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尼挑花的传承
撒尼挑花的主要传承方式是家庭内的言传身教,传女不传男。因此撒尼挑花的传承人和从事者全部为女性。学艺时小辈人往往在长辈们的言传身教中、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间,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刺绣挑花。一般情况下,村中的小女孩在七、八岁时开始学习刺绣,主要由母亲或姐姐指导传授技艺。起初先学习常用的刺绣技法,并开始绣一些简单的图案纹样,在技艺逐步熟练以后,再慢慢增加刺绣技法的难度和图案纹样的复杂程度。
挑花是撒尼女子必备的一项技能,挑花水平的高低往往显示着撒尼女子的手艺灵巧程度和贤惠持家能力。而且,挑花技艺还是过去青年男子择偶的一项重要标准。
刺绣是撒尼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创造出来的风格独特的工艺,它是撒尼妇女智慧的结晶,应该给予保护,不断传承发展。
把传统的服饰系列制作成精美的礼品,不仅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民间工艺品和馈赠亲友的旅游工艺品,而且成为代表石林特色的礼品,赠送国家领导人及外宾。目前,石林县上档次的工艺品只有领带和花包,可以说绣花工艺精致、图案精美、色彩搭配协调。但也有其不足,面料不够档次,包装没有自己的特色。要改用自制的传统手工工艺。去韩国考察民俗文化,看到他们的服饰虽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不失传统的工艺和用料。他们的服饰都是手工制作的,布料也是自己纺织的,染料是天然的,一套服饰虽然很昂贵,但有保存和传承的价值,穿在身上华丽而端庄。另外,色彩既要有传统的五彩缤纷的制作工艺,也要有适合各种人、各种场合、各种服装上搭配的朴素、大方、典雅,又不失传统风格的礼品品种。如将小孩和妇女的头饰、服装等,做成精美的礼品,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民间工艺品和极具观赏价值的艺术品。
彝族撒尼挑花承袭汉晋彝族先民服饰之流风遗韵,保持了同中有异、异中求同的民族特色。自古以来,彝族撒尼挑花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向复杂化类别化演进、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彝族撒尼挑花的地区差异已逐步显露,工艺的变化有明显的社会特征。
彝族服饰发展演变至今已有百余种,在民族服饰的大花园中独树一帜。据《南诏野史》记载:“彝族男子挽发贯耳,披毡佩刀衣套头衣,方领如井字,无襟带,自头罩下,长拽地尺许,披黑羊皮。”彝族服饰保持着披毡、布缠头饰等传统特征。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服饰文化在传统基础上产生了一些地域性的特征。石林彝人男子衣粗麻布,披羊皮或着毛毡、项挂银圈,红布缠腰;妇女辫发,以青布缠红绿包头,海贝杂珠盘旋为髻,耳贯大环,足衣花履或赤足,红绿满身皆自染,彩云扣银泡,连缀胸前。彝族祟尚黑色,撒尼男子身着黑青布服饰。女子上装由红色布料拼合而成“娥比满旦玛”,极其艳丽、古朴。
近现代,由于与外族的融合和彝族内部支系的分化极为复杂,服饰更为多样化。服饰保存着较多古老传统,披羊皮、黑布穿火草衣、披毡以及从头饰、背饰、尾饰的服饰形式,都可看到彝族服饰的传承体系。进入地主经济以后的弥勒、石林等地彝族,尚保留着若干服饰上的民族传统,撒尼和阿细还佩制作精美的挑花挎包,阿诗玛服饰的包头、衣服、腰带,花纹细密精致,显得富丽堂皇。
阿诗玛服饰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服饰的色彩以黑白红为主,典雅淳朴。服饰上的花纹图案反映了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绣花工艺中有挑花、贴花、穿花、还有锁花、刺绣等。阿诗玛服饰的纹样中有获菜花、石榴花、蝴蝶纹,羊角纹、蜷曲纹、八角花等。其中八角花的图案广泛应用在阿诗玛的服饰中,八角花据说与彝族的“太阳历”的阴阳时空观有关。其寓意是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山、泽8种自然现象。阿诗玛服饰斜襟上的蜷曲纹样,曲线流畅、制作精细,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和地域特色。包头上的彩虹和刺绣图案色彩艳丽,加之“卡士玛”的装饰显得非常华丽,显示出阿诗玛服饰的独特个性。
在现代阿诗玛服饰的设计中传统的服饰融进了现代意识,传统不仅没有被遗弃,而且更加丰富多彩。异彩分呈的阿诗玛服饰使彝族妇女更加美丽端庄、婀娜多姿。在现代阿诗玛服饰设计中,多用艳丽色彩的布料,以此体现热情、豪放的撒尼人的个性。在服饰的纹样图案中,既保留传统的纹样,又添加现代装饰意味的图案,使之愈加灿烂夺目。服饰上下色彩统一协调,纹样装饰对比强烈,服饰的色彩应用和用料选择追求飘逸轻盈,以体现阿诗玛的美丽矫艳。在服饰的造型设计中,施以适当的夸张和取舍,使阿诗玛服饰更具时代感。
五彩斑斓的配色技法
色彩可以表现不同的风格特点,它是形式特征所产生的特定心理效应。影响色彩风格的因素很多,如色彩的明度、纯度、形状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由色彩之间复杂的对比关系构成。在整体的彝族服饰中,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就尤为突出和丰富。
包豪斯学派的著名艺术教育家伊顿就总结了色彩的七种对比要素,即色相对比、明暗对比、冷暖对比、补色对比、纯度对比、面积对比、继续对比。而彝族首服,可谓是将色彩的明暗对比和色相对比运用的尤为出色。明暗对比的效果,侧重在色阶的层次感上,明暗反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色彩的明快与否。
彝族撒尼挑花常用的颜色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色,以黑、白、粉红为地,在衣服不同的部位多采用不同的运用方法。一般在裹背、飘带、裤管上多用单色绣,利用底色的映衬,使纹饰协调统一,显得雅致爽朗。
彝族首服中较少使用灰层次的颜色,以明度较低的黑色蓝色为底配上纯度较
高的黄色、红色,形成的对比效果较为强烈;或是以暗色为底,装饰闪亮的银饰,看上去黑白分明,格外声势夺人。在色相对比中也是选用对比跨度大的颜色进行搭配,几乎是以红、黄、蓝等反差较大的对比色为主,高纯度的色彩占较大比例,在色彩配置上呈现出“跳跃性”,加之色彩形态上经常出现形与形之间的分割、交错、重叠,服饰色彩呈现出引人注目,具有刺激性的视觉效果。
在众多彝族聚居地中,以云南彝族的首服配色,最为强烈而大胆,充满了色彩的张力。
刺绣是用技巧变化色线塑造成各种形象的造型艺术。色彩的各种组合形式都直接关系着刺绣的表现效果。彝族撒尼挑花的配色,总的说是鲜艳夺目,对比强烈,用色泼辣大胆,既有浅地深花,又有深地艳花,对比中有调和,素雅中见多彩,艳而不俗,素而不简。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