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雅的搭配风格。
用单一色在深或浅色度的底布上挑花,借助色相明暗对比作用,使纹样清晰突出,是彝族撒尼挑花的一种常用手法。挑花图案整体效果较为清淡素雅、简洁大方。如黑白绣,用黑色与白色相衬托,白以黑为底,白因黑的反射而凸现,黑亦因白的衬托而分外醒目,因而产生鲜明的立体视觉。素挑虽单一色挑绣,但仍有“素中带艳”的意境。
富含玄机的撒尼挑花刺绣技法
撒尼挑花“重挑轻刺”,以挑为主、兼有顺针平绣、镂空贴花等技法。
(1)挑花技法
挑花技法又有“十字绣”和“一字绣”两种。
“十字绣”法:采用经纬纹路明显的平布作为挑花布,挑花时依据布料的经线和纬线交叉形成的网眼,上下两针斜角相交,用绣花线挑出“×”字形,并以此作为完整构图的基本单位,曲直转折形成格局,延伸组合成各种造型的图案花纹。
“一字绣法”:撒尼人又称这种技法为“梭针法”。顺着挑花布的经线纹路,用挑花线上下挑出与经线平行的“一”字形基本形状,或整齐并列,或平行斜错,穿插构成各种规整的图案。这类挑花一般是用黑色的布挑上白线,组成黑白相间的纹样,作为围腰带、挎包带上的装饰。整体来说,挑花技法形成的图案纹样一般都是左右对称,曲直衔接,有虚有实,整齐美观。
(2)顺针平绣技法
撒尼人称这种技法为“插花”。通常是用纸剪裁出各种绣花图案,贴在绣花布上,然后用不同颜色的绣花线按照比较一致的方向,沿剪纸图案绣出整齐密集的线条,把纸样完全遮盖住,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刺绣图案。这种刺绣技法的特点是绣线成平行状排列,互不重叠,不露样底,也不受绣花布自身纹路的制约,图案均匀细腻,绣面平滑光洁,颜色浓淡过渡自然。撒尼人的顺针平绣图案通常是花朵与茎叶相配,装饰在妇女的包头、绣花鞋、童帽、背被等生活用品上,也有少量绣在镂空的贴花上作点缀。
(3)镂空贴花技法
撒尼人称这种技法为“抠花”。是将彩色的布片贴上厚纸晾干,然后剪出曲线形状的花、云等镂空的二方连续纹样,贴在颜色对比较强的底布上,再用手工沿剪口绣上金线和银线,形成凸起的滚边,使贴花与底布缝在一起。缝好的镂空纹样主要用来镶绣在撒尼妇女衣服的前胸和黑绒披风带的宽口一端,图案醒目,线条流畅,色泽鲜亮,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挑花工艺品的制作工艺
撒尼挑花工艺品的制作流程有裁布、挑绣、加工三道工序。
(1)裁布。挑花工艺品因其用途不同,各种款式的面料、尺寸、形状也各不相同,因此根据挑花工艺品的用途、种类样式,将布料裁剪成相应大小的布片。裁剪下来的布片称为“绣片”。
(2)挑绣。撒尼挑花图案以中心对称或轴对称为显著特征
因此先要确定绣片的中心,然后由中心向四周逐层挑绣。在挑绣每一层次的图案纹样时,通常先绣出该部分的主体图案和轮廓,再逐一填充细部纹样。如果有多种颜色的纹样交错出现时,则先绣完该部分连接成体的某一颜色图案,再换另一种颜色的绣花线。对于层次繁多的挑花工艺品,一般都是在中心部位的所有图案全部绣好以后,才开始挑绣与其相连的下一层次的纹样,如此方式逐层挑绣,直至完成整件挑花工艺品。
(3)加工。绣好的绣片通常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工,才能成为美观实用的刺绣工艺品。对于由单一绣片构成的挑花工艺品,要先将绣好的绣片用手工进行锁边。如果绣片本身面积较小,则在绣片完成后,按照固定宽度,拆去绣片四周与剪口平行的经纬线,使其余的线条自然形成飘穗。而对于那些由多块绣片拼接而成的挑花工艺品,则需要根据挑花工艺品的结构造型,将大小不同的绣片拼接组合成形,再配上相应挑花部件,即成成品。
撒尼挑花的制作时间
过去,撒尼挑花工艺品的制作是撒尼妇女农闲时的一项副业。妇女们都是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在家挑花。每年的10月到次年2月之间的农闲季节,每年农历冬月的彝族传统节祭“密枝节”期间,火把节到来之际,女子出嫁前期,是撒尼挑花的高峰期,这段时间撒尼村寨呈现出一片“大嫂小姑挑花忙”的景象。
挑花的主要工具是绣花针和顶针。
挑花材料:麻布、土布、七彩丝线。
撒尼挑花工艺品主要用于撒尼妇女的包头、衣领、衣襟、袖臂、下摆、裤筒、围腰、飘带以及童帽、挎包、鞋面、伞套等部位的点缀和美化。用传统的撒尼挑花图案装饰的现代生活用品有钱包、桌布、钱包、书签、手镯、手机包、领带等;
用传统挑花技法挑绣而成的作品有:“繁华似锦”、“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日月交辉”、“晚归”等。
撒尼妇女包头的用料从麻布、棉布,向金丝绒布、绸缎发展。进入21世纪,撒尼妇女头饰更是五彩缤纷,鲜艳夺目,新改制的头饰不断涌现。己婚女子的包头上也开始用刺绣工艺。为方便携带,包头固定成型,现买现戴,既美观又大方实用.
在叙事长诗《阿诗玛》中,阿诗玛的围腰是这样描写的:“腰系飘须带,飘须似胡须,一缕又一缕,缕缕飘身后。”据《云南通志》的有关记载,路南彝族“足衣花履或赤足,红绿满身皆自染,彩银扣银泡,连缀胸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邓保禄描写当时的着装是:“宽大的裤子上罩有一个围腰,围腰上的讲究就多了,双面绣的方格图案从领口一直垂到脚上,展示了种种花团锦簇。其手工之精致,制作之耐心,令人叹为观止。”
撒尼传统的围腰带,彝语叫“思栽曼旦玛”,今天的妇女都已经不用,有的作为传家宝来收藏。这种围腰可以根据需要随意放长短,系时往脖子上套进去。另外还配有一条腰带,围腰围上去后,再把腰带系上,两根腰带的末端各有数条飘带,每条飘带末端都有一小块缝制精美的小彩碟(三角形的角)。文献记载中的“腰系飘须带,一缕一缕的,就像白发老翁的胡须。”围腰是由红、绿、黄、蓝、白、青、紫七色布拼缝而成,上有工艺精美的镂花图案和五彩斑斓的挑花图案,工艺精致,今天的绣花工艺是无法媲美的。今天的撒尼妇女腰带有两种,一种叫“着尼”,腰带长I. 5米,宽20厘米左右。腰带两边的末端由七彩线绣有精美的图案,一般是“散玛”妇女使用。一种叫“哦比”,这种腰带前面由1.5米长、1米宽的用两层花色不同的双层布组成,围腰末端缝制有1. 5米长、宽约0.5厘米的布带,布带末端有精制的绣花图案,围时块布置于身前,带子系住腰,并在身后打一个结,绣有图案的带子垂以身后。平时身前长方形块布的右角要插在腰上,形成三角形。此围腰可以当作布兜来用。
妇女服饰的面料是从火草、麻毛、棉向丝绸演变的;单一的青、黑色到今天的红、黄、黑、蓝、绿、青、色彩上从紫发展;装饰品从野果子发展到锡、银、金;款式上从繁杂的工序和厚实变成今天的简单大方、轻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