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挑慢捻的艺术——彝族撒尼挑花1
书名:非遗绝唱 作者:闻冰轮 本章字数:2137字 发布时间:2024-06-16


【2008年,彝族撒尼族挑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幅美丽的画卷悬挂在天际,有个陌生的声音在呼唤我,呼唤仿佛飞越了很远的路途,来到我这里时被拉长了,然后像绒毛一样掉落下去。我环顾四周,分辨不清呼唤来自哪个方向,只是感到眼前被一团锦簇照得头晕目眩。
徐徐摊开那团锦簇,同时摊开了各种抽象的几何图案:三弦花、八角花、八瓣花、太阳花、羊角花、蝴蝶花、四瓣花、八瓣花、狗齿纹、火焰纹、跳脚纹、石榴纹、青蛙纹、树纹、蕨草纹……当我再凝神细看那锦簇,发现还有一些简单的菱形、三角形、条纹图案,还有细腻柔和的写实性花卉图案,山茶花、杜鹃花、石榴花、荷花等。另外还有镂空贴花,是粗狂的抽象性图案,主要有云纹、波浪纹等。
这些或飘逸或鲜活的图案花色,带着年代久远的神秘气息,以纤巧灵秀的身姿缓缓摇曳在风影里,充满了遐思弥漫。
这些绚烂的锦簇要么有着黑色、深蓝色或白色的底子,夹杂少量黄、橙、红等色块,以黑、黄、绿、红、蓝、白、青等颜色的绣花线交错搭配,色彩明快,对比强烈。要么用单一颜色在深或浅色度的底色上挑起清晰突出的纹样,借助色相明暗对比作用,使纹样清晰突出,清淡素雅,简洁大方。
我顺着纹路寻找诞生锦簇的那个世界,它离我很远很远,那个世界里的往事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上,这些令我激动不已的特征拓开了逐年远逝的历史幕幔。青铜器上面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人物的衣服上即有这些锦簇刺绣花纹的痕迹。那些性格鲜明的元素如丝弦般演绎出彝族刺绣的源源历史,源于心灵的千丝万缕造就了人类亘古的文化遗产。我戴上望远镜极目眺望,看见三国时期的情景。
爨习为三国时蜀汉南中(今贵州境内)人。为南中大姓,世为宁州地方豪强,拥有大批部曲。爨习威凛凛,指天为父,指地为母,指人姓爨,划地为爨,一切都是爨,服从者以刺爨为证,不服者杀头,在爨将军这种英雄气概的威慑下,只有少数顽固分子不 服,均被杀头,其余的都已服了爨习,结盟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大家庭,并和地方民族共同开发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互相通婚,共同劳动,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诸葛亮南征时,收为部属,官至领军。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之后,爨习被封为地方官。
公元223年,蜀建兴元年,益州郡(今云南东部)汉族豪强雍闿,煽动本郡夷帅孟获反蜀。南中内部混乱,越嶲(今四川西昌东)叟帅高定元部下杀雍闿 ,孟获代立为首领。孟获在当地夷、汉人中威望甚高,蜀先主刘备死的前后,孟获追随益州郡大姓雍闿起兵反蜀汉,并诱煽夷人同叛。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经过充分准备后,亲率大军南渡泸水(金沙江),迅速平定了云、贵地区的叛乱,巩固了蜀国的后方。在这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南征中,诸葛亮为了达到“攻心为上”的目的,七次抓住孟获,又七次放走了他,孟获乃心服。
当年秋,南中四郡(越嶲、益州、永昌、牂柯)悉平。诸葛亮大量起用当地少数族的上层分子,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孟获为御史中丞。并以南中的牛马特产充实蜀国军资。自此终诸葛亮之世,南方无大叛乱。
诸葛亮画龙生夷图谱和成都瑞锦赐夷,并吸收叟帅孟获、孟琰、爨习参加蜀国政权。
这些叟帅的夫人在蜀学会了汉族的刺绣工艺,并将之发扬光大。传说孟获夫人曾在曲靖大基山中,飞针走线,一夜绣成龙衣,故而被人们尊奉为刺绣女神。
这些夫人们回乡之后,将刺绣手艺传授给昆叟女子。撒尼是以古代“氐羌”“昆叟”“爨蛮”为核心,部分融合其他民族而形成的,刺绣开始在彝族撒尼妇女中盛行。农事之余,妇女们就绩麻、纺线、织布,飞针走线,挑花绣朵,从少女时代就练出娴熟的刺绣技艺。刺绣时不描样不划线,凭借聪明的头脑和丰富的想象力,用灵巧的手指,刺绣出多姿多彩的图案。
公元8世纪初,南诏王嵯巅攻占成都,掠回汉族刺绣女工和蜀锦原料而使南诏刺绣工艺得到极大发展。据《新唐书·南诏传》载:“将还,乃掠女子工技数万人……南诏自是工文织,与中国埒。”樊绰《蛮书》也对南诏的刺绣作了详尽的叙述:“抽丝法稍异中土,精者纺丝绫,亦织为锦及绢。其纺丝人朱紫以为上服,锦文颇有密致奇彩……亦有刺绣。蛮王并清平官,礼衣悉服锦绣,皆上缀波罗(虎)皮。俗不解织绫罗,自太和三年蛮寇西川,掳掠巧儿及女工非少,如今悉解织绫罗也。”
彝文文献《阿诗玛》这样描述撒尼姑娘阿诗玛的穿着与挑花刺绣:“美丽的阿诗玛,包头红光闪,耳环垂两颊,面秀如皎月,身修似金竹,左手戴金戒,右手戴银镯,身披絮羊皮,漂亮的围腰带,美似老胡须,一缕又一缕, 垂须颤悠悠。脚象黄萝卜,穿着绣花鞋,灰衣配黑裤,全身多协调。”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石林撒尼彝区传教的法国神甫保禄·维亚尔在《云南撒尼倮倮的传统和习俗》一文中这样描述撒尼服饰、撒尼挑花刺绣:“妇女服饰式样繁多,色彩斑斓”、“宽大的裤子上罩有一个围腰,围腰上的讲究就多了!双面绣的花格图案从领口一直垂到脚上,展示了种种花团锦簇,其手工之精致、制作之耐心,令人叹为观止。”
民国《泸西县志》载:撒尼“妇人辫发盘头,着红布箍衣,蓝棉布衣长不及膝,襟袖皆狭着青棉布大绔,距绔口五寸缀红线一周以为饰,跣足入市,或御寒则着尖头花履。”
民国《路南县志》载:“妇女辫发,以青布镶红绿色,头海贝杂珠盘旋为髻,耳贯大环,足着花履或赤足。红绿满身皆自染彩银扣银泡,连缀胸前。”
早在明、清时期刺绣在彝族撒尼民间已十分盛行。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非遗绝唱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