔跑在森林当中,撒尼族祖先们在这里生活、狩猎,漫山遍野绽放着鲜花,小溪淙淙流淌。这是一幅美丽的图景,一幅可以随时造访的的逐渐从地球消失的遗梦。大自然无所不在在神奇,使彝族人民在生存在艰辛中获得勇气与智慧,并将智慧的种子一代代传承下来,衍生出独属于他们的古老仪式。
让我们把目光的触角,伸向远古时代摔跤的起源。
摔跤的起源
根据文字记载和传说,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了摔跤活动。当时,人们为了求得生存,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中,在部落之间的冲突中,利用自己的力量、技巧取得食物和进行自卫,从而产生了古代的摔跤。
据南朝人任昉著的《述异记》中记载:“奏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乐名蚩尤戏,其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这种“蚩尤戏”就是我国古代摔跤的雏形。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应该说,自从进化到直立的人,或者说在人类的婴儿期,就有了摔跤。摔跤是一种自然形态,两人相搏,就是摔跤的原始形态。
牙牙学语的婴儿,相互拉扯,笨拙蹒跚,就是摔跤初始;少年后,打架伊始,也是摔跤的一种形态;赤手相搏,谓之摔跤。而江湖武功以及手里有了兵器,从角斗到砍杀,则不再列入摔跤范畴。它同武术不一样,不能用封眼、锁喉、掏心、脱阴、断骨、剔筋、击穴那一套击杀。
这是因为摔跤有其规范、规定。
因此,可以说它作为一种正式的运动。
我国古代摔跤始于黄帝时代。
摔跤最初是由人的本能开始,然后作为一种以力取胜、优胜劣败的生活形态,这都是一种自然状态,直到它作为军事科目,才得到社会和官方的正式承认。
有记载的是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摔跤作为练兵的一项军事科目出现。据《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由于当时兵器差,射箭、驾车、角力都是军队操练的主要科目。角力相当于现代所说的赤手肉搏罢。
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列强对峙,互相攻伐,战争频繁,作为军事训练的摔较活动自然就得到广泛的开展。《公羊传》中记载,宋闵公手下有一员大将叫长万,是当时闻名于世的大力士,由于宋闵公揭露长万曾被鲁师所俘,故“万怒,搏闵公,绝其脰。”结果,宋闵公被长万摔死。
之后,秦汉时期,摔跤不仅作为重要的一种军事训练手段,也是节日和宫廷内表演项目。秦统一六国后,进行了“车同轨、 书同文”等一系列的工作,同时也统一了摔跤的名称为“角抵”。取这个名,也许来源于“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可见当初这《述异记》是述而有据的。蚩尤是传说中的人物,据说还有蚩尤的墓在山东,一个周姓的人祖祖辈辈都是守护蚩尤墓的人,据他回忆道他这里都不知道是多少辈了!文革的时候他们把蚩尤墓碑挖回去埋在猪圈的下面,怕被破坏。
古时的战争场面我无法想象,但摔跤这种战斗力肯定是不可缺少的。在冷兵器出现之前,必须赤手相搏,最多有一些简易的武器,如木棍石块之类。在许多早期文明中,从巴比伦、亚述和希腊到印度和中国,摔跤都是军事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必要且合理的。
1975年在湖北江陵县凤凰山一座秦墓中出土的木蓖曾有古代摔跤的画面。这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公元前208年)的有关古代摔跤的史料。图案上有三名男子,他们在进行摔跤比赛,气氛紧张热烈。左边立者为裁判。上边悬挂的帷幕,表示在舞台上进行的比赛。按画面的排场看,似在宫廷内举行的。由此可见,秦统一六国后,把摔跤列为宫廷的一种娱乐项目,并在民间也有一定的开展。
从秦末到汉景帝的半个世纪中,摔跤活动曾处于低潮。原因可能是兵器的出现,就像枪炮出现废了武功一样。但并不排除民间仍有此类活动,只不过不是官方组织的而已。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时,摔跤活动又盛行起来。
它作为表演,由官方提倡而盛。据《汉书. 武帝记》中记载,规模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皆来观”;一次是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戏于上林平乐馆。”河南省密县打虎亭2号东汉墓中的一幅壁画, 描写了当时摔跤表演的一个场面。陕西省长安客省庄汉墓出土的铜牌上也刻有摔跤图,画面上是两位农民打扮的男子在树荫下对摔。此图足以说明,汉代摔较活动已较普遍地开展,田间地头也成了摔跤的场所。由于汉代重视摔跤活动,摔跤的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三百里皆来观”。同时,摔胶比赛胜负有裁判员来判决。山东省临沂地区金雀山汉墓中出土的绢画上有一对健壮的摔跤手,挽袖对视,准备决一雌雄,并有一名裁判员在旁拱手而言,以判胜负。
三国鼎足之后,曹操曾大力提倡摔跤活动,除把摔跤作为训练士兵的手段外,还列入百戏之内。在河南省南阳市出土的大块汉砖上刻有角抵戏。
唐朝历经贞观、开元之治,国富民强,太宗皇帝李世民以隋亡为戒,选贤任能、虚心纳谏,社会经济很快得到发展,而讲武、习武的风气不懈,故摔跤活动在唐代的历史上蜚噪一时,就连帝王也要上场助威,鼓励士气。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每逢元宵节和七月十五的中无节均举行摔跤比赛,许多帝王不仅爱看,而且有的还是摔跤能手。唐朝末年,朝廷还建立了官办的相扑棚,收罗和训练摔跤能手,入选者称为相扑人,每当朝会、宴聚、祭祀之时,相扑人专门进行摔跤表演。秦汉以来,摔跤的主要技术是较力量,并可以拳打脚踢,用擒拿方法扭断手臂、腿脚,直至把对方摔死。
明朝万历年间出版的《万法宝全》一书中,就有古摔跤图样。当时把摔胶列为六御之内,作为军队作战训练的重要手段。据《明史.江彬传》中记述,御史乔白岩和应天府丞冠天叙还很注重选材和采用针对性的训练(别教法势)方法,在战术上注意到以矮制长, 这些,无疑是对摔跤在选材、训练以及战术运用上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